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鼓浪屿 |
释义 | § 基本简介 鼓浪屿位于厦门岛西南隅,面积1.8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6万人,隔500米宽的鹭江与厦门岛相望。宋时鼓浪屿原名圆沙洲、圆洲仔,因岛西南有一海蚀岩洞受浪潮冲击,声如擂鼓,自明朝雅化为今名。鼓浪屿素有“海上花园”之誉,岛上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无车马喧嚣,处处鸟语花香,宛如一颗璀璨的“海上明珠”,镶嵌在厦门海湾的碧海绿波之中。鼓浪屿景区系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国家5A 级旅游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ISO14000国家示范区、全国35个王牌景点之一、福建“十佳”风景区之首;2005年在《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评选中,脱颖而出,被评为“中国最美城区”榜首;2006年入选“外国人最值得去的50个地方金奖”。鼓浪屿周边海域为厦门港主要部分,紧临中华白海豚保护区、文昌鱼保护区、大屿岛白鹭保护区,与金门列岛隔海相望。登高远眺,鼓浪屿全景及周边美景尽收眼底,素有“不游鼓浪屿,枉费厦门行”之说。随着厦门经济特区的腾飞,鼓浪屿各种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日臻完善,成为集观光、度假、休闲、娱乐、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性著名风景旅游区,每年都吸引四百万以上的海内外游客慕名前来观光游览。 从19世纪中叶起,伴随着基督教的传播,西方音乐开始涌进鼓浪屿,与鼓浪屿优雅的人居环境相融合,造就了鼓浪屿今日的音乐传统,培养出周淑安、林俊卿、殷承宗、陈佐煌、许斐平等一大批杰出的音乐家。如今,鼓浪屿的人均钢琴拥有率为全国第一,岛上有100多个音乐世家,2002年鼓浪屿被中国音乐家协会命名为 “音乐之岛”。 民族英雄郑成功曾在鼓浪屿安营扎寨,训练水师,从荷兰侵略者手中收复台湾。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侵入中国,岛上陆续有英、美等13个国家设立领事馆,各国传教士、富商也相继建立教堂、公馆、洋行、学校、医院等,至今仍有千余幢中外风格各异的建筑物在这座“弹丸小岛”上被较好地保存,故又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鼓浪屿人较早受西方教会音乐的熏陶,形成热爱音乐的传统,岛上有钢琴600多架,人均钢琴拥有密度居全国之冠,有100多户音乐世家。建有国内仅有、国际一流的钢琴博物馆,常年举办鼓浪屿钢琴节暨全国青少年钢琴比赛、美国音乐周等重大音乐活动,又得美名“钢琴之岛”、“音乐之乡”。小岛人杰地灵,养育出一批蜚声中外的名人,如汉语拼音文字和标点符号的创建者卢戆章,中国现代音乐先驱周淑安,著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著名声乐家和声乐教育家林俊卿,著名指挥大师陈佐湟,著名钢琴家李嘉禄、殷承宗、许斐平、许兴艾,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何碧辉,著名科学家卢嘉锡,著名诗人舒婷……时间的风雨锤洗,赋予了鼓浪屿中西文化交汇、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融的深厚内涵,成为一笔极具特色的宝贵旅游资源。 岛上主要观光景点有日光岩、菽庄花园、皓月园,海底世界、毓园、环岛路、鼓浪石、天然海滨浴场等。主要节庆活动有两年一届的“鼓浪屿钢琴节暨全国青少年钢琴比赛”,一年一届的“美国音乐周”,一年一届的“中秋博饼节”等。如今,鼓浪屿已成为厦门旅游名副其实的一张金质明片。 § 历史溯源 鼓浪屿原是个渺无人烟的绿洲,又称“园沙洲”或“园仔洲”。元末始有人迹,逐步形成半渔半耕的村落。岛的西南端有一个海蚀溶洞的礁石,每当海涛冲击,发声如擂鼓,礁因名“鼓浪石”。留传至今成为胜景,岛也因之得名“鼓浪屿”,并在明代得以正名。 明代鼓浪屿得以开发,1573年日光岩上出现了全岛最早的石刻‘‘鼓浪洞天”。1586年在日光岩创建了莲花庵。1650年郑成功在日光岩安营扎寨,操练水师,留下了“寨门”、“水操台”、“拂净泉”等遗址。明末,陈示京随鲁王由海入岛,协助郑成功起义抗清,其墓葬于鸡母山。 1841年8月英政府舰队攻战鼓浪屿,设炮台于山顶控制厦门。1842年8月,清政府和英国签定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厦门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尔后英、美、西班牙三国相继在鼓浪屿设领事,其他国家则以商人、洋行经理等兼任领事在鼓浪屿活动,1902年中国政府被迫同日、美、德等签定了《厦门鼓浪屿公共租界章程》,鼓浪屿被列强正式明确为公共租界。英、美、德、日、西班牙、荷兰、奥地利、挪威、瑞典、菲律宾等国都曾在岛上设立领事馆,创办教堂、学校、医院、洋行。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独占鼓浪屿。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鼓浪屿回到厦门人民手中,从此结束了100多年的被奴役的历史。 鸦片战争以来,一百余年鼓浪屿发展的独特历史,使鼓痕屿形成了具有浓厚人文景观、复杂历史情趣、诸多国家风格、中西合璧的“万国建筑博览会”。该岛因人均钢琴和小提琴拥有量居全国之首而被誉为“琴岛”、“音乐之岛”。而因岛内面积1.87平方公里的全步行方式被称为“步行岛”。鼓浪屿成为拥有人文景观、建筑景观、艺术与风景旅游、历史与音乐等多种精晶荟萃的著名岛屿。 § 地理环境 厦门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光热条件优越,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季相变化颇有规律:春季季风由东北转偏南,由冷转暖,雨水增多;夏季有海风和雷雨的调剂,给热天带来凉意,时有台风;秋季少雨多晴;冬季有东北季风,冷而不寒。 厦门年平均温度为21.2℃。年平均最高温度为24.5℃,年平均最低温度为18.7℃,年极端最高温度38.4℃,年极端最低温度2℃。最冷月平均温度在13℃以上,全年无霜。海水表层年最低温度为10℃,最高为31.5℃,年平均温度为20.7—21.6℃。 厦门的海陆风极为明显,往往半夜起至中午吹西至西北风(一般1至2级,最大4级),午后起至半夜前吹南至东南风(一般3—4级,最大6级)。夏季风一般为东南至西南风,从六月份开始,七月份盛行,八月份次之。平均只有2—3级。九月份下旬开始至来年的四月上旬为冬季风。风速以十一月份最大,一般为东北至东北东风。 海雾从十一月份至来年的六月份产生,以三月份最多,月最多次数8次,次之为6次,7—10月份为纯雾期,如有雾,能见度在1公里以内,3—5月能见度较差,7—10月能见度最好,浓雾一般产生于午夜及早晨,连续最长3天,最短1小时。 雷暴5—8月份最多,12月至来年2月为无雷期,雷暴的产生常造成暴雨。 § 名胜景观 日光岩日光岩 日光岩又名晃岩,为鼓浪屿最高点,顶端海拔96米。山上巨石嵯峨,叠成洞壑。树木葱郁,亭台掩映。拾级而登,先至莲花庵,“一片瓦”巨石嵌空,形成殿堂,庵旁巨石镌刻“鼓浪洞天”、“鹭江第一”;庵后有“鹭江龙窟”、“古避暑洞”诸胜,中间即郑成功龙头山寨和水操台遗址,有蔡廷锴、蔡元培赞郑题咏。登临绝顶,山海奇观,风光无限,厦门、鼓浪屿、大担、二担诸岛尽收眼底。 皓月园 皓月园位于鼓浪屿东部的覆鼎岩海滨,占地3万平方米,沿鹭江之滨铺开,这是以海滨沙滩、岩石、绿树、亭阁展布的庭园。始建于1985年,园以《延平二王集》中“思君寝不寐,皓月透素帏”诗句取名“皓月园”。园内有长13.7米、高4.7米、耗铜18吨的一座郑成功及其部将巨型铜雕像。 这座巨型铜雕,除郑成功及其分立左右的部将陈泽、陈广、陈永华、杨朝栋比真实体量略大外,其余各路兵马都朝两侧延伸,图幅宽广,颇引人注目。 园内更突出的是矗立在覆鼎岩上的郑成功巨型花岗岩雕像,这个巨像于1985年8月27日落成,高15.7米,重1617吨,由23层625块“泉州白”花岗岩精雕而成,十分威武。 水操台 水操台是郑成功为收复台湾,操练水师的遗址。巨崖上“闽海雄风”四个字,圆润饱满,酣畅刚健。右前侧另一巨石上,刻着郑成功手书的一首五绝:“礼乐衣冠第,文章孔孟家。南山开寿城,东海酿流霞。”据说,这首诗是临摹郑成功的笔迹而刻的,底下还刻着“郑森私印”和“成功”两方印章,站在水操台,总会令人联想当年郑成功在此处指挥若定,受江上挂旗猎猎,百舸争游,壮士们为祖国的统一而摩拳擦掌的壮观的场面。 英雄园 英雄园是为了纪念解放厦门、攻打鼓浪屿的烈士而建的,包括小纪念广场、纪念雕塑和纪念室三部分。1949年9月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兵团解放了闽南大陆,形成对金门、厦门国民党军三面包围的态势。10月15日,该兵团三十一军、二十九军开始对厦门发动越海作战,当日18时,三十一军二七一团、二七七团各两个营的船队率先分别由海沧等地分两路向鼓浪屿西南部进发。在支前船工的密切配合下,英勇的解放军指战员搏风击浪,冒着守敌猛烈的炮火,奋勇前进,在此山下抢滩登陆。一时炮火纷飞,势崩雷电;军声肃杀,气夺海山。二七一团团长王兴芳等数百位指战员和张水锦一家等支前船工不幸在战斗中光荣殉国。经两昼夜的浴血战斗,我军终于解放了厦、鼓全岛,取得最后的胜利。青山疾忠骨,史册耀丹心。厦、鼓解放后,人民群众将此山(原名“旗仔尾山”)称为英雄山。从而寄托着人们对革命先烈的无限缅怀!公元2000年,鼓浪屿人民政府在山上辟建“英雄园”,让这光辉的革命史迹与南国秀丽的景色交融在一起,使人们在大风海涛的淋浴之中,永远勿忘往昔血与火的洗礼。 菽庄花园 菽庄花园在日光岩南麓海滨。台湾富商林尔嘉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携眷内渡,寓居鼓浪屿,1913年始建此园,以寄托对台北板桥故园的怀念,并以其号“叔臧”谐音为园名。园主铜像,现屹立园中。全园借山藏海,巧为布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令人流连忘返。有壬秋阁、四十四桥、叠石、假山、谈瀛轩、顽石山房诸景,为厦门名园之最。左侧港仔后海滨浴场,沙清水净,可容数千人游泳。附近有延平公园,为纪念郑成功而建,其中有指净泉,俗称“国姓井”,相传是郑氏屯军时开设的水井。 古避暑洞 古避暑洞是个很有特色的山洞,两旁石壁支起从天而降的花岗岩巨石,给人泰山压顶之感,十分险峻。上面“古避暑洞”四个字是清末台湾文人施士洁题写的。石洞明亮干燥、通风清爽。穿过古避暑洞,向左拐,有一座窈窕小亭,撑起细细腰骨,把岩石当作凉台,名叫“伞亭”可供游客遮阳避雨。旁边的岩石顶,有一个仙人洗脚的石盆,长年累月盛着水,一旁还有仙人的脚印。其实,“仙人印”、“洗脚盆”都是海浪冲蚀而成的海蚀地貌,在遥远的地质年代,这里还处于海浪的冲蚀下,后来由于地壳上升,于是这些海蚀地貌就出现在山顶上了。 龙头山寨 日光岩又称龙头山,与厦门的虎头山隔海相望,一龙一虎把守厦门港,叫“龙虎守江”。这里原有一座“旭亭”早已毁坦。台湾石国球写一篇《旭亭记》,描写日光岩“山罗海绕,极目东南第一津,水光接天,洪波浴日,皆为梵刹呈奇”。蹬道巨石夹峙,森严壁立,海风穿弄,顿有“九夏生寒”之意,凉意自然来自“鹭江龙窟”。“九夏”即夏季,“龙窟”乃龙住的地方,因鼓浪屿传说中曾住五条龙。这个寨门是郑成功当年屯兵鼓浪屿的“龙头山寨”的寨门,岩石上的圆孔是士兵搭架帐篷开凿的,前国民党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错将军见景生情,命笔写下了七律:“心存只手补天工,八闽屯维今古同;当年古垒依然在,日光岩下忆英雄。”对郑成功赞美异常。蔡元培先生也有一首七律:“叱咤大风镇海涛,指挥若定阵云高。虫沙猿鹤有时尽,正气斌斌不可淘。”“虫沙猿鹤”指从军战死者。 鼓浪洞天 日光岩胜景闻名四方,古往今来,一直吸引着许多文人墨客,他们陶醉于这天风海涛中,吟诗作赋,留下不少珍贵的手迹。走过日光岩寺山门,抬头可以仰望到一个巨大的山崖。巨崖上的题刻——“鼓浪洞天”为日光岩仙境般的景色做了精彩的概括,是明朝万历元年了一中所写的;“鹭江第一”则点出日光岩是厦门第一胜景,是清代道光元年林诚所书;“天风海涛”恰到好处指出日光岩的特点,是一九四年许世英所写。 钢琴博物馆 2000年1月落成的鼓浪屿钢琴博物馆位于菽庄花园的“听涛轩”,占地45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博物馆里陈列了爱国华侨胡友义收藏的40多架古钢琴,其中有稀世名贵的镏金钢琴,有世界最早的四角钢琴和最早最大的立式钢琴,有古老的手摇钢琴、有产自一百年前的脚踏自动演奏钢琴和八个脚踏的古钢琴等。 郑成功纪念馆鼓浪屿 郑成功纪念馆1962年1月28日为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00周年而创设。郑成功,原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石井人, 1624年出生于日本平户海滨。南明隆武在福州即位,见他忠心朝廷,赐他姓“朱”,改名“成功”,所以民间叫他“郑国姓”,永历皇帝封他为延平王。其父郑芝龙暗中降清,郑成功出走金门,誓死抗清。他以金门、厦门为根据地,与清军厚战多年,曾一度打到南京城下,因骄兵致败。1661年4月煌日,郑成功经过充分准备,率战船数百艘,官兵25000人,从金门科罗湾出发,收复被荷兰侵占38年的台湾,并历奋开发台湾。郑成功于1662年7月病逝于台湾,年仅39岁。300多年来,闽台人民十分敬仰郑成功,尊他为民族英雄,台湾人民尊他为“开台圣王”。郑成功纪念馆共分七个部分,展出各种文物、资料、照片、模型等300余件。其中,关防、漳州军钢等系当年原物,颇为珍贵。进馆参观,可比较系统地了解郑成功不平凡的一生。 近景见巨树矗立正中,其枝干向四周伸展,在枝叶或疏或密互迭交缠所形成的缝隙空间,从中可透视眺望远方的景物,这种前实后虚、宽密相济的特点,正是画家早期较具象的处理手法,逐渐演变为他写同类题材的典型。如一九七五年的彩墨,《北京白皮松》,又或一九七六年油画《鲁迅故乡》,都出诸上述构图典型,只是因应远方取景的环境不同而生变化,如《北京白皮松》图中俯视着闹市高低错落的房屋;《鲁迅故乡》则见水道两傍的沿河乡舍;本幅却是海岛周沿的小屋密聚,再接极目处茫茫大海中的点点帆踪。 § 人文景观 鼓浪石鼓浪石 鼓浪屿,唐宋时称“圆沙洲”、“圆洲仔”,乃是因为小岛呈椭圆形,四周遍布沙滩,形象而称之。那时岛上巨石满坡,绿草丰茂,却渺无人烟,颇为荒凉。 宋代末年,对岸嵩屿的李姓渔民,因出海捕鱼遇风,就到圆沙洲上暂避风浪。日子一久,来此避风的渔民多了起来,形成“李厝澳”聚居区,即今“内厝澳”街区。厦门话“李”、“内”同音,“内厝澳”由“李厝澳”演变而来。 到了明代,圆沙洲上的居民越来越多,而且修了庙宇。人们发现小岛西南海滩上屹立着一块巨岩,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落,海浪拍打这个岩洞时,发出冬冬声响,俨如击鼓,人们就称它“鼓浪石”,圆沙洲也从此正名为“鼓浪屿”了。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泉州府同知丁一中在小岛最高处的巨岩上写下“鼓浪洞天”四字,说明那时的鼓浪屿,已经是著名的旅游区了! 环鼓路 鼓浪屿环鼓路长8公里,高低起伏,曲折迂回,濒海依崖,穿洞涉水,远眺近赏,处处有景。游人踏上鼓浪屿,走出钢琴码头向左拐,来到漳州路复兴路头的大榕树下,只见假槟榔成排依崖临风,奔腾的鹭江在脚下流淌,对岸鹭江道的繁忙与漳州路的宁静,形成鲜明的对照,厦门港里的“集美号”正扬帆出海,此情此景,让外地游客对厦门人尤其是鼓浪屿人羡慕不已! 转过郑成功雕像,一边是壁立千仞,一边是礁石虎踞。那印斗石犹如镇海帅印矗立于波涛之上,长空下海鸥翻飞,涌浪奔逐。远方的担屿横陈,南太武墨色如黛,万吨轮进出锚泊,好一幅海空油画。走在沙滩上,跳跃礁石间,拾贝弄潮,蝉鸣琴声,远眺蓝天海色,近观高树藤蔓,鼓浪屿的韵致、鼓浪屿的个性跃然眼前! 穿“观海”,出“菽庄”,来到港仔后金带水,这是鼓浪屿最好的浴场。左为四十四桥,右为旗尾群礁,前为滚滚波涛,后为琼楼玉宇,躺在厚甸甸的金黄软沙上,仰视白云飘忽,卧听涛声起伏,绿林里流出的歌声、琴声,交织成鼓浪屿永恒的琴韵! 步出鼓声洞,看过鼓浪石,来到康泰垵,前方又换成另一种景色:海沧投资区一片繁忙,大屿岛苍翠欲滴,东屿村别墅点点,嵩屿角热闹非凡,夕阳下的海沧变成金色,厦门西海被晚霞染得瑰丽无比,飞驰的快艇宛如金海里翻滚的白海豚! 顺着内厝澳,绕过燕尾山,三丘田旁气氛一下子热闹起来。鹭江里轮船穿梭,鹭江道行人匆匆,在高大楼群衬映下,呈现出紧张而有序地繁华。改造后的鹭江道风姿绰约,被誉为厦门的“外滩”。 毓园 毓园,原称“梨仔园”,曾是一片茂盛的梨树林。1984年,市政府在此树立林巧稚雕像和建造纪念园,面积4760平方米。林巧稚1901年出生在鼓浪屿,1929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由于成绩优秀,被留在协和工作,1983年4月2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3岁。 林巧稚是我国现代妇产科医学的奠基人,一生亲自接生了5万多个婴儿。在她逝世一周年时,鼓浪屿建成了“毓园”。“毓”通“育”,育人也。绿树鲜花丛中的林大夫立式汉白玉雕像,身着白大褂,脚穿布鞋,庄重而圣洁,朴实而慈祥。雕像旁的两株南洋杉,是邓颖超同志1984年11月参观毓园时亲手种的。1988年清明节,林大夫的骨灰由北京送抵毓园。鼓浪屿的优秀女儿为伟大的祖国辛勤奋斗了一辈子,终于回到了故土。 陈列室里陈列着林大夫生平事迹介绍资料以及她生前用过的实物、她的照片、著作、论文和获得的各种证书,十分珍贵。通过这些实物、照片、资料,我们可以看到林大夫对工作极端认真负责的态度,特别是对婴儿、母亲的赤诚至爱,颇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钢琴码头 厦鼓之间,原来没有专用的轮渡码头,全靠舢舨、双桨摆渡来往。1937年,社会贤达倡议修建厦鼓轮渡码头,并于当年6月9日开工。厦门一侧建在中山路的岛美路头,鼓浪屿一侧建在当年华工出口的‘猪仔码头”旧址。 “猪仔”,是西方列强于鸦片战争以后,在厦门贩卖中国劳工时对“契约华工”的贬称。据厦门海关资料记载,1886年至1917年间,被当作“猪仔”从这里出口的“契约华工”每年平均6.5万人,最多一年达12.5万人,大多被贩卖到美洲、非洲、澳洲和东南亚诸国。 1937年10月16日,轮渡码头建成,租用“利侨”、“利通”、 “金再兴”汽船为渡轮,每小时4个航班。1938年5月13日厦门沦陷后,日本侵略者先后购置“厦安”、 “厦禾”、 “厦兴”等汽轮。抗战胜利后,这些汽轮仍沿用。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旧码头已承受不了日益增长的客流量。1976年,市政府决定扩建鼓浪屿轮渡码头,购置能一次载客600人以上的大渡轮。在征求轮渡码头的建筑方案时,厦门市设计院林金益工程师的“半拱顶方案”中选,那是一个现代抽象艺术的设计。林金益当时的构思是:码头建筑与大海浑然一体,以蓝白为主色调,使码头融入大自然海天景色,成为游人进入鼓浪屿的第一景点。 码头建成后,厦门人说他是“张开的三角钢琴”,是琴岛的象征,这正符合设计师的初衷:使游人一踏上鼓浪屿就感受到“音乐之岛”的气息! 马约翰雕像 马约翰,1882年生于鼓浪屿,1911年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曾两次留学美国,1936年曾以总教练的身份率中国队参加柏林第十一届奥运会。1914年起,在清华大学认教达52年之久,是中国杰出的体育教育家,著有《体育的迁移价值》等专著。 中华人民国和国成立后,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卢戆章雕像 卢戆章是“语文现代化运动的揭幕人”,为救国图强,致力于“文字救国、教育救国”的他一生苦心研究,创造出中国语言文字学界的七个“第一”:第一个发明拼音字母,第一个发明标点符号,第一个提倡白话文,第一个提倡国语,第一个提倡简化汉字,第一个提倡横排横字,第一个提倡注音识字。卢戆章一生居住在鼓浪屿,逝世后葬在鼓浪屿鸡山。 为了纪念卢戆章为中国语文现代化做出的卓越贡献,让更多人缅怀这位鼓浪屿的先贤,同时也以此开发富有鼓浪屿文化内涵的特色旅游景点,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在卢戆章诞辰150周年之际,邀请福建工艺美术学院的青年雕塑家佘国富为卢戆章先生雕塑了铜像,这座铜像高2.4米,其中胸像高1.1米。从铜像至卢戆章的墓地管委会修建了一条长约500米的刻有标点符号和汉语拼音的石板小路。 林语堂故居 位于鼓浪屿漳州路44号,是一座U形的别墅,是鼓浪屿最古老的别墅之一,约建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距今已有150多年了。别墅为英式,拱券回廊,前部为两房夹一厅,为两层坡顶。后部中间为小花圃,两旁为二层小楼,连着前面的主房,后花园里还有鱼池。别墅的线脚重叠纤丽,而二楼的栏杆却甚简约。地下隔潮层并不低矮,保证了其上的厅房干燥舒适。一楼中厅拱券前为一长长的石阶,石阶四周为古榕、龙眼、玉兰,把小花园笼罩得浓荫婆娑,清新凉爽,一派温馨的氛围。 廖家别墅在鼓浪屿颇有名气,辉煌过很多日,后来因许多子女出洋创业去了,使别墅日渐聊落。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别墅前部被拆去一层,44号与48号原有一天桥相连,天桥也被拆去,成了现在的样子。如今,别墅因年久未修,破旧不堪,成了危房。可住在里面的廖氏后人,对祖厝感情特深,不愿搬离去住现代新居,而将回廊封堵成厨房,凑合随居而安,自得其乐。地下隔潮层里也住满了人。1919年8月9日,林语堂与廖翠凤举行婚礼,新娘房就设在廖家别墅前厅右侧的厢房里,林语堂婚后三天,怀揣1000大洋离开廖家,。林语堂一生写了六十多本书、上千篇文章,大多是用英文写的,1966年定居台湾,1976年3月26日逝世于香港,终年81岁。如今廖翠凤的侄儿廖永明教授就住在这屋里。 该楼年代久远,为带地下室三层,因地势高低而建。正前面部已成危房,拱券都砌上砖墙封堵加固,主入口已封死禁止通行,二楼前厅已不能住人,底层尚有一户住家,二楼业主亲人自住,从侧门出入。 § 风俗民情 1、中秋博饼 据说在300多年前郑成功据厦抗清收复台湾,郑的部将洪旭为了宽释士兵愁绪,激励鼓舞士气,巧妙设计中秋会饼,让全体将士在凉爽的中秋夜晚欢快拼搏。,即流传至今。在鼓浪屿,上个世纪初年,就有五家名牌店:庆兰、添成、和兴、肖瑞姜、香港面包店。一到中秋,整个岛屿张灯结彩。闽南话“赚一孔吃一冬”,说的是“月饼店赚一个中秋节就可以购上一年花用” 。 中秋会饼每会63块,大小不同,共分为6种,分别代表古代科举的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每人轮流将6个骰子掷入碗中,根据投入碗里的骰子点数领饼,以最终夺得状元为幸运。 戏饼以“会”计算,一般一会以四五人为宜。“会”饼模仿科举制,设状元饼(最大的)一个、对堂(榜眼)饼二个、三红(探花)饼四个、四进(进士)饼八个、二举(举人)饼16个、一秀(秀才)饼32个。这是象征古代四级科举考试。 一套会饼共63块,是根据「三多九如」而来的,三和九是我国民间的吉利数。 2003年,鼓浪屿举办中秋博饼文化节。 2、正月初三忌拜年 厦门传统习俗正月初三不能登门拜年,要在家里祭祀亡灵。有谚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无妨。 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激战二日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 3、天公生 以前,在农历正月初九那天,厦门的家家户户会烧香挂灯、设案摆供,诚心虔意地敬“天公”。天公诞生是子虚乌有的,但这个节日的形成却有一段有趣的故事。300多年前,清军进攻闽南,在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郑成功放弃金、厦两岛,退守台湾。传说那年十二月,清政府下了两道命令:一道是全国老百姓在正月初一要家家户户点灯结彩。一道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头令」,要老百姓改变留全发的习惯。当时,全国的老百姓都不愿意改变留全发习惯,认为剪头发是叛国不孝的表现。于是,一场反剃发的斗争迅速展开,由于人民的极力反对,正月初一点灯结彩的命令没人执行,清政府只好在正月初八宣布取消“剃头令”。 厦门和邻近各县的老百姓听到这一消息,非常高兴,不约而同地在正月初九杀猪宰羊,点灯结彩,烧香放炮,庆祝反「剃头令」斗争的胜利。清朝官员知道后,便查问什么节日,于是人们巧妙地瞒骗他们,说这是天公生日。以后年年庆祝,连闽南的官府也不例外,于是正月初九便成为“天公生”。 4、三月三 敬祖节 厦门人每逢农历三月初三,有敬祖旧俗,叫做“三、三节”,也叫做“三日节”。“三月三”的由来和郑成功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种传说是:郑成功据守厦门、金门根据地抗清,为实现「反清复明」的愿望,同仇敌忾,矢志不移,连听到一个「清」字,都感到逆耳。当时有人把「喝茶」说为「喝清茶」,他听了很气恼,立即予以训斥纠正。特别对于「清明节」,把「清」字压在「明」字上头,更使他恼火,因此他下令所在地人民不要在「清明节」扫墓,而改在「三月三」敬祖。另一种传说是:清兵屡次被郑成功军队击败后,怀恨在心,后来郑成功移兵驱逐荷兰,收复台湾,清军乘机入侵厦门、金门,毁城拆屋,烧杀淫掠,造成「嘉禾断人种」的惨剧。厦门、金门的幸存者直到三月初三才陆续回岛,无法弄清死去亲人被害的忌日,因而在三月初三日,共同祭祀,长久以来成为风俗。 5、复明糕 厦门的民间饮食风俗中,也流传着许多关于反抗压迫的故事,复明糕即一例。 相传,清初同安城被攻破,百姓奋起反抗,与清兵展开灵活的游击战。城关一家糕点铺子,是抗清秘密组织的联络点,每次行动前,店主就特制一种米糕,里面藏有纸条,写清楚联合行动时间、地点、暗号,当时人称为「复明糕」。为了防止泄露秘密,这种糕点不卖给幼小儿童,同安百姓中有句俗话就是“放牛娃与捡猪粪小孩甭吃复明糕”。复明糕用米粉和白糖蒸制而成,后来加入茯苓粉,因此用谐音而获得茯苓糕的名称。 6、歌仔戏(又名乡剧) 是闽南地方代表性剧种。1662年大批闽南人随同民族英雄郑成功移居台湾,带去了龙溪锦歌、安溪采茶和同安车鼓等民间音乐艺术,出现了歌仔馆。明末清初,受梨园戏、高甲戏和京剧等剧种影响,逐渐形成独特的表演艺术「歌仔戏」,先在台湾流行,1928年后传回闽南,经民间艺人的改革创新,再取名乡剧。这种戏曲唱词通俗朴实,唱腔活泼动听,深受群众喜爱。厦门歌仔戏剧团的名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被称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曾由香港长城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影片发行东南亚,其它剧目如《火烧楼》、《五女拜寿》、《杀猪状元》、《哑女告状》、《白蛇传》、《真假太子》等也已制成电视戏曲片。 7、南曲(又称南音、南乐、南管、弦管) 是闽南最流行的一种地方曲艺。据考证,早在一千多年前的隋唐就有了。史料记载,公元1713年,清朝康熙皇帝庆祝60寿辰,全国弦歌妙手聚集京都献艺,南曲也进京演 奏,受到赏识,被授予「御前清听」的乡匾和彩伞、宫灯,并赐给了演奏二胡的艺人以脚踏金狮的龙遇。这种古老乐曲用琵琶、洞萧、二胡、三弦等乐器吹奏,乐曲优美抒情,富于地方特色。其著名代表作有《梅花操》、《八骏马》、《三更人》、《感谢公主》等。 厦门民间的表演艺术,还有舞狮、踩高跷、蜈蚣阁、车鼓弄、锦歌、答嘴鼓等,生动活泼,多彩多姿。 § 历史 鼓浪屿,孤悬厦门西海中,宋元时时称圆沙洲,明代始称鼓浪屿。因为岛的西南海边,有一块大岩石,长年累月被海潮拍击,中间冲刷出一个大洞,每逢潮涨,海浪扑打岩洞,发出如擂鼓的声响,人称「鼓浪石」,鼓浪屿因此得名。据考证,鼓浪石系一亿零八百万年前中粒花岗岩经历漫长岁月受到海水冲蚀逐渐形成的。 宋代有一李姓人氏上岛开发,捕鱼晒网,耕作生息,以后繁衍兴旺,逐步形成内厝澳(「内」系「李」字的厦门话谐音),现在是鼓浪屿的一条街。 元代,厦门设立千户所,鼓浪屿当有兵员守御。 明初,厦门设立中左守御千户所,鼓浪屿开始设立汛口,建有墩台,派弁兵防守。嘉靖间,参将玉麟抗击倭寇于鼓浪屿海面。万历元年,泉州同知丁一中在日光岩上题「鼓浪洞天」四个大字,这是鼓浪屿正式得名。明未,郑成功屯兵鼓浪屿,训练水师,建有龙头寨,寨门至今尚存。 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曾屯兵于此,日光岩上尚存水操台、石寨门故址。 清初,又设鼓浪屿澳,为厦门五大澳之一,由提标前营管辖,派澳甲管理商船、渔船、渡船。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厦门设立闽海关正口,鼓浪屿设青单小口。这时的鼓浪屿,已相当繁荣了。 1841年8月,英军强占鼓浪屿,前后达5年之久。 1842年,鸦片战争后,英国、美国、法国、日本、德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13个国家曾在岛上设立领事馆,同时,商人、传教士、人贩子纷纷踏上鼓浪屿,建公馆、设教堂、办洋行、建医院、办学校,炒地皮、贩劳工,成立“领事团”,设“工部局”和“会审公堂”,把鼓浪屿变为“公共租界”。一些华侨富商也相继来兴建住宅、别墅,办电话、自来水事业。1942年12月,日本独占鼓浪屿;抗日战争胜利后,鼓浪屿才结束一百多年殖民统治的历史。 1843年11月,英国在鼓浪屿首先设立领事事务所,首任领事就是侵略厦门的英国海军舰长。接着,德国、美国、法国、日本、荷兰、西班牙、奥地利、比利时、丹麦、挪威、葡萄牙、瑞典等13个国家竞相在岛上设立领事馆,领事们策划成立了工部局,使鼓浪屿沦为公共地界(租界)。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独占了鼓浪屿,直至我国抗战胜利。1949年10月17日,鼓浪屿回归祖国。 2003年,撤销行政区,归属于厦门市思明区。区划调整后,鼓浪屿—万石植物园风景名胜区将管辖10个著名风景区,陆地和海域面积达到245平方公里。 § 旅游 鼓浪屿 最佳旅游时间 除了8月份台风季节,海边的船只全部停开,不能欣赏到优美的海景,其他时间去厦门旅游都很好。 购物到鼓浪屿旅游,不仅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风光,而且还有许多当地的特产可以购买。 如果游客想要购物,可以去鼓浪屿龙头路,在这里随处可见的小店里都可以买到当地的特产。如:工艺品店、字画店、珠绣、漆线雕、彩扎、彩塑、彩瓷 等。 鼓浪屿特产: 鼓浪屿馅饼 系闽南传统产品之一,已有80多年生产历史。它的迷人之处在于:其外观小巧玲珑,色泽金黄,味香皮酥,馅甜适口,并具有爽喉之冰凉感。该产品既是茶点、点心的可口佳点,也是馈赠亲朋好友的家乡特产。每逢春秋旅游季节、传统节日或家庭喜庆佳日,更受消费者喜爱。 绿豆糕生产始于1922年,最早是大同路“肖瑞姜饼家”经营的,抗战时迁到鼓浪屿,之后由刘静杰继承其传统制作工艺,并逐渐加以改进和提高。现在,鼓浪屿绿豆糕已成为茶点和旅行携带或馈赠亲友的佳品。 鼓浪屿馅饼 系闽南传统产品之一 已有80多年生产历史 它的迷人之处在于:其外观小巧玲珑 色泽金黄 味香皮酥 馅甜适口 并具有爽喉之冰凉感 该产品既是茶点 点心的可口佳点 每逢春秋旅游季节 传统节日或家庭喜庆佳日 更受消费者喜爱 绿豆糕生产始于1922年 最早是大同路“肖瑞姜饼家”经营的 抗战时迁到鼓浪屿 之后由刘静杰继承其传统制作工艺 并逐渐加以改进和提高现在鼓浪屿绿豆糕已成为茶点和旅行携带或馈赠亲友的佳品 特色活动 第二届厦门中秋博饼明日鼓浪屿正式开博 地点:鼓浪屿 时间:2004年9月14日--2004年10月12日 主办: 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内容: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厦门的大街小巷又响起了清脆的投骰子声音。由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思明区政府、厦门日报社、厦门电视台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厦门中秋博饼节”将于本月14日在鼓浪屿隆重开博,博中“状元王中王”者将获得价值25万元左右的轿车和500克重的足金金饼一块。 当地旅游注意事项 厦门是国家卫生城市,每个市民包括游客都有责任保持市容整洁。市政府为此专门颁布了有关规定,乱丢垃圾、破坏市容整洁的,将依据情节轻重受到处罚。市政府颁布规定,在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违者将可能受到处罚。凡是规定禁烟的场所,均有张贴“禁止吸烟”的标志。 门票 50元/人(含轮渡过渡费和皓月园景点门票) § 交通信息 鼓浪屿 1、轮渡,距离火车站不到5公里,乘公交3.19.25.28.50.51.55.56.67路可到.打车约10元. 距离机场约16公里,乘公交27路到,打车约25分钟,约50元距离厦门长途汽车站不到3公里,乘公交10.23.30路可到达,打车8元 2、 鼓浪屿是一个没有机动车的小岛,全部要靠步行。坐车到轮渡码头后, 可以乘坐电瓶车环岛。 3、 从轮渡码头坐船过渡,往程不需交钱,回程交八元的船费。坐船时二楼要多加一元,但是不会那么拥挤,也有位置坐,还可以拍到更多好照片。 4、 鼓浪屿上唯一可以乘坐代步的电频车,但是很贵,要20元,而且只在几个重要景区门口停,不太合算。建议还是步行。 5、 从厦门岛到鼓浪屿的轮渡,24小时都有航班,白天每10分钟有一航班,晚上12点30分以后每一小时一班。十分便捷。5分钟就到鼓浪屿码头了。也有可坐10元的船,可绕鼓浪屿一圈,看风景。 § 参考资料 [1] 厦门海上花园旅游有限公司 http://www.gly.cn/ [2] 51766 http://www.51766.com/img/gly/ [3] 中国指南首页 http://www.chinavista.com/xiamen/tour/chigly.html [4] 鼓浪屿 http://www.onislet.com/cn_gb/about_gly/folkway.htm [5] 中国鼓浪屿 http://www.gly.cn/index.php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