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文 |
释义 | § 黄文档案 黄文 1966年生于北京; 1985—1989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新闻摄影专业,获法学学士学位; 1989年8月入新华社摄影部任图片编辑,再任主任编辑 1995年10-11月,作为中国第一位学员入选荷兰“世界新闻摄影大师班”; 1995年11月,图片故事《学京剧的孩子们》在法国昂热“国际独家新闻节”上获得文化新闻图片奖; 1997年11月—1999年12月,在波恩及柏林任新华社常驻德国摄影记者; 1999年3月—5月 作为中国第一位前往国际战场的女摄影记者赴南斯拉夫联盟,参加科索沃危机、南联盟战争及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事件等一系列战地报道; 1999年5月 获全国十佳新闻摄影记者“金眼奖”; 2000年3月在人民摄影报1999年度新闻摄影评选中,获得“1999年度杰出摄影记者”称号。 2000年9月起担任中央电台《瞬间世界》栏目主持人; 2002-2003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奈特奖学金,任莱尔与科瑞恩•尼尔森国际新闻研究员。 2005年,在从事新闻摄影采编16年之后,转身研究媒体市场。 2006、07年两任“荷赛”评委。 2007年应邀担任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所有道路摄影项目”顾问和美国阿里克西亚基金会顾问委员会委员。 2008年担任美国年度新闻照片国际比赛(POYi)评委。 2008年12月,个人博士论文由中国文联出版社以《步步为影:数字化语境中的图像传播》为题出版。 2009年担任澳大利亚WALKLEY奖摄影比赛评委。在国内摄影圈,深度参与“华赛”组委会和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策展和论坛工作。工作之余,客座国内数所大学教书,从事数字化对影像传播及社会生活方式影响的研究 § 经历 黄文,她担任了两届世界新闻摄影最高奖"荷赛"评委。这个勇敢的女人是中国第一位参加国际战争报道的女摄影记者。 曾经两进南联盟,三下科索沃,为拍一组新闻照片三次穿梭于弥漫着战火的狙击区,亲历了战场上的血肉横飞。 § 作品 战火中的科索沃 战火中的科索沃 黄文摄影画册 对于上过战场的中国摄影记者来说,黄文显然可以算得上最幸运的一个。 《标靶》 在那场20世纪最后的战争中,这位年轻的新华社女摄影记者在每一个关键的时刻,到达最该前往的地方,记录下目击的一切。 于是,当她将个人摄影集《标靶》展现给我们的时候,我们得以完整地看到这场战争所涉及的各个侧面:塞族和阿族的民族冲突及其惨重结果;国际观察团的撤离;科索沃前所未有的难民大潮;战争爆发后的惨烈和恐怖;被殃及的无辜平民;中国大使馆被炸的惨状和遇难者亲人悲痛欲绝的呼号;南联盟空军的防空炮火与被南空军击落的F-117隐形战斗机;贝尔格莱德视死如归的群众以及西方政客在战争结束前最后时刻的讨价还价…… 从冲突到战争,从战争到和平,塞族人,阿族人,中国人,西方人……将这些近乎戏剧性的经历集于一身,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因此,我们只能感叹上天的安排和命运的选择。所幸黄文没有辜负这些机会,她凭借在战场的勇敢和机敏,出生入死,拍到许多值得称道的影像。为此,我们应当感谢这位年轻的女摄影记者为我们留下的珍贵资料。 翻阅这本摄影集时,经常产生一种“看电影”的感受:“闪回”(如阿族难民车队被炸的惨景与阿族难民早先逃离时的景象并置),“接续”(如贝市热电厂被炸与米拉在停电的晚晚与烛光为伴),重复(如将克林顿访问德国美军基地照片核心的部分放大出来,置于完整的图像一旁)和对比(如将贝市惨遭轰炸和封锁的照片与西方政客的照片并置等等)……书中一再出现的彩色与黑白照片的并置,不仅没有使版面产生冲突,反而强化了作品的深度;不仅如此,这本摄影集后附文字的写作也别具匠心:作者将科索沃大事记与个人采访日志以双线索方式并列叙述,借此阐释一个生命个体与一个历史事件的关系。画册前面的科索沃历史概况,为这本书增添了权威性。而画册全文中英文对照,大大扩展了其读者群。 应当说,这本摄影集找到了一位出色的版式设计师。他对作者编辑意图的把握非常准确,从而充分调动了版面语言,为主题服务,其操作让整部作品进一步增值。特别值得称道的除了画册内文的设计外,还有封面的设计思路。画册标题及出版社名称需环形阅读,给人从空中盘旋俯瞰之感,隐喻敌机来袭时瞄准靶心的情景和小男孩以生命对抗武力威胁的悲壮。诸事相和,使得《标靶》成为一本值得收藏的好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