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绿草地》
释义

§ 剧情简介

在内蒙古边境处生活的人们,从不关心生活应该怎样变化,但是生活依然悄悄的变化着。一颗原本平淡无奇的白色乒乓球,顺着水面漂到了蒙古孩子毕力格的面前。

毕力格的奶奶告诉毕力格那是上天赐与的夜明珠,毕力格坚信奶奶的说法,叫上自己最好的两个朋友——只会骑摩托不会骑马的二锅头和个子虽小但从不肯付软的达瓦,去草原守了一夜。孩子们不但没有看到“夜明珠”发光,倒是回到家里挨了大人的打。不是夜明珠又是什么呢?孩子们去问草原上知道最多的喇嘛,依然得不到答案。

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开始了,电影荧幕上的高尔夫球被孩子们误认为就是毕力格的夜明珠,放映员告诉毕力格那是一个乒乓球,不是什么宝贝。毕力格受到了巴特和其他孩子的嘲笑,失望的把球丢进了老鼠洞里。回到家里,毕力格藏起了奶奶天天拿在手里的羊毛卷子,自己也不开心。《绿草地》剧照达瓦的爸爸喝啤酒,中奖得了一台电视机;毕力格的爸爸看见孟克拿来的杂志上有漂亮的房子,自己也想盖一个;毕力格的姐姐乌日娜羡慕乌兰牧旗跳舞的姑娘,想要去报考,爸爸乔桑让她用套圈的方式作决定,姐姐熟练的套中了爸爸一直套不上的啤酒瓶,兴奋的搭上了去旗里的车。

毕力格他们聚集在达瓦家看电视,他们立起了高高的天线,却只能收到声音。电视机里正在播放乒乓球赛,伴着乒乒乓乓的声音,解说员告诉大家,乒乓球是中国的国球。孩子们为此兴奋不已,到老鼠洞里找回了乒乓球,并且决定将“国球”送还给“国家”“北京”。

孩子们背着家长出发了,以为一天就能到。天色渐晚,二锅头的摩托快没有油了,二锅头想不到“北京”那么远,打算回家,毕力格和达瓦却不愿意放弃,骑着马继续向东走。二锅头往回走了很远,才发现三个人的粮食都在自己的摩托车上,他急忙掉转车头,想要叫回两个人。天色越来越暗,草原上漆黑一片。这时,一辆草原巡逻车远远经过,二锅头呼喊着追了过去。并且带着草原巡警找到了迷路后筋疲力尽的毕力格和达瓦。

坐在警车上的孩子们要把球上交给警察叔叔,警察不以为然的说送给他们了,孩子们都很高兴。回到家的孩子们被焦急的家长一顿好打,毕力格的球也被妈妈踩扁了,并被罚不许出门,在家帮忙盖房子。

第二天,达瓦带着其他的孩子来看国球,毕力格羞愧的拿出了已经瘪了的球,达瓦带着球和孩子们懊恼的离去了。几天以后,毕力格去达瓦家看乒乓球,却发现达瓦拿球换了巴特的铁圈,两个好朋友为此打了一架。达瓦的爸爸带着达瓦去毕力格家道歉,乔桑说草原上的兄弟好东西应该分享,用刀子把球切成了两半,分给两个人。

几天以后,二锅头拿着半个乒乓球给毕力格,说达瓦一家已经迁走了。毕力格骑着马赶去达瓦家的时候,发现达瓦家的蒙古包已经没有了,恒古不变的草原宁静安详。不久,毕力格随着姐姐去城里上学,留在他视线里的家不再是蒙古包,而是一栋砖造的圆房子。在新的学校里,毕力格听见了熟悉的乒乒乓乓的声音,他循着声音走了过去,推开了乒乓球室的门……

§ 影片看点

《绿草地》剧照

电影《绿草地》以内蒙古辽阔的大草原为背景,宁静美丽的自然风光将为生活在喧哗都市的观众带来截然不同的清新感受。该片完成于2004年,由宁浩自编自导并担任制片人。

影片讲述三位内蒙古小朋友与一个乒乓球的故事。9岁的毕力格和他的朋友们在小溪里拣到一个小小的乒乓球,但谁都不知道这是什么,奶奶说是天上掉下来的夜明珠,他们守了一夜却不见它发光,去问庙里的喇嘛,喇嘛也没给他们答案。最后他们在电视上得悉原来这是“国球”,于是决定动身去北京,把国球还给国家。

在孩子的眼里,原始朴素的草原上发生的每件小事都是大事,而导演宁浩也把这个充满童真的小故事拍得趣味盎然又潜藏深意,影片在各大影展放映时,皆获得观众的好评。

§ 关于主创

导演

《绿草地》剧照

宁浩(本作品导演/编剧/制片人),1977年生于山西,曾做过自行车装配工,音乐人,舞台美术设计,广告设计,平面摄影师,摄像师。后就职太原话剧团,其后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学习导演。2003年6月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图片摄影专业。2006年得到广泛好评的低成本影片《疯狂的石头》使宁浩名声鹊起。

制作

出品人:卢斌

制片人:蓝瑞龙

编剧:邢爱娜、高建国

摄影/像:杜杰

监制:王承廉

演员

胡日察·毕力格

达瓦

格力班[1][2]

§ 幕后制作

《绿草地》剧照

《绿草地》是导演宁浩“回报师恩“的一部作品,最初这个项目是他的一位老师策划的,故事包括三个关键字——农村、儿童、乒乓球。影片中的小演员都是在内蒙当地几十所学校的上千人中选出来的,当时正值暑假,剧组组织了一个夏令营,把选出来的孩子们凑在一个学校里,每天带他们玩。在这些天里,宁浩开始了解、喜欢这些孩子,感觉到这个电影非常有拍的必要。

在电影开机前,宁浩已经先派一名道具师到离驻地200多公里的外景地支起一个蒙古包,计划一两天后剧组就到。在解决资金问题的这段时间,道具师“不幸”被大家忘掉了,他只能在方圆几十公里荒无人烟、又没有手机信号的大草原上守着蒙古包。幸好他带着一箱方便面,幸好有一个羊倌路过。

羊倌不会说汉语,但手势比画着,他明白每天要给这个奇怪的汉人带些水来,平时两人只能是隔几米蹲着互相打量。当剧组想起这道具师,赶紧驱车去找他时,已经过去了7、8天。当找到道具师时,大老远就看见他站在一只油桶上翘首盼望,人已经几乎不会说话了,但第一句话就是:“导演,我想回北京……。”

§ 荣誉奖项

莫斯科儿童和青少年国际电影节“金天鹅”奖;

上海国际电影节最受大学生欢迎影片;

入选2005年第5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国际新电影单元;

入选2005年第29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国际竞赛单元;

釜山国际电影节CJ娱乐公司选定大奖;

西班牙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 影评

影片试图通过许多静态场景表现蒙古人民的日常生活,从孩子的眼里能看到现代生活在那块古老草地上也慢慢留下了烙印。这里没有环保不环保的问题,有的只是一些人的生活状态,远离纷杂的城市噪音,在蓝天,绿草,悠远的小河的背景下散发着儿童最天真的本性。

草原的景色被导演用许多精致的镜头反复表现,缺少了草原上狂野的动劲,只是平静而祥和的一面,这可能就是孩子眼里的草原。作为导演的处女长篇,没有什么微言大义,只是表现了一个孩子眼中的草原生活,主题立意小,如果拍摄做纪录片可能更讨巧一些。[3]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3 18:2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