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河口 |
释义 | § 简介 黄河口野生鸟类黄河入海口,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黄河口镇境内。垦利县地处黄河入海口,辖5镇2乡2个办事处,人口21.5万,版图面积2204平方公里。 黄河口国家级湿地,各地旅游者流连忘返。据统计,接待海内外游客2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000余万元。黄河口这片新淤地构成了中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入海口以每年2000—3000米的速度向海中推进,是年造陆面积自然增长最快的湿地。 黄河三角洲是中国及至世界暖温带唯一一块保存最完整,最典型,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此地区的生物资源非常丰富,经科学考察认定,区内有各种生物1917种,其中鸟类271种,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鸟类有丹顶鹤、白头鹤、白颧、中华秋沙鸭、金雕、白尾冬天的黄河口 海雕、大鸨7种,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鸟类有大天鹅等34种,这里是丹顶鹤越冬的最北界,也是世界稀有鸟类黑嘴鸥的重要繁殖地。专家评价该地区"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类型独特是中国暖湿带保存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越冬栖息地和繁殖地",该地区是生态系统天然的"本底"和"物种基因库"是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是进行科普宣传教育的博物馆,是发展生态旅游的理想场所。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生物资源异常丰富。是生态旅游的理想场所。东营区整合生态旅游资源,重点建设了入海口观景台、鸟展馆、野生动物园、湿地生态园等项目,形成了集湿地观光、野生动物观赏、草原风情、河海景观、休闲度假于一体的黄河口生态旅游区。 § 特点 该地的特点可以用“黄河口、大油田、红色圣地、黄金海岸”来概括。黄河口胜利油田一是黄河口。垦利县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孕育出来的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黄河在垦利境内109公里,年径流量300亿立方米,正常年份,黄河每年携沙造陆3万亩左右,是全国唯一能“生长”土地的地方。全县现有土地面积313万亩,人均占有土地15.3亩,是全省平均水平的5倍多,也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土地后备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二是大油田。垦利县是胜利油田的发祥地和主产矿区,地下油气资源富集,现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5.48亿吨,胜利油田的第一口高产油井就是在垦利县胜坨镇胜利村开采成功的,胜利油田由此得名。胜利油田自开发建设以来,其油气产量的43%、已探明石油地质储备的70%都出自垦利地下。 三是红色圣地。垦利是著名的红色革命老区。1941年,八路军山东纵队三旅进驻当时的垦区,建立了垦利抗日根据地,当时著名的“八大组”就是现在的永安镇,老一辈革命家许世友、杨国夫都曾在这片土地上战斗过,垦区广大军民为抗日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是黄金海岸。垦利濒临渤海,海岸线全长142.57公里,既有河海交汇处黄蓝分明的神奇景观,也有碧海蓝天的海滨特色。黄河入海口附近有海洋生物600余种,盛产黄河口刀鱼、东方对虾、文蛤、虾皮、梭子蟹、鲈鱼等名优海产品,素有“百鱼之乡”、“黄金海岸”的美誉。 § 历史 黄河口野生鸟类黄河口多沙、弱潮、扇形三角洲河口,改道频繁。1855年(咸丰五年)黄河袭夺大清河,于山东流入渤海湾后,逐渐发育成为近代三角洲。三角洲以宁海为顶点,前缘北起套儿河口,南至南旺河口,岸线长 200余公里,面积为5400余平方公里。宁海以下至口门为河口段,长80余公里;三角洲岸线至25米等深线处为口外海滨。 1953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前左设立了实验站,对河口进行调查和观测,积累了大量资料。黄河水少沙多。河口段年平均流量为1340米3/秒,平均年径流总量为423亿立方米。年内有桃、伏、 秋、凌四汛。全年以2月水量最枯,8月最丰,7~10月径流量占全年总量的60%。黄河以高含沙量著称于世。河口段平均含沙量为25.4千克/米3,最大含沙量达222千克/米3,平均年输沙量10.8亿吨,7~10月输沙量占年总量的80%以上。来水量及来沙量的年际变化很大,年平均最大值和最小值之比均可达9倍。泥沙颗粒很细,悬移质粒径一般为0.02~0.04毫米,河床质粒径一般为0.047~0.137毫米。 潮汐性质基本上为不正规半日潮,仅在神仙沟口附近岸段为不正规全日潮。潮差在三角洲海岸中部为 0.6米,M2分潮节点附近潮差最小,仅0.3~0.4米,潮流流速最大可达1.5米/秒以上;向着三角洲两侧潮差逐渐增大至1.5~2.0米,最大潮流速则减至0.5米/秒以下。三角洲东部海区,涨潮流最大流速指向南,落潮流最大流速指向北;北部海区涨潮流最大流速指向西,落潮流最大流速指向东。感潮河段很短,潮区界一般不超过30公里,潮流界只有1~2公里,洪水季节无涨潮流现象。滨海区的余流主要是风海流。春初秋末每在连续几天偏南大风后,突然转偏北大风时,使集聚在渤海湾及辽东湾的水体急剧南下而引起风暴潮,增水比正常高潮位高出2 米以上,以致酿成海淹和海损事故。由于冲淡水的作用,口外海滨水中含盐量汛期一般在27.0‰以下。咸水对口门以上河段没有明显影响。 河口演变过程表现为淤积—延伸—改道。在河口淤积延伸的同时,经过若干小规模的出汊摆动,塑造出若干决口扇,河床不断堆积抬高。比降趋缓,出汊摆动点逐次上移。溯源堆积不断发育,结果导致以顶点为中心的改道。此 冬日黄河口过程周而复始。在1855年以来的近代三角洲上,入海水道平均8~10年改道一次,三角洲岸线平均每年外延150~420米,平均每年造陆面积23平方公里。河口淤积、延伸、改道变更了河流侵蚀基面的平面位置,引起河流纵剖面的调整。改道初期,河流比降增大,下游河道产生溯源冲刷。随着河口沙嘴延伸,比降变缓,下游河道转为溯源堆积。当入海水道约半个世纪完成一次横扫三角洲的改道大循环周期之后,黄河下游河床将出现一次稳定性抬高。嗣后,河床的周期性升降则又在此基础上进行。由于河床长期淤积抬高,为了输送高浓度含沙水流,河流塑造成万分之一的比降纵剖面。中水河槽一般宽300~400米,大洪水河面宽达几公里至十几公里。河口口门宽浅,支汊纵横,有拦门沙,其纵向长度一般为十几公里,低潮时拦门沙的滩顶上水深不及 1米。洪水季节,口门常无固定河槽,有时因大风或大潮顶托而改变其出口位置。在泄洪输沙条件较好情况下,洪溜可冲入海中十多公里,浑水舌伸入海中30公里以外,淡水舌则可达100公里以外。 三角洲岸线由若干黄河故道口的沙嘴联接而成。输送至河口的泥沙,约有60%以上淤积在三角洲及口外海滨。凡正在行水的河口,沙嘴呈鸭嘴状迅速向海推进,其两侧形成以细颗粒为主的浮泥区,俗称“烂泥湾”。泥沙落淤直接影响的范围在河口两侧25~40公里之间。由于巨量泥沙堆积,使海岸坡度变陡,海底坡降增大,当河口改道后,陆源物质补给减少或断绝,在风浪、潮流的作用下,原沙嘴被侵蚀后退。 三角洲及滨海区石油资源丰富,已进行了极有成效的开发。这里农牧业潜力很大,同时也是中国的重要渔场。此地区历史上任其泛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在河口兴修了防洪、治河和引黄灌溉等工程。 § 相关条目 黄河鲤 黄河奇石 黄河气旋 黄河森林公园 黄河水车 黄河水利委员会 黄河文明 § 参考资料 1·庞家珍、司书亨:《黄河河口演变Ⅰ、近代历史变迁》,《海洋与湖沼》,第10卷,第2期,136~141页,科学出版社,北京,1979。 2·庞家珍、司书亨:《黄河河口演变Ⅱ、河口水文特征及泥沙淤积分布》,《海洋与湖沼》,第11卷,第4期,295~305页,科学出版社,北京,1980。 3·庞家珍、司书亨:《黄河河口演变Ⅲ、河口演变对黄河下游的影响》,《海洋与湖沼》,第13卷,第3期,218~224页,科学出版社,北京,1982。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