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鱼雷
释义

§ 简介

鱼雷

鱼雷(torpedo)由携载平台发射入水,能在水中自航、自控和自导,在水中爆炸毁伤目标的水中武器。它和鱼雷发(投)射装置、鱼雷射击指挥控制系统、探测设备等构成鱼雷武器系统,装备于舰艇、飞机或岸基发射台,用以攻击潜艇、水面舰船及其他水中目标;还可作为反潜导弹的战斗部和自动跟踪水雷的主体。现代鱼雷主要用于攻击潜艇,也用于攻击大、中型水面舰船;现在的鱼雷具有速度快、航程远、隐蔽性好、命中率高和破坏威力大,发射后可自己控制航行方向和深度,遇到舰船,只要一接触就可以爆炸,在水中航行的速度为70~90千米/时。

鱼雷是重要的海战武器,它的航程可达几千米,它可以在水下15米以内打击水面上的舰艇,也可以在数百米深的水下攻击现代潜水艇,它能在水下沿一定方向运动,既不上浮也不下沉.

§ 历史

鱼雷的前身是一种诞生于19世纪初的 “撑杆雷”,撑杆雷用一根长杆固定在小艇艇艏,海战时小艇冲向敌舰,用撑杆雷撞击爆炸敌舰。

1864年,奥匈帝国海军的卢庇乌斯舰长把发动机装在撑杆雷上,利用高压容器中的压缩空气推动发动机活塞工作,带动螺旋桨使雷体在水中艇行攻击敌舰。但由于艇速低、艇程短、控制不灵,卢庇乌斯的发明未策投入使用。

曾参与上述研制工作的英国工程师罗伯特·怀特黑德于1866年成功地研制出第一枚鱼雷。该鱼雷借鉴了卢庇乌斯的发明,用压缩空气发动机带动单螺旋桨推进,通过液压阀操纵鱼雷尾部的水平舵板控制鱼雷的艇行深度。当时鱼雷的艇速仅11公里/小时,射程180─640米,尚无控制鱼雷艇向的装置。因其外形似鱼,而称之为 “鱼雷”,并根据怀特黑德的名字(意译为 “白色”)(而命名为 “白头鱼雷”。几乎与卢庇乌斯和怀特黑德同时,俄国发明家亚历山德罗夫斯基也研制出类似的鱼雷装置。

1887年1月13,俄国舰艇向60米外的土耳其2000吨的 “因蒂巴赫”号通信船发射鱼雷,将其击沉。这是海战史上第一次用鱼雷击沉敌舰船。

1899年,奥匈帝国的海军制图员路德格·奥布里将陀螺仪安装在鱼雷上,用它来控制鱼雷定向直航,制成世界上第一枚控制向的鱼雷,大大提高了鱼雷的命中精度。1904年,美国人E·W·布里斯发明发热力发动机代替压缩空气发动机的第一条热动力鱼雷(亦称蒸汽瓦斯鱼雷),使鱼雷的航速提高至约65公里/小时,航程达2740米。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鱼雷已被公认为是仅次于火炮的舰艇主要武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鱼雷击沉的运输船达1153万吨,占被击沉运输船总吨位的89%;舰艇162艘,占被击沉舰艇总数的49%。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鱼雷击沉的运输船总吨位达1366万吨,占被击沉运输船总吨位的68%;舰艇达369艘,占被击沉舰艇总数的38.5%。

1938年,德国首先在潜舰上装备了无航迹电动鱼雷,它克服了热力鱼雷在航行中因排出气体形成航迹而易被发现的缺点。

1943年,德国首先研制出单平面被动式声自导鱼雷,它可接收水而舰艇的噪声自动导鱼雷,提高了命中率。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又发明了线导鱼雷,发射舰艇通过与鱼雷尾部连接的导线进行制导,不易被干扰。

到了50年代中期,美国制成双平面主动式声自导鱼雷(又称反潜鱼雷),它可在水中三维空间搜索,攻击潜航的潜艇。

1960年,美国又首先研制出 “阿斯罗克”火箭助飞鱼雷(又称反潜导弹),它由火箭运载飞行至预定点入水自动搜索、跟踪和攻击潜艇。

到了70年代后,鱼雷采用了微型电脑,改进了自导装置的功能,协强了抗干扰和识别目标的能力。雷的航速已提高到90─100公里/小时,航程达4.6万米,尽管由于反舰导弹的出现,使鱼雷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它仍是海军的重要武器。特别是在攻击型潜艇上,鱼雷是最主要的攻击武器。

前苏联的“基洛夫”号和“伏龙芝”号核动力导弹巡洋舰是除美国外其它国家仅有的两艘核动力巡洋舰,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巡洋舰。它们的满载排水量达2.8万吨,舰上各种导弹发射装置达250管之多,最多可携带296枚导弹。它们分别于1977年和1981年下水。

目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鱼雷的研究、改进和制造,目的是使鱼雷更轻便,进一步提高命中率、爆炸力和捕捉目标的能力。

§ 形状和结构

鱼雷外形

鱼雷雷身形状似柱形,头部呈半圆形,以避免航行对阻力太大。中段(雷身)和后段(雷尾)3段组成,分别装有装药引爆系统、导引控制系统和动力推进系统等。它的前部为雷头,装有炸药和引信;中部为雷身,装有导航及控制装置;后部为鱼尾,装有发动机和推进器等动力装置。鱼雷的动力系统能源分别为燃气和电力等。

根据不同的需要,鱼雷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直径为533毫米以上的为大型鱼雷;直径在400~450毫米之间的为中型鱼雷;直径为324毫米以下的为小型鱼雷。鱼雷主要用舰船携带,必要时也可以用飞机携带。在港口和狭窄水道两岸,也可以从岸上发射。鱼雷在水中航行的速度为70~90千米/时。

鱼雷在水中的运动受到重力和浮力的共同作用:若重力大于浮力,沿水平方向发射的鱼雷,将象石子那样向斜下方运动;若重力小于浮力,它将象氢气球那样向斜上方运动.要使鱼雷瞄准目标沿一定方向运动,必须使浮力和重力大小相等,恰当地选择鱼雷的体积,可以调整重力和浮力的关系.所以,鱼雷的体积是一个重要的技术指标。

§ 特点

现代鱼雷具有航行速度快、航程远、隐蔽性好、命中率高和破坏性大的特点,可以说是 “水中导弹”。它的攻击目标主要是战舰和潜水艇,也可以用于封锁港口和狭窄水道。

§ 种类

鱼雷

鱼雷按携载平台和攻击对象分为反舰(舰舰、潜舰、空舰)鱼雷和反潜(舰潜、潜潜、空潜)鱼雷。

按雷体直径分为大型鱼雷(533~555毫米)、中型鱼雷(400~482毫米)和小型鱼雷(254~324毫米)。

按制导方式分为自控(程序控制)鱼雷、自导鱼雷、线导鱼雷和复合制导鱼雷。

按推进动力分为热动力(燃气、喷气)鱼雷、电动力鱼雷和火箭助飞鱼雷。按装药分为常规装药鱼雷和核装药鱼雷。

目前,世界上装备和使用鱼雷的国家很多,但能够研制和生产鱼雷的国家却屈指可数,只有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瑞典、中国等廖廖几个。其中美国的鱼雷研制水平一直居世界领先地位,而俄罗斯在与美国的激烈竞争中,其鱼雷发展独树一帜,是唯一可与美国分庭抗礼的鱼雷生产大户。 鱼雷

重型鱼雷

俄罗斯胜美一筹

重型鱼雷由于航程远、威力大是美俄两国海军发展的重点。在美军重型鱼雷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MK48型鱼雷。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这种鱼雷目前已发展到了MK48-0、1、2、3、4、5六个型号,主要装备各型核潜艇,是美海军用以攻击潜艇和水面舰艇的主力武器。其中MK48最新型号MK48-5型已趋于智能化,该鱼雷采用线导加主被动声自导,线导导线为双向传输,不但发射艇可将目标信息传给鱼雷,而且鱼雷的运动弹道和航行参数也能回传给发射艇,潜艇可随时监视和校正鱼雷航向;其声自导头采用多频制,可在恶劣海情、浅水、冰层下及干扰条件下有效工作。制导系统装有5台微型计算机,存储量大,处理速度快,可预先存入特性信息,具有识别真假目标的能力。动力系统采用"奥托-2"型燃料,具有高能量密度、低噪声、无尾迹等优点。MK48-5型可发射后不用管,依靠声自导完成搜索和攻击,单雷命中就足以击沉一艘大型潜艇或中型水面战舰。而且该雷航速高、潜深大,特别适用于攻击大深度高速潜艇,是美国海军本世纪的主战鱼雷。

相比之下,为与美国庞大的航母编队相抗衡,俄罗斯在发展重型鱼雷上花费的心思更大。为能够击沉或重创美国的航母、巡洋舰等大型水面战舰,根据实战的要求,俄罗斯推出了65型超大型鱼雷。这种鱼雷装药量达900公斤,居世界鱼雷之首,航速为50节时,航程可达50公里,30节时,航程可达100公里,最大航行深度1000米。其主要攻击对象是航母和大型水面战舰。目前,俄罗斯的"阿库拉"级、"奥斯卡"级、V-2/3级攻击潜艇以及"台风"级弹道导弹潜艇均携带有65型鱼雷。俄罗斯新近研制出了主要用于摧毁美国大型航母的DST-96超大型反舰鱼雷。这种鱼雷最大发射深度为1000米,探测距离达20000米,战斗部采用碰炸或近炸引信,鱼雷可在水下2-3米冲至舰艇龙骨1/3-2/3处爆炸,从而对舰艇造成致命一击。可以说,俄制重型鱼雷比美制重型鱼雷威力更大。

轻型鱼雷

美俄势均力敌

轻型鱼雷尽管没有重型鱼雷威力大,但是由于携载平台多样,机动灵活,因此美、俄两国一直都有没有放松对轻型鱼雷的研制。目前美国着重在研制MK50型鱼雷。MK50鱼雷自适应能力强,智能化程度高,其制导系统采用声自导平面基阵,具有目标识别能力和水声对抗能力,尤其是浅水性能好,有极强的抗混响和抗干扰能力,航速可达60节时,航程18000米,航深900米,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轻型鱼雷之一,也是美海军本世纪的主力鱼雷之一。俄罗斯在发展舰用、潜用重型鱼雷的同时,一直没有放弃轻型鱼雷的研制开发,俄罗斯90年代在APR-2E基础上研制出了A3型空投反潜鱼雷。这种鱼雷头护罩由5个2毫米的金属片组成,易于散开,雷尾装有空中弹道稳定器,航速为70节时,航程为3400米,航深600米。相比之下,美国的新型鱼雷航程更远,航深也略胜一筹,但是俄制轻型鱼雷速度高于美制鱼雷,更具有袭击的突然性。经过新型探测技术的更新应用,两家鱼雷的制导技术也不相上下。

火箭助推鱼雷

俄罗斯风头更劲

火箭助飞鱼雷就是鱼雷装有火箭助推器,其在空中飞行的航速可达音速。这种鱼雷家族的"异类"速度快、射程远,因而倍受美俄两国的青睐。美国在90年代针对俄罗斯"台风"、"奥斯卡"和"阿库拉"级三种先进高速,深潜潜艇研制的"海长矛"火箭助推鱼雷可从潜艇鱼雷发射管内发射,也可由水面舰艇垂直发射装置发射,飞行速度约2马赫,射程可达110-160公里。俄罗斯的火箭助飞鱼雷研制的起步要比美国晚,但其技术水平和发展势头却强于美国。90年代以后,俄罗斯在SS-N-16基础上研制出了新型火箭助飞鱼雷"飑"系统。据称"飑"系统时速达1.6马赫,水中攻击距离10000米,噪声低,可实施隐蔽攻击,对现代任何大型潜艇来说,"飑"鱼雷系统都可以是一场噩梦。西方一些海军人士认为,俄罗斯的这类超高速鱼雷已对核潜艇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虽然俄罗斯海军已今不如昔,大型战舰、潜艇或拆或出售,或"痛"卧基地无法出海。但其大型反潜武器尤其是鱼雷发展却在不断推陈出新,凭借这些经济实用,效费比高的利器,使美国海军的大型舰艇编队也忌惮三分。

§ 作用

发射鱼雷

自19世纪60年代问世,20世纪初应用于实战以来,鱼雷便一直在反舰、反潜作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代鱼雷主要用于攻击潜艇,也用于攻击大、中型水面舰船。除由舰艇、飞机携载外,还可配置在要塞、港口和狭水道两侧的岸基发射台,用于攻击入侵的敌方舰艇。

§ 发展过程

鱼雷

发展的系列化

为完成不同的使命,鱼雷一般按轻、重两个系列发展。轻型鱼雷直径一般小于400毫米,重型鱼雷直径一般为533毫米。轻型鱼雷适合于水面舰艇、直升机空投及火箭助飞发射,其主要任务是反潜,也兼顾反舰。重型鱼雷适合于舰、艇管装发射,其航程远,爆炸威力大,用途广泛,是发展的重点。在重型鱼雷的研制中只有前苏联可以和海军实力强大的美国相抗衡,它针对美国航母编队,研制了超大口径的65型鱼雷,产生了一定的威慑作用。但随着鱼雷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战术思想的改变,目前鱼雷已向通用化方面发展。在作战海域方面既可用于深水也可用于浅水。

动力系统的发展

鱼雷从最早的瓦斯雷发展到现在的电动力和热动力鱼雷,经过了一个发展过程。鱼雷动力装置的性能决定着鱼雷的航速和航程。热动力鱼雷虽然在航速和航程方面都优于电动力鱼雷,但其技术难度大,研制周期长,航行深度受背压影响,噪音大,航迹明显,隐蔽性差。而电动力鱼雷可在大深度航行,功率不受背压影响,噪音小,不排气,无航迹,隐蔽性好,造价也比较低廉,其单雷价格是热动力鱼雷的三分之一。因此各国海军大都同时装备有热动力和电动力鱼雷,以发挥各自优势,提高作战能力。

为了解决热动力鱼雷在大深度航行时的影响,各个国家都在研究半闭式和闭式循环动力装置,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电动力鱼雷关键是高能电池的研究。目前银锌电池是在役鱼雷上使用最多的一种电池。鱼雷电机的发展方向是进一步改进永磁电机,提高推进电机的可靠性、维修性、比功率等性能。为了解决电动力鱼雷航程短的问题,还可借助于空投及火箭助飞的发射方式,综合利用鱼雷与发射装置之间的搭配关系,进一步提高鱼雷的作战指标。

制导技术的发展

从鱼雷问世到二战前所用的鱼雷都是无制导的直航鱼雷,是一种近程快速、威力大的反舰武器,但是由于雷上没有自导装置和非触发引信,单雷命中概率很低,必须同时几条雷齐射。

随着水面舰艇性能的进一步发展,鱼雷所要攻击的目标在航速和机动性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无制导直航雷已停止生产。

二战后各国相继研制了声自导鱼雷。然而声自导鱼雷的发展遇到了越来越大的困扰。声自导所利用的水声信号同海洋环境噪声、鱼雷自噪声、人工干扰噪声、混响等混杂在一起,这给信号的提取和识别带来了困难,尤其在鱼雷航速很高时更是如此。这就要求声自导鱼雷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

目前世界先进国家所设计的重型鱼雷大都采用了线导+主/被动声自导技术,大大提高了鱼雷的抗干扰和目标检测能力。线导中所使用的导线大都是铜线,其缺点是导线重、体积大、抗拉力小、传输频带窄、信号衰减量大。而且线导鱼雷中信号的衰减量和导线的长度成正比,导线越长信号衰减量越大,因此就限制了鱼雷的航程。随着光纤传输信息技术在通信领域内的成功应用,科研人员提出了以光纤代替普通铜导线用于鱼雷的设计方案。美、法等国分别成功地进行了光纤线导的海上试验,试验距离达到了20~30千米。

在鱼雷制导技术的发展过程中除声自导、线导、光纤制导等以外,有些国家还采用了尾流自导技术。尾流自导抗干扰能力强,可通过预编程设定,解决多目标情况下对预定目标的攻击。前苏联的65型等鱼雷都较好地利用了尾流技术,美国只有MK 45F鱼雷采用了尾流自导技术,但并未普及。此外瑞典的TP61系列鱼雷具有线导/被动声自导功能,同时也具有尾流自导功能。

目前尾流自导技术只应用于反舰鱼雷,尾流自导属非声自导,不受水文条件的影响,可在贴近水面高速航行,对于攻击水面舰艇有较强的威力。同时由于尾流难以伪造产生,干扰尾流自导鱼雷比较困难。因此尾流自导鱼雷抗干扰能力强。尾流自导鱼雷航速高、噪声大、隐蔽性差。但由于鱼雷是从舰船尾部进行跟踪,处于声纳盲区之内,并且尾流消失需要时间,因此水面舰船对尾流自导鱼雷实施对抗和规避很难奏效。

§ 发展趋势

21世纪反潜、反舰形势更加严峻,常规潜艇将以水下20~25节速度,核潜艇将以40节速度,在水深400~1000米处采用“隐形”及先进的水下对抗技术参与作战,航空母舰等大型水面舰艇将以25~35节的航速,装备十分完善的反导手段,并具有强大的对海、对空及反潜火力。由于鱼雷具有隐蔽性、大的水下爆炸威力和自导寻的的精确制导,鱼雷在水下的作战地位越来越高,它不仅是未来海战有效的反潜武器,而且也是打击水面舰船和航空母舰、破坏岸基设施的重要手段。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鱼雷武器的发展,并根据未来海战的需求和各自的战术思想,结合本国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技术道路发展鱼雷武器。

智能化制导鱼雷

鱼雷制导性能是鱼雷战术技术指标的核心内容,也是鱼雷研制中的难点。制导性能将直接影响到目标的检测和识别及抗干扰能力。对于现代战争而言,作战舰艇都采用了多种不同类型的干扰器材,以对抗鱼雷对其攻击。因此各国专家都非常重视对先进的水声对抗技术进行系统的研究。所以,未来海战特别是水下战斗实际上是探测与反探测,对抗与反对抗的较量。因此鱼雷制导系统除了必须具有自导作用距离远、搜索扇面大、导引精度高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具有较强的抗自然干扰,尤其是抗人工干扰的能力。同时能够更有效地攻击目标要害部位和薄弱环节。

鱼雷智能化制导技术主要是通过制导系统应用高速数字微处理机,采用自适应技术,最优控制技术来实现的。由于水下电子对抗技术的日益发展,鱼雷制导系统必须能够对来自于自然和人工的干扰目标进行识别,根据其不同的特征提取出有用的目标参量,然后由自适应控制系统选择和调整其工作状态和参数,瞄准在搜索攻击过程中几何尺寸变化大的目标,进行最优控制,从而实现“精确制导”,并以90°命中角击中目标的要害部位。

智能化制导在国外鱼雷已得到应用,能够在复杂的海洋水声环境中识别真假目标。 鱼雷

战斗部聚能爆炸技术

战斗部是鱼雷武器唯一有效载荷。战斗部的威力大小,对目标的毁伤程度与装药的数量、质量、爆炸方式等有关,也同鱼雷命中目标的位置、舰艇结构有关。

现代舰艇为了自身的安全,在结构设计及材料选择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且在一些先进国家的潜艇上得到了应用。这就大大增加了潜艇的下潜深度和抗爆能力。因此在装药量和炸药质量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只能采用新的爆炸技术。

在提高爆炸威力方面,各国除继续研究新炸药外,都采用了定向聚能爆炸技术,具有40千克的装药量,产生250千克爆炸威力的效果。聚能爆炸技术主要用于轻型鱼雷,而且采用聚能爆炸的鱼雷只采用触发引信而不采用非触发引信。

火箭助飞鱼雷的发展

在反潜武器中火箭助飞鱼雷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了对付潜艇的威胁,鱼雷武器系统在远距离上的快速反应十分重要。鱼雷和弹道导弹相结合构成的火箭助飞鱼雷能用很高的速度把鱼雷送到远距离的目标附近,系统反应时间短,可以昼夜全天候使用,可以连续射击,提高了目标杀伤概率。

火箭助飞鱼雷已有多种型号装备部队。如美国的舰对潜“阿斯洛克”和前苏联的SS-N-14等。鉴于现代战争远距离作战的特点,火箭助飞鱼雷的发展前景是非常乐观的。>军事频道>>滚动新闻>>鱼雷简介">[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9: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