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鹿特丹国际电影节
释义 第38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

荷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Rotterdam),鹿特丹国际电影在电影界深获好评的国际电影节,展出约200多部非商业电影与纪录片作品,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将于1月举行。荷兰的鹿特丹国际电影节是近年急速成长的一个电影节,该电影节不设红地毯,崇尚独立精神,致力于发掘年轻导演,并为他们提供资金支持,娄烨、张元和贾樟柯都曾获得该电影节的资助。如此剑走偏锋,却已成长世界上观众人数第二的电影节。所以被称为“世界新锐导演的最重要舞台”。 第六代导演张元凭借影片《北京杂种》于1993年获22届荷兰鹿特丹电影节“最有希望导演奖”,他的另一部作品《儿子》(1995年)获25界鹿特丹国际电影节“金虎奖”。另一位第六代导演娄烨的影片《苏州河》(1999年)获“金虎奖”。2006年,中国电影《赖小子》再次获得“金虎奖”。

§ -简介

鹿特丹鹿特丹国际电影节被称为“世界新锐导演的最重要舞台”,而CineMart则是全球首个提供“电影投资会”性质的平台,旨在为具有潜质的电影人提供寻求融资途径及支援,CineMart在推动国际电影合拍、合资及投资方面已有二十五年的历史。

荷兰鹿特丹电影节(IFFR)是对中国电影,确切说是对中国独立电影最重要的一个西方电影节,却很少被这个行业之外的人所了解。当年王小帅、张元、何建军等人刚起步的时候,他们那几部等于是开启了中国独立电影时代的作品都曾在这里展示过;1994年,电影局下文封杀田壮壮,王小帅,张元,吴文光等七个导演的“七君子事件”就是他们“私自”参加这个电影节的直接后果。电影节有一个HBF基金,专门资助发展中国家的电影制作,中国那些为人所知的独立电影导演们,几乎每一个都得到过它的资助,从张元,何建军,王小帅,丁建成到贾樟柯,王兵到现在更年轻的一代??那几乎是一个可以贯穿起中国独立电影发展史的名单。鹿特丹在荷兰西部,一个在二战的废墟上重建起来的港口城市。它以现代建筑设计闻名,大概因为整个城市提供了这样一个巨大的实验场。但街上所见更多还是高层玻璃幕墙和公寓式住宅,这样的景观,若不是电影节,平时很难聚集如此多的人到这里来。但这些每年一月末二月初聚到一起来的人,其实也只需在一个小的区域里活动。

§ -发展

韩杰《赖小子》勇夺鹿特丹电影节金虎奖

因为电影节场馆高度集中,无论宾馆还是影院,任何两点之间的距离步行都不超过15分钟,包括到中央火车站。这是鹿特丹电影节的方便。可这并不意味着它规模有限,这个电影节到今年已经是第37届,年度预算达到了480万欧元,分别来自政府基金、企业赞助和票房;参展作品一度达到300部,近两年都限制在250左右,他们声称质量永远比数量更重要。包括媒体和产业场,每天最多可以有27个影院(厅)同时展开放映,每个厅4-5场,这样每个作品都可以放映2-4轮。在欧洲,关于IFFR,有一种说法是它是戛纳唯一有所忌惮的电影节。的确,鹿特丹有一种鲜明的左派立场,而戛纳,包括努力步戛纳后尘的柏林和威尼斯显然都太主流了。主流有主流的标准和趣味,这正是鹿特丹反对的。它总是把自己和“独立”“反叛”“实验”这样的词联系在一起,尽量容纳各种风格,把每种尝试都当作电影的一种可能性;它在总体倾向上显示出来的,绝不是一种优雅的趣味,相反这里的很多作品常常是直接和生硬的,正如这个电影节本身品性的不易消化。这种立场当然不是说,而是做出来的。

电影节有一个HBF(Hubert Bals Fund)基金,设立于1988年,专门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独立(艺术)电影制作。那时候,甚至到90年代中期以前,鹿特丹还是一个规模很小的电影节,虽然态度已经很明确。王小帅曾说起那时候情景:他们的电影拿到这里来放,一场坐满50来个人,放两场,加起来100来人,已经很不错了,哪象现在啊。鹿特丹的发展壮大是近十几年的事情,除了本国政府和基金会的支持,也和HBF在发展中国家发挥的持续的影响力有关。它到现在已经资助了600多个项目,每年提供两次申请,按不同的制作阶段给作品提供1到3万欧元不等的辅助金。这笔钱有时候对作品的完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年王兵就是在这笔资助下,才终于完成了《铁西区》的后期制作。

§ -奖项设置

电影节的logo,一个可爱的小老虎头在欧洲,威尼斯是金狮,柏林是金熊,鹿特丹是金虎

荷兰鹿特丹电影节(IFFR)宣扬的是个人主义,是年轻人的能量。它的核心部分老虎奖竞赛单元,就是针对年轻作者的,十五部作品只接受处女作或第二部作品,老虎奖一共三个,也不分高下。这在全世界电影节都少见,除了充分说明他们反对标准,以鼓励为先以外,至少还有效避免了评委们意见的折衷和折衷导致的平庸。鹿特丹的左派立场,更明确地表现在对发展中国家电影的支持。

中国一共有多少个导演拍或者拍过独立电影?到现在为止,差不多有三十个项目获得过这笔钱的资助。难得得是,HBF还是与时俱进的,从去年开始,他们专门为DV电影立项,每个入选项目可以获得两万欧元的制作费,众所周知,用这笔钱在中国完成一部DV作品,象现在最经常看到的那种,现实题材,没多少人,也没大场面,还是绰绰有余的。在今年电影节放映的应亮的《另一半》就是第一批获得这项资助的计划之一。在这个意义上,鹿特丹的HBF和欧洲其它面向发展中国家的电影基金相比,如法国的南方基金(Fonds Sud Cinéma)和德国的世界电影基金(World Cinema Fund),是条件最少,门槛最低,因此最具慈善性质的一个,它资助的电影,很多都是没有市场能力的,不可能进入本地院线发行,令投资者得到回报,而对后两者,一部成本太低,缺乏市场能力的电影,从开始就是不可能被选择的。这种状况可能和当地艺术电影市场的能力相关,但无论如何是一个事实。

§ -选片人

鹿特丹电影节的选片人之一厄文Gerwin Tamsma

鹿特丹电影节的选片人之一厄文(Gerwin Tamsma)总是带着一脸谦逊的笑容而不失风度地出现在不少亚洲影片的首映礼上……在影片开始介绍年轻导演,在放映结束主持问题环节(Q&A),言谈中不失荷兰人特有的坚毅,还总能感觉到他的坦诚和幽默。

选片人的职责远非表面上看来这般简单,鹿特丹如此紧密而充满惊喜的排片计划可以看做是各位选片人和选片顾问(ADVISOR)在更为广阔的区域选片网络中互相配合的工作成果,虽则这些选片人的低调在场与影院与普通工作人员、志愿者无异,可他们可说是影展真正的幕后推动力。交谈中,厄文和我分享了更多对于自己工作、中国独立电影和鹿特丹电影节的意见。

“选片人和选片顾问还有片探会和电影节主席一道为电影节选择影片。鹿特丹的6位选片人每个人都会负责特定的区域,但是当然绝不会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单元,比如这次我也同时会负责短片单元”。厄文说,对于类似于多伦多电影节和鹿特丹电影节这样的影展来说,选片人的作用非常重要,且这种趋势会保持下去。对于电影节来说,惯例一般是主席负责选片(尽管其实通常他们并不会真的负责全部单元),但众所周知,鹿特丹的规矩是几位选片人与主席密切合作选片。

§ -历届获奖中国电影和电影人

张元:《北京杂种》1993年获22届荷兰鹿特丹电影节最有希望导演奖;1996年,《儿子》获得25届鹿特丹国际电影剧照

节金虎奖。

何建军:《悬恋》1994年获荷兰鹿特丹电影节影评人奖;1995年,《邮差》获最佳影片和影评人奖。

娄烨:2000年,《苏州河》获得鹿特丹电影节新锐

导演奖。

李康生:2004年,《不见》获得了竞赛片金虎奖。

贾璋柯:《站台》在鹿特丹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影片奖

王小帅:1997年,《极度寒冷》获得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

§ -参考资料

[1] 好得 http://ent.china228.com/shtml/20080202/109133.shtml

[2] 华商报 http://hsb.hsw.cn/2008-12/25/content_7197545.htm

[3] 东方娱乐 http://sports.eastday.com/eastday/enjoy/node58771/node58866/node58869/node61580/userobject1ai1099070.html

[4] 玩转地球 http://www.globereel.com/news_last.aspx?GTID=485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2:0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