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王蒙散文》
释义

§ 基本信息

作者:王蒙 著 王蒙散文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3925925

上架时间:2008-5-29

出版日期:2008 年4月

开本:16开

页码:265

版次:1  [1]

所属分类: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内容简介

本书是王蒙的散文作品集。其中包括逍遥篇、凝思篇、怀念篇和读书篇。

§ 作者介绍

王蒙,1934年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长篇系列小说“季节”四部曲,中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布礼》《蝴蝶》等,诗集《旋转的秋千》,散文集《行板如歌》《王蒙漫游美文》,古典文学研究著作《红楼梦启示录》《双飞翼》等。多次获得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将,日本创价学会和平文化奖,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特别奖等,作品被译成英、意、法、日、俄、泰等二十多种文学出版。现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兼任南京大学教授,上海师范大学、解放军艺术学院、浙江大学名誉教授。

§ 精彩片段

插图 靛蓝的耶稣

当然,在欧洲旅行的时候,你到处都会看到教堂,看到圣母和耶稣的画像、雕像,看到早已经成为信仰与终极关怀的象征的十字架。教堂的气氛永远是肃穆、安详的。圣像的情致永远是高贵、清洁的,进出教堂的人们的表情永远是虔诚、良善的,而教士们的仪表永远是慈祥、谦逊的。也许这样的教堂对于极其世俗化物欲化的生活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和调节,如果没有这样的教堂,会不会增多许多罪犯与疯子呢?

教堂的主要英雄是耶稣。耶稣由于被钉在了十字架上而至今令人感动不已。一九九四年我在当时旅居美国的儿子那里,听到过一个教士复活节上门讲道。他用夸张的与浑厚的声音问道:“耶稣是为了谁死。的?”然后他扫视了一下众人。大喝一声:“为了你!为了我!为了他!为了她!为了我们大家!”然后他开始募捐,他说是他要到捷克与斯洛伐克去,拯救那边的人众的灵魂。

各教堂里的耶稣像中有他在马厩里诞生的场面,有在圣母怀里的场面,有到处传教与呈现奇迹的故事场面,有“最后的晚餐”等等。但更多的最具代表性的是钉在十字架上的图景:残酷,痛苦,悲哀,升华,超凡入圣。这里,被残忍地钉死的耶稣的神态是非人间非世俗的,他的脸面有一种平静和超脱的凝结,他的身体有一种伸展和奉献的大度,他的胡须有一种化解和顺通的引导。耶稣的样子与其说是一个被屠杀者受毒刑者,不如说是一个拯救者升腾者。我们现在常常讲什么超越自我,耶稣的形象是典型的超越自我的形象。那里具有的是拯救的使命与怜悯,回归天父那边去的安宁与自然,是一种拯救世人的必然、伟大牺牲的广阔与挚爱,是求仁得仁、足慰吾生、得其所终的最后的归宿。耶稣在被钉上了十字架以后,便上升到了永恒的天国,便离开了尘凡,进入了另一个境界。这样的十字架上的耶稣总会吸引你驻足皱眉,低头默哀。思索叹息,追寻基督教的奥秘,生与死的疑问,十字架的内涵……哪怕你并非教徒也罢。无神也有生死,有追问,有战栗,也有盈眶的热泪。

然而,在柏林西部的著名大教堂里,你看到了另一个耶稣,“他”被孤悬在迎面的蓝色镶拼玻璃墙上,在一片靛蓝的幽光映衬下,他低垂着再没有任何力量与情感,没有任何风息与波澜能够发生的头颅:树全静,风不起,他的身体松弛瘫痪,再没有任何痉挛反射哪怕是本能反应的遗迹,没有任何挣扎奋斗最后一搏或些微的痛楚;十字架上的耶稣在这里如同一个空荡的口袋,悬挂在万有已经寂灭坏死的空洞里。他表现为绝对的悲哀,故而不再悲哀,再不悲哀;表现为对人类的彻底失望。故而不再失望,再不失望;他表现为刺身刺心的疼痛,故而不再疼痛,再不疼痛。他没有神性,没有使命,没有信念,没有博爱,没有牧羊人对于羔羊的怜惜,没有拯救的责任与可能,没有复活的力量,没有天国的憧憬慰安,没有献身的充实的悲剧感,没有天父的依仗和盼头。总之。除了悲哀除了痛苦,除了失望除了绝望,他已经什么都没有,于是连失望绝望悲哀痛苦也已经蒸发净尽。

你从来没有见过这样悲痛或不悲痛的耶稣。这是一个被打倒了的被战败了的被消灭了的耶稣。耶稣还有遗体,还有躯壳,但已经没有了前途没有了目标没有了大愿(天主教用语,略同誓言)没有了能力。耶稣已经不是耶稣。那么,请问是哪一个撒旦把耶稣毁成了这个样子?可惜,耶稣的敌人不是魔鬼,不是犹大,不是法利赛人,不是邪教徒异教徒,而是人。

这样的耶稣是耶稣对人类的控诉,这样的耶稣是耶稣对人类的辞别文书。你无法不为这耶稣的痛苦而痛苦,你想到人类的罪孽,人类的不知自爱,人类的互相残杀,人类的贪欲、自我膨胀、自欺欺人、冥顽不灵、丑恶下流,人类自己制造了而且继续制造着正在使自己灭种使世界

毁灭的奇灾大劫。你想到这个教堂是建造在柏林,建造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的战败国德国,建造在给人类带来罪恶的屠杀的法西斯的故乡,建造在二次世界大战的废墟里。它理应是这样,它只能是这样!就在隔壁,是战争中毁于轰炸的原柏林教堂遗址,德国人正确地决定不拆迁

拍,不修复这个遗址,他们称这个残破的旧教堂为“纪念教堂”,让它的断垣残壁,让它的硝烟留下的黑色,让它的尸体的气息永远矗立在新教堂毗邻。

然而,我仍然没有说完全,你再仔细看一下这里的耶稣,你会发现,“他”不仅是悲哀不仅是痛苦,不仅是失望和绝望,还有一层,耶稣在为了人类而羞愧,而自责,而叹息,欲哭无泪,欲叹无声,欲恨无力,欲爱则已经不能。呵,我终于找到了你,西柏林教堂的耶稣!我曾想说你是悲哀的,我曾想说你是痛苦的,但是又有哪个钉上了十字架的耶稣是不悲哀不痛苦的呢?难道耶稣能够是快乐的或幸福的么?这个耶稣像最最冲击我的一点,最使我震动惊愕的一点也许应该说是那种已经不能再爱的决绝的放弃了吧。

人啊,听着,不要再撒娇和任性、放肆和骄纵、逞能和自以为得计了吧;上帝已经不再爱你!上帝已经决定放弃你了!

也是在九六之旅中,我更多地听到了德国人谈他们在战争中的经验。这样的经验十分重要,不仅对于发动战争而又战败了的德国人。

陪同我们在德累斯顿、魏玛、柏林参观访问的海佩春女士告诉我们,战争后期,那时她尚没有出世,她的全家从德国东部向西撤退,带着一个哺乳期的婴儿——她的姐姐。由于在火车上把携带的牛奶瓶子打翻了,她的父母只好中途下车为婴儿另寻牛奶。那辆她全家乘坐中途离开的火车在到达德累斯顿的时候遭到了英国空军的轰炸——英国空军我们在德累斯顿的时候看到过这次轰炸后满车厢死尸累累的照片。

我们也还听到过一个英籍女士的诉说。她曾经与一个英德混血儿同居。那个青年的母亲坚守自己的德国人立场,战争爆发前就带着他回到德国去了——那时候有多少德国人上了希特勒的能迅速使德国欣欣,向荣面貌一新纳粹民族主义的当。他十五岁的时候即参加了法西斯的冲锋队。战后他受到了英国军事法庭的审判,由于他具有英国国籍,因此被判犯有叛国罪,服刑很长一段时间(我联想到李香兰,如果她没有找到证明自己的日本籍的文书,恐怕早已以汉奸罪被枪决了)。成为“自由”人后,这位英德人的精神仍然极端不正常,他一生都生活在战争和屠杀的记忆里,酗酒,斗殴,年轻轻的就毁掉了。

我们在德国看过战争阵亡者的坟墓:矗立的一个个一排排的十字架和文字说明,还有永远年轻的相片……

前些时候一个法国朋友与我谈到波黑地区的武装冲突,他说:“一百年过去了,欧洲,似乎没有什么进步。仍然是巴尔干地区,仍然是欧洲的火药库……”

就在追记这篇小文的时候,传来北大西洋的意欲东扩与俄罗斯的反对,以及阿尔巴尼亚动荡不安的消息。更不要说德国近年来不断发生 的排斥异民族事件了,这样的事件使德国也使世界十分警惕。

一家一本难念的经,近百年的世界上,不只是中国多灾多难。欧洲的战乱和屠杀的规模也许丝毫不逊于乃至大大超过了我们这里。

所以,西柏林这座教堂的黝蓝色的光照下,耶稣已经无能为力。耶稣只有垂下头来,耶稣只有听任欧洲还有人类自己尽情地起劲地毫不让步地毁灭自己。与过去相比,人类自我毁灭的力量大为增强了。

一九九六年六月二十二日,我是第三次访问西柏林第一次到这个由玻璃钢梁结构修建的现代风格的教堂。我们都为这悲痛已绝的耶稣像而受到了感动。我们在教堂里还谛听了巴赫的管风琴作品表演。虽然我喜欢巴赫也喜欢管风琴,听音乐时候我还是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耶稣。

出了教堂则是另一幅景象,难得的是瞬间阳光晴丽。喷泉,喷泉池沿上有各种文字,其中有一汉字:“春”。喷泉旁是一个商场,这一天是星期六,本来德国法律规定这一天与星期日各商店是必须休息的,否则就是违反了劳动法,不知道为什么这边有几家小店照常营业,只是货物价钱奇贵。

教堂前有一个小小的广场,有一些耍把戏的人在这里作街头表演。其中有一个须发已经灰白的男子,不停地通过操纵面部肌肉变脸,这边凹进去那边又凸出来。他的脸做出各种怪相,说小丑不是小丑,说妖怪不是妖怪,让人看着既佩服又难受。就这样一辈子?我不能不为之痛惜。海佩春说,他在这里作这样的表演已经很久很久。我也恍惚记得一九八○年第一次与一九八五年第二次访问西柏林时可能见过这个可怜的人,和他的怪样子。人老了就觉得什么都可能见过也可能忘记了。他用这种办法换取一些餬口的赏钱,其种种形态令人鼻酸。

广场边缘路边有一批摆地摊的炎黄同胞,都很年轻,有男有女,都拿着画笔画纸招揽生意为行人画像,看来他们都受过专门的训练,大多是国内的美术院校、专科或附中的毕业生,也许还有高材生吧,不然他们怎么会心比天高身为低下地闯荡到这里?一路走过去,并没有看见一个德国人停下来问津。他们会不会白白地坐一天而无所获呢?他们的表情是淡漠的。他们也曾抱着极大的天真的希望来到欧洲寻找人间天国的吧?自由,发达,欧洲是多么地诱人!然后是马克,马克呀马克,你在哪里?我的亲爱的同胞,你们没有去看看近在咫尺的耶稣像吗?

另一端是一个俄国人在手风琴伴奏下唱俄罗斯抒情歌曲,那歌曲的旋律我们是熟悉的,他的声音也还过得去,他曾是歌剧院的演员?他来自伟大十月革命的故乡?如果是四十五年前,他这样的歌唱家会不会以伟大苏维埃人的名义去访问兄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怀仁堂赢得暴风雨般的经久不息的掌声呢?

再一头是路面画家,一个本地青年。他专心致志地在马路上画“蒙娜丽莎”,细细地涂着艳丽的彩色,有一种类似镶嵌艺术的工艺美。据说,他的目的仍然是为了向行人乞讨一点钱:以他的路面彩画,显示他的才能。提供行人的一眼愉悦。一眼惊喜,一眼怜悯;希冀得到一丝赏识或者同情。最后落实为一星半点马克芬尼。柏林这个教堂边的广场真是个有意思的地方。

我觉得这样的路面作画也是曾经看过的。

天很快又阴了,风吹过带着凉意。晚上我们到一个中国青年开的“太极”中餐馆去用餐,那个年轻老板好不容易在德国读下了学位,他学的是艺术史。读这个专业,又是华人,他很难找到学有所用的职业。比较起来,他的餐馆还是经营得成功的,他弄了一些中国字画点缀气氛,挂一些剪纸之类的中国民间工艺品。他又开辟了餐厅的一角饮茶,挂着一个大茶壶的模型。我们在这里叫了所谓樟茶鸭与鱼香肉丝。饭后老板

请我们去那清雅的角落喝茶,墙上的书法似乎写着唐诗之类。老板奉送台湾名茶,并且从账单中划去了饭桌上用的茶价。有两桌各有一个单身饮茶者。他和她都向我们微笑。我们谈论了中国文坛的一些近话,艺术史硕士对国内诸事倒也门儿清。远远谈起,觉得可笑的比可惊可叹的要多——不失为合适的佐茶小菜。也议论了两德合并以来的德国局势。说是拆毁柏林墙的时候曾经激动万分,哭的哭,叫的叫,抱的抱,跳的跳。一年过去了,又一年过去了,无形的墙依然存在着,各种鸿沟,未见填平。民主德国的企业垮了,原民主德国入觉得自己成了二等公民;而联邦德国的税收愈来愈高,政府说是为了帮助原民主德国,这又让西部的人不平衡。尤其是墙拆掉以后,西柏林原来享受的“优待”反而没有了。过去,西柏林是西方势力在东欧阵营中安放的一颗钉子,一个孤岛,又是西方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与“民主自由”的一个橱窗,那时西柏林是不向联邦政府缴纳一点税的,居民纳税也很少,联邦政府每年还要给西柏林大量的财政补贴,以维持西柏林的繁荣美好,得天独厚。那时候,西柏林是“自由世界”里更自由的地方,奇装异服奇头怪发的鬅客在西柏林最多,六十年代响应毛主席的号召闹红卫兵,在联邦德国也属西柏林最热烈。现在,就用不着照老样子对西柏林东柏林整个柏林娇生惯养了,于是好日子也就没啦……你也埋怨我也埋怨,你也不快乐我也不快乐。再就是柏林愈来愈脏,社会秩序也是愈来愈坏…老板有点愤世嫉俗,嫉人家的俗,因为生意走的不是上坡路,在外国挣钱谈何容易!经济并不景气世道也不见佳妙,一起用餐的还有我们的一位老朋友,她的父亲是老一辈的汉学家,她的父亲曾经是我父亲的朋友。我们可以算是世交。她现在靠失业救济金生活,又患了白癜风。她的老父告诉过我她的一句名言:“我不知道我想做什么,但是我知道我不想做什么。”如此这般。一言难尽。

只是回到格兰德大饭店之后感觉良好。这里的崭新敞亮的套间与花篮里的鲜花当然既能带来居住的快乐也能满足虚荣。周六的德国电视,节目最为有趣,叫做匪夷所思。我复习了这一天学到的几个德语单词,复习了这一天中午初到柏林之后在德瑞丽河泛舟的印象,许多教堂,许多古老的建筑,许多古老的石桥和街头雕像都令人神往,都给我以过去单单游访西柏林时所没有的感受。两极对立的世界和柏林至少今人知道这一部分人与那一部分人在做些什么。敌人或假想敌人的存在使人充实至少假想是充实。后来呢?人们能不能学会不在这种对立和厮杀中过日子?人们能找回耶稣么?

1997年4月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5: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