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墓 |
释义 | § 墓地简介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墓 喀拉汗王朝时期喀什噶尔人麻赫穆德·喀什噶里,以其语言学巨著《突厥语大词典》闻名于世,11世纪末去世,安葬于他的故乡——今喀什市西南48公里的乌帕尔山上。这座小山高出地面70公尺,为了纪念这位不朽的学者,这座小山被人们称为“艾孜热特毛拉木”——“圣人山”。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墓位于疏附县乌帕尔乡艾孜热特毛拉村,紧邻我国西部年代最早的乌帕尔新石器遗址。在将近1000年的岁月里,这里一直是当地群众顶礼膜拜的圣地。1985年,陵墓被正式确定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各级政府相继投入资金,对陵墓进行保护性修缮建设,对外开放。 § 主人介绍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生于是1008年,卒于1105年,是11世纪中国维吾尔族著名的语言学家1008年生于喀什噶尔,出身王族,是喀喇汗王朝勃格汗的后裔。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画像 1058年因宫廷政变,祖父和父亲均遭杀害。遂只身逃出喀什噶尔,长期在天山南北及中亚一带进行考察。在突厥语系的各民族各部落中收集了大量的语言资料,潜心研究,分类整理,于1076年在巴格达(土尔耳)用阿拉伯文写成百科知识性词书《突厥语大词典》 ,也为研究中国及中亚操突厥语各民族的语言、历史、文化艺术等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资料,其学术价值倍受各国学者重视。迄今,该词典已有10多种文字的版本先后出版。晚年他回归故里,教书为生。1115年去世。死后葬于乌伯尔圣山,被维吾尔群众称为“艾孜热特毛拉木”——“圣人墓”。[1] 这部巨著结构严谨,条目清晰,收进的辞汇极为丰富,堪称一部关于突厥民族的百科全书,对研究中亚各国的历史、地理、民俗风情、社会生活、文学艺术等有很高的价值,而且为研究突厥语诸部族的历史,地理,物产和民俗提供了宝贵资料。这部巨著被许多国家用十多种文字出版发行,成为中国和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2] § 墓地概况 墓地周围还起建了陵殿与礼拜寺,占地面积达1200平方米,陵园背后还有这位学者后裔的墓葬群。这一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在强烈地震中倒塌,1986年重建,对外开放。新建的陵园保持旧有规模:登着上山的台阶,座北朝南的陵园分外高大肃穆,以米黄色雕花墙壁为主调,分正门的礼拜寺与北部的墓室、纪念馆两部分。礼拜寺四角的塔楼与穹顶上的小塔楼之上,都各有一弯新月徽标。正殿前悬挂着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的巨幅画像,白须低垂,慈祥中蕴含着刚毅,深邃的目光中显示出学识的宏大与一派学者风范。在纪念馆里,陈列着《突厥语大词典》的各种版本及其与作者有关的各种文物书籍,其他还有一些在附近出土的各类文物。 陵园背后有一眼金水泉,清流潺潺,自山顶绕山腰一周婉蜒而下。陵园正门礼拜寺之下的空场中央,又有一眼清泉,被称为“智慧泉”;泉边的几株古杨虽已半枯,依然高大粗壮,传说为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生前亲手所栽,树龄已有900余年。站在山顶的陵园之间举目四望,到处草木葱笼、泉水环流,足令人涌起思古怀人的幽情。 § 环境特征 该墓位于喀什市西南45公里的疏附县乌帕尔乡艾孜来特毛拉山山岗上。这里环境清幽,林木葱翠,气候宜人。现在的陵墓是1985年重修的.陵墓东侧有一清真寺,供信奉伊斯兰教游客和附近村民祈祷之用。陵墓北侧有一文物陈列室,陈列着《突厥语大辞典》和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的生平介绍等有关书籍与资料。陵墓的正前方有一眼清泉,人们称之为“神泉圣水”。泉边有一丛古杨,树干苍老遒劲,枝繁叶茂,被视为一大奇观。 § 墓地大事 1985年 陵墓被正式确定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各级政府相继投入资金,对陵墓进行保护性修缮建设,对外开放。 2002年 土耳其总理专程从自治区首府绕行喀什,驱车到陵墓参观膜拜。每年,从世界各地慕名到疏附县参观麻赫穆德·喀什噶里陵墓的游客多达10万人(次)以上。 2005年 恰逢麻赫穆德·喀什噶里诞辰1000周年,疏附县委、政府拿出专项资金,修缮景区景点,美化景区环境。同年十月,在麻赫穆德·喀什噶里诞辰1000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上,景区全新的面貌令来自四面八方的贵客耳目一新,流连忘返。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