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月光下的悲凉》
释义

月光下的悲凉 特色及评论

张爱玲生于显赫门族,却又不幸有一个分离的家,她一生追求极致与完美,却又不幸承担了太多的痛苦与不完美。她饱尝了人世的悲凉,却又恰恰沉于悲凉。悲凉成就了她唯美主义的梦想。

月光下的悲凉 内容简介

“张爱玲热”持续至今已有10年之久。10年间,先后出版的张爱玲传记已有五六部,研究专著也有两三部。然而这仍不能说明我们对张爱玲的研究已经彻底了。

本书不但汇集了过去研究的成果,同时更借鉴了90年代后期逐渐面世的一些张爱玲生平资料、以及学术界近二三年最新的研究成果作为新的参考,使本书具有了以往不同的新的叙说角度与眼光。

为此,我们也将从一个新的角度解读张爱玲所经历的岁月和生活。也许你并不熟悉“这一个”张爱玲,但这恰恰是希望所在,阅读本书无疑将是一次有意义的心灵之旅。

月光下的悲凉 本书前言

在90年代之后出版张爱玲的传记,不能不说是一项挑战。

“张爱玲热”持续至今已有10年之久。10年间,先后出版的张爱玲传记已有五六部,研究专著也有两三部,不可谓不多。

但张爱玲仍然是读者关注的焦点,仍然吸引着众多的探询的和不满足的目光,关于张爱玲,我们不是说得太多,而是太少,我们重复得太多,而认真探寻得太少。

90年代后期逐渐面世的一些张爱玲生平资料为本书提供了新的参考,近两三年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也为本书提供了新的叙说角度与眼光。

我们将从一个新的角度解读张爱玲所经历的岁月和生活。也许你并不熟悉“这一个”张爱玲,但这恰恰是我们的希望所在,阅读本书无疑是一次有意义的心灵之旅,无疑是一次乐而忘返的精神探索。

为什么说张爱玲是“20世纪最为彻底的唯美主义者?”

张爱玲一生自始至终都追求完美,追求极致,这既是《传奇》魅力之所在,又是她个人婚姻人生悲剧的重要原因,更是持续至今的“张爱玲热”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比较而言,20世纪其他的一些作家,如徐志摩、戴望舒、沈从文、萧红、何其芳等,创作虽然也有唯美主义倾向,但人生态度却远非张爱玲那样的彻底。张爱玲的唯美态度与她观察人生、世界“眼光”的分裂有关,她的这种“眼光”又极个人化、私人化,早在童年父母离异之际便已出现,别人很难和她一样。

张爱玲40年代的小说集《传奇》与散文集《流言》,最初是作为新文学的“异数”出现的,但到90年代它们已被承认为经典之作,甚至在96、97年之际,北大还有评论家将她列为“20世纪中国十大小说家”之一,与鲁迅、巴金、老舍、沈从文等大师并肩而列,那么,张爱玲小说、散文的艺术魅力究竟在什么地方?

张爱玲杰出的艺术才华在于她为40年代亦新亦旧的中国生活创造出了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又从这种形式中衍生出一种挽歌般的悲凉美感:一边是古中国的精致情调与喧哗声响,一边是现代人独自孤独的荒凉体验,两者交融,塑出特殊的美感形式。用她自己的说法是,“我喜欢用参差对照的写法。”

张爱玲与汪伪官员胡兰成历时三年之余的婚恋,以轰轰烈烈始,以决然绝去终,这场乱世之恋对她后来的人生道路是否有所影响?

影响非常之大,尽管张爱玲一生著述从未就此提过只言片语,但与胡兰成感情的破裂深深地改变了她的人生态度。1944年他们开始相恋时,张爱玲还是对外部世界抱有很多热烈想象的,希望从外部世界求得极致与完美,1947年后她对自我以外的一切都已失望。开始转向一种纯粹的内心生活。这也是她为什么40年代喜欢奇装炫人好在杂志媒体上大出风头,而50年代以后却迅速淡出。到晚年索性闭门不出,与世隔绝,前后判若两人。不过张爱玲对胡兰成并无怨悔之意,50年代她还跟他借过书,70年代末期还根据早年他给她讲的一个真实故事写过一篇很美的小说《色.戒》。很多人一生只爱一个人,而且一爱就是一生。在现代社会,张爱玲对待爱情的态度很使人怀念。

张爱玲在抗战胜利后的一段“沉默年代”里,曾与当时颇有前途的青年导演桑弧相识相交,但她为什么又对好心人婉转的示意“摇头再摇头”呢?

她的确很赏识才华横溢的桑弧,全国解放后与他仍有很好的交往,但与胡兰成长达三年的婚恋,爱与被爱的错离,已使她心力交瘁,她不愿意再去爱任何一个人。爱有时是一种能力,经此大变她可以说是失去了这种能力。

50年代张爱玲差不多是被人“遗忘”了,事实上她仍创作了一些作品,如《赤地之恋》、《秧歌》、《五四遗事》等,但直到今天,人们对她后40年的创作仍然不够重视,这中间是否有不公正?

没有。张爱玲虽曾是璀璨夺目的旷世天才,但50年代以后她也不得不接受普通人的命运,为生计而奔波,她这时期的小说剧本多是政治性和商业性的,她自己也清楚,后来皇冠社出版她的作品集,她坚决不收入《赤地之恋》。

晚年张爱玲离群索居,最后又无声而去,她在去世前长达二十余年的幽居岁月中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境界?

用一个词来传达那种境界是很困难的,若一定要勉力为之,最好用“美”这个词,如何理解张爱玲晚年“美”的境界?如果我们能够想象一个女子在银色的月光下,起舞,飞扬,又悲恸低徊,最后缓缓旋起,慢慢化入一片平静澄明的月光,那么,我们就能理解张爱玲经历过的内心旅程,她晚年淡如止水的心境。其实到80年代,她的杰出才华已为台湾、香港和大陆所承认,声名日隆,但她谢绝一切邀请与访见,宁愿沉迷于“海上红楼”而遗形忘身,她以平静的姿态接受了时间和命运,她选择了一种自己与自己对话的生活方式,一种沉湎于想象与记忆的唯美姿态。于灿烂之处归于平静,是她晚年的情形。

让我们走过张爱玲,看看那美丽月光下一个传奇女子的飞翔与梦想吧!

月光下的悲凉 本书目录

第一章 乱世天才梦

显赫身世

童年,最初的记忆

母亲,飘浮不定的身影

1938,逃离父亲的家

第二章 香港离乱

难堪的爱

从上海到香港

港战经验

第三章 上海传奇

职业生涯的开端

走在梦想的路上

“极有前途的青年天才”

传奇年代

第四章 倾城之恋

胡兰成的出现

“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欲仙欲死

第五章 尘埃落定

大难将至

永远的伤痛

温州,“我将只是萎谢了”

彻底破裂

第六章 悄然出走

沉默年代

插曲:桑弧与两部电影剧本

1949的特殊意味

伤心离别

第七章 在美国,被遗忘的岁

从香港到美国

第二次婚姻

花莲,香港与迈阿密

第八章 月光下的悲凉

旧作新改:悲凉之美

幽居岁月

梦回“海上红楼”

在银色的月光下

附录一:张爱玲生平.文学年表

附录二: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月光下的悲凉 文章节选

职业生涯的开端

“我替报馆写稿好了”1942年张爱玲这样平静地对弟弟说。在此之前,她为学费去见过父亲一面,坐了不到十分钟。那是她一生中与父亲最后一次见面。她头也不回地走了,从此完全走上了另外一条独立的道路,一条为内心而生活的道路。

这以后的两三年时间,是张爱玲一生中创作最为璀璨的时期。但她究竟为何选择职业作家的道路,最直接的原因其实是经济上的紧迫,她几年前就很明白自己是“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的”,从香港回来,这种感觉更加明显。其实按她本意,能继续深造当然是更好,是最有长远眼光的。

初回上海的时候,她弟弟去看她,问她对将来有什么打算?她说,港大毕业本可免费去牛津大学深造的,但因战事,实现不了了,然而港大也只剩半年就可毕业,所以她很想转入圣约翰大学,“至少拿张毕业文凭”。

但是没有钱,张子静回忆说:“她叹了一口气。”

张爱玲这次从香港回来跟姑姑一起住,而姑姑当初跟她父亲分得的财产,也主要是一些古董首饰。1928年和母亲一起从海外回国后,姑姑又在上海做了一些投资,然而时局不稳,币值贬值,姑姑的投资大都有去无回,开始时姑姑在英商怡和洋行做事,但因战事,怡和业绩很受影响,姑姑和一千多在华员工都被裁掉了。后来姑姑又到电台做过广播播音工作,等张爱玲从香港回来的时候,姑姑又在大光明戏院做翻译工作,已成了一个完全独立谋生的职业妇女,她的收入,供一个人的日常起用倒还宽裕,但要负担张爱玲的学费和生活就不免吃力。

姑姑对她说,转学圣约翰大学的学费应由她父亲出。因为当初她父母协议离婚时,她父亲答应负担她以后的教育费用,但港大三年,他一分钱没出。都是她母亲负担的。现在只剩下半年,理当由他出。但张爱玲颇觉踌躇,因为自从她1939年初逃出父亲的家以后,已有四年多时间未与父亲见面了,在港大三年,亦无只言片语到家,父女情份基本上算是断了。此时面临困难,再向父亲开口,未必能得到学费是一件事,伤了尊严也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

但她弟弟赞成姑姑的意见。 弟弟一直是与父亲、后母住在一起的,当然,他也曾背着双篮球鞋找过母亲,但母亲把他劝回去了,弟弟与父亲、后母共同生活一直到50年代父亲去世为止,弟弟回家之后即趁后母不在的机会,私下向父亲讲了张爱玲回上海后的情形及学费问题。父亲听后,沉吟了一阵,说:“你叫她来吧。”显然,他对张爱玲四年前的离家出走一直是耿耿于怀的,就像张爱玲对父亲和后母一直未能释怀一样,双方几年里都未能寻找到一个相互谅解的机会。

过了几天,张爱玲就回家了,这时候家已不是她当初逃走的大别墅了,而是一幢小洋房。她在客厅里见到了父亲,这是隔了四年的第一次见面,然而父女两人彼此都甚觉陌生,张爱玲更是神色冷淡,一点笑意都没有,她只简单地把她想在圣约翰大学续读的计划及学费的问题说了说,她父亲听完了,没多说什么,但已显得相当的宽容了,叫她先报名考试,并说:“学费我叫你弟弟送去。”

张爱玲在家里坐了不到十分钟就走了。当初一直不喜欢她的后母事先得知她要回来的消息,呆在楼上没下来,张爱玲亦没想到要去见她,跟父亲说完了事,起身就走了。

父女俩没有一句提到四年前的事情,他们似乎都没有作好谅解的准备,已经长得高高大大、孤傲不群的张爱玲头也不回地走了,她弟弟回忆说:“那是姊姊最后一次走进家门,也是最后一次离开。”此后她和我父亲就再也没有见过面。不过父亲后来总是知道她的,通过杂志、通过报纸,通过电影,她在这以后不久就红遍了上海滩,她的不少文章都提到了她父亲,父亲在她笔下是抽鸦片的、粗暴的、无用的、没落的形象,不知道她父亲看了那些文章后是何感受。他是最早发现并培养她创作天才的人,事实上他喜欢她胜过她弟弟。

有了父亲提供的学费,在当年秋天,张爱玲转学进了圣翰大学文学系四年级,但不巧的是她转学考试时国文不及格,需要进补习班,说来亦是滑稽之事,她的国文修养从小到大一直都是很好的,看来可能是在港大三年坚持不用中文的缘故。开学后不久,张爱玲就从文初级班跳到了高级班。

炎樱也转学到了圣约翰大学,她的父亲那时在南京西路开了一家颇有名气的珠玉店,叫做Mohideen Bros ,家境比较富裕,两人仍经常在一起逛街,买零食,形影不离。《炎樱语录》里的许多“典故”即出自这时期,港大时期的那种散漫、自由、随意的风格似仍在两人身上继续。

但这种情形只维持了两个多月,张爱玲很难仍如过去一样一边认真读书一边闹哄哄地去看电影去满街找冰淇淋,她已经没有炎樱那份自由与幸福了。上海比香港更明确地向她提示她是一个人“赤����地站在天底下了”。在学费问题解决之后,生活费用问题很快又迫在她的眼前。在去香港之前,她与姑姑同住,那时母亲还在,房租等一切费用都由母亲负担,而现在与姑姑同住,这些费用自然都落到姑姑头上,张爱玲心里过意不去,压力很大。母亲自39年去了新加坡,已经几年不知音讯。父亲那里她要了学费,就不愿再找他要生活费。张爱玲是个倔强的女子,她不太愿意求于人,哪怕是自己的亲人。很明显,她需要赚钱自立了。事实上,她也想这样,当初她从父亲家逃出来的时候,事实上已是主动放弃了张家的财产,而当她决定去港大继续念书而非穿漂亮衣服准备去做少奶奶的时候,她就已是放弃了依靠男人而活着的道路,在她那样的家庭里面,大多数的女孩子的前程都是如此规划的,那时候她似乎就已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将走上职业女性的道路,如她姑姑、母亲那样。

......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3 18: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