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易传》 |
释义 | § 著作简介 《易传》 《周易》一书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本是卜筮之书,它只是对一些偶然的占卜结果所作的记录,反映了古人对无知或无法把握的外在世界的一种幻想上的理解。《易经》中记述占卜结果的卦、爻辞,并不具备普遍性和必然性,不是理性思维的结果,无法对现实人生起指导作用。只是到了《易传》中,方才借用《易经》的框架,通过对旧形式语言的新阐释,说出了新时代人对宇宙人生的理性思考,代表了先民哲学地把握世界的思维成果。 § 详细介绍 《易传》今存七种十篇,其中的《彖传》、《象传》、《文言传》分别穿插在《周易》六十四卦之中,以解释卦、爻象和卦、爻辞的形式出现,而《系辞传》等四传则单列于后。 《系辞》是今本《易传》的第4种,它总论《易经》大义,是今本《易传》7种中思想水平最高的作品。《系辞》解释了卦爻辞的意义及卦象爻位,所用的方法有取义说、取象说、爻位说;又论述了揲著求卦的过程,用数学方法解释了《周易》筮法和卦画的产生和形成。《系辞》认为《周易》是一部讲圣人之道的典籍,它有4种圣人之道:一是察言,二是观变,三是制器,四才是卜占。《周易》是忧患之书,是道德教训之书,读《易》要于优患中提高道德境界,以此作为化凶为吉的手段。 对《易经》的基本原理,《系辞》进行了创造性的阐述和发挥,他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奇偶二数、阴阳二爻、乾坤两卦、八经卦、六十四卦,都由一阴一阳构成,没有阴阳对立,就没有《周易》。它把中国古代早已有之的阴阳观念,发展成为一个系统的世界观,用阴阳、乾坤、刚柔的对立统一来解释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的一切变化。它特别强调了宇宙变化生生不已的性质,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又提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发挥了“物极必反”的思想,强调提出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它认为“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肯定了变革的重要意义,主张自强不息,通过变革以完成功业。同时,它又以“保合太和”为最高的理想目标,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重视和谐的思想。《系辞》肯定了“《易》与天地准”,以为《周易》及其筮法出于对自然现象的模写,其根源在于自然界;同时也含有夸大《周易》筮法功能的成分,认为易卦包罗万象,囊括了一切变化法则。它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家,四家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将以箸求卦的过程理论化,实际涵含着宇宙生成论,对后来的思想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读《易传》,较好的古注本是孔颖达的《周易正义》,收在《十三经注疏》中,今人徐志锐《周易大传新注》齐鲁书社,1986年版,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都是较好的参考书。重点读《系辞》上下篇。 § 作者考证 《易传》的解释才使《周易》据有深奥的哲理,同时也令人产生一些难以想象的困惑。 《周易尚氏学》对此形容为:“《系辞》之维妙维肖,蹈虚御空之语;杂卦之错杂位置,鼓舞颠倒之言。试思谁能为之?又谁复敢如此为之?”,“《十翼》幽奥之辞,其难解过于《周易》。”又有说:“故《十翼》非孔子不能为,不敢为;而记录《十翼》者,则孔子之门人也。”,以《易传》的成书年代在春秋战国之间,王国维、郭沫若、胡适等多持相近的看法。如胡适《先秦名史学》说:“现在的研究,《十翼》不可能全部归于孔子所作。但认定第一、二、三、四篇是孔子自己所写,则较为可靠。第五和第六篇,虽然常有添改,但就整体来说,搜集了很多有价值的无疑地属于孔子的真正观点的东西,有些可能也是他自己写的。其它一些,很可能是他的弟子的记录。第七篇,可能包含少数真正孔子的语录,也有一些拙劣的添改。第九篇是后来附加的,但显然出自精明者之手;第八和第十篇,则无疑是拙劣窜改者之作。” 现今比较流行的看法是:《易传》成文于战国中末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孔子的观念,非出自一人之作。 § 突出之处 《易传》中一个十分突出之处,就是试图对世界作一总体、概括的把握,它不满足对具体事物和现象的了解,而希望把握世界的规律,并用来指导现实的社会人生。这种认识世界的意图体现在《易传》里反复论述的天道、地道、人道以及《周易》系统本身所蕴含的道理中,《说卦传》在称述《周易》原理时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追溯道的本义,应是指道路,引伸为引导、履贱等义,后来更发展为哲学上的重要范畴, 《老子》等道家学派赋予道以宇宙最高本原的意义,而孔、孟儒学则将道看作是最高的人伦原则,曾参在解释孔子“吾道一以贯之”时,就将其中的“道”理解为“忠恕而已矣。”《易传》道论的内容十分丰富且深刻,可以说是对先秦儒、道两大学术思潮的综合和超越,同时,《易传》七种论道各有侧重,彼此间观点既有联系又有不同之处。 § 宇宙生成论 《易传》认为天与地互相感应,然后产生了.万物和人类,有了人类后方才会产生人类社会的各种人伦和尊卑等级的礼义制度。天地感应生万物,被描述成如同男女结合生育子女一样。《易传》的宇宙生成论尽管简略、直观,但却是朴素唯物的,它肯定了自然界自身的演变和进化,认为人类和人类社会都是自然界演化的产物。当然,处于前科学时代的先哲们不可能从天体演变、地球发展史和物种起源上来正确地描述宇宙的进化和人类社会的形成,他们只能凭直观的感觉和想象去构造自;己的理论框架。 根据学者们的考证,《易传》七种大致作于战国中、晚期,在此之前,尚未出现过如此较为完整的宇宙生成论。孔子说过:“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但太简略,对于天是神是物也未做说明。道家学派的《老子》提出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模式,并且认为:“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老子·第五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老子·第六章》)《老子》也把万物的化生比作人类的母亲生育子女,、不过,它把道作为化生万物包括生成天地的宇宙最高本原,这是和《易传》以天地为宇宙本原不同的。《易传》的宇宙生成论,比先秦儒学所论要详细,比先秦道家学派所论要朴素且具唯物色彩,因为它不把观念性的道作为宇宙的本原。 《易传》提出的这种天地化生万物的模式,反映了战国后期的一种时代思潮。在这个时代,随着天文学等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包括天地在内的许多神秘高深的外在于人的事物的认识,天逐渐从殷周时代的主宰之神演变为与地并称的自然的天。《孟子·离娄下》说:“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和《易传》大致同时的《荀子》、《吕氏春秋》等书,也同样有将天地视为自然物的思想倾向。在《吕氏春秋》中也提出了一种宇宙生成论,它虽然在天地之前加了一个道,在天地生成万物过程中引进了精气、形气等范畴,但总体框架和《易传》大致相同,仍然是天地和合生成万物和人的模式。 § 天地人道论述 《易传》中提出了一个天地生化万物与人的宇宙生成论,因此,天地与人类的关系是生成与被生成的关系。当《易传》论宇宙生成时,它是把天、地分立对述的,但当论述天道、地道的内容及其与人道的关系时,《易传》是把天、地合并作为与人对立的一方的,且根据“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乾·文言》)的原则,《易传》中与人对立的天地也包括了外在于人的万物。 《易传》中的《彖传》、《象传》、《文言传》对天地之道和人道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都有大量论述,不过,彼此间的观点也存在着差异。我们先来考察《彖传》中对天地之道和人道的论述: 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泰·彖》) 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豫·彖》) 终则有始,天行也。(《蛊·彖) 大亨以正,天之道也。(《临·彖》) 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观·彖》) 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剥·彖》) “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复·彖》)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咸·彖》) 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 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J(《恒·彖》) 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睽之时用大矣哉!(《睽·彖》) 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JI顷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革·彖》)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丰.彖》) 从上面所列《彖传》中的词句,可以总结出天地之道的几条主要内容,即交感与分离并存,正、顺、信与变革并存,消与息、盈与虚并存,恒久不已地发展但又是循环往复的,这就是《彖传》作者所认识的天地之道,同样也是人类所应效法、遵循的规律与准则。 对于《彖传》中的从天地之道到人道的思想,可以从两方面来力口以分析。首先,从内容上说,《彖传》中的天地之道基本上是对天地的客观规律、特性的描述,近似于一种对世界的科学认知型的把握。其次,从形式上看,《彖传》从天地之道直接推导出人道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类比推理,不过它省略了一个大前提,即天人一体、天道和人道必然一致。关于这个大前提,《易传》作者提出了一个天地化生万物和人的宇宙生成论,因此,在他们看来,这个大前提是理所当然、无须引证的。 如果将《易传》中的《象传》、《文言传》所论天地之道、人道的内容与《彖传》所论作个比较,就会发现一个明显的差异,那就是总体的思维取向不同。尽管《彖传》和《象传》、《文言传》同是用类比的方法从天地之道推导出人类社会的法则,但二者各自所理解的天地之道的内涵却是不同的。《彖传》多是对天地的规律作客观的认知型把握,而《象传》、《文言传》则可以说是对天地的比德,即对世界作一种情感型的把握。 § 相关影响 《易传》对世界规律性的认识及其对人类思维模式自身的审视都达到了相当深刻的程度。《周易》古经本是卜筮之书,其中的卦、爻符号系统只是作为整理占卜记录材料的框架存在,它与占卜结果并无必然联系。实际上,正是通过《易传》的解释,方才给整个《周易》系统赋予了深刻的思想内涵,把作为卜筮工具的先民最初的宇宙模式化符号从宗教迷信的氛围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人类精神的物化形式,对后来几千年的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