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骑车人》 |
释义 | 片名: 骑车人 《骑车人》 骑单车的人 骑单车的男孩 Bicycleran The Cyclist Docharkheh Savar 主演: 莎米拉·玛克玛尔巴夫 Samira Makhmalbaf Moharram Zaynalzadeh Esmail Soltanian Mohammad Reza Maleki Firouz Kiani 片长: 95 分钟 类型: 剧情片 地区: 伊朗 导演: 默森·马克马巴夫 Mohsen Makhmalbaf 编剧: 默森·马克马巴夫 Mohsen Makhmalbaf 年份: 1998年9月9日 语言: 波斯语 波斯语 级别: France:U § 影片简介 在伊朗,一个来自阿富汗的移民纳辛,他的妻子病重不起。他极需钱为妻子医治,但他白天挖井的活儿不能挣几个钱。一位朋友给他介绍一名赞助人,赞助人专门售票让别人来看纳辛骑单车连续一个星期。赞助人拉来一些老弱病残的观众,高谈阔论地说服观众要在充满力量的表演者纳辛身上找到希望…… § 幕后花絮 《骑车人》在沙子口买了国家地理全集和几张新浪潮的电影。不经意间,看见了这张《THE CYCLIST》,封面是主角的脸,有种被震撼的感觉。 主角看上去太老实了,留着中东人的大胡子,眼神有的时候像个圣徒,有的时候又忧郁得让人心碎。 影片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一个阿富汗难民逃到伊朗,老婆病了,现实的逼迫之下,老实木讷的男主角想尽一切办法挣钱,挖井、加入犯罪、躺在车轮下乞讨…… 走投无路之时,马戏团老板发现他曾经是阿富汗长途自行车赛的好手,于是想出一个荒诞的主意,让他表演长时间骑车,吃喝拉撒不下车,连续骑一个星期…… 这是一个残忍得近乎荒诞的故事。主角沉默得可怕,唯一记得他说过的一句话是,当马戏团老板问他能骑三天?骑五天?骑一周?他沉默半天,嘟囔了一句:“我又能说什么呢”? 影片从半小时后基本就是他骑着车在转圈圈,不知道他晕不晕,我都有种晕得想吐的感觉,太可笑了,可笑得让你的眼泪也在转圈圈。 骑到第三天晚上时,他实在撑不住了,不过那时候就连看客、裁判、医生也是都昏睡了,他倒在地上,被马戏团老板找人顶替了一会。 到第七天时完成这一表演时,他像个木头人一样,已经无法停下。 也许创作一部影片,有时也无法停止。 § 媒体报道 我当然无从知道他是否是四十岁! 一个阿富汗前自行车冠军流亡到了伊朗,妻子患重病每日均需大量住院费否则生命朝不保夕,男子带着儿子找不到其他工作之下病急乱投医的到一个搞马戏团的手下进行了一个“单人马戏项目”——连续骑自行车一个星期的,于是他开始围着约三十平米大的场地绕圈——马戏团老板也大张旗鼓的用极度夸张的宣传口号开始招徕生意,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小吃以及类似三教九流的人开始进驻场地周围,大老板们开始在他身上下数以百万计的赌注……男人每天骑车,儿子每天拿着钱飞奔至医院去延续母亲的生命,同时照顾父亲的吃喝,来观看的人越来越多,裁判、医生、老百姓等不同身份不同立场的人开始在那块巴掌大的地方勾心斗角,随着时间的推移,男人从精神到肉体都逐渐不支,在第三个夜晚他终于晕倒了,好在所有的围观者都睡着了,他的朋友代替他骑了一夜(并没有交代他们后来是如何换过来的),但是阻挠并未停止,有人指使医生往他喝的牛奶里放安眠药,有人在场地里洒图钉,有人阻止他进食,但他终究还是凭借铁一般的意志坚持到了最后! 忽然觉得文字的描述跟电影本身让人震撼的力量比起来显得如此的苍白,本片虽然主要场景只是那片狭小的区域却全景式的展现了伊朗社会无产阶级们窘迫贫穷的现状,数不清的细节揭示了这个令人绝望的社会,而更令人绝望的是这些细节绝望得如此真实: 《骑车人》 第三天晚上代男人骑了一宿单车那人为了几块钱不惜在自己的骑摩托车项目中施展高难度动作,结果从最高处跌落(并未交代他的死活,不过从画面来看够戗能活);最后几天男人实在扛不住的时候会用火柴棍支撑眼皮,马戏团老板会往他身上泼一桶又一桶的冷水,而他的儿子会玩儿命的抽他耳光;住院的母亲经常被扯去氧气面罩,当孩子来看母亲的时候才会戴上,但是无法说话的她却只能默默承受,而父子俩却始终蒙在鼓里;那个总是开着卡车来找阿富汗工人的老板一开始每天只给五十块的工资,到后来工人都在看骑单车即使是他把日薪涨到四百五也无人响应,这当中关于剩余价值的问题我就不废话了;幕后老板最后的交易使得之前虾兵蟹将们的争斗全都失去了意义;当裁判宣布男子已经成功的完成了连续骑行一周的壮举后男子仍然不肯停下而是继续绕圈,那份倔强和辛酸使所有的记者和围观者包括他的儿子都显得无比渺小…… 导演没有进行哪怕是一丁点儿的煽情,对骑车男子本身除了他那个儿子跌落矿井的梦境之外再没有任何含主观感情色彩的展现,但是影片看着却如此让人感动,骑车男子的形象是如此的丰满,那张腼腆而又悲苦的脸上写满了异乡异客的酸楚,我甚至能够想象他一定有过比这更为惨痛的经历! 弱者在这个世上生存得如此举步维艰,但是他们却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辛劳和努力,他们终日受着剥削和压迫,每天维持着勉强的温饱,日复一日的在社会底层挣扎,但是那些所谓的强者真的比他们强吗?他们真的配得上他们所处的地位吗?弱者和穷人以及他们的后代就注定无法翻身始终继承着被奴役的命运吗?这些与生俱来的不公已经宿命般的延续了千百年,深重的苦难没有尽头,我们除了偶尔愤慨之外还能做点什么吗?(得打住了,再继续下去就得成为被专政对象了) § 精彩剧照 《骑车人》 § 相关评论 昨天看了伊朗电影《骑单车的人》(又名The Cyclist、Bicycleran),心里的感觉就是,这个世界真是疯狂。 电影讲一个阿富汗人,他的老婆病得快要死了,他没钱给老婆治病,想很多办法搞钱都没有成功,其中也包括一些疯狂的办法。后来遇到一个马戏团老板,发现他曾经是长途自行车赛的冠军,他曾经连续骑车三天。马戏团老板要他连续骑一个星期,他接受了。他也没有别的办法挣钱了。 这七天他围着一块小小的空场不停地转圈。其他人则借他挣钱,不管是大钱还是小钱。对照着生病的女人、为挣钱给老婆治病累得快要死掉的男人,那些借机挣钱的人也体现着这世界的疯狂。比较贫穷的人在围观人群中讨自己的生意,他们不得不先关心自己的生存而显得对这个阿富汗男人的困境无动于《骑车人》衷,如果说这种冷漠可以获得观众的理解和体谅,但是在关注这个为期一周的赌博中的人中还有很多富有的人,后期还牵涉到了当地官员。他们的作为让我觉得这个世界的荒诞真是无法言说。这里有很多复杂情节,我就留一点悬念了:) 这段里配的音乐很不错,还有在后几天的夜间,灯光的运用有一定震撼力。 最后七天结束,阿富汗男人成功挺过来(在各种情况阻挠和少数的支持之下),但是面对着宣布结束和打算开始庆祝的权贵,这个男人依然在车子上机械地骑行着,表情淡然又好像想哭。这个时候我感到他的委屈。如果人被迫地“自愿”[或者说“同意”]去做某事,无法反抗,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完成,当他结束这个任务的时候,大概很难不觉得委屈。我也有过这种体验,具体事件忘记了,但是记得那种感觉。当结束的时候,我非常想将刚才的行为继续延续下去,以此做为一种默不作声的反抗,来表达自己压抑着的痛苦。但是现在发现,这种表达方式可能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就算是能够理解的人,也有可能会忽视这种表达,因为它是那么不起眼。所以这种表达实在会是令局外人感到有些心酸。 在国内流行的伊朗电影,我大概只看过一半。除了几部特别热门的,比如《小鞋子》等,其他都显得比较沉闷。虽然如果耐心看的话,也会有收获,但是如果在精神状态不佳的情况下看,还是比较有可能睡着:) 这一部也有这种倾向,但是已经好得多,从“不沉闷”这个角度进行排名的话,这部大概可排到前20%~30%左右的位置。总体来说,相当值得观看。理由:1。非主流国家出产;2。画面语言细腻,感情忠直。 § 相关条目 单车 男孩 § 参考资料 http://www.dyddy.com/html/movie_detail/3/5573.html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