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暴力史》
释义

§ 基本信息

暴力史

更多外文片名:

Historia de violencia, Una.....Spain

Historia przemocy.....Poland

Historia shel Alimoot.....Israel (Hebrew title)

Historia violenta, Una.....Argentina

Marcas da Violência.....Brazil

Siddetin tarihçesi.....Turkey (Turkish title)

Telos tis vias, To.....Greece

Une histoire de violence.....Canada (French title)

Povijest nasilja.....Croatia

To telos tis vias.....Greece

Uma História de Violência.....Portugal

Una historia de violencia.....Spain

Una historia violenta.....Argentina

导演:

大卫·柯南伯格  David Cronenberg

影片类型:

动作  /  惊悚  /  剧情  /  犯罪

片长:

96分钟

国家/地区:

美国  /  德国

对白语言:

英语

色彩:

彩色

幅面:

35毫米遮幅宽银幕系统

混音:

SDDS  /  杜比数码环绕声  /  数字化影院系统

MPAA评级:

Rated R for strong brutal violence, graphic sexuality, nudity, language and some drug use.

级别:

Hong Kong:III / Iceland:16 / Sweden:15 / USA:R / Australia:MA / France:-12 / Ireland:18 / Japan:R-15 / Norway:18 / Spain:18 / UK:18 / Germany:18 / Australia:R / Singapore:R21 / South Korea:18 / Italy:VM14 / New Zealand:R18 / Canada:16+ / Netherlands:16 / Mexico:C / Argentina:16 / Canada:18A / Portugal:M/16 / Switzerland:16 / Finland:K-15 / Israel:16 / Indonesia:Dewasa / Brazil:18 / Philippines:R-13 / Czech Republic:15 / Italy:T (re-rated) / Malaysia:(Banned)

制作成本:

$32,000,000/estimated

版权所有:

(Media I! Filmproduktion M黱chen GmbH & Co. KG)

拍摄日期:

2004年8月2日 - 2004年11月14日

摄制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

§ 演职员表

导演 | 编剧 | 演员 | 制作人 | 原创音乐 | 摄影 | 剪辑 | 选角导演 | 艺术指导 | 美术设计 | 布景师 | 服装设计 | 视觉特效 | 副导演/助理导演

导演 Director:

大卫·柯南伯格 David Cronenberg

编剧 Writer:

John Wagner ....(graphic novel) andVince Locke ....(graphic novel)Josh Olson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维果·莫特森 Viggo Mortensen ....Tom Stall

玛丽亚·贝罗 Maria Bello ....Edie Stall

艾德·哈里斯 Ed Harris ....Carl Fogarty

威廉·赫特 William Hurt ....Richie Cusack

史蒂芬·麦克哈蒂 Stephen McHattie ....Leland Jones

卡伦·普莱西 Connor Price ....KidPeter MacNeill ....Sheriff Sam CarneyGreg Bryk ....William OrserSumela Kay ....Judy Danvers

凯尔·施密德 Kyle Schmid ....Bobby JordanDeborah Drakeford ....CharlotteGerry Quigley ....MickHeidi Hayes ....Sarah StallAidan Devine ....Charlie RoarkeBill MacDonald ....Frank MulliganMichelle McCree ....Jenny WyethIan Matthews ....RubenR.D. Reid ....PatMorgan Kelly ....Bobby's BuddyMartha Reilly ....Shoe SaleswomanJason Barbeck ....Richie's ThugBruce Beaton ....Richie's ThugNevin Pajkic ....Richie's ThugBrendan Connor ....Local TV Reporter

尼克·安东纳奇 Nick Antonacci ....Local TV ReporterJohn Watson ....Baseball CoachDon Allison ....TV BroadcasterBrittany Payer ....Motel GirlMitch Boughs ....Kid in DinerApril Mullen ....Kid in DinerGeorge King ....Hospital Well-WisherShawn Campbell ....OrderlySteve Arbuckle ....JaredMichael Stevens ....Guy On the Street

艾什顿·霍尔姆斯 Ashton Holmes ....Jack StallEvan Rose ....'Hulk' Boy (uncredited)

制作人 Produced by:

Kent Alterman ....executive producerChris Bender ....producerCale Boyter ....executive producerJosh Braun ....executive producer

托比·艾默里奇 Toby Emmerich ....executive producerJustis Greene ....executive producerRoger Kass ....executive producerJ.C. Spink ....producerJake Weiner ....co-producer

原创音乐 Original Music:

霍华德·肖 Howard Shore

摄影 Cinematography:

Peter Suschitzky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剪辑 Film Editing:

Ronald Sanders

选角导演 Casting:

Deirdre Bowen

艺术指导 Production Designer:

卡罗尔·斯派尔 Carol Spier

美术设计 Art Direction by:

James McAteer

布景师 Set Decoration by:

Peter P. Nicolakakos

服装设计 Costume Design by:

Denise Cronenberg

视觉特效 Visual Effects Supervisor:

Dennis Berardi ....Mr. X Inc.Aaron Weintraub

副导演/助理导演 Assistant Director:

Tyler Delben ....third assistant directorAric Dupere ....trainee assistant directorWalter Gasparovic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Elizabeth Parker ....trainee assistant director (as Elizabeth S.D. 'Duff' Parker)Jodi A. Tario ....assistant directorBob Warwick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as Robert Warwick)

§ 上映日期

国家/地区 上映/发行日期(细节) 台湾

Taiwan 2006年3月3日 法国

France 2005年5月16日......(Cannes Film Festival) 加拿大

Canada 2005年9月10日......(Toronto Film Festival) 美国

USA 2005年9月23日......(limited) 英国

UK 2005年9月30日 美国

USA 2005年9月30日 菲律宾

Philippines 2005年10月5日 瑞士

Switzerland 2005年10月13日......(German speaking region) 以色列

Israel 2005年10月13日 德国

Germany 2005年10月13日 冰岛

Iceland 2005年10月14日 奥地利

Austria 2005年10月14日 西班牙

Spain 2005年10月21日 挪威

Norway 2005年10月21日 荷兰

Netherlands 2005年10月25日......(Film by the Sea Film Festival) 希腊

Greece 2005年10月27日 芬兰

Finland 2005年10月28日 瑞士

Switzerland 2005年11月2日......(French speaking region) 法国

France 2005年11月2日 比利时

Belgium 2005年11月2日 保加利亚

Bulgaria 2005年11月5日......(Cinemania Film Festival) 荷兰

Netherlands 2005年11月10日 捷克

Czech Republic 2005年11月10日 丹麦

Denmark 2005年11月11日 爱沙尼亚

Estonia 2005年11月11日 巴西

Brazil 2005年11月11日 保加利亚

Bulgaria 2005年11月11日 阿根廷

Argentina 2005年11月15日......(Buenos Aires) (premiere) 墨西哥

Mexico 2005年11月17日......(Mexico City) (premiere) 阿根廷

Argentina 2005年11月17日 波兰

Poland 2005年11月18日 匈牙利

Hungary 2005年11月24日 墨西哥

Mexico 2005年11月25日......(limited) 新加坡

Singapore 2005年12月1日 瑞典

Sweden 2005年12月2日 巴拿马

Panama 2005年12月8日 土耳其

Turkey 2005年12月9日 意大利

Italy 2005年12月16日 澳大利亚

Australia 2006年2月23日 泰国

Thailand 2006年3月9日 日本

Japan 2006年3月11日 葡萄牙

Portugal 2006年3月16日 委内瑞拉

Venezuela 2006年4月7日 科威特

Kuwait 2006年9月27日 埃及

Egypt 2007年4月4日 韩国

South Korea 2007年7月26日

§ 制作发行

制作公司:

New Line Productions Inc. [美国]

BenderSpink

Media I! Filmproduktion München & Company

发行公司:

Argentina Video Home (AVH) [阿根廷] (2006) (Argentina) (DVD)/(2006) (Argentina) (VHS)

Fox-Warner [瑞士] (2005) (Switzerland) (theatrical)

Warner Bros. GmbH [德国] (2005) (Germany) (theatrical)

RCV Film Distribution [荷兰] (2005) (Netherlands) (theatrical)

新线电影公司 [美国] (2005) (USA) (theatrical)

Roadshow Entertainment [澳大利亚] (2006) (Australia) (theatrical)

01 Distribuzione [意大利] (2005) (Italy) (all media)

Distribution Company [阿根廷] (2005) (Argentina) (theatrical)

华纳兄弟公司 [新加坡] (2005) (Singapore) (theatrical)

华纳兄弟公司 (2005) (Czech Republic) (theatrical)

华纳家庭视频公司 (2006) (Switzerland) (DVD)

Alliance Atlantis Motion Picture Distribution Inc. [加拿大] (2005) (Canada) (theatrical)

PlayArte Filmes [巴西] (2005) (Brazil) (theatrical)

Artecinema (2005) (Mexico) (theatrical)

FS Film Oy [芬兰] (2005) (Finland) (theatrical)/(2006) (Finland) (DVD)

RCV Home Entertainment (2006) (Netherlands) (DVD)

华纳家庭视频公司 [德国] (2006) (Germany) (DVD)

Group Power (2006) (Taiwan) (all media)

RTL Entertainment (2008) (Netherlands) (TV) (first national airing) (RTL5)

TriPictures S.A. [西班牙] (2005) (Spain) (all media)

Zweites Deutsches Fernsehen (ZDF) [德国] (2008) (Germany) (TV)

特技制作公司:

Mr. X Inc. [加拿大] (visual effects)

Film Effects Inc. [加拿大] (opticals)

其他公司:

Film Effects Inc. [加拿大] opticals/titles

Entertainment Clearances Inc. [美国] rights and clearances

New Line Records [美国] soundtrack released by

Rex Post [美国] additional adr recorded at

Hand Prop props supplied by

Mi Casa Multimedia DVD audio mix & mastering 5.1, 6.1

Abbey Road Studios [英国] score mixed at (as Abbey Road Studios, London)

Air Lyndhurst Studios [英国] score recorded at (as Air Lyndhurst Studios, London)

Deluxe Sound & Picture [加拿大] adr recorded at/sound re-recording

EFilm [美国] digital intermediate

Eventone Editorial [美国] score pre-production (as Eventone Editorial, Tuxedo, New York)

Footsteps Post-Production Sound Inc. [加拿大] foley recorded at

Hothouse Music music supervision

Loop Troop [美国] adr voice casting (as The Loop Troop - Canada)

Panavision, Dallas [美国] cameras and lenses

Tattersall Sound [加拿大] picture editing facilities

Toronto Film Studios [加拿大] movie studio

William F. White Limited [加拿大] grip and electric equipment

Wilshire Stages [美国] adr recorded at

Deluxe Post-Production post-production facilities

§ 影片剧情

暴力史

印第安纳州,小城米尔布鲁克,温和谨慎的汤姆·斯道尔(维果·莫特森饰)经营着一家餐馆,与律师妻子爱迪(玛利亚·贝洛饰)和膝下的一双儿女过着波澜不惊的幸福生活。

某日,两名歹徒闯入了餐馆意图抢劫,为了顾客与朋友的安全,情急之下的汤姆奋起反抗摆平了两名歹徒,英勇的举动使汤姆一夜之间就成为了小城中众口相传、媒体追访的英雄人物,汤姆并不习惯聚光灯下的抛头露面,他渴望回到之前安静平和的生活,而且这份突如其来的注目,除了打破原本生活的平静之外,亦将汤姆全家一步步带入极度危险之中,神秘的疤脸男人卡尔(埃德·哈里斯饰)突然登门造访,亲切地称汤姆为“乔伊·库萨克”,宛如久违的老友,汤姆竭力躲避着卡尔,但卡尔对于汤姆却是紧追不舍。

原来,汤姆其实是一个有着暴力过去的男人,20年来他极力逃避、隐藏着可怕的过去,现在,田园般的幸福生活一夜之间发生了逆转,作为一名忠诚的丈夫、慈爱的父亲、本分的餐馆老板,汤姆该如何去力抗过去黑暗势力的侵袭,同时保全住他的家庭?他能将这可怕过去永远埋藏吗?[1]

§ 影片赏析

影片既然起名为"暴力史",自然少不了时间发展的前后承接。在这点上,我觉得对于片名有两种不同的解读角度。首先也是最明显的,就是主人公汤姆·斯塔尔从一名著名黑帮杀手到普通人的个人历史转变;其次相对隐晦的,则是斯塔尔儿子从一个反对暴力的老实男孩,在恶霸同学的逼迫下愤而用拳头解决问题,并最终用枪大开杀戒救父的"暴力史"跨代承接。

但让人感到不足的是,到了影片结尾,两种意义上的"暴力史"都被导演突然中断,从而成为了一段"断代史",从斯塔尔干掉自己黑帮亲兄弟返回家庭就戛然而止。这种处理方法也许有人认为不妨碍影片情急本身的完整性,毕竟斯塔尔的确铲除了阻碍自己回归普通人生活的直接障碍,而且还能给观众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但某位子曾经曰过,战争暴力和爱情一直是推进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原动力,而吾辈也对于"有人在的地方,就有江湖,你怎么退出"的道理深信不已,柯导这种一厢情愿的处理方法实在是单纯幼稚得很。

就演员方面,男主角斯塔尔的扮演者维戈·莫特森继续了其在《魔戒三部曲》中的出色表演,一开始就将杀手本应具备的凌厉身手和逼人气势很好地隐藏在了一个普通小饭馆老板的外壳之下,让人感觉不到任何杀气的存在。而当来自外界的压力和威胁最终将他这身伪装撕得粉碎之后,他又成功演绎出了杀手本性的干净利落和毫不留情,让人对他凶猛血腥的作风倒吸一口冷气。至于斯塔尔在普通人和杀手身份之间游走挣扎的心理历程,更是被他演绎得入木三分。

当然,莫特森在本片中也继承了《魔戒》中的好身手。今天的好莱坞,多的是由中国武指打造出的漂亮轻盈风格的动作片,但他在《暴力史》中的动作场面却是拳拳入肉,处处凶狠用力,招式干净利落,一切以击倒对手为目的,再次展示了西方动作片中的传统暴力美学。

不过莫特森虽然表演可圈可点,但本片中一系列"超级绿叶"配角的表演更为出彩。首先是影片开始的两个杀手,他们在片头抢劫汽车旅馆,直到闯入斯塔尔饭馆打劫被杀的几乎全部出场时间里,都在絮絮叨叨地说个没完,颇有些昆汀·塔伦蒂诺黑色冷幽默的味道。

至于由艾德·哈里斯饰演的疤面煞星,更是将一个和斯塔尔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但又隐忍克制自己的愤怒,试图逼斯塔尔就范的狡诈黑帮头目形象演绎得炉火纯青。特别是他在shopping mall中以孩子的性命来威胁斯塔尔妻子的一场戏中,他没有做任何威胁性的动作,或是说出同样具有威胁性的言辞,而是几个看上去很是关爱孩子的动作,以及几句似乎不痛不痒的关心之语,但配合其疤面上皮笑肉不笑的表情,给人感觉到的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冰冷寒气。

和上述诸位"超级绿叶"相比,斯塔尔妻子在影片中的表现却有点不如人意,表演的痕迹太过明显。特别是在知晓自己丈夫黑色经历之后,她在医院中又吐又哭的样子,让人觉得她对于自己丈夫态度的转变实在过于突兀。对于一个妻子而言,丈夫承认自己杀手过去的几句话,以及多年家庭生活中丈夫的体贴表现,哪个更能说明问题?有必要这么反应激烈吗?

至于斯塔尔夫妻两人在片中的两段亲热戏,更让人感觉到是在应景,和情节脱节严重。如果第一段亲热戏还算得上两人恩爱生活反映的话,那第二段亲热戏,妻子得知并不愿原谅丈夫的过去,夫妻两人在楼梯上厮打,最终却发展成了激烈的做爱,实在让人感觉到突兀得很,两人欢好的画面更没有让人感到多少美感。

§ 演员介绍

《暴力史》玛丽亚·贝罗1967出生于美国宾州距离费城不远的Norristown市,父母分别有着意大利和波兰血统,这是一个信奉罗马天主教的普通工人阶级家庭。贝罗曾在费城郊区的维拉诺瓦大学主修政治科学,原本希望成为一位律师,但在毕业前渐渐发掘了自己的表演才能。此后她登上了外百老汇的戏剧舞台并客串亮相一些电视剧作品。1996年玛丽亚·贝罗得到了CBS特工电视剧《史密斯夫妇》中史密斯夫人的角色,尽管该剧只播出了8个星期便被取消,但已经让美丽的贝罗成为了一位明星。

接下来客串NBC电视剧《仁心仁术》的过程中,制片人被贝罗的表演深深打动而将她扮演的儿科医生扩充为一个固定角色。离开该剧剧组后玛丽亚·贝罗参加了影片《女狼俱乐部》的拍摄,并将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了大银幕方面,此后在03和05年她凭借《冷却者》和《暴力史》两次获得了金球奖最佳女配角的提名。05年的惊喜之作《感谢你抽烟》中玛丽亚·贝罗扮演的酒精消费说客PollyBailey给观众留下了异常深刻的印象,接下来《NothingisPrivate》一片中她也将同艾伦·艾克哈特再次携手。06年奥利弗·斯通的《世贸中心》中贝罗还出演了尼古拉斯·凯奇角色的妻子。最新她同众位演技优秀的年轻演员一起合演了影片《奥斯汀书会》 ,还接下了雷切尔·薇姿出走后的《木乃伊3》 ,这也是贝罗首次领衔一部备受期待的好莱坞大片。

§ 幕后制作

本片改编自约翰·瓦格纳(JohnWagner)与文斯·洛克(VinceLocke)合著的同名漫画小说,原著问世于6年前,由出版《毁灭之路》的ParadoxPress公司出版发行。制作人人JC·史宾克(JCSpink)最先发觉了小说的电影潜力,故事主人公复杂的内心纠葛打动了史宾克及其搭档克里斯·班德(ChrisBender),两人随即将小说推荐给新线公司,而新线公司不但表现出了浓厚兴趣,而且迅速买下了小说的改编拍摄权,并请来编剧乔什·奥尔森(JoshOlson)着手改编剧本。

奥尔森以小说原著为跳板,进一步挖掘和拓展了故事。他说:“在这个故事中,一个中产家庭陷入了绝境,平常、幸福的家庭被注入了暴力,一切随之而来的影响纷纷展现,这正是影片故事的魅力所在。”

早在2003年冬季,导演大卫·柯南伯格就加入了进来。尽管柯南伯格很少涉足家庭题材,但人物流露出的真情实感让他产生了强烈共鸣,另外,他还非常喜欢普通家庭遭遇非常处境的经典元素。在柯南伯格看来,这是一部与众不同的惊悚片,恰似希区柯克的同类作品。他与奥尔森一道改编剧本,其中包括将片中犯罪分子的意大利名字改为爱尔兰名字,从而与黑手党划清界线。

当新线公司同意影片拍摄之后,制片方立即在柯南伯格的家乡加拿大多伦多设立办公室,开始招募台前幕后的全班人马。

本片是《感官游戏》和《童魇》的摄影师彼得·苏斯切斯基 (PeterSuschitzky)与柯南伯格合作的第七部电影,他说:“在第一次看到剧本时,我就发现《暴力史》与大卫以往的作品全然不同,影片发展的动力更多的依赖于叙事。为了鼓励他执导本片,我让他参考一下弗里茨·朗的电影,因为无法逃避命运的主人公经常出现在朗的电影中。”

柯南伯格很快领会了展开影片故事的要诀,随即选定由维果·莫特森和玛丽亚·贝罗饰演斯道尔夫妇,并终于有幸与青睐已久的艾德·哈里斯和威廉·赫特合作。值得一提的是,在片中扮演儿子杰克的影坛新人艾什顿·霍尔姆斯是从洛杉矶和多伦多100位试镜者中脱颖而出。

柯南伯格与莫特森在2001年戛纳电影节的“魔戒”派对上初次相识,两人都有合作意向。柯南伯格认为《暴力史》的剧本非常适合莫特森,后来两人在洛杉矶共同讨论了细节问题。莫特森说:“我认为大卫是与我最合拍的导演,我喜欢他的叙事手法,他不仅仅在用精彩的惊悚情节取悦观众,还提出了关于暴力天性和身份混淆的深刻问题。”

玛丽亚·贝罗在多伦多第一次与柯南伯格见面时,根本对本片一无所知。之前柯南伯格无意请她出演,但他发现贝罗与莫特森很搭调,很适合扮演汤姆的妻子。自从看过1988年的《孽扣》之后,贝罗一直是柯南伯格的超级影迷,她本以为柯南伯格是个怪人,没想到银幕之外的他智慧、亲切而诚恳,顿时产生了合作的冲动。

为了配合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已经为柯南伯格设计过12部电影的制作设计师卡罗尔·斯皮尔(CarolSpier)在颜色的运用上匠心独具。观众会发现,影片开始时的色调是明亮而轻快的,随着汤姆及一家人命运的急转直下,色调也愈加阴暗和强烈起来。

柯南伯格用27mm广角镜头拍摄了影片的大部分画面,他说:“一般情况下,这种广角镜头很少用于拍摄特写,而我用它拍摄特写,并且影片的90%都出自这种镜头。它捕捉到的连贯影像能尽量与人物的心理和变化的空间保持一致。”

§ 花絮

·片中里奇·库萨克住所的外景出自多伦多城外的一座仿制的法式城堡,曾有一位加拿大大亨在此居住,现在当地归属于约克大学。·在拍摄楼梯上的性爱场景时,导演大卫·柯南伯格担心演员会被台阶弄伤,于是询问他的特技替身能否借用特技护垫,但他的特技替身已经有20年没做过特技演员,而且从没有导演要求在性爱场景中使用特技护垫。结果在这段场景中,演员没能用到护垫,于是在后来床上的赤裸镜头中,伊迪的后背出现了青紫痕迹,不得不由化妆师进行掩盖。

·汤姆在餐馆中击毙两名劫匪的场景后来被删减了部分镜头,在最初版本中,年轻劫匪身中七枪,而年长劫匪的头部被击中两次,柯南伯格认为这段场景有些过分,存在宣扬暴力的嫌疑,于是进行了删减。·托马斯·简和哈里森·福特都曾拒绝扮演片中的汤姆。·片中出现了13具死尸。·餐馆中的场景全部在摄影棚中拍摄完成,剧组搭建了窗外的街景。·为了练就费城口音,扮演汤姆的维果·莫特森曾向玛丽亚·贝罗的叔叔和哥哥讨教。·餐馆和斯道尔家中的部分小道具是由维果·莫特森购买的。·本片是用录影带发行的最后一部好莱坞主流电影。

§ 穿帮镜头

·当主人公驾车前往费城时,公路上出现了加拿大限速牌。

§ 获奖情况

奥斯卡(美国电影学院奖) 2006

最佳改编剧本 (提名) Josh Olson

最佳男配角 (提名) 威廉·赫特

金球奖(Golden Globe) 2006

最佳女主角(剧情类) (提名) 玛丽亚·贝罗

Best Motion Picture - Drama (提名)

英国电影学院奖(BAFTA Film Award) 2006

最佳改编剧本 (提名) Josh Olson

青年艺术家奖(Young Artist Award) 2006

Best Performance in a Feature Film - Young Actress Age Ten or Younger (提名) Heidi Hayes

金卫星奖(Satellite Award) 2006

Best Overall DVD (提名)

Outstanding Motion Picture, Drama (提名)

金卫星奖 2005

Outstanding Actor in a Motion Picture, Drama (提名) 维果·莫腾森

Outstanding Actress in a Supporting Role, Drama (提名) 玛丽亚·贝罗

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CFCA Award) 2006

最佳影片 (提名)

最佳剧本 (提名) Josh Olson

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 2006

最佳女配角 玛丽亚·贝罗

最佳导演 大卫·柯南伯格

美国编剧工会(WGA Award (Screen)) 2006

最佳改编剧本 (提名) Josh Olson

戛纳电影节(金棕榈) 2005

最佳影片 (提名) 大卫·柯南伯格

广播影评人协会奖 2006

最佳女配角 (提名) 玛丽亚·贝罗

奥斯汀影评人协会 2006

最佳男配角 威廉·赫特

多伦多影评人协会奖(TFCA Award) 2005

Best Canadian Film

最佳影片

多伦多影评人协会奖 2005

最佳导演 大卫·柯南伯格

在线影评人协会奖(OFCS Award) 2006

最佳影片

最佳改编剧本 (提名) Josh Olson

最佳剪辑 (提名) Ronald Sanders

在线影评人协会奖 2006

最佳女配角 玛丽亚·贝罗

最佳导演 大卫·柯南伯格

最佳男配角 (提名) 威廉·赫特

土星奖(Saturn Award) 2006

Best Action/Adventure/Thriller Film (提名)

土星奖 2006

最佳男配角 (提名) 威廉·赫特

最佳男演员 (提名) 维果·莫腾森

凯撒奖 2006

最佳外语片 (提名) 大卫·柯南伯格

俄亥俄中部影评人协会(COFCA Award) 2006

最佳影片

俄亥俄中部影评人协会 2006

最佳配角 玛丽亚·贝罗

最佳导演 大卫·柯南伯格

USC Scripter Award(USC Scripter Award) 2006

(提名) Josh Olson

(提名) Vince Locke

(提名) John Wagner

San Diego Film Critics Society Awards(SDFCS Award) 2005

最佳剪辑 Ronald Sanders

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2005

最佳男配角 威廉·赫特

最佳女配角 玛丽亚·贝罗

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s, USA 2006

最佳导演 大卫·柯南伯格

最佳男配角 艾德·哈里斯

Los Angeles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2005

最佳男配角 威廉·赫特

London Critics Circle Film Awards(ALFS Award) 2006

Film of the Year (提名)

London Critics Circle Film Awards 2006

Actor of the Year (提名) 维果·莫腾森

Director of the Year (提名) 大卫·柯南伯格

Actress of the Year (提名) 玛丽亚·贝罗

Kansas City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2006

最佳女配角 玛丽亚·贝罗

French Syndicate of Cinema Critics 2006

Best Foreign Film 大卫·柯南伯格

Empire Awards, UK(Empire Award) 2006

Best Thriller (提名)

Empire Awards, UK 2006

最佳男演员 (提名) 维果·莫腾森

Directors Guild of Canada(DGC Team Award) 2006

Outstanding Feature Film

Directors Guild of Canada(DGC Craft Award) 2006

Outstanding Sound Editing - Feature Film Alastair Gray

Outstanding Picture Editing - Feature Film Ronald Sanders

Outstanding Sound Editing - Feature Film Michael O'Farrell

Outstanding Production Design - Feature Film (提名) Carol Spier

Directors Guild of Canada 2006

Outstanding Direction - Feature Film 大卫·柯南伯格

David di Donatello Awards(David) 2006

Best Foreign Film (Miglior Film Straniero) (提名) 大卫·柯南伯格 >[2]

§ 相关影评

(一)暴力个案——杀手的往事

如果真的要按照历史考察的方法来讲述暴力的主题,就必然少不了关于动物攻击性、雄性冲动到生命竞争、个人暴力到集体暴力等内容的阐释。但事实上,影片整个的情节却是围绕汤姆(乔依)某个拥有暴力历史的男人展开的,这显然无法让人联想到通史,断代史,甚或是编年史,而充其量只能算作是一个个案的研究。那么这里的History显然并不是“历史”的意思,而是指“往事”“过去的事”。不过,往事只是影片的一个引子,而非追忆的重点,一切从现实开始,而影响这个现实的正是“暴力”行为的介入。

男主角平静生活的打破从成为英雄开始,而使之成为英雄的突发事件恰好指向了一种暴力的常见形态,类型学意义上的“即时合法暴力”:自卫或拯救他人生命。当面临两个暴徒的死亡威胁时,汤姆几乎本能地瞬息击毙了对方,限制级血腥画面的一闪而过以及汤姆冷静娴熟的表情在暗示我们主人公或许隐藏着不堪回首的暴力往事同时,也让人们意识到这远非一般意义上的正当防卫,因而一种似乎与人之本能隐隐呼应的联系开始浮现,并为之后的暴力升级做了铺垫。传媒的关注和神话的雏形令妻子和儿子感到兴奋,很显然男性的暴力天性即使在现代文明下仍然受到某种明而不显的鼓励。这种鼓励使得突发的暴力事件没能作为一个插曲闪过,而成为一个触发装置引发了后面一连串的暴力。一向柔弱隐忍的儿子再次受到不良少年的挑衅时,出人意料地用异常凶狠的方式干净利落地将对手击倒。此时,第二种暴力的常见形态,类型学上的“即时非法暴力”出现了,其动机无疑是愤怒与对抗。这里,导演在引出另一种暴力形态的同时,依靠上下文的铺设联想巧妙地将暴力的天生性显化,并将这种秉性与基因遗传学中的代迹传承相联系,为这种瞬间暴力提供了合理的依据,也为开放的结局留了一个悬念。此后,当儿子用“拿枪解决”的言辞顶撞汤姆的斥责以及妻子知道血腥历史的真相之后,他们几乎用同样的暴力方式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和愤怒,暴力“另一部分真实”的身体象喻得到了印证,在本能和理性之间成为一种无是无非的中立存在。由暴力引发暴力,因为排斥暴力反而使自己诉诸暴力,这种常态暴力的悖论性和难以调和性在画面有条不紊的转换中显得明朗而有趣。

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渴望忘记过去、抹掉回忆、重新生活的男人在竭力维护眼前的美好和宁静时,依然不得不依靠暴力来解决问题。首先是暴力的正当防卫,然后在受到暴力威胁时暴力解决,三次枪战,十余条人命。如果说“物竞天择适者生”,那么整个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断发展的暴力史,而“以暴治暴”似乎就是这部史中永恒不变的法则。为了忘却暴力,必须使用暴力,倘若这便是电影的主题,那么暴力便是一种无法摆脱的存在。

这里,柯南伯格尽管只是引用了一个关于暴力的个案,却已经指出了暴力史中必须解释的核心问题。

(二)安静背后——暴力的其它形态

影片除了通过乔依这一线索的陈述为观众展现了暴力的两种主要形态外,实际还通过环境人物的介绍,讲述了暴力的其它形态。环境人物一方面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延展,一方面作为主题内容的一部分得到呈现。

影片一开始便是两个劫匪引发的暴力,因为一些“小麻烦”而若无其事地杀人,在看见惶恐无助的小女孩后只是轻轻地“嘘”了一声便毫不犹豫地拔出身后的枪。很显然,开篇冷峻的叙述风格所要展现的暴力形态是“库布里克”式的,带有某种“醉人的恐怖”的暴力,这是暴徒们解决问题的惯常思维和手段。随后,在一个关于“女人半夜里袭击情侣”的笑话中,影片又简单的带出了其它两种暴力形态——精神错乱的暴力和恐惧失措的暴力。这两种暴力是因为心智失常或害怕被剥夺而偶发的,非意向性的暴力形态,尽管并不常见,但确实存在。后一种暴力如果和妻子爱迪因为害怕家人被害而拿起霰弹枪的情景相联系则不难看出,人们所恐惧和反对的并不是暴力本身,而是暴力行为可能给自己带来的伤害和摧残。这种基本意义上的暴力解释在黑帮分子身上体现最为明显。他们一方面为了报复(卡尔)、权利、财富、利益的分配(乔依的哥哥)等采取暴力甚至致命手段解决问题,无疑是身体暴力的直接施动者;另一方面,他们心狠手辣的作风和臭名卓著的历史又在客观上对他人的心理构成威胁和恐怖,实际上是暴力形态的心理延伸。在此,柯南伯格实际上在平缓的节奏中已经不动声色地引出了多种不同的暴力形态。

有趣的是,由柯南伯格本人亲自在剧本中添加的两场激情床戏实际上体现了他对于暴力主题更深层次的理解。第一场是汤姆尚未暴露时,妻子为了寻找年轻的感觉而化妆成拉拉队少女的性爱场面,第二场则是在妻子知情愤怒的情况下,汤姆为挽回婚姻在情急之下以近乎强奸的方式在楼梯上进行的激烈表演,而这两次性爱体验实际上都包含着明显的暴力成分。性与暴力因为人类早期的种族繁衍竞争而紧密联系。女性在性爱中的主动和狂野如果不是出于淫荡,那么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们正有意去扮演一个攻击者的角色,而这种性的攻击性在男性身上无疑是一种形成暴力意志。妻子在第二场床戏中前后不同的反应表现了她对暴力行为的暧昧态度,也正是这种莫名的激情或期盼短暂地平息了一场家庭战争。“暴力因其形式充满激情,其力量源自于人内心的渴望而令人心醉神迷。……这种作为心像的暴力欲望潜藏在每个人的内心,在适当的机会奔泻而出,主宰一个人的意志和精神。”显然,柯南伯格在这里有意地将暴力和性联系起来,就像他在《欲望快车》中表现的“于痛苦和死亡边缘体验高潮”一样——但却是较为隐晦地,点到了施疟受疟(SM)的性爱暴力形态。

当然,导演对所有这些暴力形态——伦理化的、合法化的、道德的、非法的,都没有做出自己的评判,既没有迷恋崇拜,亦没有批判声讨,而仅仅是一种影像化的呈现。而这种中立的表现又似乎正是对历史真实的刻意趋近

(三)暴力之后——意志改造或重塑自我

暴力的后果除了鲜血和死亡之外,更深刻地来源于对社会,他人、自我心理上的影响。而通常人们对于暴力的解决客观上是非有效的。要么向传统黑帮片那种通过合法暴力“以暴治暴”,要么像《发条橙》那样对自由意志进行强迫改造,又或者通过一种神秘主义的宗教式内心感悟令施暴者自行隐退。

影片的开始,汤姆选择了最后一种,以为获得了宁静正常的权利,却因为命运的安排成为一种奢求。而当他怀着某种“重塑自我”的强烈愿望通过暴力重新赢得平静后他又将怎样呢?影片结尾,汤姆杀人归来,女儿为父亲摆上餐具,儿子为老爸送上烤肉,似乎是一个温暖的大团圆结局。然而那沉默的气氛,复杂的表情,清晰的泪痕又分明营造出一种紧张压抑的氛围。当掩藏多年的秘密已暴露,当家人知道这样的平静是通过暴力和死亡换来的,结果又将怎么?一家人从此过着平静的生活,或者暴力的种子深埋于儿子的内心,又或者妻子的本能也将被唤醒……导演没有让法律的公义出现在片尾,也没有让热情的拥抱去暗示亲情的包容,一切都在你的想象之中。只是一向以悲观主义著称的柯南伯格恐怕很难给我们一个正真圆满的结局。曾经拥有的所有美好和安宁已然不复存在,而未来可能的全新自我仍是个迷,柯南伯格用这样一种开放却不乐观的结局有力地提示着暴力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并将暴力的书写从容不迫地推向于对特殊境遇中个人命运的思考中去

§ 精彩剧照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18:3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