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曾国藩成大事的九九个方略》
释义

曾国藩成大事的九九个方略 内容简介

本书诠释了曾国藩概括自己成大事的五十四个要则,以及梁启超等名人所总结的曾国藩成功的四十五个方略.揭开近百年诸来多政要名人钦服曾国藩的谜底。 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学习可以改变人。《曾国蕃成大事的九九个方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 拜伦说得好:一滴水可以引发千万人的思考,一本好书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我们不敢奢望本书能有这样的作用,但可以告慰自己的是:本书是作者继《挺经》之后,积多年研究曾国藩的哎血之作,与市面上的某些急就篇章毕竟不同。

曾国藩成大事的九九个方略 本书前言

完成《挺经》的注译后,笔者一直为近百年间许多"要人"钦服"曾国藩何以成大事 "这一主题所吸引。

毛泽东一生"独服曾文正",直到病重的晚年,他还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中最厉害的人物"。毛泽东在《讲堂录》里说:"中国历史上不乏建立功业之人,也不乏以思想品行影响后世的人,前者如诸葛亮、范仲淹,后者如孔、孟等人,但二者兼有,即"办事兼传教之人"历史上只有两位,即宋代的范仲淹和清代的曾国藩。按照毛泽东的解释,曾国藩是"三不朽"的人物,因为他成就了大事业,并且思想品格也足以为后世所法。

二三十年代的蒋介石称曾国藩足以成为他的老师,也是从成大事的角度谈起。他说:曾国藩自己成功,也让别人成功,自己发达,也让别人发达,别的姑且不论,仅此一点,就足以作为我们的老师了。

在近代中国,被叱咤风云的大才子梁启超赞许的人几乎没有,但他却对曾国藩推崇备至,并称:如果曾国藩在世,今日混乱的局面一定靠他来拯救。他评价曾国藩的重点也是能办大事。

在曾国藩逝世的百余年间,对他顶礼膜拜的名人还可以开出长长的一串: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杨昌济、陈独秀……可以说,曾国藩是传统中国的最后一尊精神,偶像,而塑成完型的这尊偶像的基点是"成大事之道"。

曾国藩何以成大事?他自己给出了一半答案。曾国藩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前人的成败得失都能在他那里转化为一种力量,提升为一种原则,升华为一种理念。他常常把这些原则与理念概括为成大事的"要义"、"要着"、"要法"、"第一义"等,并用以指导自己的仕宦生涯。有时,他还将此"要义"、"要着"等密示给他的至亲好友,让他们也如法遵行。如在给胡林翼、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荃、曾纪泽等人的信函中,就时常发挥他的"要义",并指导他人。我们从存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馆的曾国藩往来信札、档案中,如大海探珍一般搜罗出他自己概括的五十四个成大事的方略。这占据了本书的一半篇幅,因此说"他自己给出了一半答案"。

成大事的另一半答案是由曾国藩的后人、门生以及包括如前所述的毛泽东、蒋介石、梁启超等人所概括的。当然,这些人看问题角度不同,所持立场也有很大差别,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他们都能从某个方面"发现"曾国藩成大事的"秘决"所在。对此,我们持谨慎的态度,加以梳理剖析。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可以说,曾国藩的成大事之道内含极其宏阔,适用甚为有效。它既承继了几千年来古代中国积淀焉的处世结交精华,又兼容了当今社会的某些建功立业妙方。故而我们称其为"方略"。

人生在世,谁都渴望成功,谁都企盼被认右。值得一提的是,曾国藩之所在以"成功",之所以被"认可",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审视,他的许多作为中,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壑智,这是我们原来对曾国藩的关注中所忽略的。他的场面做大,才能群雄影从;局面狭小时,切忌属下自立门户;自己建立功业,先让别人建立功业;择人而事,不可草草;表现欲过强易遭不测等成大事之观点、方法,无不闪烁着这样智慧火花。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言其法也,若方法得当,则效果亦佳。处世亦然,成事亦然。

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学习可以改变人。《曾国藩成大事的九九个方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

当然,曾国藩毕竟属于封建时代的人物。他对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仇视发自肺腑,不惜身家性命为维护大厦将倾的晚清江山效力。这一点,是我们所要否定的。

拜伦说得好:一滴水可以引发千万人的思考,一本好书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我们不敢奢望本书能有这样的作用,但可以告慰自己的是:本书是作者继《挺经》之后,积多年研究曾国藩的呕血之作,与市面上的某些急就篇章毕竟不同

曾国藩成大事的九九个方略 本书目录

1 场面做大,才能群雄影从

2 毛羽不丰,不可以高飞

3 避人耳目,走为上计

4 患难与共,才能赢得人心

5 局面狭小时,以属下自立门户为大忌

6 待价而沽,为集团争待遇

7 事关成败时,要敢于抗上

8 功不可一人独享

9 鼓励下属独立发展

10 自己立功业与别人立功业

11 荣辱相关,相得益彰

12 投桃报李,互为所用

13 集众人之长,补一己之短

14 合众人之私,成一人之公

15 多山头号时的应对策

16 薪火相传,不找掘墓人

第二章 广结关系网络

1 见多才能识广

2 未发迹时善交人

3 联姻自固,多得贤人帮助

4 择友为人生第一要义

5 药石之友,催人向上

6 一生之成败,关乎朋友之贤否

7 深交之人,宁缺勿滥

8 择友如同求师

9 相交不成,勿使为仇

10 “与人为善,取人为善”

11 用“六不”主义,对待以怨报德的人

12 宽能得众,诤友无蹶

……

第三章 居官不败之道

第四章 成大事之要义

第五章 求人辅佐范典

第六章 境遇应对秘诀

第七章 立世成功之基

第八章 修身处世大法

第九章 家世不衰之要

曾国藩成大事的九九个方略 文章节选

"毛羽不丰,不可以高飞"

过早将自己的底牌亮出云,往往会在以后的交战中失败,羽翼未丰满时,更不可四处张扬。《易经》乾卦中的"潜龙在渊"就是指君子待时而动困善于保存自己,不可轻举妄动。

曾国藩早在京城为官,深研《易经》,对"潜龙在渊"尤为加意,他初建湘军时,水陆两军加一起只有一万余人,这时若和太平天国的百万之师相对抗,无异以卵击石,因此曾国藩为保护他的起家资本,四次抗清廷圣旨,而且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老师吴文容被太平军击败,见死不救,可以说把事做得够绝情了。

1853年,曾国藩把练勇万人的计划告诉了爱将江忠源。江忠源不知深浅,立刻向清廷合盘奏出,结果船炮未齐就招来咸丰皇帝的一连串征调谕旨,第一次是1853年,太平天国西征军进至蕲,黄一带,武汉危急,清廷接连下令曾国藩炮船增援湖北,第二次是同年12月,太平军大将胡以晃进攻庐州,清廷令曾国藩带船炮兵勇速赴安徽求援。第三次是1854年2月,太平军袭破肖军黄州大营,清廷再次催促曾国藩赴援武汉,曾国藩深知太平军兵多将广,训练有素,绝非一般农民起义队伍可比,没有一支劲旅是不能贸去碰的,况且与太平军争雄首先是在水上而不在陆上,没有一支得力的炮船和熟练的水勇,是无法与拥有千船百舸的太平军相抗衡的,甚至连兵力调动和粮饷供应都会发生困难,因而,曾国藩打定主意:船要精工良木,坚固耐用!炮要不惜重鑫,全购洋炮,船炮不齐,决不出征,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剑戟不利不可以断割,毛羽不丰不可以高飞""此次募勇成军以出","庶与此剧贼一决死战,断不敢招集乌合,仓卒成行,又蹈六月援江之故辙。虽蒙糜饷之讥,获逗留之咎,亦不敢辞,"一时形成"千呼万唤不出来"的局面。

其实,清廷催曾国藩赴援外省,不过以湖南乡勇可用,令其前去配合绿营作战,以解决兵力不足的困难,这也是过去常有的事,决非要他充当主力,独力担负与太平军作战的重任。所以当曾国藩在奏折中处处以四省合防为词,声言"事势所在,关系至重,有不能草草一出者",咸丰皇帝即以讥讽的口吻在奏折上批道"今览你的奏章,简直以为数省军务一身承当,试问汝之才力能乎否乎?平日矜诩自夸,以为天下人才没有超过自己的,及至临事,果能尽符其言甚好,若稍涉张皇,岂不贻笑于天下!"可见咸丰皇帝对曾国藩是很不理解的,在他年来不过是无知书生的好高骛远和自我吹嘘,并非深思熟的举动,因而,咸丰皇帝再次促其"赶紧赴援",并以严厉的口吻对曾国藩说:"你能自担重任,当然不能与畏葸者比,言既出诸你口,必须尽如所言,办与朕看。"曾国藩接到谕旨后,仍然拒绝出征,他在奏折中陈述船炮未备、兵勇不齐的情况之后,激昂慷慨地表示:"臣自知才智浅薄,惟有愚诚不敢避死而已,至于成败利钝,一无可恃。皇上如果责臣以成效,则臣惶悚无地,与其将来毫无功绩受大言欺君之罪,不如此时据实陈明受畏葸不前之罪。"并进一步倾诉说:"臣不娴习武事,既不能在籍服丧守孝贻讥于士林,又复以大言偾事贻笑于天下,臣亦何颜自立于天地之间乎!每到夜间焦思愁闷,只有痛哭而已。为臣请皇上垂鉴,怜臣之进退两难,诫臣以敬慎,不遽责臣以成效,臣自当殚尽血诚,断不敢妄自矜诩,亦不敢稍涉退缩。"咸丰皇帝看了奏折,深为曾国藩的一片"血诚"所感动,从此不再催其赴援外省,并以"朱批"安慰他说"成败利钝固不可逆睹,然汝之心可质天日,非独朕知。"曾国藩"闻命感激,至于泣下",更以十倍的努力,加紧了出征的准备,多少年后,他还对此念念不忘,并专门请人从京中抄回原奏(因底稿在九江与座船一起丢失),与咸丰皇帝的"朱谕"一起保存,"同志恩遇",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4: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