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鼻针 |
释义 | § 概述 1.即别针。一种别在衣领或胸襟上的装饰物。 2.针刺疗法的一种,在鼻部周围取穴,用毫针斜刺,以治疗某种疾病。 § 鼻针疗法 鼻针穴位 1.常用穴位:先在鼻部划出3条标定钱。第一条钱,即鼻正中线,起于前额正中,止于鼻尖;第二条线起于目内眦下,紧靠鼻梁骨两侧,止于鼻翼下端尽处;第三条线,起于眉内侧端沿第二条线外方3~5mm处至鼻翼尽处。(见图) 鼻针常用穴 (1)头面:额部正中、眉心至前发际中点的连线的中点。 (2)咽喉:头面穴与肺穴连线之中点。 (3)肺:两眉内侧端连线之中点。 (4)心:两目内眦连线之中点。 (5)肝:鼻梁最高点之下方,两颧连线与鼻正中线交叉点,心穴与脾穴连线之中点。 (6)脾:当鼻准头上缘正中线上,心与外生殖器连线之中点。 (7)肾:脾与外生殖器连线之中点。 (8)外生殖器:在鼻尖端上。 (9)睾丸或卵巢:鼻尖两侧,鼻翼内缘。 (10)胆:自内眦之下,肝穴外侧。 (11)胃:胆穴之下,脾穴外则。 (12)小肠:胃穴之下,鼻翼上1/3处。 (13)大肠:小肠穴之下,鼻翼正中处。 (14)膀胱:大肠穴之下,鼻翼壁尽处。 (15)耳:眉内侧端。 (16)胸:眉棱骨之下,目窠之上。 (17)乳:睛明穴上方。 (18)项背:晴明穴下方。 (19)腰脊:颧骨内侧,平肝穴。 (20)上肢:腰脊穴之下,平脾穴。 (21)胯股:鼻上缘、上肢穴的下方。 (22)膝胫:鼻翼正中外侧,跨股穴下方。 (23)足趾:膝胫穴之下,平膀胱穴。 2. 新穴 见图如图 (1)高血压上点:两眉正中,即印堂穴。 (2)高血压下点:鼻尖稍下方。 (3)腰三角:正中点在心穴下方、鼻骨下缘。两侧点在正中点之外下方。 (4)消化三角:正中点在腰三角中点之下方,两侧点在其外下方,即鼻尖处的小等 三角形。 (5)阑尾:鼻翼外上部。 (6)下肢:即膝胫穴。 (7)创新:两鼻孔上缘连线与鼻正中线交点处。 如图 (8)增一:两鼻翼内侧缘凹陷处。 (9)增一:从增一穴起沿鼻翼风纹线延至鼻孔上缘处。 (10)子包:鼻中隔稍下,人中穴上方。 如图 § 器械 30~32号,15mm长毫针。 § 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用毫针捻针转进针,一般采用斜刺或透针,约刺入2~5mm即可。捻转手法应尽量轻柔,如患者出现酸、麻、胀、流泪、打喷嚏等现象为已得气,得气后可留针10~30分钟,中间行针1~2次,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7~10天。 鼻针取穴原则: 鼻针穴位多以人体脏腑器官命名,故每一个穴位均可主治相应脏腑器官的疾患。如脾穴、胃穴、消化三角可治消化系统疾患;肝穴、胆穴可治肝胆疾患;眩晕可取肾穴;血压高可取高血压上、下点等。 § 适用范围 本法适应范围很广,一般常见疾病均可应用。如高血压病、胃痛、痹证、肝脾肿大、阑尾炎、急性腰扭伤等。鼻针法还可应用于针刺麻醉。如甲状腺及甲状舌骨瘘切除术,二尖瓣分离术、胃大部切除术,胆囊造瘘术等。 § 注意事项 (1)针前须严格消毒,如有疤痕应避开,以免引起出血或疼痛。 (2)鼻部肌肉菲薄,感觉灵敏,切忌重刺、深刺,尤其不能刺到鼻软骨上,更不能刺通鼻腔。[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