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绣襦记》 |
释义 | § 作品简介 《绣襦记》 《李娃传》是中国戏曲剧种中广为搬演的一台剧目,又名《绣襦记》,另称《烟花镜》。事见唐·白行简的《李娃传》。该剧以川剧本最为知名,秦腔、评剧、梨园戏等亦有演出。上海越剧院一团的演出本由成都川剧院的版本所移植,范瑞娟、傅全香、张桂凤等在20世纪50年代初首演。1962年又参考唐代白行简的《李娃传》和六十种曲《绣襦记》进一步改编,并将原名《李亚仙》改为《绣襦记》,1981年,该院复排此剧,易名《李娃传》,男女合演。越剧版中的“责子”、“剔目”、“教歌”三折唱做极为精彩。 此剧的京剧版是京剧大师荀慧生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以“绣襦”、“刺目”等场次中的唱念表演传世。 昆曲《绣襦记》也有传统折子流传,其中的“教歌”、“打子”、“剔目”等折风行至今。此版的作者在资料中有不同的记载,一是薛近兖,一是徐霖。 这一作品是在唐白行简传奇小说《李娃传》、宋元南戏《李亚仙》、元杂剧《郑元和风雪打瓦罐》、《李亚仙花酒曲江池》及朱有杂剧《曲江池》的基础上改编而成,描写得最为细致完整。围绕李、郑的遭遇,批判了封建婚姻制度中的门阀观念,揭露了封建伦理道德的冷酷和虚伪。李亚仙的心地善良和忍辱负重、胸怀大志的性格,刻画得也较成功。结构精练,较少枝蔓,是同类题材创作中较为完美的一部剧作。明万历年间,又据此改编为小说,广为流传,近世许多地方戏据此改编为传统剧目。 § 作者简介 《绣襦记》 薛近兖,明代戏曲作家。著名文士薛应旂之子。薛近兖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中进士,累官至河南布政史,以“清介绝俗”称于史。他著有《绣襦记》传奇4卷,取材于唐代白行简的小说《李娃传》,写书生郑元和与风尘女李亚仙的爱情故事。 此剧刊印后,消息不胫而走,搬演者甚众,后来许多戏曲剧种都进行过改编演出,其中以昆剧和滑稽戏为多。现存明代套印本、《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本和陈继儒评的两卷《六合同春》本。 § 情节介绍 《绣襦记》 书生郑元和,奉父命上京应试。在京城结识了妓女李亚仙,双方爱上了。后来郑元和床头金尽,鸨母设计甩开了他。郑元和贫病交迫,幸被东肆主所收容,教他学唱挽歌。一日,东西两凶肆比赛挽歌,郑元和登台歌唱,恰被他上京任职的父亲认出。 郑父憎恨元和的堕落,把他打至气绝,抛尸郊外,被路过的乞儿救活,于是沦为乞丐。在偶然的机会里,李亚仙认出了郑元和,十分悲恸。她不顾鸨母的阻挠,把郑元和迎回家里,尽心调养,又激励他发奋读书,结果考上状元。郑父知道了李亚仙对郑元和的态度,也很感动,不以妓女为嫌,娶她为媳。 § 作品评价 《绣襦记》主要戏剧演员 《绣襦记》是出现于明代成化、弘治年间的一部传奇作品,有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明代一直盛演不衰;清代中叶以后,折子戏盛行,《绣襦记》中的不少片断,成为昆剧的保留剧目;直到今天还活跃在戏曲舞台上。《绣襦记》是少数取材于唐传奇,并经过话本小说、元明杂剧、明代传奇几个发展阶段,至今仍有舞台生命力的传统剧目之一。 它虽然不属于一流的戏曲作品,但还是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情节铺排(一)以“绣襦”作为道具,贯穿全剧。《绣襦记》的情节虽然不是非常复杂,但是涉及的人事也颇为丰富,“绣襦”作为道具,构成一条线索,贯穿全剧始终。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