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龚自珍(1792~1841)
释义

§ 龚自珍(1792~1841)

§ 正文

晚清思想家、史学家。一名巩祚,字瑟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早年随父宦游北京、徽州、上海等地。二十七岁为举人。此后,五次会试落第。道光元年(1821)官内阁中书,任国史馆校对官。九年,始成进士。官至礼部主事。十九年,弃官南归。二十一年,于江苏 云阳书院猝然去世。

龚自珍外祖父为乾嘉时期著名学者段玉裁。自珍初承家学渊源,从文字、训诂入手,后渐涉金石、目录,泛及诗文、地理、经史百家。他受当时崛起的“春秋公羊学”(见《春秋》、《公羊传》)影响甚深。面对嘉道年间社会危机日益深重,他毅然弃绝考据训诂之学,一意讲求经世之务,一生志存改革,每多惊世骇俗之论。青年时代所撰《明良论》、《乙丙之际著议》等文,对封建专制“无巨细,一束之于不可破之例”的积弊,进行了揭露和抨击。他认为当时的社会已处于“衰世”,清王朝的统治如“日之将夕,悲风骤至”,提出“探世变”、“思更法”的主张。后假《公羊传》大义,进一步认为:"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些思想为后来康有为等人倡公羊之学以变法图强开了先声。中年以后,虽然志不得伸,转而学佛,但是"经世致用"之志并未消沉,对鸦片为祸、白银外流、国匮民乏的忧虑,多见诸其诗文杂著。他支持林则徐查禁鸦片,并致书林则徐建议加强军事设施,做好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准备。

龚自珍一生追求"更法",虽至死未得实现,但亦在许多方面产生了有益的影响,起了开启风气的作用。在社会观上,他指出社会动乱的根源在于"贫富不相齐"。认为要改变这种不齐的现状,必须收拾"人心"。与之相应,要求改革科举制,多方罗致"通经致用"的人才,呼吁"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在哲学思想上,阐发佛教中天台宗的观点,认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提出人性"无善无不善","善恶皆后起"的一家之谈,为其收拾"人心"、重视"人才"的社会主张提供理论依据。在史学上,发出"尊史"的呼吁。他潜心于西北历史、地理的探讨,提出开发边陲、保卫疆域的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主张,不仅有益于国家统一的巩固,而且对清中叶以后西北历史地理的研究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文学上,则提出"尊情"之说,主张:"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一生愤世疾俗,发为诗文则汪洋恣肆,奥博雄峻,自成一体,一扫乾嘉以来"剽掠脱误,摹拟颠倒"的文风,对晚清文学影响甚大。生平诗文甚富,生前虽已陆续结集自刻,但故世后多有散失。近世曾有《定盦文集》、《定盦遗著》诸本刊行。今人辑诸本为一,详加校勘,成较为完备的《龚自珍全集》,颇便检览。

§ 配图

龚自珍(1792~1841)

§ 相关连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4: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