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鲎肉 |
释义 | § 基本简介 鲎肉 北海名小吃—鲎肉!鲎肉和腹肢内脏都可以白切和煮汤,鲎卵可蒸煮或伴调蛋花煮汤。鲎肉、鲎卵鲜脆味美,是佐酒佳品,也是家常便菜。 鲎(hou,读四声):北海又称“马蹄蟹”,别名“三刺鲎”、“海怪”,是大海中最原始的物种之一。 鲎头胸部的甲壳呈马蹄状,腹部甲壳呈六角型,尾部呈剑状,由于鲎的血液中含有大量的铜离子,故血液为蓝色。鲎的美味早已为人们所知,它的肉质鲜嫩异常,有如蟹肉,鲎卵内更是充满了卵黄,营养丰富。 初加工方法是从腹部开膛,掏出米珠(类似于鱼籽的东西)备用,然后刮壳取肉,最后割下鲎爪即可。在此过程中,一定不要将鲎的肠子割破,因为肠子腥味很重。烹调方法以红烧、雪菜煮为优。另外,米珠用于炒制,口味也相当不错。 § 药用功效 鲎肉炒蛋 名称考证:东方鲎,又名:鲎鱼(《广志》)。 科目来源:堂科动物 药用部位:东方堂的肉。本动物的壳(鲎壳)、尾(鲎尾)、胆(鲎胆)亦供药用。 性味归经:辛咸,平。 ①孟洗: 平,微毒。” ②《本草拾遗》: “味辛,无毒。” ③《纲目》: “辛咸,平、微毒。”脾、大肠二经历 功效主治:消肿疗痔、杀虫疗疳。治痔疮,蛔虫病,疳积。 用法用量:内服:鲎肉,30-60克,蒸熟食用。 用药忌宜:孟铣:“多食发嗽及疮癣。” 资源分布:分布福建、广东、广西北部湾一带海中。 参考出处:《嘉祐本草》,《本草拾遗》,《纲目》[1] § 生物介绍 鲎 古籍考证 出自《嘉祐本草》; ①《本草拾遗》: “鲎,生南海。大小皆牝牡相随。” ②《纲目》: “鲎,状如熨斗之形,广尺余,其甲莹滑,青黑色,鏊背骨眼,眼在背上,口在腹下,头如蜣螂,十二足,似蟹,在腹两旁,长五、六尺,尾长一、二尺,有三棱如棕茎,背上有骨如角,高七、八寸,如石珊瑚状,每过海,相负示背,乘风而游,俗呼鲎帆,亦曰鲎BI。其血碧色,腹有子如黍粟米,可为醯酱。小者名鬼鲎,食之害人。”原生形态 东方鲎,又名:鲎鱼(《广志》)。体长70余厘米,宽约30厘米,全体深褐色,头胸及腹部各有1坚硬的甲壳被覆。头胸部背甲广阔如马蹄形,背面有3条纵脊,中央1条的前端有单眼1对,两侧纵脊上,各有复跟1对。 腹面有口,口缘有附肢6对,除第1对螫肢,由3节组成外,其它各肢,均有6节;第2对为脚须,幼体及雌体均呈钳状,雄者则末端呈1弯钩。另4对为步足,位于口的两侧,基节上均有倒刺,前3对的末节,均呈钳状。腹部背甲呈六角形,两侧有缺刻及短刺,腹面有板状的附肢6对,附肢为双肢型,内肢细长,外肢宽阔:第1对附肢左右愈合呈盖板,下有生殖孔1对;其它5对的外肢后面各有1对叶状鳃。腹部下面有1条强直的剑状物,称为剑尾。穴居,生活于海底沙土中,以海中的蠕虫及软体动物为食。分布福建、广东、广西北部湾一带海中。 § 北海名菜 酸甜鲎肉 酸甜鲎肉 工艺: 1、鲎洗净,从腹部开膛,掏出米珠(类似于鱼籽的东西)留用,然后刮壳取肉,剁成重约10克的块; 2、锅内放入色拉油,烧至六成热时放入葱段、姜片、蒜块、干辣椒段小火煸炒1分钟至出香,放入鸡精、糖、料酒、酱油、胡椒粉、醋、蚝油、蜜小火煸炒0.5分钟,放入海鲎肉和米珠小火煸炒2分钟,放入高汤中火烧开,改小火烧20分钟,出锅装入盘中,用萝卜片、香芹、点缀即可。 特点:肉质细嫩,酱香浓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