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董存瑞》
释义

§ 故事梗概

《董存瑞》

抗日战争临近尾声,解放区青年争相参加八路军。青年民兵董存瑞和好友郅顺义因不到参军年龄,未被允许参军,懊丧不已。不久,在一次反“扫荡”中, 区党委书记王平牺牲, 临终前,他把最后一次党费托董存瑞转交给组织上。董存瑞和郅顺义再次向赵连长提出参军,终于如愿以偿。初到军队,董存瑞因不知爱惜子弹,受到 队同志的批评帮助。抗战胜利后不久 ,又爆发了内战,经受过战火考验的董存瑞,已成为真正的革命战士,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8年5月,在解放隆化的战役中,董存瑞被任命为爆破队长,为了配合总攻,他们接连炸毁敌人的碉堡群。这时,总攻冲锋号已经吹响,突然他们发现迎面的桥身却是座经过伪装的暗堡,从里面扫射出来的子弹阻挡了解放军的前进道路。为了减少战友伤亡,在找不到炸药支撑点的情况下,董存瑞在桥下高举炸药包以身殉国。

这是一部根据战斗英雄董存瑞的事迹创作的人物传记片。该片真实、细腻地展示了董存瑞由一个普通农村少年成长为不朽革命战士的过程,突出表现了董存瑞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风貌和执着、机警、顽强的个性特色。影片突破了公式化、概念化的束缚,大胆描写英雄人物的成长过程以及人物精神世界中的追求、苦恼、激动和喜悦,展现其思想的升华和性格的完成。影片还突破了以往只在对敌斗争中描写人物的单一形式,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在性格和内心的撞击与冲突中揭示心灵,抒发感情,完成性格的塑造。该片丰富了革命战争影片的表现手段,为银幕贡献了一个鲜活的英雄形象,也为人们提供了塑造人物形象的新鲜经验,堪称革命战争题材影片划阶段的代表作。

§ 精彩视点

《董存瑞》

这是关于战斗英雄董存瑞的人物传记片,但它突破了以往英雄人物传记片的模式,注重通过展示日常生活反映人物性格,并大胆描写了英雄人物成长过程中精神世界的苦恼、激动和喜悦,成功的实现了人物的思想升华。该片真实再现了董存瑞从普通农村青年到革命英雄的成长过程,突出表现了董存瑞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和坚强、执着的个性。该片除很好地展示了一个鲜活的英雄形象,也为革命英雄题材类的影片提供了细腻刻画人物的新鲜经历...

为纪念董存瑞,把他出生地所在的乡改为存瑞乡(现在的存瑞镇)中学也改成存瑞中学。

§ 诞生记

《董存瑞》

1948年5月25日黄昏,解放军某部攻克了河北隆化县城后,解放军十一纵队司令员程子华带着秘书齐肃亲临战地检阅,在一片欢呼声中,他突然听到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声。为什么打了大胜仗还有人哭呢?他与齐肃循着哭声来到一座被炸垮的断桥下,只见几名战士拥在一起抱头痛哭。战士们见首长来了,便哭着向程子华讲述了刚刚发生的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悲壮一幕。程子华听了心情十分激动,他声音哽咽地对齐肃说:“你要连夜收集有关董存瑞的事迹,专门写一篇报道给《群众日报》,还要写一篇社论。”随后程子华还专门打电话给纵队政委陈仁麒要他尽量为齐的采写提供方便。齐肃领命后来到董存瑞生前所在的96团6连对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事迹进行了调查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写了一篇《共产党员奋不顾身,董存瑞牺牲使隆化战斗胜利完成》,该文经程子华审阅发表于1948年7月11日《群众日报》第1版。文中这样写道:“……董存瑞为完成任务,置个人生死于度外,毫不踌躇地一手托着炸药箱,一手拉导火索,在强烈的轰声中敌碉毁灭,董同志也光荣牺牲了。”在这份报纸上还刊登了程子华写的一篇题为《董存瑞永垂不朽》的文章,这也是董存瑞事迹第一次披诸报端。

董存瑞事迹见报后,由于解放战争正在激烈进行中,媒体并没有对董存瑞事迹进行深入报道。但董存瑞的战友们却无时不怀念着这位曾经朝夕相处的战友。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中央军委指示在全军评选一批战斗英雄。董存瑞生前战友32师96团2营6 连3排7班班长郅顺义由于在解放战争中荣立四次大功被列为后候人。其所在部队四十六军文工团编剧赵寰奉军政治部命令采访这位战斗英雄。然而令赵寰感到意外的是,郅顺义在接受采访时一再叮嘱赵寰要多宣传董存瑞,并向他详细讲叙了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经过。郅顺义本人在被评为全军战斗英雄,参加全军英模大会回来后到各单位作巡回报告时也总是用大量篇幅介绍董存瑞的英雄事迹,将大会变成了董存瑞事迹报告会,他在报告中在叙及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这样描述道:

“……隆化战斗,我是突击组长,董存瑞是爆破组长。5月25日中午,我带着突击组给董存瑞开辟道路,一连炸掉了三个敌炮楼。在爆破第四个炮楼时,突然,桥形碉堡的疯狂火力阻止了我们前进。看到这个情况,我们找郭指导员和白副连长请战。连长不让我们去。董存瑞急了:“隆化没解放,我的爆破任务就没完成!”董存瑞的决心改变了连首长的想法,郭指导员握着董存瑞的手说:“好!再把这个爆破任务交给你,你一定要炸掉它,为部队扫清前进的障碍!”董存瑞扭过头,握着我的手说:“老郅,如果我完不成任务,你要替我炸掉它!”我说:“你放心,我就是死也要完成任务!”随后,董存瑞夹起炸药包就冲了出去。 董存瑞在距桥型碉堡十几米的地方,突然停了下来。原来,他的左腿负了伤,鲜血染红了军裤。他全然不顾这些,径直跑到了桥形碉堡下。我离他只有四五十米远,清清楚楚地看到他急得瞅瞅这,看看那。没有三角架了,炸药没地方放,他团团转,真是急人啊!突然间,董存瑞猛地托着炸药包,就手拉下了导火索。我见到这个情景,惊呆了,就奔着董存瑞跑去,边跑边喊:“你放下,你放下……”董存瑞瞪着我喊:“卧倒!卧倒!快趴下……”接着,一声巨响,桥是炸断了,敌人的机枪也哑巴了,可我们的战友,却壮烈地与敌人同归于尽了,我的心像刀绞一样,半晌说不出一句话……”

每当郅顺义讲到这段情节,台下总是一片寂静,大家都被董存瑞英勇壮举深深地感动了。而每每此时,作为报告团成员的赵寰心里总是升腾起一股对英雄的崇敬之情。一次,当他看到郅顺义在报告中举起左手,模仿董存瑞炸碉堡动作时,突然萌发了将董存瑞炸碉堡事迹搬上艺术舞台的念头。他当即将自已想法告诉了同事、四十六军文工团编剧董晓华,两人一拍即合。经过两个多月的辛勤劳动,他俩拿出一部关于董存瑞英雄事迹的歌剧剧本《舍身炸碉堡》,该剧本经四十六军文工团排演练于1951年5月下连队演出,受到战士们的一致好评,董存瑞生前六连指导员郭成华和战友郅顺义等观看时也激动万分,郅顺义还带头高呼“向董存瑞学习”。同年六月,歌剧在北京汇报演出中也受到好评。八月歌剧《舍身炸碉堡》被推荐参加了在匈牙利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演出。

歌剧《舍身炸碉堡》演出成功后,为了更好地宣传董存瑞的英雄事迹,国家电影局副局长陈荒煤等领导决定将董存瑞形象搬上银幕,并由赵寰、董晓华与中南军区部队艺术剧院创作室主任丁洪三人组成了一个《董存瑞》剧本创作班子。三人领命后就剧本整体构思进行了反复研究,决定从董存瑞参军一直写到他英雄牺牲,并就创作素材的收集进行了分工。赵寰与丁洪到董存瑞所在部队深入生活、采访,董晓华则到董存瑞的家乡河北省怀来县南山堡村采访董存瑞的父亲、母亲、弟弟、妹妹,了解董存瑞参军之前的生活。赵寰、丁洪来到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后从团首长到连、排、班,先后采访了十多位董存瑞英雄事迹的见证者,掌握了大量的创作素材。赵寰还用了二十多天到长城附近,延庆、怀柔、十三陵一带,沿着董存瑞战斗过的地方,走采了十几处旧战场。而董晓华在董存瑞家乡则生活了半年之久。

经过实地采访,在掌握大量素材的基础上,三人便开始了剧本的构思与创作。大家一致认为,银幕上的董存瑞应该是一代军人形象的缩影,因此在他身上应当充分反映出这个时代特有的一些关于军人的故事情节。陈荒煤也再三叮嘱他们:要使董存瑞形象在银幕上立起来,就必须正确处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艺术加工和创造。经过一番努力,三人终于完成电影《董存瑞》剧本的创作。剧本精心构思了“救火”“参军”“王平牺牲”“子弹问题”“请战”等一系列故事情节,这些故事情节生动地揭示了董存瑞的性格特点以及他在党组织和同志们帮助下不断成长的过程。编剧们在创作中没有回避英雄成长过程中的内心矛盾和他与外部的矛盾,反而通过这些矛盾的揭示,展示出英雄人物鲜明的性格和英雄品质。如董存瑞参军不成的苦闷心情,摔跤不服输的个性,战斗中与逃兵搏斗的勇敢行为,参军后发现子弹不足时的激愤情绪,第一仗打下来子弹打光了而没有消灭一个敌人的内心惭愧等等都很好地刻画了他的内心世界。正是这样一些鲜活的细节描写,使董存瑞这个人物在舍身炸碉堡前实际已成长为具有英雄品质的一名战士,这就使得他在最后紧急关头,高举炸药包拉燃引火线的英雄行为显得顺理成章、真实可信。而且,由于这些故事情节大多是从生活中移植、提炼出来的,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和生活气息,使得影片中的董存瑞成为一个具有强烈时代感的活生生的典型人物。如“个子没有枪杆高”的董存瑞为了能参军找连长“泡蘑菇”的事就发生在编剧董晓华身上(董存瑞个子比枪高)。董存瑞先交党费后“入党”的情节则是赵寰“自已的事儿”(因为那时他认为当兵就是入党)。董存瑞在战斗中“十发子弹没打着一个鬼子”并为此受批评的故事是从营长吴恩庆那里移来的。

由于剧本中关于董存瑞军营生活“虚构的成份较多”,以致当时有人提出修改电影名称。但编剧们却坚持用《董存瑞》的名字,赵寰在谈及当时创作时说:“电影《董存瑞》是源于生活而又回归生活的,英雄舍身炸碉堡的壮举是任何一个编剧、导演也创作不出来的。因为,世界上只有一个董存瑞。我在创作董存瑞系列作品时始终坚持两个基本原则:必须用董存瑞原名,必须表现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英雄壮举。别的地方可以进行艺术加工,这两个基本原则不能改变。” 丁洪也称:“战斗故事片董存瑞是根据原型,在舍身炸碉堡的人民英雄董存瑞生平事迹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创作出来的。它是文艺作品,有虚构的成分,但是构成电影故事的中心事件和影片所着力表现的主人公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来说,又是真实的。”

除了基于事实基础上的合理构思之外,编剧们在创作中还非常注重通过董存瑞与周围人物冲突来揭示董存瑞内心世界。如在隆化战役的誓师大会上,董存瑞当选爆破队长之后,由他点将谁来担任火力掩护队长的时候,他出乎意料地选择了与他素不友好的王海山,这使王海山大出意外,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一个行将冲进枪林弹雨的爆破队长,将掩护自已生命的重任交给一位与自已矛盾重重的人,董存瑞的宽广的心胸由此得到完全的展示。著名电影评论家钟惦裴对此评论称:“我以为并不是一定要董存瑞在后来的战斗中牺牲,他才可以叫做伟大的战士,在这一场戏中,他的伟大的战士的性格便已经确定形成了。”“董存瑞在授旗给王海山而又在炸桥中牺牲,这就加深和发展了他的作为一个共产主义者的伟大性格。”

事实证明,编剧们关于剧本的思路和探索是很有意义的,电影文学剧本《董存瑞》实现了新中国电影文学在塑造英雄人物形象上的第一次较大突破,为电影《董存瑞》的拍摄成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董存瑞》电影剧本完成后,国家电影局将拍摄任务交给了长春电影制片厂。长影厂决定由著名导演郭维执导这部影片。 郭维在此之前拍摄了反映解放战争体裁的电影《智取华山》,对拍摄军事电影有着丰富的经验。由于《智取华山》描绘的是英雄群体形象,因在艺术上受到很大限制。郭维本人当时也非常想拍摄一部突出英雄个人的影片,厂领导的决定可谓正合其意。郭维接受任务后,便立即开始演员的挑选。当时来到长影候选试镜的演员很多,郭维一眼看中了来自华北军区文工团的张良。当时董存瑞生前存留的惟一一张烈士遗像是从日本人颁发的“良民证”上抠下来的,张良的形象不但与董存瑞有些相似,而且试镜效果也不错。电影局领导在审看样片后也认可了由张良来扮演董存瑞。

郭维选定了张良来扮演董存瑞,但张良在看到自已的样片时却没了底气。在他的心目中英雄都是顶天立地,高大威武的,而自已小鼻小眼,象个长不大的顽童能担当起这么一个大英雄的角色么?他于是找到郭维说:“我虽然热爱董存瑞,但我不敢演。”郭维感到很奇怪:“这么好的角色,你为什么不愿演呢?”张良说:“要是我演的这个‘董存瑞’是这个样子,全国人民都不会饶过我。”郭维一听乐了,说:“英雄不是二郎神,董存瑞是普通一兵,他来自人民,来自生活。关键是要把董存瑞的思想、品质通过表演展示出来,形象是次要的。我相信你能演好这个角色。”其实,郭维挑选董存瑞扮演者时要的就是张良的那股子“嘎巴劲”,一笑一个酒窝,一看就是普通老百姓、农村的嘎孩子,而且董存瑞的小名就叫“四嘎子”。郭维一席话解除了张良的顾虑,从此他便一门心思扑到了董存瑞这个英雄人物上。为了体会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他扛起行李,打起背包,来到老百姓家中体验生活。用他自已的话说就是“要用董存瑞的精神去拍董存瑞”。

尽管为演好董存瑞,张良作了充分准备,但一旦真正演起来感觉就不象那么回事了。张良虽演过不少戏,但毕竟那是在舞台上,一开始总是找不到感觉,最多的一个镜头排练了三十多次。单单是为参军“蘑菇”赵连长那场戏就一连拍了两天。当时胶片稀缺,上级给的比例是1比1.5,所以大多数戏只能一次通过。为了拍摄一次过关,一个动作需要做上几十遍,直到导演认可时才正式拍。在拍摄董存瑞抢救玉兰子这场戏时,董存瑞一遍遍地从很远的拐角处跑来,冲过爆炸的烟雾,卧倒在镜头前。手脚都擦破了,头脑昏眩,差点晕倒,但是在英雄精神的鼓舞下,他硬是咬牙坚持将这场拍到“逼真”的程度才罢手。

演员辛苦,导演也不轻松。在拍抢救玉兰子这场戏,场面硝烟弥漫,很是危险,郭维因怕出意外,不放心让别的小孩来演,就用了自己的女儿郭玲玲。《董存瑞》拍摄外景地是在十三陵和长城,当时正值盛夏,气温最高时达到四十二度,天热得难受,而且伙食也很差。当时当时粮食统购统销,北京的粮食到了昌平就被截着了,所以剧组人员天天吃小米饭。一些身体不太好的在闷热的天气里拍着拍着就抗不住了。拍敌人进村那场戏时,郭维也晕倒了。但为了赶进度,他被送到医院医治了两天又回来了。

当时拍片资金很紧张,郭维在拍片时总时精打细算。能省的尽量省。看过董存瑞电影的人对片中那千军万马壮观的场面一定印象很深。其实片中的不少场景都是在长影厂搭景拍的,用的兵力实际上也只有一个连,但由于布置到位,给人的感觉就是千军万马的场面。再加上参加拍戏的都是从解放战争的硝烟中走来的,演起来也都非常逼真。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郭维在影片中对电影节奏的有效把握,使整个影片有着一种独特的韵律美。如在开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歌声中,入伍新兵走过来,队伍的行进节奏与歌曲的旋律达到了完美的配合,从而使简单的行走场面产生了美感,并由此传达了新兵自豪幸福的心情,为后面董存瑞闹着参军做了很好的铺垫。影片尾部,董存瑞炸完碉堡后,战场的喧嚣迅速转为沉寂,静场达四秒之多,随后,就是郅振标跃起高呼:“为了新中国,前进!”战士也跳出战壕高呼“前进!”,这几个重复将董存瑞牺牲后的情绪推到了极致,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电影《董存瑞》总于收镜了。该片在全国一经上映,好评如潮。但影片放映后也有人提出董存瑞在拉燃导火线时喊出的 “为了新中国,前进!”与事实不符的问题。事实上,这种基于事实基础上的虚构是完全符合当时的情节的,并对增强影片的艺术感染力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对这一情节设计的批评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共鸣。赵寰在谈及此点时说:“1948年正是解放战争处于大反攻阶段,党中央发出‘五一’号召,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为了新中国,前进!’这句话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电影《董存瑞》在全国公映后,董存瑞的英名也由此传遍全国。为了纪念这位英雄,1956年冬,经国家民政部批准,隆化县决定修建董存瑞纪念碑。由于此前毛主席曾为英雄刘胡兰题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隆化县通过民政部也请毛主席为纪念碑题词。但毛主席将题词一事交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朱德元帅,朱德于是为董存瑞纪念碑题写了“舍身为国,永垂不朽”八个大字。据民政部领导说:毛主席认为刘胡兰是群众,董存瑞是军人,所以由朱总司令为董存瑞题词比较合适。

1957年,电影《董存瑞》获文化部1949-1955优秀影片一等奖。[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19: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