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河故道 |
释义 | § 简介 黄河故道 像—条弧形的碧玉带,将徐州市区拦腰束住。从西北合群桥到东南显 红岛。长达 14里的故道两岸。楼房鳞次栉比,花坛长廊相连。绿树掩映, 雕塑点缀、形成独特的带状公园,为名城徐州溢光增彩,平添抚媚的魅力。 古黄河是哺育中华民族的摇篮,却又像一匹不驯的野马,屡屡在中华大地上肆虐。给沿岸带来巨大灾难。自明代万历年间,徐州以下的黄河主河道曾经是黄河下游的惟一河道。清代咸丰五年 (1855年)黄河在今河南兰考铜瓦朋决口,直到光绪元年(1875年)才形成现在由山东利津入渤海的河道,而在河南、安徽、江苏土地上留下了故道。 黄河故道1855年黄河的北徒,是徐州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徐州失去了赖以发展和繁荣的水路运输条件。 黄河故道河床淤浅,堤岸残破,河底高出地面,洪汛稍大,便有倒灌之忧。徐州的黄河故道就曾经多次造成水灾,居民—夕数惊。解放后.徐州市政府组织群众在故道岸边植树,保护堤坝。防止水土流失,情况有所缓和。然而,每到防汛期间.全市人民总要紧急动员,严阵以待。1963年庆云桥西有—段堤岸决口,造成部分工厂停工,数百间房屋进水。 十年动乱曾使徐州治理黄河故道的水利工程停顿,1977年冬天再次掀起黄河故道的施工热潮。经过几个冬春。有20里河道普遍挖深了2-3米,砌石护岸.加高加宽大堤.主要堤段铺成柏油路。安装护栏和新式路灯。沿岸栽种花木,建设了6000平方米的绿化地带,有大小花坛 95个,初步形成带状公园。 市区东南鸡嘴坝处水面宽阔,用挖出的河泥筑成河心小岛,上面有凉亭、花架、游船码头,这个小岛之所以被命名为“显红岛”,是根据“苏姑红妆现于黄水”的故事而来的。民间传说:苏东坡的女儿苏姑帮助她父亲抗御洪水,有一天夜间她听到鸟的叫声:“苏姑,苏姑,河伯将过,红妆现身。全城免祸!”凌晨,苏姑身着红装,站立城头。看到河伯乘滔滔黄水而来,便舍身跳入水中,嫁给河伯,黄水迅即平复。当苏东坡和全城百姓赶到时,只见苏姑的红妆时沉时浮。现于黄水之中。徐州百姓感念苏姑拯救全城的大恩,在府署修建了苏姑的衣冠冢,盖了苏姑庙。直到 50年代,府衙门西北角还有苏姑墓,而苏姑庙的庙会到“文化大革命”前夕才终止。当然,民间传说只是为纪念苏轼治水的历史而创造了苏姑的故事。事实上苏轼只有儿子,并没有女儿,显红岛的命名将永远为苏轼增添了一位贤德的女儿,是很有趣的。 随着市政建设的发展,黄河故道带状公园更加趋于完善。花架、长廊之间,铁牛、铜牛和其它雕塑作品遥遥相望。宽达 70-100 米的河道中游艇点点。堤岸花丛中晨间锻炼的老人、暮色中徜徉的青年男女,留连忘返,尽情欣赏黄河故道迷人的景色。 黄河故道中的一处水湾 § 历史 黄河故道秦汉时期,黄河平均每26年决口和改道一次,后来逐渐频繁,三国到五代时期,平均10年一次。据记载,黄河下游的决口泛滥达一千五百余次,大改道26次,所以才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语。每当这些灾难来临时,“夏日消溶, 江河横溢, 人或为鱼鳖”,民不聊生,而当灾难过后,留下来的黄河故道便成了伤痛的纪念碑。 黄河故道基本有三种,一种是荒芜的盐碱地,一种是水草丰美的湿地,还有一种是尚存的河道。象宁远、商丘一部分的黄河故道就属前一类,不过这些故道大多年代久远,以至于许多当地人都不知道在这样的河床上曾经流淌过一条叫作黄河的河流。而大多数黄河故道都属后两者,比如盛产梨子的砀山、山东单县、豫北的湿地、江苏宿迁,黄河夺淮入海后在徐州留下的故道;黄河入海口的东营市境内,还有一条盛产黄河鱼的故道。 1168年至1855年,黄河曾流经砀山近700年。黄河最后一次改道北徙后,在砀山县中北部留下了一条46.6公里的废河道,即现在美丽的黄河故道。黄河故道两边种着大面积的桃树,春天粉色的桃花与黄色的河岸、蓝色的河水 黄河故道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黄河故道水面、湿地和动植物资源丰富,是皖北地区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的种质资源基因库。砀山名景“鳌头观海”即在此处。 黄河故道历史悠久,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东京(今开封)留守于滑县西南人为决河遂使河道东夺泗入淮,黄河流经商丘727年,到1855年(清咸丰五年)从铜瓦厢(今兰考县)东坝头处决口北流,才成为黄河故道。如今,黄河故道生态旅游区内东西有天沐湖和郑阁湖,中间有万亩国有林场。天沐湖水域面积1万多亩,郑阁湖水域面积1500多亩,平均水深2米。湖面碧水荡漾,湖水清澈见底,湖内鱼翔浅底,湖边芦苇茂盛,成为独特的“北国水乡”,润泽着周围的万亩良田。这里一年四季侯鸟栖息,仅目前发现的就有天鹅、丹顶鹤、白鹭、鸿雁、野鸭等数十种。区国有林场主要树种以刺槐、杨树、泡桐为主,兼有多种经济林杂果。由于林木茂密,栖息有金雕、猫头鹰、喜鹊、百灵等各类禽鸟40余种,还有野兔、刺猬、狗獾等10余种野生动物在林中出没。故道南岸绵延横亘着被誉为“水上长城”的黄河故堤,平均高出堤外15米,是一处名符其实的“悬河”。故堤外是万亩良田,以种植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大豆为主,还有一片片的桃、梨、杏、枣等经济林,道路阡陌,绿树成行,花红果香,林茂粮丰,一派田园风光。沿黄河故道生态旅游区,还散布着历朝历代遗存下来的几十处人文景观。主要有:我国大思想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的出生地--蒙城遗址;古黄河边上闻名遐尔的水旱码头--刘口古镇,包括陆陈会馆、山西会馆、南山会馆等,至今,这里还传颂着雍正御景、刘庸赏景、华佗行医、太平天国习武等一串串神奇的传说,使得这里的文化底蕴十分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自然景观,被国内外旅游界专家赞叹为“古老的水上长城”和“迟到的发现”。 § 形成 河流决口后放弃原来河床而另循新道称为改道,黄河由于多沙善淤,变迁无常,改道十分频繁,中游的宁夏银川平原,内蒙古河套平原一带的黄河河道都曾多次变迁,但影响重大的是黄河下游河道改道。通常认为,《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河道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黄河河道。这条河道在孟津以上被夹束于山谷之间,几无大的变化。在孟津以下,汇合洛水等支流,改向东北流,经今河南省北部,再向北流入河北省,又汇合漳水,向北流入今邢台,巨鹿以北的古大陆泽中。然后分为几支,顺地势高下向东北方向流入大海。人们称这条黄河河道为“禹河” 黄河故道据文献记载,黄河下游有以下几次重大的改道。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发生了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洪水从宿胥口(今淇河、卫河合流处)夺河而走,东行漯川,至长寿津(今河南滑县东北)又与漯川分流,北合漳河,至章武(今河北沧县东北)入海。这条新河在禹河之南。 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在今河南濮阳西南瓠子决口,再次向南摆动,决水东南经巨野泽,由泗水入淮河。23年后虽经堵塞,但不久复决向南分流为屯氏河,六七十年后才归故道。 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决口,东南冲进漯川故道,经今河南南乐、山东朝城、阳谷、聊城,至禹城别漯川北行,又经山东临、惠民等地,至利津一带入海。此后几百年中,黄河情况不甚为频繁。北宋初期,决口不断,短时期、短距离的分流河道不少。直到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黄河再次改道,冲决澶州商胡埽,向北直奔大名,经聊城西至今河北青县境与卫河相合,然后入海。这条河宋人称为“北流”,12年后,黄河在商胡埽下游今南乐西度决口,分流经今朝城、馆陶、乐陵、无棣入海、宋人称此河为“东流”。东流行水不到40年便断流。 黄河故道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为防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奖杜充在滑州人为决开黄河堤防,造成黄河改疲乏,向东南分由泗水和济水入海。黄河至此由北入渤海改而南入黄海。直到1855年,黄河主要是在南面摆动,虽然时有北冲,但均被人力强行逼堵南流,南流夺淮入海期间,郑州以下,清口以上的黄河主流也是迁徙不定。由泗水,或汴水或涡水入淮,或由颍水入淮,或同时分几支入淮。直到明代后期潘季驯治河以后,黄河才基本被固定在开封,兰考,商丘、砀山、徐州、宿迁、淮阴一线,即今之明清故道,行水达300年。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又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县境)铜瓦厢决口改道,再次摆回到北面,行经今河道,北流入渤海。1938年,蒋介石命令扒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全河又向南流,沿贾鲁河、颍河、涡河入淮河。洪水漫流,灾民遍野。直到1947年堵复花园口后,黄河才回归北道,自山东垦利县入海。在周定王五年以来的2600多年的时间里,黄河下游河道经历了从北到南,又从南再到北的大循环摆动。其中决口、改道不计其数。大体上以孟津为顶点,在北抵天津、南界淮河的这样一个大三角洲上,都是黄河改道迁徙的范围。 § 相关条目 黄河号子 黄河九曲 黄河口 黄河鲤 黄河奇石 黄河气旋 黄河森林公园 黄河 § 参考资料 http://www.cdd.cn/homepage/article_show.asp?id=41558&m_id=49941 http://www.17u.com/destination/s_detail_10357.html http://www.xiaozhen.org/huanghe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