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暗物质》 |
释义 | § 基本资料 海报 影片取材于真实故事,其蓝本是1991年留美学生卢刚枪杀导师一案。刘烨出演卢刚,梅丽尔·斯特里普出演被杀的柯莱瑞教授。 § 剧情介绍 剧照 安·柯莱瑞是衣阿华大学最有权威的女性之一。她的父亲曾到中国传教,她出生在上海,对中国很有感情,并对中国留学生相当爱护。1991年11月1日万圣节这天,中国留学生卢刚在刚刚获得衣阿华大学太空物理博士学位的时候,开枪射杀了3位教授和副校长安-柯莱瑞以及一位和卢刚同时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山林华。枪杀五人之后,卢刚随即当场饮弹自尽。 开枪杀人的卢刚是北京市人,出生于普通工人家庭,18岁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84年通过李政道主持的中美物理学交流计划选拔,毕业后旋即以交换学生身份公费赴美攻读博士学位,就读于衣阿华大学物理与天文学系,时年22岁。聪明但自负的卢刚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获得诺贝尔奖学金,但因学校人际关系纠纷从而对导师心怀不满,最终酿成悲惨血案。 § 幕后花絮 剧照 以为刘烨是功夫巨星 《暗物质》中只有两个中国人,一个是导演陈士争,另一个就是男一号刘烨。剧组里的美国工作人员看到两位好莱坞“大腕”梅丽尔·斯特里普和方·基默来给刘烨配戏时都惊讶不已,“初进剧组的那几天,气氛非常诡异,他们私下里都在议论我是不是从中国来的功夫巨星,因为在美国,只有中国武侠片还算有点江湖地位,至于让美国的一线明星在一个中国演员领衔的美国电影中配戏,在好莱坞绝对是一件稀罕事。” 斯特里普说“Nice!” 剧组开机后的第二周,梅丽尔就和刘烨上演了一场在全片中极为重要的对手戏。受到导师陷害的留学生刘星到社区做义工……上人家里推销商品,看到聪明绝顶的刘星沦落到这个境地,一直对他怀有复杂情感的梅丽尔泪如雨下。刘烨兴奋地回忆说,“梅丽尔的表现非常生活化,但是极具爆发力,那场哭戏只拍了一条就过了,当时她自己还想再拍一条,但导演表示不用了。” 刘烨本人在那场戏中也有不俗的表现,“拍了两周的戏,梅丽尔那天第一次对我说,Liu,You’re very nice!” 每周只上五天班 《暗物质》在美国开机已经有两周的时间,除了拗口的台词让刘烨有些挠头,“一切都很惬意”。最让刘烨感慨的是,剧组严格执行“五天工作制”,让他每周都有两天的时间享受周末。刘烨说,“美国的工会非常厉害,如果制片方要让演员多乾几个小时,就会被告上法庭,所以即使是像这样一部投资并不高的艺术影片也会不折不扣地执行各项工会规章。” 否认《暗物质》有损国人形象 《暗物质》讲述了中国留学生枪杀导师,很多人怀疑本片是否对中国人形象有损。刘烨经纪人对此表示:“首先这部电影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负面、侮辱什么的,跟卢刚事件也没有关联,更多的是讲一个人的发展,说了很多人性的东西,人在当时的环境下,各种原因促成了他走上了极端,写得很客观。之前我也怕有问题,所以特意要来剧本看了,特别激动,刘烨看了也很喜欢。我觉得没看过剧本或者电影就没有发言权,妄加猜测不好,其实同类型的电视剧国内也有。最早是美方通过猎头公司要了几个亚洲演员的资料,然后给我打电话要了刘烨的一些资料。一两个月后导演就过来见面,他是一个美籍华人,原来是做舞台剧的,这是他第一部电影,下了很大功夫。而且整部戏全写刘烨一个人,斯特里普和方·基默为他搭戏做绿叶,是很难得的锻炼机会。不过刘烨这次扮演的仍旧是一个不幸福、很压抑的人,跟以前他的作品相似。” § 获得奖项 《暗物质》在2007美国圣丹斯电影节获得探讨科学及科技问题的AlfredP.Sloan奖 § 相关评价 圣丹斯电影节,上百部影片中,《暗物质》是第一部值得看的。 —— 《洛杉矶时报》 想象不到的动人,感动到流泪的一部影片。 —— 《综艺》 我们常说“是金子总会发光”,毕竟只要你有才华终有一天会遇见你的伯乐,就不会被埋没。也有人说:“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另一半是:你甘心在多大程度上以及在多长时间内被埋没,与你的才华是成正比的。 ”如果有一天,你不甘心了,彻底绝望了,人性中的暗物质一旦集中爆发,善良、光明、美好的一面就会被积怨、愤恨、丑恶所吞噬。电影《暗物质》以1991年发生的中国留美学生卢刚枪杀导师的真实事件为蓝本,是一出因人性中的暗物质冲破临界而酿成的悲剧。当面临一个比宇宙更为广阔与复杂的母体时,暗物质爆发后所产生的能量也将会形成巨大的、毁灭性的灾难。 影片主人公刘星,一位赴美留学的年轻科学家,才华横溢,文雅谦恭。对于科学的执着追求激励他怀揣梦想来到美国,希望在这里实现他的宏图壮志。依照影片的表述,导演的理解是将刘星人性中暗物质爆发的原因归结为学术分歧与文化差异。前者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写照,表现为现实与理想的反差;而后者是人物外部环境的刻画,表现为中美两国文化的冲突。片中以刘星给父母的家书贯穿始终,家书中所描述的世界即是刘星心目中的理想国:被导师重用、获得诺贝尔奖、把父母接到美国来,继而依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全家人的生活。转折点在于刘星的研究触碰了导师莱瑟教授的科研领域,他还偷偷地把研究成果发表在学术刊物上,莱瑟教授为此震怒,设计导致刘星的毕业论文答辩失败。在此之前,留学生活其乐融融,家书和现实是一致的,而之后,理想破灭的过程,“梦想”却在家书中逐步实现—刘星不得不面对两者的分裂:一面是继续编织着美好生活的梦想;另一面是科研受打击,甚至完成不了学业,直至走向毁灭之路。 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孤独感、无助感也是悲剧发生的重要因素。这在影片中所占了很大一部分。据导演陈士争介绍,影片寻求捕捉众多中国留学生远离家乡,身在异乡为异客时所遭遇文化混乱的心境。他说:“在我看来,影片抛出的第一枚令人震惊的炸弹是,周围没有人在乎你,关心你,你似乎如一颗流星身在茫茫人海之中,基本上是自生自灭的味道。相反,我们从小生活在一个人人关心的环境下,一切活动均有人教导、帮助。美国人和中国人从彼此身上学习的地方有很多。我们对彼此的了解是如此的肤浅。” 由此,导演除了极力展现刘星在美国遭遇的文化和社会冲突过程,也在影片中设置了许多中国元素:“金木水火土”的五段式描述、民谣、口琴、刘星父母北京普通工人的日常生活情节……它们与刘星有意识地试图融入美国生活形成对比,而影片中的另一重要人物乔安娜本身即是力行文化冲突的体验者。由美国老戏骨梅丽尔•斯特里普所饰演的乔安娜是一位富有的大学赞助人,在帮助中国留学生融入美国文化的过程中奉献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她自己也极度迷恋东方文化:练太极拳、学绕口令、看京剧,甚至是陷入黑暗困境之中的刘星身边的惟一援手,但是她还是没能挽救刘星,不能了解他内心深处的隐痛对他的伤害与压力有多重,暗示着思想、文化背景的极大差异。 影片最后,刘星穿上一件白色羽绒服,在校园里朝着给他的竞争对手颁奖的会场走去,在心理完全崩溃的时候,他表情冷酷而不是歇斯底里,步履疾速而不是慌张忙乱,冷静地完成了整个枪杀过程。他要用生命捍卫自己的权益与尊严,人性中的暗物质在这一瞬间放射出最后一道光芒,但这光芒却是寒冷的、弯曲的、自私的、垂死挣扎的。 过影片之后,在震撼、惋惜之余,也在引人思索:当人性中的暗物质即将超越承受力的临界,我们该用什么方式去驱散与化解?影片中导演没有告诉我们答案,但在现实里,悲惨的故事却有一个美好的结局。在真实的卢刚事件中,乔安娜的原型安•柯莱瑞也一并被枪杀。在1991年11月4日(事发后的第4天),安•柯莱瑞的三位兄弟在姐姐脑死亡后,在亲人的遗体旁,他们用宽恕和爱写下致卢刚父母的信,愿意与他们一起分担悲痛。并以姐姐的名义捐出一笔资金,宣布成立“安•柯莱瑞博士国际学生心理学讲学基金”,用以安慰和促进学生的心智健康,减少人类悲剧的发生。由此,暗物质的阴霾得以烟消云散,我们随即看见的又是一片海阔天空的明朗。有时候,宽恕与爱即便不能挽救一个人,但是它们可以让活着的人看见生命的力量和宽度,赐予他们能勇于担当命运挫折的坚强和责任。[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