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米勒的十字路口》
释义

片名:米勒的十字路口 黑帮龙虎斗 风云再起时 米勒倒戈 Miller's Crossing

主演:加布里埃尔·拜恩 Gabriel Byrne 玛茜亚·盖·哈登 Marcia Gay Harden 约翰·图图罗 John Turturro 乔·鲍里拓 Jon Polito 亚伯特·芬尼 Albert Finney 迈克.斯塔尔 Mike Starr

片长:115 分钟

类型:犯罪 剧情 惊悚

地区:美国

导演:1.约尔·科恩 Joel Coen

2.伊桑·科恩 Ethan Coen

年份:1990年9月22日

语言:英语 意大利语 盖尔语

级别:Argentina:16 Australia:M Finland:K-16 Germany:18 Netherlands:16 Sweden:15 UK:15 UK:18 USA:R

电影海报

剧情简介

美国经济大崩溃开始的1929年,在美国一个不知名的城市,黑帮老大李奥和他的助手汤姆同时爱上了伯尼的妹妹维娜,这两个情同手足的伙伴处于了对立之中。另一个帮派的老大卡斯珀想要除掉伯尼,他主动向汤姆提出代他偿还赌债,条件是把要汤姆杀死伯尼,以证明他效忠于新主人。汤姆瞒着卡斯珀放过了伯尼,并帮他躲藏起来。不料伯尼却要挟汤姆要他干掉卡斯珀,否则他就要重新公开露面。经过一系列复杂的事件演变,卡斯珀死在了伯尼手中,而伯尼也被愤怒的汤姆杀掉。在伯尼的葬礼上,维娜拒绝了汤姆的求爱。但李奥相信了汤姆的忠心,并主动原谅了他的过失,两人重归于好。

影片背景

《米勒的十字路口》(Miller'sCrossing)正是发生在美国“禁酒令”时期一个被黑帮控制的未名城市里的故事。

1917年,美国为了保证一战时粮食的供应提出了暂时禁酒令,以此节约谷物。

1920年“禁酒令”生效。支持禁酒的人们认为喝酒本身不但是一种浪费,酒精还催生了诸如家庭暴力、犯罪和堕落等社会问题。

“禁酒令”使一伙人崭露头角,他们就是:私酒贩子。当时的外来移民饱受欺压,每个人都想尽快脱离贫民窟;丰厚的暴利使黑帮也加入其中。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干起了制酒贩酒的行当。禁酒的后期赶上经济大萧条,“有灾荒的地方一定有麻烦……为了生活,很多人都愿意冒这个险”,许多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也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贩酒本是“违法行为”自然得不到法律的保护,所以酒贩们只有诉诸于暴力和帮派。随着黑帮势力的壮大,警察也日益腐败。更讽刺的是,表面上支持禁酒的美国总统哈定,私下里却在夜总会里抽烟喝酒,他的内阁成员则在收着私酒贩子的贿赂。

于是“禁酒令”给黑色小说和电影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背景和素材,《美国往事》、《铁面无私》甚至《燃情岁月》都是涉及这个“黑色电影的专属领地”之下故事。

《米勒的十字路口》就是牢牢扎根于这个时代中的,片中有两个空间,一个是李奥与卡斯帕争斗的未名城市,一个就是米勒的十字路口。

这个“十字路口”共出现过三次,其中两次都发生了意外;两次意外对叙事都有决定性的影响。还有一次是在汤姆的梦里,帽子被风吹走……这也是“意外”。

影片制作

这是一部由科恩兄弟编导的,描写一个肮脏小镇的复杂斗争的匪帮片。科恩兄弟于1984年以希区柯克式的悬念恐怖加黑色喜剧片《简单的血案》步入影坛,并获得巨大成功。而他们煞费苦心拍摄的《米勒的十字路口》却没有得到同样的好评。影片线索众多,导演试图通过剪辑使节奏加快。科恩兄弟的独特风格在这部电影里仍然得到鲜明体现,他们拍摄的暴力电影在风格上总是与众不同。影片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表演出色,将科恩式的机智融进了传统的黑帮类型。

角色介绍

主人公——汤姆主人公汤姆是影片中鹤立鸡群的人,好像《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比其余所有人都要高明。他虽是主角,在整部影片中却最难摸透,科恩兄弟故意在观众与人物间设置了诸多干扰,观众就好像影片中那些想要“亲近”汤姆的人:老大李奥、情人弗娜、对手卡斯帕、“犹太人”伯尼等一样,被他那不阴不阳的笑容拒绝了。“这些干扰”阻碍了影片成为一部惊心动魄的好莱坞黑帮史诗动作片。我们看着汤姆就在想:他在想什么?他打算如何处理这个事件?而这些也正是汤姆思考的。影片里他有一句口头禅:让我考虑考虑。

对比同为“黑帮老二”的汤姆和艾迪•丹(卡斯帕的得力助手),不难发现他们之间差异的鸿沟竟是此消彼长的。首先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的难处在于:拥有做老大的实力,或是背信弃义自己做了老大;或是锋芒太露被老大做掉。

丹尚武,是行动派。基本不说话(每句话都像导火索,仿佛随时拔枪就射),而且编导故意不让观众看到他说话,比如就常设计卡斯帕转述他的话给汤姆听。而汤姆太“文”了;他动脑筋,最擅长的是动嘴皮子。一句话睿智、幽默还可以把人噎得半死。

丹拿着《肮脏的哈里》中伊斯特伍德的那把“史上最具威力的”大口径点44左轮手枪,且枪法了得;而汤姆却显然对枪/杀人十分抵触,从丹试探他,让他杀“犹太人”伯尼时汤姆的表情就可以看出来。还有最后弗娜试图杀他未果后,汤姆说出了整部影片中最美的台词:“这不怎么容易,是吧?弗娜”。还有一个有趣的情节,就是影片后段汤姆不堪伯尼的威胁(伯尼要汤姆去杀卡斯帕),准备杀掉伯尼,他拿起手枪,戴上帽子,一路冲出去,却被伯尼一脚绊到。这种事决不会发生在丹身上。即使在此,汤姆无奈之下想使自己变成丹,“拿起手枪,戴上帽子”。但从侧面更为明确了两人的不同。

丹一直戴着帽子,汤姆和丹在同一场景的时候从不带帽子。丹唯一没戴帽子的时候就是他死的时候。有趣的是汤姆在丹死后一直是戴着帽子的。还有一点,汤姆最后是用卡斯帕的手枪击毙了伯尼,其实这是完成了卡斯帕的一个心愿。因为他是站在公理的一方,而且这个人非常的讲道义。汤姆对他这点是有认同的。无奈汤姆自己必须处于一个“无理境地”。

汤姆和老大的情人有染,丹是个同性恋。汤姆在与卡斯帕夜谈时,十分明确想要间离卡斯帕和丹,只有通过攻击丹的“软肋”——性取向。他说:当一个人陷入爱情时他就会变……科恩兄弟在此调侃了“同志”们,夸张地说:《米勒的十字路口》中同性恋们都被暴头而死。

丹对老大忠心耿耿,他到死也不知道原因。影片中有几处暗示了卡斯帕杀人的原因——卡斯帕的性格——他痛恨被人指使和愚弄;他的狂暴表现在影片中的三处:开场和李奥的争执、打自己儿子的耳光、痛骂市长不给表弟安排工作。“伴君如伴虎”这句话适用于丹还有汤姆(看看李奥“终结者”般打机关枪的样子),所以影片结尾,一切归于平静,汤姆却拒绝了李奥“再合作”的邀请。那么汤姆为什么要在被李奥赶走之后帮助李奥铲除卡斯帕呢?

李奥和卡斯帕之间矛盾冲突的焦点是“犹太人”伯尼,李奥垂青伯尼的姐姐弗娜到了癫狂的地步,作为这个城市的主宰者,首先他的错误决定引发了祸端。事件发生后,汤姆的内在冲突就明确了,即他是违背公理维护老大的威信?还是抛弃义气倾向更合理的事实?这也是一个关于个人道德观、关于专业与否的问题。科恩兄弟并没有让我们看到人物的一个“草率”的决定,而直到影片的中段,我们看到汤姆打电话恐吓明克时,才知道他是在帮助李奥;但是编导们立即又把矛盾“激化”了出来,汤姆挂上电话,旋即被李奥的手下暴打了一拳,于是我们刚刚放下的心又提了起来:老天!他还不知道汤姆在帮自己,他可千万别对汤姆不利啊……

在《米勒十字路口》中虽然汤姆是睿智的,可他依然处于被动,他无法控制整个事件向越来越糟发展,首先他没有说动弗娜放弃自己的弟弟;而后他告诉李奥自己和弗娜有一腿而被赶出门;然后他放走的伯尼又回来威胁他;最后丹逼着他去找伯尼的尸体……这个事件完毕后,主动权才慢慢到了汤姆的手里。

相关评论

科恩兄弟的多数影片都采用一种“滚雪球”式的叙事方式,就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小错误,由于不断地阴差阳错的失控,错上加错,最后造成难以挽回的败局。因此也深化出了两种构思:一个是绑架;一个就是婚外情/情杀。这两种构思都是非常具有戏剧性,其冲击力同时可使多组关系、多个人物介入其中,发生变化;而且它够通俗,够噱头;观众乐意看下去。

更多:http://www.douban.com/review/1230346/

精彩剧照

《米勒的十字路口》

《米勒的十字路口》

《米勒的十字路口》

《米勒的十字路口》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9:0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