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齐献公 |
释义 | § 人物简介 齐献公,姜姓,原名吕山,是姜齐的第七任国君,是第六任君齐胡公之异母弟。胡公吕静被立为君,为防纪国暗算,前866年从营丘(临淄)迁都薄姑(临淄西北五十里)。此举对齐人震动很大,有怨言,吕山与其私党率营丘人杀死胡公,将胡公之子驱逐出境,又把首都从薄姑迁到营丘,扩建营丘城,因新城滨临淄水,故易名临淄,是为齐献公。九年齐献公卒,子武公寿立。[1] § 临淄由来 临淄原名营丘,因东临淄河,被齐献公更名为临淄。 临淄历史悠久,太古太昊伏羲氏兴起在齐地。这里又是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氏的故墟。古帝少昊之世,以鸟为图腾的爽鸠氏族部落聚居在这里。 虞舜时期至夏代,有季氏族部落居住在这里。殷商时期,有姜姓逄伯陵氏居住在这里。殷商末年,有蒲姑氏居住在这里。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武王二年封太公姜尚于齐地。建立周代齐国,都治营丘。传至六世胡公静,为避东方莱夷侵扰,被迫迁都薄姑(今博兴县境内)。公元前859年,七世献公率营丘人杀其兄胡公,返都营丘。因临淄水,故更名临淄。此后,临淄为齐都城,历时638年。 [2] § 历史记载 齐胡公姜静(约公元前878年或866年——前860年在位)和齐献公姜山(前859年——前851年在位),是姜齐的第六任和第七任国君。他们同是姜齐第四任国君齐癸公姜慈母的儿子,第五任国君齐哀公姜不辰的弟弟。(其中胡公静为哀公的异母弟,献公山为哀公的同母少弟)应该说,这两个国君在位时既无文治,也无武功,并无多少大的作为。但是,“临淄”的得名与这两个人有直接关系,故以人带事,立传以记之。 欲说“临淄”之得名,还要从齐国和纪国的世仇说起。纪氏为炎帝神农氏姜姓后裔。源于甘肃天水的成纪。唐虞之前顺渭水东下,迁入河南偃师、郏县一带,夏朝末年为商人所迫,东迁至山东半岛地区,立国称“纪”。纪国在西周初年受封,疆域在今寿光境内,都城在今寿光市纪台村一带,与齐国隔淄河相望,是齐国的邻国(今临淄区皇城镇一带就是纪国的邑)。按理说,纪国和齐国同是姜姓国,应该睦邻友好才是,但公元前879年(一说876年),纪国国君向当时的天子周夷王进了齐哀公的谗言,致使哀公姜不辰被周夷王烹杀。从此,齐国和纪国结下了血海深仇。一直到公元前692年,齐襄公灭了纪国,两国的世仇才算有了一个了结。 前878年(一说866年),齐哀公被烹后,他的异母弟弟姜静被立为齐君,就是齐胡公。因为营丘和纪国仅一水之隔,距离近,消息灵通,齐胡公害怕纪国国君故技重演,加害自己,所以便匆忙把都城从营丘迁到了薄姑(薄姑在临淄西北五十里,今博兴县南十五里柳桥庄)。 前859年,齐哀公的同母少弟姜山带领营丘人奔袭薄姑,杀了齐胡公,自立为齐君,称为齐献公。齐献公姜山即位后,将胡公的儿子全部驱逐出境,并复都营丘。为了防备纪国的入侵,加固、扩建了营丘城。因为扩建后的营丘城东城墙濒临淄水,沿河而建,所以齐献公就顺理成章的将营丘城改名为临淄。自此,临淄作为一个地名,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一直传称到现在。 献公山后,经齐武公姜寿(前849年——前825年在位),传至齐厉公姜无忌(前824——前816年在位)。因为齐厉公倒行逆施,暴虐无道,所以四十多年前被献公驱逐出境的胡公的儿子们乘机返回齐国,夺取君位。在争夺君位的残酷混战中,齐厉公被杀,胡公的儿子们也尽皆战死。齐人没有办法,只好立齐厉公的儿子姜赤为君,是为齐文公。齐文公上台后,立即斩杀了帮助胡公子杀厉公的70余人。至此,长达四十余年的姜齐宫廷内乱宣告结束。[3]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