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育儿风格》 |
释义 | 育儿风格 内容简介 好的家庭氛围,是父母的综合素质的反映,是有效的家庭教育的前提。 心理学家说:比育儿方法更重要的,是父母的育儿风格,它决定了孩子的:学业成绩、自尊和自信、社会能力、心理健康、人格特征、亲子关系。迈向成功父母的第一步,就是了解您自己的育儿风格! 育儿风格 本书目录 第一章 人们为什么要孩子? 第二章 你的育儿风格是什么样的? 第三章 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第四章 如何培养孩子? 第五章 如何帮助孩子? 第六章 如何调教孩子? 第七章 如何纠正孩子的“坏习惯”? 第八章 家长常问的问题 第九章 家长常犯的错误 第十章 你是一个好家长吗? 育儿风格 文章节选 如果你去问一问你的父母,他们当初为什么要生你和你的兄弟姐妹,再想想你们自己是怎么决定要孩子的,你会发现,一代一代的人在生育观上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如果奶奶、爷爷、外婆、外公健在,最好也去问问他们!)。 传统观念:千百年来,我国人民信奉着这样的条律: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生孩子的首要目的是延续香火,传宗接代。 既然是延续香火如此重要,生男孩就成了很多人追求的目标,因为只有男孩能把家庭的姓氏延续下去。那些达官贵人、显赫的家庭自不必说,他们一个个妻妾成群,子孙满堂。就连村东的王老汉,也盼望着子子孙孙守住这一亩三分地,让这片洒满自己汗水的土地永远姓王;村西张铁匠的理想是铁匠铺里的炉火越烧越旺,子子孙孙把铁匠铺子开下去。…… 现代观念:你可能会说:“我们那时候要孩子,主要是为了家里的老人。当时,爷爷奶奶健在,岁数大了,希望走之前能见到第四代。如今孩子长大了,在外地上大学。作为父母,我们要为孩子完成学业尽到自己的责任,但将来不指望他给我们养老――小两口,再要个孩子,再照顾四个老人?怎么可能!我们已经计划好了,老了就去养老院,连地方都找好了。” ………… 育儿风格 作者介绍 石绍华,女,1950年12月生于四川。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师从于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1994-1996年代表中国科学院出任美国科学院美中学术交流和会北京办事处主任助理,1996-1999年在美国伊利诺大学和美国密苏里大学做访问学者。主要研究兴趣是儿童、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发表著作、译著和论文数十种,主要有《聚集新生代》(主要撰稿人)、《社会心理学》(参与写作)、《现代英-汉心理学词汇》(合著)、《养育青少年》(译著),以及关于育儿风格、青少年价值观发展等论文,其中《中国儿童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十年状况》的报告被日本第55届全国心理学大会特邀讲演。 郑钢,男1956年4月生于北京。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1979年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1986年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8年在德国海德堡大学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为《文化、学校教育和年龄因素对记忆发展的影响――中国与德国儿童跨文化研究》。目前主要通过跨文化和跨学科研究探讨文化因素对认知发展及社会性发展的作用及规律,具体研究课题涉及学校和家庭对儿童基本认知能力发展影响的过程、社会发展与青少年价值观发展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家庭结构变化与亲子间需要模式变化的关系等,发表论文多篇。目前与多国研究者合作进行一项关于当代社会发展与人的生育观变化关系的国际比较研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