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黄庭坚集
释义

§ 黄庭坚集

黄庭坚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著作现存《豫章黄先生文集》三十卷。另有南宋时任渊等三人整理加注的《山谷诗集注》内集三十卷、外集十四卷、别集二十卷。又《山谷词》一卷。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他出身于一个文学空气很浓的家庭,父亲黄庶是专学杜甫、韩愈的诗人,著有《伐檀集》二卷;舅父李民也是诗人,而且是有名的藏书家;两位岳父孙觉和谢师厚也是积学知名之士。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从小就博览群书,三教经典以及小说杂书无所不读。所以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尤其是他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黄庭坚在治平四年(1067)考中进士后,于熙宁初任汝州叶县的县尉,熙宁五年(1072)任北京国子监教授,得到大臣文彦博的器重。元丰元年(1078),他写了一封信给徐州太守苏轼,表示仰慕之意,并呈诗二首。苏轼当即复信,称赞他的“古风二首,托物引类,真得古诗人之风”(《答黄鲁直书一首》)。

两人从此缔交,终身不渝。元丰三年,他出知吉州太和县,路过舒州时,游览了三祖山上的山谷寺,因爱其风光,便以山谷道人作为别号。元年间。他以秘书省校书郎召入馆阁,司马光赞赏其好学有文,邀请他参与校定《资治通鉴》。他在京将近九年,任《神宗实录》检讨官、加集贤院校理,升起居舍人、秘书丞,兼国史编修官。这一时期,苏轼兄弟是朝廷显要,他始终追随着苏轼,常相唱和,成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绍圣年间,政局发生了变化,章、蔡卞等新党得势,肆意迫害元党人,他被贬为涪州别驾,从此又自号涪翁。徽宗时,蔡京擅权,大兴党祸。转运判官陈举承宰执赵挺之的风尚,告发他所作《荆州承天院塔记》中有幸灾谤国之意,因此被撤销一切职务,流放宣州编管,他的著作也因此遭禁。崇宁四年(1105)九月三十日,他死于贬所,终年六十一岁。

黄庭坚在政治思想上受苏轼的影响很大,并屡次与苏轼一同被贬。但他主张新旧的两党互相宽容:“人材包新旧,王度济宽猛。”(《次韵子由绩溪病起被召,寄王定国》)他虽然不很赞成新法,但不像司马光等那样极端保守,坚决反对,并认为新法的流弊不是王安石的过错。在《跋王荆火禅简》中,他对王安石的人品十分推崇敬佩:“然余尝熟观其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他这种不抱偏见地对待王安石的态度,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黄庭坚的世界观是儒佛道三家思想的混合体。他所受的教育,自然是传统的儒家学说。但在激烈的新旧党争中,他没有勇气也毫无办法去解决矛盾,于是便逃遁到仙乡佛国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

他和法秀、祖心、惟清、悟新等禅师交往,接受了禅宗的影响。其诗歌创作中,除了儒家经典外,道家的《老子》、《庄子》、《列子》、《抱扑子》、《淮南子》、《黄庭经》等,佛家的《金刚经》、《法华经》、《楞严经》、《维摩经》、《华严经》、《涅经》、《般若经》、《传灯录》等都是他所喜欢涉猎的,可见他所接受的思想影响也较复杂。黄庭坚是作为宋诗的代表作家之一而载入史册的。北宋中后期,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跟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复斗争,黄庭坚属于旧党中人,他的政治生涯也随着旧党势力的消失而升沉变化。他一生从未居要职、握大权。

他在地方任上,有机会接近下层,能关心百姓的疾苦,为农民做过一些好事。他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也比较客观,在新党当政时,黄庭坚执行了新法,但在具体实施时敢于作出一些便民的修改,旧党得势时,他时变法被全部废弃而感到惋惜。因而在黄庭坚的诗歌中,有一些较真实地反映了这个时期的历史情况和社会现状的好作品。如《流民叹》、《戏和答禽语》、《上大蒙笼》、《送范德孺知庆州》、《蚁蝶图》等,都深深打下了时代的烙印,反对统治阶级的苛政,对人民的疾苦表示同情,关心宋朝与契丹、西夏之间益尖锐的民族矛盾斗争。但这些“爱国忧民”的诗篇在黄诗近二千首作品中数量不多,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

在黄庭坚诗歌中,描述个人的生活经历如亲友间的友谊的作品占有三分之二以上。这些诗歌表现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理想和抱负、抒发了失意时的感慨。诗人珍惜那金石般坚贞的亲情友谊,把诗当成日常往还的书信,“次韵”、“和答”、“有赠”、“有怀”,热情的鼓励,亲切的劝勉,共同分享生活中的欢乐与悲哀。尽管处处是罗网,每句诗都可以造成文字狱,但诗人们深挚的情谊却依然维系着,即使因此而被贬官,被流放,还是感到“难答故人情”!对坎坷的人生,诗人在执着地探索着,总想追寻出它的秘密,当他无法找出答案时,就只好在老庄哲学和佛学中去获得精神的解脱,这就是黄诗经常羼杂着禅学说教的原因吧!

黄庭坚对中国古典诗歌影响最大的还是在诗歌的艺术形式方面。他的自己大量的创作实践,总结出一套较完整的诗歌创作经验,指示人们作诗的规矩方法,以至形成了一个笼罩两宋百年的文学流派——江西诗派,其流风余韵远被于近代,清末的“宋诗运动”,也许就是黄庭坚开创的江西诗派的回光返照。

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严密的谋篇结构的法度。宋人范温《潜溪诗眼》引黄庭坚的话:“文章必谨布置。每见后学,多告以《原道》命意曲折。”宋诗本有散文化的倾向,黄庭坚也把写文章的法度用了诗歌创作中,要求一篇上下,都有线索可寻,每句每段,也应安排得法。但这“布置”并不是要试贴那样僵化的格式,村学究的“起、承、转、合”,而是要曲折变化。“奇正相生”,富有法于无法之中,最后达到“无意于文”的浑成之境。我们读黄诗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作者的思路好象突然断了,上下两句,前后两段接不上榫,这正像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镜头一下子转换,场面突然改变,但其中还是有人内在联系的,需要我们用自己的想象补足它。这样,文学就更简炼,诗意也更会蓄。

(二)讲究修辞造句。黄诗有其特殊的句法,那是从杜甫一脉传下来的。喜欢造拗句。在句子结构上,不按正常的语法规律,把主语、谓语、宾语的次序颠倒,或删去一些句子成份,或把两个意思紧缩在一句中,以使句意曲折,文气跌宕,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其名句“风雨极知鸡自晓,雪霜宁与菌争年”(《再次韵寄子由》)、“黄流不解ネ明月,碧树为我生凉秋”(《汴岸置酒赠黄十七》)等,都是佳例。黄诗很重视炼字,“置一字如关门之键”,五言诗句的第三字,七言诗句的第五字,更要求工稳新警。置字有力,句中有“眼”,句子便显得骨格峻峭,全诗为之而生色。还要炼虚字,尤重连接虚字的运用,以使行文跌宕有致。

(三)重视律诗中对偶句的锤炼。对偶,唐人已下过很多功夫,唐诗中有不少工整精美、脍炙人口的对句,宋人想突过它,只得另立新法,别出新意。黄诗的对句,自然生动,有些乍看起来像是散文的句子,毫不似对偶,但认真体味之,则觉字字工切,别有韵味。如“舞阳去叶才百里,贱子分公俱少年”(《次韵裴仲谋同年》)、“清坐一番春雨歌,相思千里夕阳残”(《和答王晦之登楼见寄》)等。就是所谓的“以歌行之气,运于偶句”了。

(四)具有一种特殊的音乐美。诗的音律与感情是一致的,特殊的风格需要用特殊的音律来表现。黄庭坚的律诗,有许多不合“正格”的句子,不按照诗律规定的平仄来组句,“其法于当下平字处以仄字易之,欲其气挺然不群。”这种拗句,用得好的,声情并茂,在“不和谐”中更觉其美,如“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题落星岚漪轩》、“清谈落笔一万字,白眼举觞三百杯”(《过方城寻七叔祖旧题》)等,我们在吟诵时自会感到其音律的特殊美。就这样,黄庭坚苦心孤诣,刻意出奇,用他那“奇正相生”的谋篇法度,用他那“以故为新”的句法字法,用他那险拗的音律,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人们把这种“峭刻生新”、“深折透辟”、“老辣硬涩”的诗风称为“黄庭坚体”。在扫除五代、宋初柔弱华靡的诗风上,黄庭坚对中国诗歌的发展是有贡献的。

黄庭坚论诗,提倡“无一字无出处”和“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法,在宋代以至后来的诗坛上都发生过一定的影响。江西诗派崇尚瘦硬风格,要求字字有来历,往往袭用前人诗意而略改其词,以为工巧,就是继承了黄庭坚的衣钵而变本加厉的。黄庭坚过于重视诗歌的技巧工形式,而忽视了文艺最本质的东西——作品的思想内容,所以无论怎样力图推陈出新、练字锻句,把别人惯用的词语、陈腐的调子引剥落干净,但实际上只不过是用自己的新瓶子装了前人的旧酒。他在文字技巧上越陷越深,有些诗作生硬怪僻,或过于曲折隐晦,以致成为只供少数人欣赏的古董了。

黄庭坚的散文虽为其诗词成就所所掩,但在北宋不失为一作手。他作文立意为本,并注重辨体,称“荆公评文章常无体制而后文之工拙”(《书王元之〈竹楼记〉后》,故颇致力于学习前人的文章法度。在其记述性文章中,不仅写景状物形象生动,而且寓以哲理,启迪人生,使文具有情理相生之趣。在他留下的众多的书信中,以贬谪时期的居多,它们或述交谊行正,或谈艺论文,多真情实感,非泛泛应酬酬作,从中表现出作者的人品与识见。他的题跋随笔涉及面很广,尤以诗论书画美术者为多,涉笔成趣,常多慧心解悟之论,短章隽语,意味深长。总之,黄庭坚的散文雅健警炼,应当在北宋文坛上占有一席席地。

§ 相关信息

鳞集毛萃

磊落光明

磊落不羁

磊落不凡

磊浪不羁

磊瑰不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9:4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