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黎遇航
释义

§ 生平简介

黎遇航,1916年10月生,江苏金坛人。1923年到江苏省句容县茅山元符宫西齐道院学道。1935年被推为主持。1939年在句容县四区为新四军做粮食保管和通讯联络工作。建国后,曾任句容县下泊宫小学教师、校长。1957年后,历任中国道教协会副秘书长、第二届副会长兼秘书长、第三、四届会长。1992年后任中国道教协会顾问。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宗教委员会副主任,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宗教)、宗教委员会委员。因病于2002年12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1]

§ 积善作人

黎遇航长期生活于道观,耳濡目染皆为虔诚奉道、积善作人、修养长寿的一套道教规仪,日积月累,逐渐成了一位如法如仪的道士。加之观中为了培养青年道士,还聘请了当地知名的教师吴济之先生到元符万宁宫设馆授课(吴济之抗战时参加新四军)。黎遇航得名师授学,品学均长进甚快,成为道观之佼佼人才。他既能诗词文章、琴棋书画,又能从事道教斋醮音乐,作超度祭炼法事的高功。十八、九岁时,师父徐龙田就要他承担起为道观带徒的责任,于是年轻的他,很早就成了有3个徒弟的师父。公元1937年日寇侵华,“八一三”上海战事爆发,茅山人心浮动,惶惶不安。一天晚上,父亲黎洪春对儿子黎遇航说:“顺吉,你带上徒弟去安徽吧。听说,日本兵过来可凶得很,鸡犬不留。你是我的命根子,你不走,我的心不安啊!据说安徽那边的部队打鬼子。”这年冬,黎遇航便带徒逃难,没想到刚到安徽含山,师徒便走散,只得单身辗转流浪。他到过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江西吉安,在吉安偶遇茅山紧相连的磨盘人周长青,周与新四军有关系,不久周带新四军先遣队东进,黎遇航便随之返回茅山,投入抗日的洪流。陈毅同志建立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革命根据地后,他曾当粮食保管员;并作情报联络工作。当时黎遇航年21岁。

§ 英勇事迹

黎遇航

在抗战的大洪流中,很多年轻的宗教人士怀着国仇家恨,毅然参加到抗战的队伍中来。中国道教协会原会长黎遇航,就是在与新四军指战员并肩战斗中成长起来的爱国人士。他斗智斗勇、积极打击日寇的英勇事迹,至今仍然在茅山地区广为流传——

黎遇航从小即随父亲黎洪春同皈道门,在茅山元符宫中修道;十八九岁时,师父们就推其为掌门,并开始授徒为师了。在这太太平平的茅山之中,道士们在晨钟暮鼓中作早晚功课,自在地在山中古观内修持炼养。1937年,上海“八一三”事变使近在咫尺的茅山犹如一片静池猛地被投入一块巨石,自然也是人心浮动了:过不完的广东兵,无处躲的老百姓。一时间,茅山的道观中也住满了逃难的老百姓,到处风声鹤唳,来来往往的人们也不知道往哪儿逃。

初识新四军

面对时局的混乱,师爷、师父们和父亲都劝他出去走一走,历练历练。黎遇航听从劝说,第一次离开茅山出门远行。他一路行走,辗转到江西吉安。在那里,黎遇航第一次见到了新四军。当新四军先遣队东进时,他与友人周长青因熟悉茅山情况,自愿做了先遣队的向导,随之回到茅山,从此投入轰轰烈烈的茅山抗日洪流之中。

新四军的抗日行动,使黎遇航对新四军的认识更加深入。他积极地为新四军提供各种服务。当抗日根据地建立时,他已成为新四军的好帮手。他既是新四军军粮的保管员,又是隐蔽的新四军情报站站长;当新四军来到茅山后,他还参与了吴仲超领导的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的工作。

抗日根据地成了日寇的心腹大患,所以他们想方设法企图摧毁茅山抗日根据地,将新四军从茅山挤出去。1938年农历八月十四,日寇对茅山进行了疯狂的扫荡,焚烧宫观、屠杀道士。茅山的“三宫五观”除大茅峰九霄宫被日寇留作军用未焚外,余者全被焚烧殆尽。而观中的很多道士被日本兵用刺刀捅死,黎遇航的父亲也在被杀之列。黎遇航因在茅山附近一位亲戚家办事,所以才幸免于难。失亲丧家的悲痛加深了黎遇航对鬼子的仇恨,他此时的公开身份虽然是道教人士,但实际上已经是一名抗日战士了。

日寇在茅山道观中所施暴行,进一步告诫宗教界人士,爱教更要爱国。茅山的许多道土在抗战中参加了抗日部队。黎遇航的徒弟汤念义和陶念忠也在黎遇航的帮助下加入了新四军。

智擒潘翻译

黎遇航 书

尽管日寇十分凶残,但黎遇航和他的道友们,并没有被敌人的淫威所吓倒,相反更激起茅山儿女的反抗精神。他们埋葬了同伴的尸体,擦干腮边的泪水,又挺起胸膛去与敌人战斗。在抗战的年代里,茅山的道教徒不仅主动为新四军带路,筹备军粮、送情报、看护伤员,还直接配合新四军派出的武装工作人员进行除奸活动。

那时茅山南镇街的大碉堡里有一个经过日寇专门训练过的汉奸特务潘翻译,真名叫苏光普。平时在山下,这个汉奸特务经常随着鬼子在茅山四乡横行霸道、奸淫掳掠,无恶不作。茅山人对他恨之入骨。新四军武工队早就想逮捕他,但他很狡猾,武工队无法下手。

作为情报站站长的黎遇航也一直在思索除去潘翻译的良策。潘翻译不仅贪财好色,而且嗜赌如命,黎遇航根据乡人打狼套狗的方法想出一个主意,提出了套他的方案,得到了武工队的认可。

适逢南镇街日本兵大碉堡缺个烧饭的伙夫,黎遇航遂托人设法将九霄宫的道土李浩歧介绍给潘翻译。李浩歧到山下大碉堡给鬼子做饭后,不久便与潘翻译混得很投机,潘翻译每次外出都要带上他。这个汉奸特务的赌瘾很大,李浩歧就诱他到大碉堡外南镇街上去赌。

潘翻译行事非常谨慎,每次外出赌钱,他都带几个保镖。这次,潘翻译同样如此,带着李浩歧和一两个伪军又到南镇街白鹤泉东的茶馆里玩麻将。开局之后,两个伪军就被李浩岐劝到隔壁喝酒去了。潘翻译正玩得开心,不想凭空里一块黑布飘来,遮住了他的眼睛,枪很快就被武工队摘了,随之嘴巴被堵上了,双臂被反扭着用麻绳捆了起来,然后用麻袋一套,就被扛走了。

等到武工队队员走远后,李浩歧才大呼小叫起来,并且还追出屋外扔了颗手榴弹。当两个伪军提着枪醉眼矇眬地跑出来时,李浩歧惊慌地说:“潘翻译被新四军抓走了!”两个伪军哪里弄得清东西南北,朝着李浩歧手指的方向,胡乱开一阵枪,知道没什么结果,只好慌慌张张地跑回大碉堡给鬼子报信。

焚宫除日寇

日寇乘茅山扫荡之际,于1938年8月占据了制高点大茅峰九霄宫,对茅山地区抗日军民的活动妨碍很大。新四军曾组织数次偷袭、强攻,试图挖掉日寇安在大茅峰的这双“眼睛”,但敌人居高临下,每次都因损失太大而没有成功。

1945年农历五月,抗日政府在金坛境内支河高南庄召集社会各界知名人土开会商讨这件事情,提出待日寇换防间隙,出其不意冲上大茅峰,拔掉这个据点,将九霄宫道观放火烧掉。

涉及到焚烧古宫观,各界人士不约而同地把期待的眼神转向了黎遇航道长,期待着他作出肯定的答复。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为了打败日本侵略者,道教界又有什么舍不得呢?黎遇航代表道教界站起来从容表态:“顶宫(即九霄宫)是道教的庙观,但现在鬼子利用它监视我们抗日军民的行动,不利于我们的革命工作,烧了吧!”

会后他回到了茅山道观,积极地做人称“七老太”九霄宫的老道长滕瑞芝等有威望道长的工作,希望他们顾全大局,并找机会将道观贵重的宗教物品转移出去。在黎遇航道长的积极协调下,这些老道长同意了火烧九霄宫的计划,并积极准备转移贵重宗教物品。

因为是战争年代,当时茅山的社会情况也很复杂,日寇、中央军、汪派、土匪等在茅山的活动都非常猖狂。为了保证九霄宫道士搬迁贵重物品的安全,新四军有关负责人说:“你们搬东西下山,有我们新四军暗中保护,无人敢来抢夺!现在将庙观烧了,待抗战胜利了,革命成功了,再盖新的!”后来,新四军利用大茅峰据点日寇换防的间隙,突然袭击,出其不意地冲上九霄宫,一把火将庙观给烧了。

自此以后,日寇再也没有攻上大茅峰。 [2]

§ 人物成就

他重视与港、澳、台及海外道教徒的联系与友好交往工作,1987年曾访问香港道教界,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及增进道教界之间的道谊,作了有益的工作。他重视培养道教界的知识分子,于1990年创办了中国道教学院,并亲自担任院长。1987年中国道协创办《中国道教》杂志,他兼任杂志社社长。黎遇航道长能诗文且喜书画,近年撰写有《道教信仰及教理教义》等论文及诗词娄十首,均刊载于《中国道教》杂志。 [3]

§ 人物评价

黎遇航 诗集

黎遇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任中国道协秘书长时,他十分敬佩老会长陈樱宁,称赞陈先生是当代道教研究的著名学者,道学渊博。“文化大革命”伊始,陈先生受到了冲击,他想方设法给予保护。红卫兵破“四旧”,要毁坏北京白云观(中国道教协会所在地)的文物,他为此曾大伤脑筋,多少天寝食不安。后来他还是想出了办法,并电话请示总理办公室,经总理同意,由自己的女儿带上三五个红卫兵,先把一般文物砸数件,然后将珍贵文物收藏起来,全部贴上红卫兵的封条,从而保护了白云观的一大批重要文物。他戏称此事为“金蝉脱壳计”。“文化大革命”中,中国道教协会停止了一切活动,他重回茅山。在茅山乡,他成了一名义务宣传员,热情接待来访者,详细介绍茅山地区的革命斗争史。1979年,陈毅元帅之子陈昊苏寻访父亲的足迹来到茅山,黎遇航当了向导。

黎遇航办事作风十分严谨。他书写的文稿,全是工整的小楷,偶有错字,也不是乱涂一气,而是用一方小纸重写贴上。他作画写字,多写楷书、行书,草书几乎不写,担心一般道友看不懂,徒添麻烦。茅山道院大厅里悬挂着他的《茅山新貌》,用传统的画笔抒发着他对茅山的恋情。茅山顶宫内飞升台上正额“三天门”,背额“飞升台”,及石柱两侧“修真句曲三峰顶,得道华阳八洞天”;印宫门前“睹星门”等皆为黎遇航所书。他写诗词,极少用典。他在一首《悼念陈毅副总理不幸逝世》的诗里写道:“惊悉陈君去,含悲泪满胸。年华怀壮志,岁迈胜英雄。苦战沙场上,乐观艰险中。江东留足迹,射日建奇功。”集中表达了对茅山对陈毅元帅的特殊情感。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拨乱反正,道教协会恢复了正常工作。黎遇航又再度进京。1980年,他担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职务。他十分重视与港、澳、台及海外道教徒的友好交往,增进友谊,促进祖国统一,强调道教的团结,不仅要团结道友,还要团结其他道教界人士,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还要加强海外联系,说这样才能为经济建设、祖国统一、世界和平做贡献。而要做好这些方面的贡献,首先要脚踏实地发挥道教的一技之长。他并解释说,比如气功、静功、中医、推拿、按摩、太极拳,这些都源于道教也推广于道教,这就是道教的一技之长,也是道教的优良传统,要作为向海外宣传的世界窗口。在工作中,他还重视培养道教界的知识分子。为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的需要,经黎遇航倡导,中国道教协会从1983年起多次举办道教专修班,培养宫、观的管理人员,并从专修班中选拔优秀者,成立进修班,培养道教研究人员,教师由道长和研究室的人员担任。1990年创办了中国道教学院,黎遇航亲自担任院长。1987年中国道协创办了《中国道教》杂志,黎兼任社长。他撰写的《道教的信仰及教义》等文章以及所作诗词、书画,刊载于《中国道教》、《道德墨林》等报刊。黎遇航在恢复中国道协工作,弘扬道教文化事业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1992年3月,黎遇航担任中国道教协会顾问后,他一直为茅山道院的修复四方奔走,表现出对茅山的特殊感情。他曾感慨直言:“茅山是我生长的地方,也是我参加革命的地方,我深深地爱着茅山。……过去,茅山曾以道教的一大发源地而载入道家史册,名满江南;今天,茅山又以革命根据地之一载入革命史册。茅山已和新四军、陈毅元帅的丰功伟业连在一起,革命事业使茅山增添了新的光彩,成为全国闻名的地方。”“句容、金坛两县人民要努力把茅山建设成既有革命传统又有宗教色彩的旅游胜地。”黎遇航对家乡金坛、对金坛政协文史资料也表现出特殊的情感,亲自撰写文史稿件《道教圣地茅山》,帮助介绍、建设茅山风景名胜区,为后人留下了永久的纪念。

2002年12月20日,黎遇航道长在北京因病逝世。他在病重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李瑞环、贾庆林、王兆国、司马义·艾买提以及刘延东、李德洙、叶小文等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12月25日,八宝山革命公墓隆重举行了黎遇航道长的遗体送别仪式。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央新闻单位分别发表报道和文章,对黎遇航一生爱国爱教,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长期与党和人民政府团结合作,积极探索道教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途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巩固和发展党同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为中国的道教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4]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9: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