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黄河古渡
释义

§ 简介

风陵渡奔腾咆哮的黄河,一出龙门,被秦岭山脉阻拦,于是掉头向东,浩浩荡荡,蜿蜒于宽达10多公里的河道上,穿中原,过齐鲁,驰骋千里,汇入渤海。沿途山川险要,良田万顷,车马如潮,景色宜人。在黄河北岸的山西省境内,从上流到下流,相继有风陵渡、大禹渡和茅津渡三大著名渡口。自古到今,为晋陕豫的交通要冲和军事重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风陵渡位于黄河从北到南,继而从西折东的转折处,南同蒲铁路的终点,即今芮城县西南35公里的风陵渡镇。这里,相传是黄帝贤相风后发明指南针战败蚩尤的地方。大禹渡在芮城县东南的神柏峪。相传大禹治水时,休息于柏树之下俯察河势,并乘船东下,凿开三门,导河入海。后人将此树称为神柏,并建庙以祀,其地则称“大禹渡”。茅津渡在平陆县城南四公里处。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说“陕城北对茅城,故名茅亭,茅戍邑也,津亦取名”。故名茅津渡,又叫陕津渡。[1]

§ 相关景点

西夏影视城 黄河古渡西夏影视城坐落于银川市东13公里处的,原来是座临河(黄河)的兵营,俗称"横城堡",这里是明清灵武市八景之一的"横城古渡"的旧址。自明清时作为兵站已经500余年。为了再现西夏时期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宁夏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合拍了大型电视连续剧《贺兰雪》,为此专门建造了一个新影视基地。主要由昊王宫、西平王宫、天都古堡、祭河台组成。昊王宫主殿高32米,成八角形。整个大殿规模浩大、气势雄伟,颇具王府气派,别具特色。 水洞沟遗址

水洞沟遗址西距银川市60公里,位于灵武市临河乡水洞沟一处面南的崖壁上。它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材料最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之一。这座1919年由比利时人肯特发现的遗址,迄今已有5万多年的历史。在这里发现了野驴、犀牛、鬣狗、羚羊、转角羊、牛、猪等动物化石和各种石器1.1万多件。一个用鸵鸟蛋皮穿孔制作的装饰品和一具原始牛头化石再次证明,这里的准确时代应该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早期。 风陵渡风陵渡位于黄河从北到南,继而从西折东的转折处,南同蒲铁路的终点,即今芮城县西南35公里的风陵渡镇。黄河流过河口镇后,为南北走向的吕梁山所阻,折向南流,奔腾于陕西、山西两省边界的峡谷之间。河水从壶口瀑布泻下后,出龙门继续向南流,到潼关附近,因受东西走向的秦岭山脉其中一条支脉华山所阻,折向东流。 风陵渡这里,名字是因附近的风后陵而取的。轩辕黄帝和蚩尤战于琢鹿之野,蚩尤作大雾,黄帝部落的将士顿时东西不辨,迷失四方,不能作战。这时候,黄帝的贤臣风后及时赶来,献上他制作的指南车,给大军指明方向,摆脱困境,终于战胜蚩尤。可惜风后在这场战争中被杀,埋葬在这里,后来建有风后陵。风后陵,在赵村东南,高二米余,周围30米,故称风陵关。因唐代圣历元年(689)在此置关,又称风陵津,是黄河南泄转而东流之地。津即渡口,所以后称风陵渡。。风后殁后,黄帝把他葬在他战斗过的地方,谓之风陵。旧址在今镇东里许,其地称风陵堆。由此,渡口称风陵渡,集镇则演变成风陵渡镇了。 风陵渡,古称风陵关,唐圣历元年( 689),于风陵堆南置关,叫风陵津。明清时在此设巡检司和船政司,管理防守和运输事宜。这处“鸡鸣一声听三省”的渡口,历史上一直以摆船渡河,来连接陕豫二省。正是“挽输今正急,忙煞渡头部”。而今,一座铁路大桥将南同蒲路和陇海路连接在一起,把黄河天堑变为通途。1500米长的黄河大桥飞跨南北两岸,连接三省人民。凤凰咀上的引黄电灌站,吞波吐浪,灌溉着万顷良田。古老的风陵渡已增添了现代化的风韵,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四方客人。 千百年来,风陵渡作为黄河的要津,不知有多少人是通过这里,走入秦晋。金人赵子贞《题风陵渡》就有一句:“一水分南北,中原气自全。云山连晋壤,烟树入秦川。” 大禹渡

大禹渡在芮城县东南的神柏峪。相传大禹治水时,休息于柏树之下俯察河势,并乘船东下,凿开三门,导河入海。后人将此树称为神柏,并建庙以祀,其地则称“大禹渡”。七十年代这里修建了大禹渡电灌站,分两级扬水,提水为八个流量,总扬程为 214米。河岸的抽水泵房,能够根据水位涨落升降而上下滑动。建有四万立方米的沉沙池,使泥沙排入黄河,清水抽上去浇灌良田,受益面积为 28.6万亩。电灌站周围,新建碑廊,新辟花团,增设待济亭、观河楼、望岳亭等仿古建筑,使游人增加游兴。还可以从二级站脚下的人行道拾级而上113级台阶,在神柏下翘首远望,滚滚黄水迎面扑来,游船往来荡漾,诗情画意跃然大河之上;又可以登船游弋,参加“黄河风情游”,两岸高山密林,田园风光尽收眼底,气象万千。如果再品尝一下黄河鲤鱼的美味,更是别有一番情趣。 大禹渡它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是一座规模宏大,结构新颖的集灌溉、旅游为一体的旅游胜地。七十年代这里修建了大禹渡电灌站,分两级扬水,提水为八个流量,总扬程为214米。河岸的抽水泵房,能够根据水位涨落升降而上下滑动。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传说古时大禹治水曾在此拴马、憩息,故被人们称为“神柏”。在神柏下翘首远望,滚滚黄水迎面扑来,游船往来荡漾,诗情画意跃然大河之上。  大禹像雕像置于望岳亭东的平台上,整个像高12.23米,用中条山青石175方拼雕而成。 望岳亭位于沉沙池东南方,为仿古建筑,六角玲珑,拱式在花板上龙凤相戏,举目西眺,华乐在望,故取名“望岳亭”。风动亭仿伞状,全部采用10毫米厚的铁板制作,中心采用轴承技术,遇风转动,这时与其它亭子完全不同的奇思巧构。 在这里的山谷摩崖上刻有“舟于此,出水得”六个大字。由于船只往来于黄河两岸,使大禹渡更富诗情画意。大禹渡还建有动物园、神泉水、待济亭、迎曦亭、三晋第一狮等旅游景观,足使中外游客流连忘返。 此外,还可以登船游弋,参加“黄河风情游”。这里的客船,在黄河航行3个多小时,可达三门峡会星渡,沿途,可领略到黄河粗犷、雄伟的奇丽风光,两岸高山密林,田园风光尽收眼底,气象万千;观赏沿途的名胜古迹,别有一番风味。如果再品尝一下黄河鲤鱼的美味,更是别有一番情趣。  茅津渡

茅津渡在平陆县城南四公里处。地形险要,历史悠久,是沟通晋豫两省的交通要津,也是万里黄河上的一个极为 茅津渡重要的渡口。茅津渡,与风陵渡、大禹渡并称为黄河三大古渡。三大古渡之中,茅津为最。 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说“陕城北对茅城,故名茅亭,茅戍邑也,津亦取名”。故名茅津渡,又叫陕津渡。它北连运(城)茅(津)公路和太(原)茅(津)公路,南隔黄河与河南三门峡隔河相望。“地当晋豫通衢,商旅之辐辏,三晋运盐之孔道”,历来是三晋出入河南及南方诸省的门户,又是“三晋屏藩”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渡口建设,相继建成防浪坝、防冲坝、码头、坡道,种植花草树木,购置大型轮渡船……使茅津渡“旧貌变新颜”,焕发出新的风姿,终日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渡口风景秀丽,激浪江波,水天一色,“茅津晚渡”是平陆古八景之一,现在又成了“黄河一日游”的著名风景区。它西连风陵渡和大禹渡电灌站风景区,向东可达“一坝锁三门,高峡出平湖”的三门峡大坝。正在兴建的“茅津经济开发区”也将给它再添光辉。在改革开放的岁月里,茅津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茅津渡又叫“陕津渡”,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云:“陕城北对茅城,故名茅亭,茅戌邑也,津亦取名。”此为茅津的由来。后因别于茅津村,人们才习称之为“茅津渡”。据《平陆县志》载:“茅津地当水陆要冲,晋豫两省通衢,冠盖之络绎,商旅之辐辏,三晋运盐尤为孔道。”据载,茅津在春秋战国时,已形成渡口,且是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655年,晋献公假道于虞,伐灭虢国,即由茅津渡河。公元前627年,秦穆公伐郑,晋出奇兵从茅津渡河,以逸待劳,败秦军于崤山。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8:5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