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花非花》 |
释义 | § 资料 《花非花》 《花非花》 编剧:周 煜 集数:22集 导演:高希希 主演:陈宝国 陈 瑾 顾永菲 高 发 白志迪 杨树泉[1] § 剧情 一个朦胧雨夜一个尊贵家庭迷离暧昧气氛中主人突然离世并带出一个深藏黑幕…… 李副省长公子李小兵因涉嫌走私案而被捕。作为李副省长一手提拔起来的新市副市长周怡一方面要为修建运海高速公路筹措资金,一方面要为李小兵走私案件周旋于来自各方面压力。周怡晚上回到家里丈夫项伯远提出离婚,二人发生争吵。第二天凌晨项伯远突然死亡。大女儿项青看见母亲并不悲伤,回忆起昨夜与妹妹项兰目睹父母争吵,不禁心生怀疑。项伯远葬礼上公安局副局长马维民看到悲痛欲决。项青心生疑问,交谈后十分震惊:项伯远可能死于最亲近人谋杀…… 周怡出生在高干家庭,父亲应该是省长一类的官员。她在大学食堂工作期间爱上了一个人,但这个人并没有娶她,因为我没有看到开头,我猜想这个人就是欧阳严——那个修路建桥项目总经理,当时他一定是有妇之夫。可是她已经怀孕了,为了遮掩,匆忙和一个追求自己的大学生项XX结婚了。而她并不爱项,只是需要项给她一个家庭,给她一个生孩子的借口。可想而知她对他的态度。 因为周的父亲,周从一个食堂的师傅一路直升,后来做了副市长,负责工程项目。她很干练也很自负,在外面是一个威严的女市长,在家里,对丈夫冷淡对孩子严厉,居高临下。项青说:“你的眼睛像刀子,割了我十几年,割去了我所有的欢笑和自尊”。不冷不热的家庭一直维持到大女儿项青长到16岁。 16的时候项青住院需要输血,母亲虽然积极但不符合要求,父亲的血液化验出来发现他与女儿没有血缘关系,从此一个惊天的秘密被揭开,夫妻开始分居。留校任大学教师的项要求离婚,但周不同意,因为这是丑闻,怎么能被别人知道呢,她是很有权势的。就这样项就一直生活在周的阴影下。 一天,项喝了酒,在酒精的作用下,他胆子大了起来,为了证明自己的男子气,他强行和“妻子”发生了关系。当他醒来的时候,发现被他按在床上拼命挣扎呼喊的人不是他的妻子,而是他妻子的女儿,也是自己抚养了十几年,在妻子的冷漠中相依为命的养女项青。他羞愧难当,吃了药,爬到妻子的房间,妻子却不知为何没有送他去医院,他就死了。 项青没得到过母爱,只有父亲对她好,发生了那件事情以后,母亲对她似乎更不屑一顾。突然之间知道了自己不是父亲的亲生女儿,一时之间不知该怎么样去面对父亲,正在为难的时候,父亲又作为一个男人把她变成了一个女人,在父亲愧对这一切、自杀的时候,母亲却眼睁睁的让他死去……这一切彻底颠覆了项青的一生,她从此在心里种下了复仇的种子,她恨母亲,更恨那个夺去母亲身心的欧阳严,她要为她自己和爱自己的养父报仇。她认为母亲之所以不爱自己的丈夫和家人,就是因为她的心一半给了事业,一半给了她的情人欧阳严。 《花非花》 项青为了给母亲制造难题,她请了一个警察路凡来侦察她妈妈,说怀疑妈妈毒死了爸爸。表面上这个警察是她的男朋友。此时的项青已经和她的仇人工作在同一个单位,财务部,正好可以监视母亲和欧阳严。母亲为了爱情一反常态的破坏她至高无上的原则,一再给欧阳严创造攫取财富的机会;欧阳严不是什么好鸟,一方面用甜言蜜语和婚纱来骗取周怡的心,一方面贪污公司的工程款,准备到一定程度了就和另一个小情人飞到国外去。这一切被细心的项青发现了,她要求欧阳严分给她一半,欧阳严对项青很无耻的说:我不爱你妈妈,没准会爱上你,我的钱不就是你的钱吗?我已经买好了飞机票,和我到国外享福去怎么样?其实他这时已经和王小玲串通好了一起潜逃。项青不动声色,在他喝的酒里下了麻醉剂,在他昏睡过去以后往他血管里推了些空气——欧阳严就死了。 欧阳严的死和他贪污的事实使周市长停职了,更严重的是她的女儿项青拿着欧阳严和王小玲的亲密照片来指责母亲,说母亲为了一个海市蜃楼毁掉了家庭的幸福。情人的死情人的贪婪情人的背叛或者说真面目,彻底的摧毁了女市长的神经,她精神失常了。她喊着:他说他要让我穿上婚纱的,我这辈子还没穿过婚纱…… 那个王小玲认定是她的“情敌”项青杀了欧阳严并吞了巨款,威胁项青把钱还给她。项青将写有王小玲名字的存折交给她,王更肯定了欧阳严就是项青杀的,她忽然改变了主意:“我的爱情没有了,孩子也没了(打掉了),是你,毁了我的一生。我原以为我只要有钱就能幸福,现在我才知道我真正想要的,我要把它交给公安局!”正是最后这句话,使项青决定把她掀翻在水里。人为财死?不,她可是人为情亡。 项博X的死还没调查清楚,接连的出了两个命案,好像都和项青有关,这下项青的“男朋友”和警官路凡(真名司马克)头疼死了。不是案子难破,是他好像爱上了项青,但是又发现项青很有可能杀了人。 因为项青作案时很冷静和周密,以至于找不到她杀人的证据,虽然种种迹象表明凶手就是她。她爱上了她请来的警察,但是罪犯和警察的距离实在太大了,她无望的把他从自己身边赶走,接受了另一个人的婚约,但是她心里还是爱着路凡。她把从欧阳严那里卡下的赃款转移到国外,办理了出国的手续。就在这时,临时更换领导的工地发生坍塌事件,路凡和项青一起往外抢救压在架子下的工人。看着在不断坍塌的危险情况下奋不顾身的路凡,项青拼命的挣脱工人们,不顾危险要去给路凡戴安全帽,这一幕真是感人。 飞机要起飞了,项青和她的妹妹要离开这个是非伤心地。公安局还是没有拿到证据,眼看罪犯就要逃到国外去了。警察局长当着项青的面,给路凡戴上了手铐。项青问为什么,局长说因为路凡没有抓到罪犯,犯了渎职罪。项青说了一句:你这是滥用职权!转身向登机口走去。局长教育路凡说:看看,你就不要对罪犯抱有什么不切实际的幻想。旁边的伙伴起哄:知识分子就这样。 飞机马上要起飞了。这时,电话响了,告诉项青的杀人证据拿到手了。立刻,机场上布控的警员和各个有可能出现的地方撒下的罗网全部收紧,全体实施抓捕,但是,他们都没有找到项青。她去哪里了呢? 飞机起飞了,警员都很沮丧,惟独路凡心情复杂,好像轻轻的抒了一口气。忽然,路凡瞪大了眼睛,他看到了什么? 她回来了,她平静的走到警察局长前面,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她是怕自己走了连累路凡。女人啊,总是这样。然后,她请求和路凡单独呆一会。她讲了发生这一切的起因和感受。 她还说:你,为什么不早出现?但是,我还是要谢谢你,你让我知道,我还可以爱…… 还有其他人物关系,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片尾有两行字幕: 半个月后,有一笔工程款从美国汇到警局,汇款人项兰。 祝所有的人和家庭幸福![2] § 人物心理评点 电视剧《花非花》中的女主人公项青在结束自己生命之前,把自己怎样成为一个高智商杀人犯的心路历程揭示出来。我们在为其惋惜选择了错误道路的同时,也为她所遭遇的家庭暴力感到悲哀。 《花非花》 更容易被理解的是她在18岁时遭遇强暴时的心灵创伤。当她和她的父亲项伯远突然间知道了她不是他的亲生女儿的时候,震惊还没有抚平,她的心理并没有改变她的父亲仍然是项伯远的印象,她又被愤怒的父亲强暴。这样的遭遇显然不是一个18岁的女孩子可以承受的。从此,她的心灵开始扭曲。 不容易理解的是她最恨的人是她母亲周怡,而不是她父亲项伯远。“花非花,雾非雾”,从她最后念到的这首诗的感受来看,她恨项伯远,也可怜他,同时也与他同病相怜。项伯远的解释是把她当做了她母亲周怡予以强暴,以发泄他的愤怒。但是,这只能是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她不会相信,周怡不会相信,甚至项伯远自己也不能说服自己相信这样的理由。发泄愤怒是显然的,但是其发泄的方式显然是扭曲、变态的。他将自己对妻子周怡的不满一下子转移到周怡的女儿身上,这时他的头脑里不再认为项青是自己的女儿,而认为她仅仅是周怡的女儿,没有这个转移无法平衡他内心的愤懑、压抑。从这个扭曲、变态的发泄愤怒的方式来看,这个愤怒的爆发,显然不是这一件事造成的,而是这件事引发了他长期以来积蓄的愤怒和压抑,这个愤怒和压抑是周怡的精神暴力造成的。对于这一点,项青与项伯远有着同样的感受,他们都遭受来自周怡的精神暴力的折磨,他们都有要发疯的感觉,在这一点上,项青可以理解项伯远,也与她同病相怜。如果她不是一个高智商的人,她也许无法理解这么多,那她最恨的人就会是项伯远,而不是周怡。 项青总结了自己最恨母亲周怡的原因有三:一,周怡不应该生下自己,因为那本身是有“罪”的;二,在自己遭遇没顶之灾的时候,她作为母亲竟然不管不顾,极为冷漠;三,周怡总是以一种鄙视、冷漠的方式对待她。 作为女儿,项青不但从未享受过母爱是什么,反而总是被母亲的鄙视所折磨,这是她所遭遇的最大的伤害。项青从父母的关系中,发现父亲项伯远同样受到母亲周怡的这种非人的待遇。她与他,还有她的妹妹项兰,都是这种家庭精神暴力的受害者。她恨她父亲窝囊,不但无法对抗这种精神暴力,反而是被这种精神暴力弄得人不象人,鬼不象鬼。在她看来,作为一个男人,需要在一个自己养育了十八年的女儿身上发泄兽欲,来平衡对自己妻子的痛恨,项伯远是可憎又可怜的。项青最不能接受的,不谙世事的自己成为所有扭曲心灵的直接行为的最大受害者。最后,她把所有问题的根本原因归罪于她的母亲周怡所导演的家庭精神暴力。 项青的归因是不无道理的。而当我们转换一个视角的时候,我们发现最大的受害者还不是项青,而是项青最为痛恨的母亲周怡。这个区别在于,项青还是知道自己的创伤是什么、是怎么造成的,而周怡根本不知道自己创伤在哪里。我们都知道,一个被卖了的人,还在帮人数钱,是最惨的。周怡也正是如此,她时时刻刻在实施家庭精神暴力,但她自己却不知道自己病得不轻。 一个母亲看到自己的亲生女儿被人强暴,居然无动于衷,漠然视之,其情感反应已经是大大地乖离了正常情感体验的范畴。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她瞧不起她的丈夫,根本不把丈夫放在眼里,但她又不跟丈夫离婚;她鄙视她的女儿,漠视她们的存在。对于她最亲近的人,她完全没有情感上的联系,似乎有的只是她的利益所在,一切都是为了她个人的利益服务的,可能包括她要生下项青这一选择。另一方面她的感情需要又表现出极端的饥渴状态,为了欧阳严的甜言蜜语、柔情密意,她不惜牺牲任何人的利益,而且她完全不能判断欧阳严的真正情感体验。她就象抓到一根救命稻草一样,死死地抓住欧阳严不放,她甘于被他利用,她把一切可以让自己恢复理性思考的因素看做干扰,她给自己创造了一个美妙的幻想世界。当项青把这个幻想世界打破的时候,她就疯了。 仅仅从作品中的内容来看,做出一个诊断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其中的周怡已经表现出人格障碍的很多特征。这里不做诊断,仅仅介绍一种常见的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也称精神病态或社会病态、悖德性人格等。在人格障碍的各种类型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所最为重视的。 1835年,德国皮沙尔特(Prichard)首先提出了“悖德狂”这一诊断名称。指出患者出现本能欲望、兴趣嗜好、性情脾气、道德修养方面的异常改变,但没有智能、认识或推理能力方面的障碍,亦无妄想或幻觉。后来“悖德狂”的名称逐渐被“反社会型人格”所代替,如今狭义的人格障碍,即指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此种人格引起的违法犯罪行为最多,同一性质的屡次犯罪,罪行特别残酷或情节恶劣的犯人,其中1/3-2/3的人都属于此类型人格障碍。其共同心理特征是:情绪的暴发性,行为的冲动性,对社会对他人冷酷、仇视、缺乏好感与同情心,缺乏责任感,缺乏羞愧悔改之心,不顾社会道德法律准则和一般公认的行为规范,经常发生反社会言行;不能从挫折与惩罚中吸取教训,缺乏焦虑感和罪恶感。 《花非花》 根据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的成果来看,产生反社会型人格的主要原因有:早年丧父丧母或双亲离异、养子、先天体质异常、恶劣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影响,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等。一般认为,家庭破裂、儿童被父母抛弃和受到忽视、从小缺乏父母亲在生活上和情感上的照顾和爱护,是反社会型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儿童被父母抛弃和受到忽视包括两种含义:其一,父母对孩子冷淡,情感上疏远,这就使儿童不可能发展人际之间的温顺、热情和亲密无间的关系。随后儿童虽然形式上学习到了社会生活的某些要求,但对他人的情感移入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心理学中所谓情感移入,是指理解他人以及分担他人心情的能力,或从思想情感上把自己纳入他人的心境。其二,是指父母的行为或父母对孩子的要求缺乏一致性。父母表现得朝三暮四,喜恶、赏罚无定规,使得孩子无所适从。由于经常缺乏可效法的榜样,儿童就不可能发展具有明确的自我同一性。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对坏人和对同伙的引诱缺乏抵抗力、对过错缺乏内在怨疚心等现象,都是由于他人赏罚的不一致性,本人善恶价值的判断自相矛盾所造成的;他们的冲动性和无法自制某些意愿及欲望,都是由于家庭成员对于自己的行为无原则、不道德、缺乏自制等恶劣榜样造成的。可见,反社会型人格的情绪不稳定、不负责任、撒谎欺骗,但又泰然而无动于衷的行为,都与家庭、社会环境有重要的关系。[3] § 评价 导演高希希 很满意这部作品 《花非花》是由青年导演高希希执导,记者采访他时,他表示对剧本很满意:剧本是电视剧成功的第一要素,《花非花》的剧本最成功的就是把悬疑绷到全剧的结尾。女市长的丈夫发现自己的女儿项青并非亲生女儿时,便提出离婚。在一次喝醉酒后他强奸了项青,而女市长只是看了他们一眼,就来到另一个房间等自己的丈夫:“这下,我们算是扯平了,为了我的政治生命,你不许再和我提离婚了。”“母亲终于被项青逼疯了,疯了的母亲没有大喊大叫、乱蹦乱跳,而是像突然回到了自己的童年一样——到这个时候,观众就会明白为什么女市长的心理如此扭曲,原来她小时候正处于‘三反五反’的年代,她的成长环境也缺少温暖。”高希希说,其实人和花一样,需要环境的呵护,才能健康地成长。我拍这部电视剧,就是想让观众意识到家庭温暖的重要,让大家关心自己的父母、儿女。 对于片名叫《花非花》,高希希说,这个有两个含义,一个寓意是人和花一样,需要环境的呵护,才能健康地成长。另一个因为真凶是一位女性,花非花也就有另一种含义,这个女人很不简单。 陈瑾 第一次看剧本没看懂 女一号陈瑾是该剧中表现最出色的一位,据说,在第一次《花非花》看片时,所有的记者就给了陈瑾最高分,陈瑾演得太好了!甚至有观众看完《花非花》后,就觉得陈瑾的样子怎么看怎么“瘆得慌”。对于这部电视剧,陈瑾却语出惊人,她说她第一次看剧本没有看懂,因为故事的线条、人物的设置都让人感到迷茫。“不过,正是这个让人产生迷惑的故事打动了我,这个角色也改变了我以往主旋律人物的格调。” 陈瑾曾获得过“金鸡”、“金鹰”、“飞天”三项国内大奖最佳女演员称号,是影视界公认的实力派演员,不过,她以往塑造的多是正面人物,这次却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变。陈瑾说,《花非花》是她演艺生涯中一次最狂妄的表达,几乎将所有的激情耗尽了。“虽然这个群体是多数人很少接触到的,但并不能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就漠视他们的存在。项青是个极端的人,在遇到这样的事后她并没有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处理,所以才会有这样的结果,这也是人物给我的警示。人生是应该有一些追问:人为什么而活,人活着到底是想得到什么﹖承载液体的容器不同,就会造就不同的形状。为父为母者所承载的应该是比生育一个孩子更重要的养育工作。” 陈宝国 我就是一“花托” 《花非花》 《花非花》是陈宝国第一次扮演警察,记者采访他时,他却满腹疑虑:糟了,我把这个警察给忘了。原来,在拍电视剧《公安局长》时,他就口称自己是首次演警察,忘了这之前还演过《花非花》里的司马克。但陈宝国还是有“理由”:这个戏我是个研究心理学的警察,大部分时间都穿便服,只有一场穿警服的戏,心里压根没把他当成警察,也不能怪我。 对于自己的这部戏,陈宝国说,剧名叫《花非花》,陈瑾就是戏里那“花”,他自己是一个“花托”,把陈瑾这“罪恶之花”衬托出来的。“我就喜欢演,角色越有个性越好。司马克则是另一种类型的警察,他的身手不行,但很聪明,逻辑思维能力很强,是个有时代感的知识型警察。我喜欢这种深入描写人内心世界、触及人性的戏,它能带给我,也能带给观众更多的东西。”据陈宝国透露 § 收视率 21集电视连续剧《花非花》由北京星美东方电视艺术有限公司推出,该剧根据南京青年女作家冯华悬疑小说《迷离之花》改编而成,故事从一个扑朔迷离的案中案开始,女副市长周怡的丈夫神秘死亡,警察司马克受命调查此案,随着侦破工作的步步深入,周怡生活中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渐渐浮出水面……该剧的导演是青年导演高希希,全剧由陈瑾、陈宝国、高发、顾永菲主演。这是一部情感悬疑侦破剧,以一个好看而又残酷的故事为载体,揭示了家庭幸福对人成长的重要性。 去年年中,《花非花》在南京、陕西、广东等地方电视台黄金档相继播出,根据当地电视节目收视调查的结果,该剧收视率自开播后就居高不下,雄踞各类节目的榜首。不久前,《花非花》开始在福建东南台上星播出,再一次吸引了全国观众。据悉,福建东南台跟随该剧推出的有奖问答“猜猜谁是凶手”的活动也十分火爆。《花非花》最大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把悬疑绷到了全剧的最后,直到最后一集无论是剧中人,还是观众,都才知道真凶是谁。这种手法使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内心从始至终都被紧张、悬疑、猜测的剧情所攫取。[4] § 词牌名称 花非花 § 词牌概述 花非花采入词中,白居易因情而生文,自度此曲。因首句为“花非花”取以为调名。此调为单调六旬26字。 § 词牌格律 ○○○,●○▲。 ●●○,○○▲。 ◎○◎●●○○, ◎●○○○●▲。 (注:○=平●=仄△=平韵=▲=仄韵◎=本为平声,亦可用仄声⊙=本为仄声,亦可为平声韵) § 代表作品 花非花 唐 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晚唐著名诗人,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今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履道理私第,葬香山,享年75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因而人称诗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原文注释】 朝云:此借用楚襄王梦巫山神女之典故。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蛆,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白话意译】 似花又不是花,似雾又不是雾,半夜时到来,天明时离去。来时仿佛短暂而美好的梦,离去时又像清晨的云彩无处寻觅。 【历代评注】 杨慎《词品》卷一云:白乐天之辞,予独爱其《花非花》一首,盖其自度之曲,因情生文者也。“花非花,雾非雾”,虽《高唐》、《洛神》,绮丽不及也。张子野衍之为《御街行》,亦有出蓝之色。 茅瑛《词的》卷一云:此乐天自谱体也。语甚趣。 沈雄《古今词话·词辨》卷上云:《花非花》,近刻有作古风者。唐诗《揽香集)中收此。 白居易的诗向来以浅近直白著称,但这首《花非花》却句式奇特,且通篇取譬,十分含蓄,甚至迷离,堪称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朦胧诗的代表。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 《花非花》是变格的仄韵七绝,他把前二句各分为三三句法。其实是为妓女而作的,“花非花”二句比喻她的行踪似真似幻,似虚似实。唐宋时代旅客招妓女伴宿,都是夜半才来,黎明即去。元稹有一首诗《梦昔时》,记他在梦中重会一个女子,有句云:“夜半初得处,天明临去时。”也是描写这一情况。因此,她来的时间不多,旅客宛如做了一个春梦。她去了之后,就像清晨的云,消散得无影无踪。 【写作背景】 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 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的名句。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单看“夜半来,天明去”,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梦”原来也是一比。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诗词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之“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贺铸《青玉案》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但这些博喻都不过是诗词中一个组成部分,象此诗通篇用博喻构成则甚罕见。再者,前一例用南箕、北斗、牵牛等星象作比,喻在“嘘名复何益”;后一例用烟草、风絮、梅雨等景象作比,喻在“借问闲悉都几许”,其喻本(被喻之物)都是明确的。而此诗只见喻体(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象一个耐人寻思的谜。从而诗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了。 虽说如此,但此诗诗意却并不完全隐晦到不可捉摸。它被作者编在集中"感伤"之部,同部还有情调接近的作品。一是《真娘墓》,诗中写道:“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是《简简吟》,诗中写到:“二月繁霜杀桃花,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之作,它们末句的比喻,尤其是那“易销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此诗末二句的比喻几乎一模一样,连音情都逼肖的,它们都同样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而《花非花》一诗在集中紧编在《简简吟》之后,更告诉读者关于此诗归趣的一个消息。此诗大约与《简简吟》同时为同一目的所作吧。 此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这是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极似后来的小令。所以后人竟采此诗句法为词调,而以“花非花”为调名。词对五七言诗在内容上的一大转关,就在于更倾向于人的内在心境的表现。在这点上,此诗也与词相近。这种“诗似小词”的现象,出现在唐代较早从事词体创作的诗人白居易笔下,原是很自然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