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黄龙戏
释义

§ 简介

黄龙戏

黄龙戏是农安县文化部门按照上级关于创建地方新剧种的指示精神而于1959年创建的吉林省地方新剧种,因农安县在辽金时代称为“黄龙府”,故取名为黄龙戏,其音乐以东北皮影和东北民歌、东北大鼓等基础创建,随着后来不断的发展,行当充实为生、旦、丑,其中生分老生和小生,旦有刀马旦、老旦、小旦,丑为小丑,表演、化妆、服装走京剧的路子,主要流行于农安县一带。

黄龙戏诞生于1959年,她是以东北皮影 戏音乐为基调。并吸收民间音乐而形成的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广泛群众 黄龙戏基础的新剧种。1958年12月,农安县文化主管部门根据吉林省文化局关于创地方新剧种的指示精神,决定创建本地戏曲剧种,1959年1月编演了大型剧目《樊梨花》,次年9月公演时获好评,新剧种受到肯定,1960年9月命名黄龙戏。

黄龙戏属农客观存在地方戏剧种,因产生于古城黄龙府而得名。它的唱腔音乐以当地流行的“本地皮影”为基调,吸收了东北大鼓、太平鼓和民间小调的精华,融为一家,形成独具特色和唱腔的“民族瑰宝”---黄龙戏。黄龙戏的内容主要反映辽金时期历史人物在黄龙府一带的活动,听起来字正腔圆,有板有眼,极具表现力,其中四大剧目《魂系黄龙府》、《大漠钟声》、《圣明楼》、《摩托格夫人》曾多次在全国获大奖,也是其代表作。

§ 历史沿革

1958年12月,农安县文化主管部门根据吉林省文化局关于创地方新剧种的指示精神,决定创建本地戏曲剧种,1959年1月编演大型剧目《樊梨花》,次年9月公演时获好评,新剧种受到肯定,1960年9月命名黄龙戏。

自上个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中期,黄龙戏历经初创、繁荣、辉煌三个阶段,后逐步走向衰落。

初创期:1960年4月,第一个大型黄龙戏实验剧目《樊梨花》顺利完成,《樊梨花》一剧是撷取皮影戏的一个片断编成,赵贵荣扮演主角樊梨花,并在吉林省宾馆礼堂向省、市领导汇演。3个月后,又编排了第二个剧目《珍珠串》,省广播电台对演出进行了实况直播。与此同时,农安县又开办了一个专门学习黄龙戏的艺术学校。1960年成立了农安县黄龙戏实验剧团。1962年该团建制撤消。从1960年建团到1962年,剧团共创编13个剧目,尤其是根据当时著名的同名电影改编的代表剧目《陈三两》,在长春市演出一个月,场场爆满,省广播电台再次向全省转播了演出实况。

发展期:“文化大革命中,因剧团改为文工团,剧种的建设受到影响。文革后逐渐恢复演出,并于1977年正式定名为黄龙戏剧团,1978年继续进行黄龙戏剧种建设。黄龙戏剧团除在农安县活动外,还曾先后到长春、吉林、哈尔滨等大城市巡回演出,受到广泛的好评。1982年,剧团创造了现代戏剧《无事生非》,获得吉林省戏剧汇演一等奖,省电视台还进行了播放。1984年,黄龙戏大型现代剧目《风雨菱花》舞台美术在布拉格国际舞台美术设计展会上获荣誉奖,这是黄龙戏第一次走出国门。1985年,黄龙戏被载入《中国戏曲年鉴》,在我国戏剧史写上浓 黄龙戏重的一笔。

辉煌期:1989年,黄龙戏在主奏乐件上进行了改革,黄龙琴诞生了。同时,由王福义创作的大型历史剧《魂系黄龙府》,登上了吉林省首届艺术节的舞台,囊括了本届艺术节的各项大奖,一举夺魁。并惊动了国内戏剧界的专家、学者,他们从全国各地云集黄龙府,在这里召开新兴剧种研讨会。中国剧协主席郭汉成说:“黄龙戏在剧种建设上确实有了一个了不起的飞跃,黄龙戏在全国只有一家,它不仅是农安的、长春的、吉林的、更是我们民族的、国家的!”郭老为黄龙戏挥笔题词:“民族瑰宝”,给予极高赞誉。

1990年,经省文化厅推荐,文化部审批,《魂系黄龙府》奉调进京参加中国二届戏剧节,震惊了首都戏剧界。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说:“一个县级剧团,演出这样一出好戏,可以说是高水平的”。并挥笔题词:“喜看魂系黄龙府,剧坛新花又一枝”。该剧荣获优秀剧目奖,文华剧目奖。主演马宗芹摘取了中国第八届戏剧梅花奖的桂冠,雷霆捧来了文华表演奖的奖杯。编剧王福义获得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题材剧本“特别奖”,长白山文艺奖,作曲赵桂君获得“孔三传中国戏曲音乐金奖”,吴振荣参与的舞美设计参加了布拉格世界舞美展。

至此,黄龙戏名扬天下,誉满京华,它的名字被列入了《中国戏曲大词典》。

1991年,《魂系黄龙府》获“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题材剧本特别奖”,同年剧中主演还获得文化部首届文华表演奖和中国戏曲第八届梅花奖。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郭汉成老先生,称黄龙戏为“民族瑰宝”。

从此,黄龙戏一发不可收,又接连上演了三部辽金历史剧,在国内都有很大影响,这三部戏是:《大漠钟声》 、 现代黄龙戏《圣明楼》、《鹰格夫人》。

衰落期:从1997年开始,曾被文化部授予“天下第一团”的农安县黄龙戏剧团出现资金不足、人才外流等现象,已无演出基地、办公地点、排练经费,剧团被迫解散。

从2005年5月开始,农安县文体局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开始启动黄龙戏的抢救工作,他们克服缺少资金、缺少演员、缺少设备等困难,借助全省的艺术创作力量,外聘导演,租借部分演员、灯光、音响等设备,终于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内,将这一濒危的剧种重新搬上舞台。2005年8月由吉林省农安县黄龙戏剧团新排演的黄龙戏《兀术与鹰格》在长春隆重上演,让观众们再次领略了久违的黄龙戏的独特艺术魅力,引起了中国戏剧界的又一轮好评。

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地方剧种,黄龙戏的表演、唱腔、曲白都有着对辽金历史、东北文化、民间戏曲等多方面的承载与演绎,与它丰富的价值和独特的魅力相比,当前的研究其实还仅限于表面的感受点评,深入系统的研究尚未进行,而在黄龙戏现在这个前途未卜的力图复兴期,这种研究显得更为迫切

§ 艺术特点

东北皮影戏又被称作“此地影”、“照条儿”,它还包括内蒙古东部的“边外影”和“双城影”等,约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在表演形式上,东北皮影戏和河北省的“乐亭影”大致相同,但在唱腔上却带有独有的东北地方音乐的特点。由于东北皮影的唱腔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板腔格式特点,行当表演上的分腔也比较清楚,因而为创建黄龙戏新剧种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黄龙戏唱腔

黄龙戏的唱腔音乐属于板腔体式,可以分为南腔和北腔两种。其中南腔以吸收辽宁、冀东影调的成分较多;而北腔则以吸取吉林、黑龙江影调的成分为较多。黄龙剧在当时创腔的时侯,采用了以下三种办法:一、对皮影戏音乐中原有的曲调,根据剧中人物的需要尽量加以利用;二、对那些不足以完成塑造人物音乐形象的曲调,则主要吸收东北大鼓、单鼓和其他民间音乐来加以补充;三、对戏曲中必不可少的、而在皮影戏音乐中又无法提供的那些部分,则采用从京剧、评剧等大剧种中借鉴、吸收。在黄龙戏的发展实践中,最终逐渐形成了慢板、慢三眼平板、快平板、流水板、滚板、散板、搭调、尖板、溜板、锁板等诸多不同的板式。黄龙戏又根据传统的称呼区别,按唱段与感情,分为思量出子、惆怅出子,欢喜出子、夸奖出子、悲调、数落唱、叠落唱;按照各剧种的字数、音节、辙韵的不同,又分为五字赋、七字锦、三顶七、十字锦、硬折、垛口句、啰嗦句等。在各种行当中,黄龙戏以老生、小花脸、花旦、青衣的唱腔个性比较鲜明。

乐器

黄龙戏的伴奏乐器以改革高胡(领奏乐器)、四胡、三弦为主,另有二胡、中胡、扬琴、笙、大提琴、倍提琴、琵琶、中阮、竹笛、唢呐等。其中的改良高胡系根据皮影戏高胡改革而成,以桐木板代替原来的蟒皮,使得发音既保持了高胡的响、亮、脆的特点,又克服了原先音量窄的缺点,伴奏效果较好。黄龙戏的打击乐器与评剧的武场伴奏的乐器基本相同。

表演

黄龙戏的表演上主要是借鉴京戏和评剧的表演程式,并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中提炼了不少表演动作,使得其在表演、音乐、服装和人物造型等方面都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基本上形成了本剧种的特点,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有一定成就的演员。

黄龙戏在产生之初,只有小生、小丑、小旦三行,后来在几年实践中,逐渐充实了刀马旦、老生和老旦。音乐也主要分生、旦、丑行当唱腔。表演及化妆、服装等,基本上依照京剧的路子。

黄龙戏这个戏种目前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在“国剧”尚不景气的今天,它的发展需要更多力量的支持。 黄龙戏

在黄龙戏正在力图复兴这个特定的时期,及时抢救黄龙戏研究的资料,尽快地搜集第一手的文献资料,采访黄龙戏剧组演员,保护关于黄龙戏的研究资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其次是对黄龙戏的演出音像资源进行观摩研究,对其演唱表演方面的特色进行整理和阐释。再次是对黄龙戏的曲白作戏剧史和文化史的阐释,最后是对黄龙戏的发展历程进行全面的梳理,对其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帮助寻找生存繁荣的根本因素。为了保存这个曾经有过辉煌成就优秀的戏曲艺术,我们应该为此付出应有的努力。

§ 入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榆树市的东北大鼓、农安县的黄龙戏榜上有名。黄龙戏 榆树东北大鼓在东北大鼓流派中独树一帜。它融入一些京剧、京韵大鼓和东北民歌的唱腔,曲调丰富,表现力较强,以说唱中、长篇书为主,内容大多取材于戏曲、小说和传奇故事。农安黄龙戏诞生于1959年,因农安曾是辽代著名的黄龙府而得名。它以东北皮影戏音乐为基调,整个唱调听起来似影非影,演员动作以风趣幽默的“皮影步”和皮影造型技巧为主。

近年来,由于多元文化的冲击,东北大鼓和农安黄龙戏的发展面临困境。曾被文化部授予“天下第一团”的农安县黄龙戏剧团更是举步维艰。去年,文化部开展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和评审工作。经有关专家认真评审和科学认定,榆树市东北大鼓、农安县黄龙戏得以入选。

榆树东北大鼓、农安黄龙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使人们进一步了解这些独特的曲艺形式,并使它们重新焕发艺术生机。

§ 古城文化

黄龙戏黄龙戏属农客观存在地方戏剧种,因产生于古城黄龙府而得名。它的唱腔音乐以当地流行的“本地皮影”为基调,吸收了东北大鼓、太平鼓和民间小调的精华,融为一家,形成独具特色和唱腔的“民族瑰宝”---黄龙戏。黄龙戏的内容主要反映辽金时期历史人物在黄龙府一带的活动,听起来字正腔圆,有板有眼,极具表现力,其中四大剧目《魂系黄龙府》、《大漠钟声》、《圣明楼》、《摩托格夫人》曾多次在全国获大奖,也是其代表作。

§ 黄龙戏“申遗”通过论证

农安县委、县政府将对黄龙府历史文化遗存进行恢复性开放。辽塔游园、神州风雨楼、辽金影视城等项目已经省发改委审批立项,前期准备工作正在进行。 黄龙戏金奖

目前,辽塔游园建设已经启动,复建黄龙寺已得到省里批复,即将奠基复建。地方剧种黄龙戏已被省政府确定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已通过专家论证。

§ 主要参考文献

⑴中国戏曲志.吉林卷/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吉林志》编辑委员会编.--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3.8.

⑵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

⑶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编辑委员会编.--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

⑷剧种"剧目"剧人:中国传统戏曲知识简介/麻国钧等编著.--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

⑸中国戏剧史/徐慕云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6}新中国地方戏剧改革纪实 /叶炳南主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

⑺长白山春情:吉林省农村题材小戏集锦/[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编].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6: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