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海生态区 |
释义 | 一、黄海生态区介绍 1、地理位置 黄海生态区包括黄海海域和渤海海域,位于亚洲大陆与太平洋之间,南至中国长 江口、韩国济州岛最南端和洛东江河口,北至黄海和渤海海岸线。其海岸线北起鸭绿 江口,越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市6省市,至长江口止,逶迤6500余 公里。 渤海为中国内海,面积约7.7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6米。黄海是一个半封闭的 大陆架浅海,北接辽东半岛,西北经渤海海峡与渤海相连,西临山东和江苏海岸,南 接东海,东南经朝鲜海峡与日本海相通,东临朝鲜半岛西岸,面积约38万平方公里, 平均水深44米。 2、地质地理特征 本区地貌类型丰富、典型性强,一些主要河流,如黄河、滦河等在历史时期内变 迁频繁,入海河口的位置经常迁移,导致海岸带地貌变化迅速,海岸拥有多种堆积和 侵蚀性地貌类型,如著名的黄河三角洲,冀东北的沿岸沙丘和泻湖沙坝体系,天津、 河北、苏北的辐射状潮流沙脊群,辽宁、山东一带的各种海蚀地貌等。 黄海生态区海岸带位于南温带和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明显。黄渤海海底全部 位于大陆架上。黄海是一个半封闭的浅海盆地,因受黄河、长江等大陆河流影响,海 水亦有高含沙量的特色,常呈浅黄色,黄海名称由此而来。 3、生物多样性资源 黄海生态区被WWF列为"全球200佳"生态区域之一,是中国唯一的海洋类型生态区 。 在黄海漫长海岸线上,分布有类型多样、数量繁多、面积广阔的海岸湿地生境, 为各种水禽提供了优良的栖息场所。据初步统计,在此繁殖、停歇和越冬的各种水禽 和海鸟约200种,数量以百万计。 同时,黄海沿岸湿地是中国东部候鸟迁徙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俄罗斯远东地 区、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繁殖的水鸟,既可以沿海岸线迁飞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 越冬,也可以继续前飞至东南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越冬。所以说,黄海沿岸地 区对于东亚-澳大利亚迁徙路线上的迁徙涉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黄海北部海岸是 许多涉禽种类迁往繁殖地前的最后停歇地。 黄海海域的海洋哺乳类多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如座头鲸、蓝鲸、灰鲸、宽吻海 豚、斑海豹等,此外在长江口还有淡水洄游性鲸类动物存在。 海龟等海洋中的龟鳖目动物大多生活在东海和南海的温暖海水中,在夏季黄海海 域也常有发现。 黄渤海地区共有鱼类204种,不同季节的鱼种组成差异很大,冬季较少,夏季较 多;增温期鱼种增多。 黄渤海渔业资源较为丰富,某些海区是鱼类的集中产卵或越冬区,存在一些著名 的大渔场。据渔业部门统计,中国黄渤海区的渔场总面积为12.7万平方海里,其中渤 海渔场2.4万平方海里,黄海渔场10.3万平方海里。 黄渤海沿岸潮间带生物区系极其丰富,包括腔肠动物、软体动物、藻类、鱼类等 在内的物种数量达到586种。渤海沿岸潮间带平均生物量达到268.3g/m2,黄海沿岸潮 间带平均生物量达到198.5g/m2。 黄渤海沿岸沼泽有10个主要类型;中国沿岸有海草8属,海草床的生物群落具有 复杂的系列演替,海草床生态系统生产力很高,碳的固定率几乎可与热带雨林相比, 海草床已经成为很多经济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的天然鱼礁,特别是它们产卵育雏的优良 场所。 海洋渔业在黄海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1999年黄海区6省市海洋水产 总值为925.44亿元,占本区国内生产总值的3.13%。 4、面临的威胁 1、 环境污染。黄海区沿岸污水和污染物的来源主要包括河流、陆源排污、海洋 和船舶排污、海洋倾倒以及海上石油开发等; 2、 海洋滩涂围垦。据不完全统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海区共围垦海洋滩涂 约88万公顷; 3、 筑坝。三峡工程建成后,将有67%的泥沙沉积在库内,下泄水中悬沙特别是 较粗粒级含量大量减少,使下游河床发生冲刷,改变了入海口外海区原有的和俩于海 洋的平衡条件,对沉积环境、浮游生物群落结构、鱼类及底栖生物生态结构都将产生 影响;黄河水利工程将使三角洲海岸强烈侵蚀,中国对虾等重要经济鱼虾类产卵育幼 场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由于筑坝引起的海洋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不但直接影响海洋生 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且对港口、油田建设、海滩养殖、三角洲湿地生物多样性保 护等均会产生很大负面影响。 4、 海洋捕捞。近年来由于开发利用不当和海洋生物环境破坏等原因,我国现有 海洋珍惜物种的种群数量和主要传统经济鱼类资源正在不断减少。 5、 狩猎。涉禽春秋两季在生态区迁徙停留时遭到捕杀。 二、黄海生态区项目 黄海生态区规划项目(Yellow Sea Ecoregion Planning Program,YSEPP)旨在 恢复和保护黄海生态区(以下简称生态区)的生物多样性。项目将联合生态区内各阶 层人士,恢复关键物种生境、保护生态进程、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实施环境教 育、在当地社区推广可替代性生产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来达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及自然 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项目的第一阶段为3年(2002-2005年6月30日)于2002年7月1日正式启动,作为 地区性的协作项目,该项目分别在中国、日本和韩国设有国家协调员。中国部分的工 作已初步展开,涉及的主要内容有: 1.环境教育与公众意识示范 该部分主要是在生态区的潮间带和海岸区域选取几个示范点,提高当地居民的生 物多样性保护意识。项目将设计和实施一整套环境教育的方法、措施、行动,通过优 先区域内政府、当地社区、渔民及学校的参与体验,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探索最佳途径。 2.建立通讯及环境教育网络 在黄海生态区内建立包括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事业单位、学校、渔民、当地社 区等在内的广泛的网络体系,传递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可持续利用信息,共享示范项目 经验,推广相关理念,实施跨国保护行动。 3.完成生物多样性远景规划(Biodiversity Vision) 在生物资源本底调查、优先区域选择、生物多样性评估的基础上完成生物多样性 远景规划。该远景规划将指出生态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向,展望生物多样性恢复的 程度。 4.制定行动计划 在完成生物多样性远景后,还要对生态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做出评估,查明经济活 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和威胁。在此基础上,制定目标明确的行动计划。 三、组织机构设置 指导委员会 WWF-China WWF-Japan KORDI(韩国海洋研究与发展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