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罂粟之家》 |
释义 | § 简介 罂粟之家 苏童的早期作品实验意味很浓,后期情况有所改变。缅怀故园系列是苏童早期作品的着墨重点。这里包括“枫杨树故乡”和“香椿树街”两个不同的世界。前者写的是遥远年代的乡村生活,是苏童想象的产物,如《罂粟之家》《1937年的逃亡》等;后者写的是年代较近的城市生活,主要是作者少年记忆的再现,如《刺青时代》《城北地带》等。他写过很多这样的作品。里面的人物通常倍受压抑,然后激烈地反抗。但结局都是黯然。有城市的流浪者,对自己的生活无所适从。也有一群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南方少年,他称之为在潮湿的空气中发芽溃烂的生命。 § 图书介绍 苏童的小说叙事优雅从容,纯净如水,平实写来却意韵横生;着笔清雅而富有江南情调;叙事与抒情结合得恰到好处,文风别具特色。本书是他的又一力作,收录了其中篇小说《罂粟之家》、《十九间房》、《三盏灯》、《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四部作品。 [1] § 苏童简介 苏童,1963年生于苏州。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作家协会江苏分会驻会专业作家。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迄今有作品百十万字,代表作包括《园艺》、《红粉》、《妻妾成群》、《已婚男人》和《离婚指南》等。随着其中篇小说《妻妾成群》被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名声蜚声海内外。 [2] § 豆瓣读者评论 看完感觉有些压抑,之前看过苏童的《少年血》,感觉还是一样的风格,小说节奏很紧,看起来有想一口气读完的冲动,但是正因如此,却又让人感觉有些喘不过气来。 书中很难找到一个在现在看来正常的人,大多是一些可悲的角色,这使整个小说一直没有一个能让人看到希望的时候,色调灰暗。 看完后有点怀疑作者是不是有点人格分裂了,他安排了那些个人物悲惨的命运,甚至是残酷之极,但是你又分明能看出作者那字里行间的一些怜悯之情。 人性阶级时代背景交融,看完之后感觉象看到了一个浑浊的大便池,臭烘烘的,一直到最后,作者也没有给人一点能看到一点希望的暗示,沉草在死之前的那句我要重新出世了,更像是吸完鸦片后的幻觉和对现实无奈的自慰而已,他是最可怜的,感觉在人格还没完全形成的时候就被残害了,那叫一个苦啊~~~[3] § 文学评论 论《罂粟之家》 ——苏童创作中的历史感与美学意味(节选) 作者陈晓明 说苏童是一个天生的小说家,在20年前肯定会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今天再说这样的话,可能就像在诉说一个古旧的童话。不过,中国人总是喜新厌旧,顽强的健忘症也容易使人们对曾经有过的经验变得淡漠。今天,苏童似乎稍逊风骚,那是与他自己相比。文坛正是有一批一批人前赴后继,与其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不如说风水轮流转。中国当代文学正是以这种简单古老的形式来结构它的历史。2006年,苏童出版了《碧奴》,虽然不是什么力作,苏童还是以它独特的语言方式在展开一种叙述,但人们的反应则显得勉强而有限,这也说明风水无情。 80年代后期,苏童写下《1934年的逃亡》、《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罂粟之家》,无疑是当代小说中最精彩的篇章。尤其是《罂粟之家》,可以推为百年来中国中篇小说首屈一指的作品之一。这篇小说把关于家乡的记忆写得如此凄楚,它真切地抓住了中国历史中的重要环节——土地革命,写出中国的地主与农民之间复杂的阶级关系,中国现代史的残酷转型获得了如此鲜明而又神秘的解释,历史的必然性与宿命、历史的颓败感与革命的前进性交织在一起,让人难以分辨而又有所领悟。那种暴力、欲望、穿行过艳丽的自然奇观,反倒散发出一种华糜的气息,那种清峻舒畅的叙述,引领着故事走向凄绝的终局……毫无疑问,这篇小说包含了异常丰富的小说元素,思想与情感、语言与叙述结合得如此恰当自然,一篇小说能给予这么多的东西而又始终保持纯净的面目,这样的手笔就非同一般了,这就是天成之作了。在这个意义上,苏童实在称得上是天生的小说家。 要解析这篇小说当然有很多角度和方法,在这里,我以为把“欲望”植入历史,并且用“欲望”的末世学去颠覆历史的辩证法是这篇小说最为独特之处,也正是因为对欲望与历史关系所作的如此大胆的揭示,《罂粟之家》给出了它对历史与文学的最有力的表达。 这样的欲望是末世颓废的欲望,它不再只是单纯的身体性欲的满足,它是在历史中的纵欲,在历史中的性乱,它是历史的颓败。[4]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