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皇天后土》 |
释义 | § 简介 《皇天后土》 《皇天后土》1996年12月初版,小有影响。1998年4月,意外地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媒体一宣传,颇热了一阵子。 § 作者感言 《皇天后土》作者 我做一百个梦,却从无一次梦到这书得奖。风闻消息时,将信将疑。京城到南阳,迢迢两千里,彩球怎能砸到咱头上。居然获奖,偶然多于必然。我所以被看上,盖缘于我是“乡下人”,“乡下人”只能提供土特产。评委们面对各地供奉的锦绣文章,好似面对满桌珍馐美味、生猛海鲜,饫甘餍肥中,看见我的一盘马齿菜,几个高粱面窝头,就觉得稀罕,就吃出了另一番味道,便会自言自语道:“嗬,这个周同宾还有点特别的东西咧。”于是乎,得奖了。 这是实话。我出身农家,祖宗八代都土里刨食。农家事多为辛酸事,家族史就是苦难史。人间几度沧桑,农民总是贫穷,由贫穷又派生出更多困窘。苦日子的滋味何曾遗忘,庄稼活的疲累感同身受。虽然自己早已进城,但那颗心仍拴在远离城市的农村,对父老乡亲的生存状态,一直怀有先天的切切牵挂。理所当然地,我的作品也就多写农村,不厌其烦地述说庄稼人的种种情状。写了百余篇后,不知读者以为如何,自己却越来越不买自己的账,深感还没有写出农村的真实,没有写出农民的肝胆肺腑和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为了变变套路,才写这个口述实录的系列。显然,我那些东西题材不时髦,手法太老旧,这个系列的语言更是土得掉渣,就从未奢望过会有多大反响。或许,正是因为这些,反倒成了“另类”,才受到关注。 十度寒暑过去,这书得以再版。抚今追昔,感慨颇多。首先,越发认定自己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别人从未做过的事;翻山越岭,走村串户采访,五更黄昏,点灯熬油写作,吃苦受累,耗力劳神,都值得。我毕竟为一批农民留下了心声,即便再过许多年,人去了,话仍在纸上鲜活,可为后来者保存一份不可再有的标本或档案。每个人的一生,无论伟人或者草民,都是一本大书。伟人的书可能跌宕起伏,事关大局,却很难切近社会底层。草民的书虽然不免琐屑,缺少波澜,但呈现的倒是生活的细节,细节最能反映时代的底蕴,历史的本真。一番话应当是书中一页,或者一段,固然简短,应也能透出全书消息。这一代农民,从传统的农耕文明中走来,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老牛木犁疙瘩绳,面朝黄土背朝天,蓦地面对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商品大潮汹涌澎湃,新生事物纷至沓来,不能不惊诧,困惑,无奈,茫然,陷于左支右绌不尴不尬的境地。十年后的今天,大环境确有改变,比如农业税已经取消,《公粮》里的史中道不必再愤而“抗粮”;“雇工不能超过三个”的规定已经失效,《地气》里的卫振杰不必再担心“雇多了就是剥削”。但是,几千年形成的思维定势、价值取向、认知标准、道德规范,乃至话语系统、言说方式,并没有多少改变,农耕文明造就的传统农民依然用固有的路数观照世界,表述世界,看待自己,解释自己。传统的势力很顽固,旧有的观念更新难。八十年前,鲁迅先生曾沉重地慨叹“乡下人还是这样的乡下人,老例还是这样的老例”,到今天,情况似乎依然如昔。现代化是大势所趋。可以肯定,传统农业进化为现代农业,传统农民进化为现代农民,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乡下人的别扭,不适应、无所适从,还将持续很长很长时间。这是承先启后的一代乡下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所喜所忧,所爱所恨,无不具有时代特色和历史意义。今人有必要认识他们,后人有必要记得他们。要认识,要记得,我算是提供了一批原始资料吧。 要写这批作品时,正巧,顶头上司安排我下乡“挂职”,名义是副镇长,实际上不管事,白天去农村串,晚上回镇政府,在招待室高吊的电灯下,几百只扑灯蛾的干扰中,边擦汗、驱赶蚊子,边回忆村民的谈话,匆匆做笔记。这个系列的大部分篇章,都是依据当时的笔记整理而成。深入农村,接近农民,为乡野生活写照,为草根一族传神,势必得多付出几分艰辛。亏得那时年轻,精力脚力正好,写作热情正高,才有条件干成了这个自己派给自己的活儿。直到今天,犹然感到欣慰。近些年,都说“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乡下的事情令人忧心。所幸的是,国家重视“三农”问题,可惜的是,作家对此多不关心,写庄稼人的有分量的作品实在太少,像福克纳那样一辈子固守奥克斯福小镇,一股劲儿写故乡的人和事的作家几乎绝迹。文学的市场化,造成了题材的市民化,与时尚、摩登、新潮无缘的寒碜的村夫村妇就必然难得作家青睐。想到这,不禁有几分自豪,我毕竟替饱经忧患的父老乡亲说了话,尽管远远没有说到家,我毕竟还没有忘记养育了我的土地,尽管这些年下乡走动少了。 此书面世以后,我读到过十余位评论家的文章,评论家的崇论宏议多大而无当;也收到了百余位普通读者的亲切来信。读者的三言五语倒实实在在,既说出了自己阅读时的真实感受,又指出了文中的疏漏和舛错。这次,趁再版之机,我都一一做了订正。盼读者拿到新书后,继续给以批评,在此,先把谢意送上。 [1] § 作者简介 周同宾,当代散文家。1941年生。河南社旗人。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出版散文集《乡间的小路》、《情歌·挽歌》、《绿窗小品》、《桥的呼唤》、《古典的原野》、《豆的系念》、《周同宾散文》(四卷)等多种。《皇天后土》荣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现为河南省南阳市文联专业作家。 § 作品评价 《皇天后土》写的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之前浙江农村的故事。我也是浙江人,读起来感觉十分亲切。农村题材的小说过去读过不少,大多是北方农村的故事。记忆中还没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描写南方农村的长篇小说。 作者说“要写自己熟悉的农民”,很令人赞赏。这是最正确的创作态度。当然,可以肯定,作者“熟悉”的,并不是书中主人公以及相关的人物,而是他们的后代子孙,还有那片经历了沧桑变迁的土地。但是当你仔细读这本书的时候,书中的人物仿佛活灵活现在你的面前,似乎作者真的很熟悉他们。这并不奇怪。我猜想,作者一定是在那片土地生活了很久,与那里的人们水乳交融。而且,作者一定很善于倾听、不耻下问、刨根问底,并且很善于思索,从而获得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和生动的故事传说。此外,作者还很善于从地方志等各种渠道挖掘出有用的资料。作者一定是这样熟悉起来的。 写自己熟悉的,这正是文学创作应当遵循的法则之一。为什么《皇天后土》的语言具有那样浓郁的地方色彩,它所展示的民风民俗如此真切感人,都是因为作者熟悉那里的一切,熟悉到了如同自己身体的程度。他没有,也不需要闭门造车,冥思苦想,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像泉水喷涌流淌一般呼之即出。 作者的思维是自由驰骋的,思想是自由翱翔的。他没有任何顾忌,不迎合、不盲从、不功利,没有丝毫的杂念。所以,他笔下的人物就真实可信的站立起来了。《皇天后土》中,没有概念化的人物,没有脸谱式木偶。好人、坏人,穷人、富人……不是由作者刻意设定的,而是每一个具体的、因时因地因事件不断变化着的人物自然而然地走到读者面前来的。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人性真实、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应该说,这正是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 《皇天后土》是一部用心之作。我能够想得出作者在创作中的每一个白天和夜晚,每一分、每一秒,是怎样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怎样把自己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忠诚融化到字里行间。 《皇天后土》是一部成功之作。不单是因为它结构的严谨自然,文笔的流畅优美,尤其是因为它具有自己独到的视角,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它与其他任何一部农村题材的作品完全不同,没有一丝一毫模仿、雷同的痕迹。这正是作者创作的初衷,他做到了,所以成功了。 也许,这部文学作品暂时还缺乏市场,也就是行界所说的缺乏“卖点”,但是这丝毫无损于这部作品本身的价值。只要你能够静下心来读它,就一定会被它吸引和感染,一定会喜欢它。因为这是一部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 当然,不是说《皇天后土》没有缺憾,它同样存在着许多局限。比如,情节安排有许多地方还可以适当增加,即使是简略的叙述,省略了就显得是一种缺漏。许多细节描写稍嫌粗糙,还可以更加细腻一些。有一些人物形象略显单薄。对于次要人物的刻画,着墨不一定多,也可以更加丰满一些,这样对于主人公的刻画能起到更好的陪衬作用。作品使用了许多方言,应适当加些注释,有助于各地读者阅读。[2]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