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释义

鹬鹬为小、中型涉禽,体长约600毫米,翅长约290毫米;嘴形直,有时微向上或向下弯曲;鼻沟长度远超过上嘴的1/2;雌雄羽色及大小相同,跗蹠后侧大多具盾状鳞,前缘亦具盾状鳞;趾不具瓣蹼。

§ 简介

全世界共有29属77种,中国有14属38种。栖息于海岸、沼泽、 鹬河川等地。飞翔力强,飞行时颈与脚均伸直。取食甲壳动物、昆虫和植物。在沼泽、河川附近的草丛中筑巢。每窝产卵4枚。卵橄榄黄色,并有黑和褐色斑点。雄鸟孵卵和照料幼雏。雏鸟为早成性。常见的有白腰杓鹬和矶鹬。白腰杓鹬生活在海岸、近海岸沼泽、池塘、河口三角洲、水田等处,20~30只成群涉水在淤泥中寻找食物。当潮水上涨时,常在海岸沙滩上整理背上羽毛。潮水退落后,它们到曾被潮水淹没的沙滩寻食。飞行十分迅速,降落时常滑翔,受惊扰则高声喧噪。在大群中,如有一部分鸣叫,其他也跟着鸣叫不已。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为旅鸟。矶鹬成对或数对在一起,沿江岸或湖畔觅食各种昆虫。在江岸或湖畔连续行走时,不住摇动头尾。受惊时则高声喧噪。靠近水面起飞。巢筑于地面浅陷处,铺以草茎枝叶。雏鸟孵出后即可独立活动。长成后集为小群,飞落草原和贮水的地方,并开始往南方迁徙。分布于中国新疆、青海、内蒙古、东北、华北、长江以南和台湾。小杓鹬和小青脚鹬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 特征

鹬鹬的喙和腿长度中等,翅窄,尾较短。上体由褐色、浅黄色和黑色区域组成复杂的「枯草」图桉。下体白色或澹黄色,秋季羽色较春季浅。有些种类有特徵性的羽色,如胸部有斑点,腰部有白色带纹,或明显的喉斑,但其外貌相近,极难鉴别。最小的鹬如唧唧鹬、滨鹬和牛眼鹬极易溷淆,以前分别归入Erolia属、Ereunetes属及Crocethia属,今统归入滨鹬属(Calidris)。鹬在海岸线和内陆水体的沙滩及泥滩觅食,沿水边奔跑,拣食昆虫、甲壳动物以及蠕虫。飞行时及沿沙滩奔跑时发出尖细的叫声。通常在开阔地段的地面上界限不清的小洞内营巢。产4枚具斑点的卵,孵出的幼雏被绒毛,活泼。许多鹬类在北极或亚北极地区营巢,并结成大群穿过北温带到达繁殖地点。

§ 小丘鹬

鹬简介:鹬鸟这一大类共有77种,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我国有38种。它们属小型涉禽鸟类,多栖息在海岸、沼泽及河川等地,以水生动物为食。长江以南地区为冬候鸟,繁殖在东北北部和新疆天山。外形:丘鹬又叫山鹬和大水鸷。上体锈红色,有许多黑色、暗色及灰黄色横斑或横带斑;下体白色,并有很多暗色横斑。体长约35厘米,体重300克。生活习性:丘鹬的胆子非常小,白天隐藏在山林中很少出来活动。只在黄昏或拂晓飞出觅食,就连雌雄见面也多在此时,而白天分散隐蔽。它们是一雄多雌制,太阳落山后,雄鸟高飞鸣叫呼唤雌鸟,雌鸟应声后飞落地面结为伴侣。巢常利用灌木根旁的枯枝落叶堆集而成,每窝产卵3-4枚,孵卵期22-24天。雏鸟孵出后,亲鸟非常小心翼翼地守护在巢内,如遇危险情况,亲鸟有一种特殊的本能保护雏鸟,只见它们突然从巢中起飞,同时用两条腿把雏鸟夹在当中一起飞走,转移到一个安全地方后,亲鸟重又飞回巢内,用同样办法把巢中所有的雏鸟转移,使它们免遭不幸。世界上飞得最慢的鸟:有人把将要被丘鹬带出的雏鸟进行称量,其体重为65克,已经相当于成鸟体重的1/4了。能够以5英里的时速缓慢飞行而不失速,是世界上飞得最慢的鸟。

§ 青脚鹬

鹬描述:中等体型(32厘米)的高挑偏灰色鹬。形长的腿近绿,灰色的嘴长而粗且略向上翻。站势:上体灰褐具杂色斑纹,翼尖及尾部横斑近黑;下体白色,喉、胸及两胁具褐色纵纹。背部的白色长条于飞行时尤为明显。翼下具深色细纹(小青脚鹬为白色)。与泽鹬区别在体型较大,腿相应较短,叫声独特。虹膜-褐色;嘴-灰色,端黑;脚-黄绿色。叫声:喧闹。发出响亮悦耳的chewchewchew声。分布范围:繁殖于古北界,从英国至西伯利亚;越冬在非洲南部、印度次大陆、东南亚、马来西亚至澳大利亚。分布状况:常见冬候鸟。迁徙时见于中国大部地区,结大群在西藏南部及中国长江以南包括台湾及海南岛的大部分地区越冬。习性:喜沿海和内陆的沼泽地带及大河流的泥滩。通常单独或两三成群。进食时嘴在水里左右甩动寻找食物。头紧张地上下点动。

§ 阔嘴鹬

鹬物种特征:描述:体型略小(17厘米)而嘴下弯的鹬。特征为翼角常具明显的黑色块斑并具双眉纹。与黑腹滨鹬平滑下弯的嘴相比,阔嘴鹬的嘴具微小纽结,使其看似破裂。上体具灰褐色纵纹;下体白,胸具细纹;腰及尾的中心部位黑而两侧白。冬季与黑腹滨鹬区别在于眉纹叉开,腿短。与姬鹬易混淆,但嘴不如其直,肩部条纹不甚明显。虹膜-褐色;嘴-黑色;脚-绿褐色。叫声:干涩的颤音ch-r-r-reep。分布范围:繁殖于北欧及西伯利亚北部;冬季在热带地区至澳大利亚。分布状况:甚常见冬候鸟及过境鸟。指名亚种途经新疆西部;sibirica经由东部沿海至台湾、海南岛及广东沿海越冬。习性:性孤僻,喜潮湿的沿海泥滩、沙滩及沼泽地区。翻找食物时嘴垂直向下。遇警时蹲伏。

§ 白腰草鹬

拼音:BAIYAOCAOYU;来源:为鹬科动物白腰草鹬的肉。功效:疏风透疹。主治:治麻疹。性味归经:辛,微温。入肺经。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0一100克。别名:绿扎(《中国药用动物志》);药材的采收与储藏:白腰草鹬全年均可猎捕,捕获后,剖腹除去内脏和羽毛。取肉鲜用或焙干。拉丁名:Tringaochropus(linnaeus);考证: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 相关种类

普通鹬(Actitishypoleucos或Tringahypoleucos,即矶鹬)在整个欧亚大陆的河流和湖泊长满草的岸边大量繁殖,越 鹬冬于非洲到澳大利亚和玻里尼西亚,以紧张不安地摆尾动作而着名。斑鹬(A.macularia)与矶鹬近缘,是最着名的新大陆鹬,繁殖于亚北极和北美洲的温带地区的池塘和溪流边,向南到阿根廷越冬。孤鹬(Tringasolitaria),繁殖于北美洲,越冬于南美洲,具不寻常的营巢习性︰不在地上营巢却占用其他鸟类在树上筑的旧巢。白腰草鹬(T.ochropus)与孤鹬近缘,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山区,体型稍大于孤鹬。滨鹬属的种称鹬或细嘴滨鹬、三趾滨鹬和滨鹬(dunlin;有时亦称红背鹬)。姬滨鹬(C.minutilla)体长不到15公分,是最小的鹬,亦称美洲丘鹬;从阿拉斯加横穿加拿大的亚极地到新斯科舍一带数量很多;在俄勒冈和北卡罗来纳到南美洲海滨一带越冬。紫滨鹬(C.maritima)繁殖于多雾的北极高地(主要在北美洲东部和北欧),越冬地北至格陵兰和英国;体呈澹灰色,脚和嘴黄色;在野外易于接近。另一种旧大陆鹬是红颈滨鹬(C.ruficollis),在西伯利亚繁殖,至纽西兰和塔斯马尼亚越冬。

白腰滨鹬(C.fuscicollis)繁殖于北美洲的北极,越冬于南美洲南部;在繁殖季节体呈铁锈色,其他时为灰色。

高原鹬(Bartramialongicauda)亦称巴特拉姆氏鹬,或误称为高地鴴,分布于美洲开阔田野;躯体纤细,有灰色条纹,体长30公分;吃蚱蜢等昆虫。

§ 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注释: 鹬赵——春秋、战国时的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部一带地区。

燕——音烟,春秋、战国时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北部一带地区。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是战国时著名的说客,洛阳人。惠王——就是惠文王,赵国的国君,名叫赵何。曝——音铺,就是晒的意思。鹬——音玉,一种水鸟名,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很长,捕食鱼、虫、贝类。甘——音钱,同“钳”字,把东西夹住的意思。喙——音会,嘴,专门指鸟和兽的嘴。渔者——就是后面的“渔父”,以捕鱼为业的人。擒——音琴,擒获,就是捕捉的意思。支——支持,这里是相持、对峙的意思。弊——弊病,害处,这里是疲弊的意思。一只河蚌张开蚌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有只鹬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便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河蚌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就这样,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正当双方筋疲力尽的时候,有个渔夫看见了,不禁喜笑颜开。他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评点:“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千百年来已为大家所熟知。这个故事说明: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当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敌人钻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灾难。[1][2]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6:5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