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一鹤 |
释义 | § 简介 黄一鹤 黄一鹤,中央电视台导演(春晚第一代导演),1934年4月出生,辽宁省沈阳市人。 1949年参军,在解放军某部文工团从事音乐创作,1950年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1960年转业到中央电视台,人事编导工作,三十年来,创伤了一千多部不同规模,不同形式和不同体裁的电视片,是我国大型综合性春节联欢晚会的开创者之一。 1979年曾出席了全国第四届文代会。 1984年做为中国广播电视代表团成员赴意大利、葡萄牙、南斯拉夫进行电视业务考察。 1985年赴香港进行电视业务考察。 1989年赴美国进行电视业务考察。 1992年赴日本进行电视业务考察。 其主要作品有:1983年、1984年、1985年、1986年、1990年五届《春节联欢晚会》,均任总导演,其中除八五届以外均获全国特别奖;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导演兼撰稿,获1981年电视节目优秀节目奖;为我国最早自己加工的较大型的文艺节目,被列入《中国艺术之最》一书;电视艺术片《张明敏的歌》和《红梅花儿开》获电视文艺“星光奖”二等奖;系列音乐普及节目《音乐爱好者》已经编播了十二集;此外还导演了艺术片《骄杨颂》(舞剧)、《士兵的旋律》(歌舞片)、《“文而告之”特辑》(礼教片)以及《我们怀念敬爱的周总理》等,几十年的艺术实践,逐渐形成了“真情、朴素、清新“的艺术风格现为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1] § 主要作品 在黄一鹤从事电影导演工作的30多年间,执导播出及录制拍摄的不同类型、不同体裁、不同长度(包括音乐、舞蹈、戏剧、戏曲等诸多艺术品种)的电视艺术片及电视晚会约一千多部(次),其中近年来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 (1)1983年、1984年、1985年、1986年、1990年五届《春节联欢晚会》。世人公认,春节晚会在全国电视观众中留下较深印象,是从1983年开始的。黄一鹤做为五届晚会的总导演是这个晚会的创始者之一,也是这个晚会不断得以充实完善的推动者之一。这个晚会已被誉为中国人过春节必不可少的三大活动(吃饺子、看电视、放鞭炮)之一,成为拥有最广泛观众的电视文艺晚会。 (2)除上述五届晚会外,近几年拍摄的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还有以下一些:电视音乐艺术片《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大连国际服装节 《大连之夏文艺晚会》;社教艺术片《广而告之特辑》 ;电视音乐艺术片《红莓花儿开》;歌舞片《海的浪漫》。 § 荣誉奖项 (1) 电视音乐艺术片《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获广播电视部颁发的电视艺术节目优秀节目奖(1981年评)。黄一鹤 (2) 1983年春节联欢晚会获全国电视“星光奖”特等奖(1984年评)。 (3) 1984年春节联欢晚会获全国电视“星光奖”特等奖(1985年评)。 (4) 1986年春节联欢晚会获全国电视“星光奖”特别奖(1987年评)。 (5) 1990年春节联欢晚会获全国电视“星光奖”特别奖(1991年评)。 (6) 电视音乐艺术片《张明敏的歌》获全国电视“星光奖”二等奖(1988年评)。 (7) 电视音乐艺术片《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获全国电视“星光奖”三等奖(1988年评)。 (8) 电视音乐艺术片《红莓花儿开》获全国电视“星光奖”二等奖(1990年评)。 (9) 《大连之夏》文艺晚会获全国电视“星光奖”二等奖(1992年评)。 (10) 为地方台执导的春节晚会《情逐辽河开》获全国电视“星光奖”二等奖(1992年评)。 (11) “1992年中日友好歌会”,获1993年全国电视星光杯一等奖。 § 开创了《春晚》的多项第一 a、《春晚》的创始人,第一位导演 b、至目前为止,第一位连续4年执导《春晚》 c、五次执导央视《春晚》 d、第一位在国家级传媒中邀请港台演员的导演 e、中央电视台第一次为一位编导召开研讨会 f、《春晚》覆盖面5亿至7亿人,最高收视率记录为40%(现12.6%) § 创作风格 黄一鹤所追求的艺术风格是“真情、清新、质朴”六个字。当然,这一切在开始时是潜藏的,朦胧的,是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漫长道路之后,是在千多部作品的实践摔打中,才逐渐意识到,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和观众对话。当然,这里包括说什么和怎么说。为了找到这六个字,黄一鹤走了一条这么长的路。几乎熬尽了他大半生的心血!在上述追求下,近几年来黄一鹤拍摄了像《梁祝》、《红莓儿开》、《张明敏的歌》这样一些作品,就是在春节晚会这样的以喜庆、红火为主要色彩的作品中。黄一鹤也尝试着融进了“动情”的场面以试图强化晚会的感情冲击力,并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 人物贡献 黄一鹤开创了《春晚》的多项第一 1、《春晚》的创始人,第一位导演 2、至目前为止,第一位连续4年执导《春晚》 3、五次执导央视《春晚》 4、第一位在国家级传媒中邀请港台演员的导演 5、中央电视台第一次为一位编导召开研讨会 6、《春晚》覆盖面5亿至7亿人,最高收视率记录为40%(现12.6%) 第一次采用直播模式 20多年前,当黄一鹤接到导演春节晚会的委派时就敏锐地看到,作为在中国最喜庆的节日里播出的晚会,春晚绝对不能板起面孔,如果继续采用录播的形式,全国人民就只能被动接受春晚的节目,就不会有全民参与的热情。黄一鹤当时做出了一个“胆大包天”的决定:采用直播的形式,用最灵活、最直接的方式吸引观众的目光。这一消息传出,举国皆惊,在一片怀疑的声音中,黄一鹤坚持进行电视直播。1983年,全国观众在电视中看到与晚会现场同步的文艺演出。那一晚,人人都觉得很新鲜,但时至今日我们才发现1983年的这次直播,对今后有多么深远的意义。 第一次开通与观众互动电话 黄一鹤的另一大贡献便是在1983年大胆采用了与观众互动的形式,开辟了电话点播节目的专线。那时候央视只能为春晚提供四部电话,这四部电话的铃声此起彼伏,大家不仅担心电话线路不够用,更是担心电话线路会不会因过热而引发火灾,因此当观众们迫不及待地打进电话的时候,工作人员们却准备了灭火器,在电话旁边严阵以待。 黄一鹤的这一创举成就了一首歌曲,那便是李谷一的《乡恋》。在当时,《乡恋》还是一首存在着很大争议的作品,大家根本不敢在电视上播出。没想到,那晚打电话进来的观众中很多人都要求点播《乡恋》。迫于电话点播的压力,黄一鹤等人只能向当时的主管领导请示,并最终得到了批准。如果你认为现在的短信互动十分热闹,那么想像一下20多年前,人们在公用电话前排队给央视春晚打电话的情景吧,那是中国电视文艺史上的第一次互动联欢。 第一次请港台演员上春晚 黄一鹤的第三大贡献便是邀请港台演员来参加春晚,这在当时又是一次胆大包天之举。1984年,黄一鹤决定邀请张明敏与奚秀兰等港台演员来京参加春晚的演出。可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黄一鹤的节目单一直没有被批准。最后上级领导甚至发话说,黄一鹤你要是坚持请港台演员来,那你就别当这春晚导演了。在众人的瞩目之下,黄一鹤说,艺术家是要不断创新的,你要不让我请港台演员,那我就不当这导演了吧。在最后一刻,黄一鹤的想法得到了采纳。那年的春晚上,张明敏一首《我的中国心》感动了大江南北,令无数人落泪。海外媒体也对这届春晚给予了高度评价。 第一次请专家来研究观众“笑点” 黄一鹤提到,那时做春晚,为了让观众开心地笑起来,他竟然请来了生理专家和心理专家。这让记者感到非常吃惊,那时候大多数人恐怕还不知道心理学为何物呢。“我们请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一起帮我们研究,观众看一个节目看多久会疲惫。”黄一鹤说,“看每次笑他们会笑多久,连续笑多久他们会感到疲惫。我们根据观察测试出来的数据,来编排节目,让观众笑而不累。”;2006年陶虹徐峥的舞台喜剧《最后一个情圣》因为派专人数“笑点”而让同行们羡慕,想不到这一技术环节,黄一鹤早在20多年前便已经开始使用了。 § 著作 (1) 论文《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电视播出》(发表在1961年《广播业务》期刊第7期) (2) 论文《试论大型音乐节目的电视转播》(发表在1962年《广播业务》期刊第2—3期合刊) (3) 文章《写在春节晚会之后》发表在《中国电视报》1986年2月 (4) 文章《苦辣酸甜——春节晚会导演手记》发表在《上海艺术世界》(期刊)1987年1期 (5) 论文《关于春节晚会的思索》发表在论文专集《中央电视台30年》 (6) 1963—1990年期间曾多次为广播学院授课 1991年应东北三省电视艺术家协会邀请为《东三省电视文艺讲座》进行四天授课(约20多家电视台的70多位专业编导者参加听课)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