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黄巷
释义

§ 简介

黄巷

晋永嘉年间(307-312)中原黄姓人家避乱入闽,落户在此,故称黄巷。黄巢军入福州,因闻黄璞的大名,命令兵士“灭炬而过”。清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抚李赋,楹联大师梁章炬,进士陈寿都曾居住巷内。梁章炬58岁时,引疾归田,住的就是黄璞的旧居,他在宅内建的小楼假山池馆,颇有江南园林风韵。[1]

§ 景区简介

三坊七巷全景

三坊七巷

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八一七北路西侧,旧属侯官县。以南后街为轴线、三坊在西、七巷在东,坊巷均为东西走向,自北向南三坊为: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为: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坊巷中,历代文人荟萃,且保存着大量明、清时期民居建筑和庭院园林,建筑界誉之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是福州市文化保护区之一。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除杨桥巷扩建为杨桥路,吉庇巷扩建为吉庇路外,其它坊巷仍保持着粉墙青瓦,深宅大院、石板小巷的风貌。

衣锦坊

位于南后街西侧。西接通湖路馆驿桥,中间有闽山巷,南通文儒坊;有雅道巷连双抛桥,且与柏林坊、水流湾相通。宋宣和年间,御史中丞陆蕴、陆藻兄弟相继典乡郡,遂名“棣锦坊”。宋淳熙进士,江东提刑王益祥退休居此,改今名。明都御史林廷玉、嘉靖间进士郑鹏程均居此。革命烈士翁良毓故居在雅道巷南端西侧。

文儒坊

位于南后街西侧。西通金斗门桥河沿,原名山阴巷,后改儒林坊.宋时海滨四先生之一、祭酒郑穆居此,改称文儒坊。中间有闽山巷,通衣锦坊,闽山境曾以著名社火闻名福州。另有三官堂与支巷大光里,南经早题巷通光禄坊。明尚书林瀚居此,设尚书里,且在坊西建林氏家祠。明七省经略、抗倭名将张经居此,旧宅尚存。清帝师之父、咸丰进士陈承裘“六子科甲”第装修精美,台湾总兵甘国宝住宅、祠堂在坊西端南侧。清著名学者陈衍、何振岱都住在大光里,这里还有陈衍主持修建的诗人聚会处“听雨斋”。民国时期林白水创办蒙学堂也设在坊内,民国海军将领陈季良也居于此。近代福州富商尤恒盛,在坊内占有大量房产,故有“尤半街”之说。坊东口北墙上,镶嵌一方清光绪七年(1881年)文儒坊公约碑,是福州古坊巷仅存的公约碑。

光禄坊

位于南后街西侧。东通吉庇路,西通花仓前。坊内有玉尺山。宋光禄卿程师孟常到坊中闽山法祥寺游览、吟诗。寺僧镌刻“光禄吟台”于石上,遂名光禄坊。坊中建有纪念宋代理学家杨时的“道南祠”,又有清代画家许友读书处“米友堂”,康熙间内阁中书林佶读书处“朴学斋”。坊内机房里为明代织造遗址。坊西“花仓前”,是福州工艺名纸花的产地。

杨桥巷

位于南后街东,旧名右通衢。宋宣和间,更名春风楼,一名丰盈坊,后改登俊坊。又以其西通杨桥,称杨桥巷。60年代扩建改名为杨桥路,成为城区横贯东西主干线。南后街北口西侧,原有万升桶石店。店后宅第,是黄花岗烈士林觉民父辈7房亲属住宅。后卖给谢冰心祖父谢銮恩,冰心幼年曾居此。杨桥巷原来还住有“台湾林”,是严复三子严叔夏岳家。

郎官巷

宋代刘涛居此,子孙皆为郎官,故名。北宋学者“海滨四先生”之一陈烈亦居于此。清林星章的二梅书屋在巷西段南侧,数进连叠,可通塔巷。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住在巷西段北侧(清式民房,旁有民国式花厅),直至逝世。巷内西段南侧,还有一座天后宫,殿堂上八角藻井,由七层如意斗拱叠涩螺旋结顶,优美华贵。巷内另有闽西蓝氏祠堂与泰宁试馆。

塔巷

原名修文巷,宋时改称兴文巷、文兴巷,又以闽国时建育王塔于巷北而改今名。原塔系木构,已毁,清代巷内砌造半爿小塔,作为古迹纪念,50年代移置巷口。宋时“海滨四先生”之一陈襄、清旅行家张际亮居此。民国时期海军旅长王麒故居在巷西北侧,与郎官巷的二梅书屋毗邻。福州最早的电灯公司(即供电所)曾设于巷内。

黄巷

西通衣锦坊,因晋永嘉年间,黄姓避乱入闽居此,而得名。唐崇文馆校书郎黄璞居巷中。相传,黄巢兵过“过璞儒者,戒无毁,灭炬而过”。宋时改名新美坊,又称新美里。清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抚李馥、大学者梁章钜、五子登科的郭阶山、经学家陈寿祺、琉球册封使赵新,以及葛、萨、毛等名门世家均居巷内。梁章钜旧居在黄璞旧居遗址,建有小楼,取名黄楼,现尚存假山池馆。

安民巷

旧名锡类坊。宋代因刘藻以孝闻,朝廷诏赐粟帛旌奖,因号“锡类”。后太宰余深居此,改名“元台育德”。元代,福建省都事贾讷居此,其母贞节,改名贞节坊。巷名由来有两说:一说,黄巢义军入城至此,出示安民布告故称;一说,因施粥安民而得名。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设在巷内。

宫巷

西通南后街。旧名仙居里,巷中有紫极宫而名。后因巷中崔、李二姓显贵,更名聚英,明代改为英达。巷口旧有“古仙宫里”额。巷内从昔时道观紫极宫,到清代为关帝庙,现作宫巷小学。巷内有林则徐女婿沈葆桢、刘齐衢住宅,林则徐次子林聪彝住宅,爱国诗人林昌彝住宅,还有民国时期海军总长刘冠雄故居,东口北侧有连城张氏试馆。

吉庇巷

东通津泰路,西接光禄坊,南傍安泰河。宋状元文渊阁学士郑性之居此巷。吉庇原含吉祥如意之义,后因谐音,俗称“急避巷”。民国海军司令兰建枢居此。民国8年(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福州青年学生迅速响应,在巷内谢家祠开会,成立“福建学生联合会”。

华林寺

位于福州市屏山南麓。宋乾德二年(964年)吴越国郡守鲍修让为祈求国境安宁而建。初名“越山吉祥禅院”。宋高宗御书“越山”、“环峰”,残碑犹存。明正统九年(1444年)赐额“华林寺”。几经兴废,仅存大殿。大殿坐北向南,面阔三间,进深四间,抬梁式构架,单檐九脊顶,高15.5米,面积574平方米。用“材”规格超等,构件硕大;梭形柱,斗底有皿板痕迹,保存魏晋风格;阑额、乳状均属“月梁造”作法,造型古朴;斗拱组合严谨、简洁,檐下四周外向用“双杪三下昂重拱偷心七铺作”,内向斗拱铺作均按需要,随宜加减,大量运用插拱。经用碳14测定,确认为千年前原有构架,是长江以南最古老木构建筑物。日本镰仓时期“大佛样”、“天竺样”建筑,深受此类建筑风格影响。1982年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国家拨款落架重修,新址较原址东偏14.6米,南移8.3米。采用有机化学灌浆等新技术工艺,保存了原构件各种精美造型和特色,整旧如旧,并配建附属建筑:山门、东西配殿、回廊及工作室等等。1989年10月全部竣工,耗费人民币144万元,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寺内存有宋代高宗赵构篆书残碑一方,清康熙《华林禅寺香灯碑》、民国《林森纪念堂碑》等。

林则徐墓

位于福州北郊马鞍村金狮山南麓。坐北向南偏东南57度。平面呈如意形,三合土夯筑,五层墓埕,面宽14.6米,纵深37米。封土隆起,形如覆釜。封土后护坡正中饰一圆形的“寿”字,字径0.82米。封土前竖立一块高1.08米、宽2.55米、厚0.16为的墓碑,碑面阴刻:“皇清诰封资政大夫、两淮盐政、前江苏按察使晹谷林公、配陈夫人,男少穆公、妇郑夫人,出继男雨人公、妇李孺人寿域。道光丙戌年仲夏吉旦立。”楷书,直下11行(读序自中、左、右),字径12厘米。碑文中的“谷林公”为林则徐父林宾日(1749~1827年);“陈夫人”为林则徐母陈帙(1759~1824年);“少穆公”即林则徐,“郑夫人”为林则徐妻郑淑卿(1789~1847年);“雨人公”为林则徐弟林霈霖,“李孺人”为霈霖妻李氏。此墓系清道光六年(1826年),林则徐因母丧守制,为其父母营造的,林则徐逝世后附葬于此。墓碑两侧墓柱亦为三合土质,上刻:“百丈松楸驯鹿土,千秋圭节卧牛眠。”封土前两侧的墓屏镌刻:“风清华表翔元鹤,云护佳城阖玉鱼”。第一层墓埕两旁雄踞一对狮子,三合土塑,雄戏球,雌携子。两侧竖立一对青石碑,左为《御赐祭文》,右为《御赐碑文》,高2.6米,宽1.10米。第二层墓埕正中立一堵三合土横屏,上刻:“五凤来翔”楷书,字高0.59米,宽0.46米。1961年、1981年两次重修,1961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颁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昭忠祠和中法马江海战烈士墓

位于福州市马尾区马限山麓。清光绪十年(1884年),安葬中法马江海战死难烈士796人,九冢,建昭忠祠一座。民国9年(1920年)修昭忠祠,合九冢为一坟。祠坐西北向东南,有戏台、前后殿,均为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周以风火墙。1963年重修祠墓、1984年重修祠墓及前后殿,并辟为纪念馆。墓在祠南侧,长49米,宽10.9米,高1.03米,坐西北向东南,砌石,混凝土面,墓前方形拱顶亭,立一碑,碑文楷书:“光绪十年七月初三日马江诸战士埋骨处”,保存较好。1961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妙保圣坚牢塔

位于福州市鼓楼区乌石山东麓。塔用花岗石砌建,风化后呈黑色,故俗称“乌塔”(çOè)。后晋天福六年(941年)闽王王延曦称帝,为自身和眷属以及臣下祈福,在唐贞元无垢净光塔旧址兴建此塔。原计划造九层,天福九年(944年),在部属政变中延曦被杀,塔仅建七层结束。塔平面呈八角形,塔座尚没在土中,高32.86米。塔内层层有石阶通道接连层廊,层层串连至顶。塔基为须弥座(没在土中,形制不详),转角设倚柱,每层叠涩出檐,层层收分,上施平座栏板,栏板双面浮刻勾片纹,回护周廊。檐面刻瓦垅,檐口刻勾头滴水。八角各有翘脊,脊端各坐一尊镇塔佛,七层计56尊。塔顶八面坡,覆钵结顶,上置圆球、宝塔、露盘,铁葫芦顶刹。露盘八方各垂铁链,连接塔顶八角脊端,稳重挺拔。第一层塔身,东面设门。八角各立一尊金刚,着盔披甲,各执剑、铜、牙铲以及宝珠、铃铎、琵琶、凉伞等法器,系明代天启元年(1621年)镶嵌上去。七面塔壁各设一供佛石龛。其它各层,均两面对称设门,余面设龛。龛下为须弥座,龛呈长方形,高0.90米,宽0.50米,深0.20米,内镶黑色页岩高浮雕佛象一尊。佛肩左右上方分别刻佛名、捐资祈福者题名。每层统一供奉一佛,自下而上:“南无金轮王佛”、“南无当来下生弥勒佛”、“南无无量寿佛”、“南无多宝佛”、“南无药师琉璃光佛”、“南无龙自在王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各佛的坐相、手势与法器也各异。塔名碑:“崇妙保圣坚牢之塔”,楷体、分双行、直下。上款功德主王延曦名号等42字,下款监造官员名号等80字,均各一行。碑质为黑色页岩,全高1.73米,宽0.92米,嵌于第四层东面塔壁。塔记,篆额:“崇妙保圣坚牢塔”碑文楷书,21行,行27字。碑质黑色页岩,高1.37米,嵌于第五层南面塔壁。另有祈福题名碑,上列闽国16名高级官员爵号、职位及妻子的爵封、姓氏,镶嵌在第七层南面塔壁佛龛中。上述佛像、文字均为研究五代闽国史及其宗教、雕刻艺术珍贵资料。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塔石因风飞坠。因塔身倾斜,1958年,逐层箍以钢条,石缝以水泥浆灌注加固。196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公布为国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州船政局旧址

址在闽江支流马江北岸中岐乡。清同治五年(1866年),左宗棠选择船政基址动工。同治七年(1868年),建造衙署(船政衙门)、学校(前后学堂、艺圃、绘事)洋员办公所和住所、储藏所、厂房(车间)船坞、洋房(宿舍)等80余所建筑物,占地600亩,其规模在全国首屈一指,与当时西方的造船场设备一样齐全。今尚存有二号船坞、轮机厂、合拢厂、钟楼、绘事院、储材井、天主堂、粤东山庄、海军练营、飞机滑道等旧址。199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钟楼

福州船政初创时设有自鸣钟与号钟,均已无存。现存钟楼系民国15年局长陈兆锵设计,由继任造船所所长马德骥组织施工。钟楼总高度18.7米,共五层。层层收分,宝塔式,底边长3.94米。一、二层均为四根方形支柱,三、四层为四方设门洞,门洞前出廊,廊沿饰以铸铁花纹栏杆,五层(顶层)四方各镶时钟面。时钟是所仪表车间精制,径1米,内安装钟表传动装置,按时敲点。顶层之上为八角楼顶,顶上还安装南北指向标杆和风向标,高2米。这一年,造船局改称造船所,钟楼成了船政史上的一座标志。民国28年被日机多次轰炸,部分被毁,1984年修复。

鼓山摩崖石刻

位于福州市东郊鼓山,分布在鼓山屴崱峰、灵源洞、石门、十八景等地。自宋代迄今,计有548段。其中:宋刻89段,元刻11段,清刻164段,民国石刻95段,其它题刻158段。字体篆、隶、行、草、楷书等各体齐全。著名题刻有蔡襄、李纲、朱熹、赵汝愚等人手书真迹。最早是镌于喝水岩的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蔡襄等人纪游题名;最大是榜书“寿”字,高4米。大部分保存完好。196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涌泉寺

位于福州市东郊鼓山。相传神龙见于灵源洞,唐建中四年(783年),开山祖师灵峤创建华严台;梁开平二年(908年)建寺,王审知延请神晏主持,号国师馆;五代乾化五年(915年)改为鼓山白云峰涌泉院;宋咸平二年(999年)赐禅院额;明永乐五年(1407年)始改今名;宣德七年(1432年)重建,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毁;天启七年(1627年)重建,清顺始年间多次重修,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赐额涌泉寺。寺坐北向南,依山而建。前为无尽山门,沿曲径逶迤入寺。寺前石铺大埕宽广,埕东有泉称“罗汉泉”。相传,创寺时有僧指地见泉,故称。埕西放生池,池南有迴龙阁、岁寒寮等建筑。主建筑由天王殿、钟鼓楼、庭院(中有池沼,拱桥飞跨,为五代时期原构,庭院两侧为伽蓝殿、闽王祠)、大雄宝殿、法堂组成主轴线;东侧有地藏殿、藏经殿、明远楼、白云堂、香积厨、库房、聚香楼、祖楼等;西侧为僧寮、经版库、禅堂、方丈室等,组成庞大而主从有序、巍峨壮观的建筑群体,占地面积11423平方米。大雄宝殿建于光绪间,面阔七间,进深九柱,穿斗式构架,彩绘天花板,重檐歇山顶。殿中祀三世佛,两侧为十八罗汉,殿后祀观世音三大士。藏经殿为清初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七柱,前廊后堂,是涌泉寺最古老殿堂,藏经3万册,经版1375块。原有元延祐版藏经,毁于“文化大革命”,现存有清御藏、菩提叶经、血经。寺印刷经书以供应东南亚寺院。1992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

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庆城路,立于闽王祠内。唐天祐三年(906年)哀帝李祝敕建,高5米,宽1.87米,厚0.29米,碳质黑色页岩,圭形,碑额篆书《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碑文楷书,叙述王审知家世及其治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政绩。于兢撰文,王倜书。白花岗岩刻椭圆形覆莲,碑座高0.91米,宽2.14米,长2.71米。196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审知墓

位于福州市北郊莲花峰下斗顶南麓。坐北向南,平面呈钟形,砖石结构,三层墓埕。面宽27米,深31米。最高层墓埕中并列两个封土堆(宝顶),石砌勒脚,上叠以砖,内实杂土,平顶,高2.8米,长11.1米,前宽4.9米,尾部收敛为弧形,两宝顶间隔2.03米。墓室建在各自宝顶下方,石构,券顶,进深7.26米,宽2.52米,高2.96米,用方整条石叠砌封门。东为王审知,西为其妻任内明墓室。两墓室前均有斜坡墓道,长8.8米,宽2.52米,坡度5度。沿两墓道两侧与墓室之间各有一条宽、深约0.2米的石砌排水沟,自北而南通向墓坪边沿。墓埕前方正中有一条长63米、宽3.7米的石铺墓道,两旁有文武石翁仲各二。文臣高冠秉笏,身高2.23米、宽0.67米;武将着盔、披甲按剑,高1.61米、宽0.72为。石兽有虎、羊、狮各二。石虎俯伏,高0.35米、长1.37米、宽0.58米;石羊俯蹲,高0.48米、宽0.45米;石狮,高0.70米、宽0.38米。封土后有弧形挡土墙,基座用条石叠砌,上砌砖以防坡土滑落。山坡上方竖有一块高2.87米、宽0.94米、厚0.2米的墓碑。碑额琢有双龙戏珠浮雕,碑面正中楷书“唐闽忠懿王墓”。右镌“万历三十年岁次壬寅季春吉日”,左刻“福建都运使司副使、前兵科给事中裔孙亮重立”,字径分别为0.35米和0.12米。王审知夫妇原葬于凤池山。长兴三年(932年),九月十九日将其迁葬莲花峰下。建莲花、永兴二寺,招八名僧人守冢,给田15顷为香灯费用。明宣德五年(1430年),墓被30名屯军盗掘,出土王审知像、玉带,玻璃碗等器物。万历三十年(1602年)裔孙王亮重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物部门对王审知墓多次修缮。196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4月省、市考古工作者联合对其墓室进行科学清理,出土有侈口白瓷碗、青瓷唾壶、青瓷莲瓣杯、白瓷匣钵(缺盖)、玻璃碎片,以及王审知墓志一合、王审知之妻任内明墓志一方。

李纲墓

在闽侯县荆溪镇湖里村大嘉山南麓。墓坐北朝南。封土为圆形,砖砌,中实土,笠形顶,径约2米,高约2.5米。砖壁南向嵌镶宋式凹槽圭形墓碑:“故忠定公后宋开国丞相李公之茔”。封土后有弧形挡土砖墙。五层拜台,面宽约50米,纵深约80米。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重修。立墓碑上刻:“宋丞相李忠定公之墓”、“清福建巡抚张师诚重修”。墓前立有“古社稷臣”石牌坊。神道长约150米,道旁分列石翁仲、石兽、望柱和旗杆石。196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维修,墓四周砌以石短墙。1984年省拨款重修拜台。

张经墓

在福州市西郊原厝村黄店山,地处闽江之滨。古时逆流船只,纤夫牵缆,犹如跪拜,夜间过往船只,多在此停泊,因而有人形容这块墓地是“日受千人拜,夜招万盏灯”的宝地。张经墓为白色花岗石结构,龟甲形圹山,护以双重山墙,形若靠背扶手椅。原有13层墓台,自石坊前至墓后山岗,纵深515米,周围环植松柏,气势雄伟。碑牌轮廓状若拱桥,安置在供桌上。桌裙分框镌刻麒麟怪兽以及花草图案等。左右用侧屏,转折至山墙,侧屏顶端压有两尾鳌鱼,结束处镇以一对石狮。拜石前一道横屏,墓前两侧分列高约3米的文武石人以及成对的马、狮、羊、虎等石兽,还有八角形望柱,望柱石刻“玉音,襟期慷慨”。左刻“玉音,志虑忠勤”。墓碑高1.74米,宽4.28米,上有“明抗倭将领张经墓”题刻。石坊为重檐牌楼式,计有五门,额题“东南战第一”。张经墓在清乾隆时修缮过一次,民国初年被军阀李厚基所毁,1963年、1984年两次重修,现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是福州最大的古墓葬,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经文韬武略,有卓绝的将才,著有《半洲诗集》传世。后人为纪念他,将他的居住地更名为半洲街,沿用至今。在洪塘山麓还建有张经词,以示敬仰。

严复墓

(çÌè)在福州市郊阳岐村鳌头山。墓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系严复生前为安葬亡妻而令其长子伯玉营造的。严复死后亦葬于此。墓以石构为主,坐西向东,形如扶臂椅。墓碑镌“清侯官严几道先生之寿域”,两侧有云龙柱一对,墓前横屏书“惟适之安”4字。墓碑与横屏上的文字皆严复生前所题。严复墓原占地面积仅200多平方米。1984年底国家拨款进行修复,在墓台右侧筑建一高5.8米、厚1米左右、长25米的石构挡土墙,在墓前增加二层石构墓埕,坟墓面积扩至359平方米。1988年底旅居美国的严复长孙女严倚云教授,汇款1万美元,给严复在国内的堂侄女严秀玉用以扩修坟墓,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也拨款1万元资助,历时一年竣工。扩修后的严复墓占地面积1680平方米,五层墓埕周以砖石围墙。墓前洞开二门,门上覆以石构歇山顶,沿门可拾阶而上至墓顶。整座坟墓肃穆壮观,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林纾墓

在福州市北郊新店乡白塔垅山,面对五凤第一峰。林纾病卒于北京的次年(1925年),其妻杨道郁及子林琼扶棺回故里,安葬于此。林纾墓为三合土筑造,坐西北朝东南,面宽10米,纵深18米,靠背扶臂椅形式。山墙正中书一大“福”字。计三重台,台前有一道横屏,外表简朴,占地面积180平方米。此墓是他生前营建的。墓前有落地式墓碑,高1.50米,宽0.63米,上书“清莲塘林畏庐先生之墓”,旁署“长乐高凤岐拜题”。长乐人高凤岐是林纾中举的同年,任广西梧州知府。高凤岐比林纾早卒15年,可知这碑文是林纾生前委托高凤岐书写的。墓碑左右为三折素面侧屏,折转至左右山墙,在侧屏与山墙转角处有两根石柱,上隶书:“著述傥沾东越传,功名早淡北山文。”概括表达了墓主人的愿望与文风。 沈葆桢墓

沈葆桢墓

位于福州市西郊梅亭村火烽山南麓,坐北向南。如意形,三合土夯筑,四层墓埕,面宽10.9米,纵深20.5米。封土隆起,形如覆釜。封土前竖花岗石墓碑,高0.85米、宽0.60米、厚0.155米,两侧残缺。碑面楷书:“皇清诰封资政大夫沈丹林公偕林夫人、长男按察司衔、九江道幼丹公,长媳林夫人,次男……。”墓碑两旁分立一对三合土塑狮子,雄戏球,雌携子。墓祭台案裙有动物浮雕,墓柱阴刻:“人念九原随武子,身半吾。”1988年福州市文管会对坟墓进行全面修缮。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10:1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