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民主的再思考》
释义

民主的再思考 内容简介

民主意味着什么?如何以更加现实的方式为“民主”作界定?理想的民主制度模式是怎样的?如何巩固正确的民主形态?为什么腐败的伪民主反而不如某些开明的独裁政权?老牌民主国家不再“迷恋”民主的原因何在?本书是众多学者对这些问题的精辟论述。

民主的再思考 本书前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术刊物《国际社会科学杂志》(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于1949年创刊,其中文版于1984年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交由我社负责翻译出版。自创刊以来,《国际社科》一贯坚持其国际性和多学科性的办刊宗旨,尤以每期有一国际社会科学界共同关心的主题,约请国际公认的杰出学者撰写文章,进行多学科的研究为其主要特色。我社自承担其中文版的翻译出版工作以来,深感这是我国学术界了解国际社会科学的研究状况、发展趋势、所关注的问题,以及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

《国际社科》是社会科学的国际论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历届总干事和该刊物历届总编辑以及其他专家学者、工作人员为办好这份刊物倾注了大量心血,精心策划,精益求精,它受到国际学术界和我国读者的重视和欢迎是理所当然的。

今年适逢《国际社科》创刊50周年、中文版创办15周年。为了扩大该刊物的影响,也更便于我国读者了解、借鉴和利用该刊物所发表的研究成果,我社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协助下,从中文版所发表的文章中选编出若干辑,以《国际社会科学论丛》的形式出版。《国际社科》的主任阿里・卡赞西吉尔博士和总编辑戴维・梅金森博士代表教科文组织对此表示同意和支持,梅金森博土还为《论丛》撰写了序言,这是我们非常感谢的。对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协助,特别是谢寿光、杨群、汤兮等同志的大力支持,我们也深表感谢。

此次选编,每辑的题目大多以《国际社科》某期的一个主题为题,从该期和其他期中选出关于此主题的较重要或较有代表性和更具参考、借鉴价值的文章。《国际社科》一贯倡导国际性的不同学科、不同文化、不同学派和不同学术观点的共同探讨,相互交流。论辩和批评是此中的应有之义,我们在选编过程中也注意体现出这一特点。此次选编对原译文做了少量的文字润色和校改。愿《论丛》能对我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和国际学术交流发挥作用,也愿《国际社会科学杂志》引起更多读者的关注。

民主的再思考 本书目录

导论:民主的时代?

在当代,民主意味着什么?

老牌民主国家:对民主的冷淡

何谓“新的民主政权”?

对民主政治的社会条件的比较分析

平等与民主

制度主义的再思考

法制社会化对民主化的效应

多数裁定原则的理论和实践:不完善范例的顽强性

公民社会的历史背景

民主与宗教:文化逻辑与行动逻辑

民主与传播媒介

民主与高层腐败

巩固民主过程中的公务员

民主的再思考 文章节选

政治选择自由的社会条件

1.个人如果只属于私人生活领域,或者相反,仅仅是国家的臣民,那么,即使国家赋予他们物质或其他方面的福利,民主也是不存在的。

同样,政治上作自由选择的余地也是不可能存在的,如果不承认公众生活,或说得更广义一点,不存在政治社会,个人孤立,社会分为许多碎片,各部分之间互不联系,这一切几乎是民主无法逾越的障碍。每逢某些公民被剥夺公民权利之时,这一层尤其表现得明显。如若奴隶制盛行,或种族歧视根深蒂固,那就更谈不上民主。长时期以来,民主传统最悠久的一些国家,曾以财产多少为标准,限制居民的选举权。这在当时可能认为是重大的进步,因为这些地方原先完全没有选举权,或只有一小部分居民拥有选举权;今天看来,这种民主极其有限,或者说是一种畸形,违背了民主的原则,我们必须承认政治社会的独立自主的双重含义:政治社会和公民如果不能独立自主,自然就没有民主;如果这个政治社会不成其为私人利益和政府之间交流信息的场所,同样也不会有民主。因为各种政治机构一旦失去代表性和责任,它们就很有可能变成政治游戏,并很快丧失其合法性。

2.需要一个政治社会,也就等于说需要它独立于国家、甚至高于国家之上。有时我们很难接受这一点。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政治社会是社会借以运转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而国家首先是料理社会“对外”关系,即对其他国家或对它自己的过去与未来的办事机构。国家从来不是孤立存在于社会真空里的。它有自己的内在规律。每当我们谈及一个国家的“发展”时,实际上说的是它的政府,无论它的背景是本国或外国的中产阶级,是一个革命政党还是民族主义运动,一个工朝还是专家政治。应当承认,每当我们从发展角度谈及一个社会,所涉及的是一套必然的规律,它不属于民主的范围。这是一个严肃的论断,它迫使我们承认民主的有限性,因为观察任何社会,都得从它内部如何运转以及它实现现代化的能力这两方面着眼。纯粹而完全的民主是乌托邦幻想,其基础是认为国家的发展纯然出于其内部的作用;也就是认为现代化只是现代性的实施,只是科学、理性、技术进步、教育与信息交流等等的结果。但即令如此,这也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任何国家政权,无不或则由政府直接进行、或则通过某一统治阶级而谋求发展。20世纪对民主并不特别有利,因为这个世纪首先为谋求发展以及社会现代化的思想所支配。我这个提法可能令人震惊:现代化与发展进步难道不正是实行民主的条件么?对这个的回答既肯定又否定。一方面如上所述,现代性足以促进内部交往,拆除私人生活之间的樊篱,扩大公共生活领域;但另一方面,现代化作为一个外加的力量,往往促进权力集中于国家,而国家并不特别关心它的代表性;它更关心的是它是否有能力――往往采取强迫方式――改造自己那个陷于贫困、既无进取精神又无技术的社会。这种强制性的现代化总是危及民主的。

我们应该承认,民主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往往与其他方面发生矛盾和斗争,包括私人生活或是与国家的认同等等。这些领域有其恢宏壮丽之处:它们有力量号召公民为之慷慨牺牲,也能使人意气风发。与国家或宗教动员人民的力量相比,民主往往显得非常软弱、惶惑、平庸。为了夺取胜利或挽救国家危亡,为了保卫疆土、风俗习惯或宗教信仰而进行十字军式的征讨或圣战等等而动员起来的力量,足以和民主一样强大,甚至民主若不给予它们某些独立的余地,则自身也将失去力量。民主自己的领地是政治制度。它在两翼受到包抄:一边是私人的世界,另一边是国家政府。如果公民意识未能扩张,未能既从一个方面进人个人的切身利害与个人信念,又从另一个方面进人国家领域,民主就不会有立足之地。如果个人信念与国家整体意识直接联合,消除了公民意识这一中介空间,民主就不存在了。但如果民主不承认它两翼的这两个领域,或试图与个人生活或社会生活认同,就会失去活力,变得几乎毫无意义。民主是以持久不懈的努力去创造一种公民领域,使个人信念与群体成员的身份在这个领域相遇,相互尊重,结合为一。民主如无力调解二者,如果被调解的双方软弱无力,或过于强大而直接结合,使得彼此和解,民主也失去活力。那些从纯然的体制角度来看民主的人正在犯一个严重的错误:在捍卫民主时,他们不问要动员什么力量,也不问要做出什么牺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国籍犹太哲学家马克斯・霍克海默尔说过:“理性本身是不足以捍卫理性的。”这句话最近被巴黎大主教吕斯蒂热引用。这是个令人震撼的观念,但它正好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探索:捍卫民主。防止反民主的个人或集团夺取政权,仅仅如此是不足以保卫民主的;惟有凭着信念、凭着对政治自由选择的忠诚以及孟德斯鸠首先提到的道德才能把民主保全下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0:5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