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龙潭湖 |
释义 | § 简介 龙潭湖 龙潭公园占地690亩,其中水面255亩。湖面被龙脊桥,双亭桥分为3部分,点缀有4个小岛、4个半岛、3个浅滩、1个峡谷、6个桥头绿地。沿湖以龙为主题,建有6个景区:龙吟阁景区是北方园林中独有的水上楼阁;龙潭景区由14座山峰组成,层峦叠嶂,瀑布从高14.5米、宽3米的山石上直泻而下;龙字石林景区由自然山石堆砌而成,石碑林立。它汇集了甲骨文、秦篆、金文,汉、晋、北魏、唐、宋、元、明、清及现代著名书法家和名人题的“龙”字,还有中国龙形的演变,共有龙字229个;荷塘花屿景区7、8月荷花满池,亭亭玉立,摇曳于涟漪荡漾的清波碧浪之上。龙门景区是公园入水口,“龙门”石壁上伸出一对汉白玉雕龙头,龙头喷水汇入轩前奇石环抱的龙池;万柳堂景区中既有腾空翻飞的威龙,又有精雕细琢的九龙解析,集文化与园林于一身。 § 主要景点 龙潭湖 龙潭湖-黄龙山黄帝神宫 龙潭湖旁有几间颇负盛名的庙宇,其中黄帝神宫为位于龙潭湖环湖道路旁,主祀上太道祖轩辕黄帝,于民国66年开始筹建,是一个相当清幽的轩辕教圣地,民众可利用公厕旁的山间小道前往,黄帝神宫庙前有一个相当大型的广场,是眺望景色、欣赏天山的绝佳地点;民众也可前往黄龙山登山步道,体验当地的山林之美。 龙潭湖-漳福庙 漳福庙位于龙潭村漳福路上、龙潭湖湖水出口的前方几百公尺处,主祀开张圣王,其兴建年代已经不可考据;在民国62年后,漳福庙将旧庙改建,并将原本朝龙潭湖的方位改建成背对龙潭湖,因此旧地已成为宽广的前埕;漳福庙有提供点灯服务,让民众期望来年平安顺利。 龙潭湖-龙潭寺、福严护国禅寺 龙潭寺位于龙潭湖旁的山腰上,由湖旁沿山坡路蜿蜒而上,是一处清幽的佛教圣地,两层楼高的庙宇富有中国传统建筑的气息;福严护国禅寺同样位于龙潭村,主寺佛祖释迦牟尼和观世音菩萨,也是当地的信仰中心。 § 湖区特点 龙潭湖 公园为水景为主,突出龙和潭的特点,湖边有龙山,龙字碑林、百龙亭,古典建筑龙吟阁、龙形石雕和龙桥等。龙吟阁是北方园林独有的水上阁楼;龙潭景区由14座山峰组成,层峦叠嶂,瀑布从高14.5米的山石上直泄而下;龙字石林景区由自然山石堆砌而成,石碑林立,汇集了甲骨文、秦篆、金文以及后代的著名书法家和名人题写的龙字,共229个。 东湖的中心岛上建成了滨香园,南边是茗香水榭,为一民族形式庑殿式厅堂,有一长廊伸入水中,尽头为一大理石茗香亭。园内及附近有袁崇焕庙,夕照寺(古柏堂)、金代法塔、清代柳塘等古迹。 § 历史发展 龙潭湖 龙潭湖一带原为旧北京城的东南郊;散落着农田、民宅、坟地和大片的荒野。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2)有潘姓开办的烧制砖瓦的窑厂,称“潘家窑”。明嘉靖年间(1553)修建北京外城时,把潘家窑分为两半,城中的称“里潘家窑”,属明崇南坊界内;城外的称“外潘家窑”。潘家窑原为烧制民用砖瓦,修建外城时一度改烧城墙用砖,外城修好后又改烧民用砖瓦。清乾隆年间(1736—1796),在潘家窑迤西又出现了刘家窑,清光绪年间(1875—1909),在潘家窑的西北又开办了吕家窑。直至1937年,北平沦陷,百业萧条,三个砖窑均先后倒闭。由于长期取土烧砖,以致遗留下无数大大小小、深浅不同的窑坑、窑址,无人问津。雨水汇集形成苇塘、沼泽地,而后天桥地区龙须沟的污水流到这里,更增添了这里的环境恶劣。(1984年在龙潭湖公园龙吟阁东南清理湖底时,曾发现十几座大型窑址,应为潘家窑窑址)。 清朝后期,旅居北京的广东人,在今龙潭湖公园西北一带(袁督师庙附近)购置了一片墓地,(原有广东义园在今东花市斜街袁崇焕祠墓一带,后称“广东旧义园”。),用于埋葬客死北京的广东籍人,称“广东新义园”。 1917年,广东东莞爱国人士张伯桢(即张篁溪)在广东新义园内建“袁督师庙”以缅怀先烈袁崇焕的民族英雄气节。庙门额石刻“袁督师庙”及门联石刻“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庙,死重泰山,当时乃蒙大难;闻鼙鼓思东辽将帅,一夫当先,隐若敌国,何处更得先生。”均为康有为书。庙内分三开间;中间一间正面墙壁为石刻阴纹袁崇焕全身立像,两侧墙壁是康有为、王树 、宋伯鲁等人的《袁督师庙记》等石刻以及袁崇焕的诗文。庙北间和南间分别为“意钓亭”和“悼亡亭”,墙上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题写的石刻及张伯桢等人的石刻像。庙内石刻共计二十五块。 袁督师庙1984年元月正式列为崇文区文物保护单位。同年4月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6月市文物局拨款对该庙进行了全面翻建。 说龙潭湖的历史,还有一处应提到,即“张园”。“张园”是张伯桢于1919年建,位于今“北京游乐园”南侧,属私家园林。园内建有一处“袁崇焕故居”。相传袁崇焕于明崇祯年间,率军抗清入卫京师时,曾在此地屯兵驻扎,张伯桢在此聚集过康有为、齐白石、陈三立(与潭嗣同、徐仁铸同为戊戌三公子)、章士钊、叶恭倬等到“张园”参拜袁崇焕遗像并植松缅怀先烈。同时留下大批名人即景绘画及题词。1948年平津战役时,国民党守军驻于园内,使建筑、花木、文物等均遭到毁坏。1958年张伯桢的后代将此宅及残存的文物捐献给国家。一部分文物现存历史博物馆。1991年因建设用地被全部拆除。 龙潭湖的历史是凄凉残破的,但由于她曾经是明末抗清英雄袁崇焕入卫京师,广渠门外血战御敌,在京含冤遇害以及爱国仁者志士对其的凭吊、瞻仰、赋诗做画、建庙、修故居而成为缅怀先烈,激发爱国向上的特殊景地。 至解放前夕,龙潭湖一片荒野,加之自天桥以东一带的城市废水顺龙须沟排入现龙潭西湖、中湖后流入左安门外护城河,使得龙潭湖一带更加污秽荒凉。 1952年为改善左安门内一带恶劣的自然环境,北京市人民政府,用以工代赈的方法组织群众挖了三个人工湖。因“龙须沟”的水汇集于此,此处如龙头,后经梁思成提议定名为“龙潭湖”。 1953年11月毛泽东曾到龙潭湖中湖、东湖视察,并与一菜农和正在东湖工地施工的北空一战士进行交谈。 1957年区政府又在此平整大片土地,迁坟300余座,建立了“龙潭植物园”。 1958年,又挖了东湖,并堆了一座土山,还增添了些石凳、路椅等,基本上形成了公园的雏形。 1963年.龙潭东湖与植物园分家,正式起名“龙潭公园”。此时东湖已建了环湖马路;西北植了大批树木,并建有游乐设施;湖面广阔、清澈,湖岸绿柳成荫。陈毅、贺龙等常来此垂钓。中湖曾辟为露天游泳场。 文革动乱期间,龙潭公园疏于管理,常有人游泳被淹,并有人含冤投湖自尽,1984年崇文区人民政府对龙潭公园进行了大规模的整建,以突出“龙”为主题,新建了一批独具特色,风格幽雅的北方古典园林建筑。1985年中湖改建成“北京游乐园”。[1] § 湖区景色 龙潭湖 湖中桃花岛在悬崖峭壁下有一个非常神秘的洞名曰桃花洞,可容数十人,而洞口有密集的野桃树和其它树木遮掩。日本人进攻桃花岛附近村庄“石坡”时,村里男女老少就藏在桃花洞中,日本人未发现,老百姓才免遭劫难。 龙潭湖附近有一仙人洞,洞门宽2 米左右,洞深数里,洞中有洞,钟乳石遍布,石柱石笋瑰丽多姿。相传,很早以前曾有仙人在洞中住居故名。芳畈水库建起后,更为古洞增添新彩。仙人洞因周围富含铜矿石,当地人们长年开采,使洞口大部被堵塞,现已罕无人至。此处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龙潭湖依山而行,沿途群山环抱,翠绿满目。荡舟湖中,碧波荡漾。水天一色。早晨朝雾弥漫水面,晨风沁人心脾;傍晚波光粼粼,映射金光万点,湖光山色,浑然一体。绕湖心八岛,有白鹭栖息水面,有村童横笛牛背,嬉戏水中,船走景移,心随物换,使人顿生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感。湖水清冽甘甜,湖内鱼种繁多,味道鲜美,远近闻名。目前湖中的玉皇岛上建起了漂亮的玉皇岛渡假村,日可接待140余名游客吃住。湖周还建了18栋形状各异的楼房亭榭,以供游人之食住。整个龙潭湖道路、电力设施、通讯、电视网络一应俱全,是旅游、渡假的极佳场所。 § 旅游贴士 1、旅游交通:芳畈,原名芳佳畈,位于大悟县西南,北距县城21公里,车程仅20分钟,路基为县2级公路,路面宽3米,与孝昌县小河镇、王店接壤,大安线、京珠高速穿境而过,距武汉130公里,国土面积163平方公里。 2、食住:龙潭湖山庄,位于芳畈镇新建村,距龙潭湖风景区5分钟路程,有16个标间,总床位58个,12个餐厅,可同时进餐200人,人平均消费30元。特色菜有:水库鱼、鲫鱼汤、珍珠煲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