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黔东南民族风情
释义

§ 踩堂

踩堂,即踩歌堂,侗语曰“外确”。踩堂时所唱之歌曰踩堂歌,因其歌开头及歌中衬词为 “耶哈耶”,故侗语称 “哆耶”。踩歌堂是南侗区祭祀侗神祖母、庆节及结群交往时所进行的群众娱乐活动。此活动又为男女青年提供了公开的社交活动。踩歌堂多行于旧历年。初一日,侗寨纷纷鸣锣放炮,众人欢聚鼓楼坪,以芦笙为导,不同房族的男女两歌队围成圈,男搭肩,女牵手,随歌师引领而齐声高唱踩堂歌,同时旋圈而舞。任何活动的踩歌堂,均首唱进堂歌,进堂歌均以祭祀祖母为始,歌颂祖母恩德、感谢其护佑。继唱转堂歌,转堂歌多系情歌。这是活动主体,历时长,气氛热烈。将散,又唱散堂歌,先请祖母回祖母堂,然后男女互表惜别之情

§ 斗鸟

由于山林密布,黔东南很多民族长期以来从事狩猎活动,因此,捕鸟、养鸟和斗鸟也就成为重要的集生存、娱乐为一体的比较普遍的民间活动。斗鸟也叫斗画眉。画眉被苗侗人民喻为美丽的化身,人人喜欢喂养。它有美丽的羽毛,精干的身段,嘴尖而好斗。斗画眉从古时就盛行。每逢节日或庆典,养眉者,会集在斗鸡场,让画眉赛叫声,比搏杀。画眉叫声时而如冰下流水,时而如瀑布飞泻,如人对歌,如珠落盘。斗画眉分隔斗和滚斗,隔斗就是把笼门相靠,取一根门隔,两鸟只能在笼中相搏。胜鸟引亢高歌,败鸟低头无语。斗鸟场不但是养鸟人的娱乐场所,而且还是他们的交易市场。今天,随着保护环境和动植物资源的意识普遍增强,黔东南各族人民不再狩猎和捕鸟,但养鸟和斗鸟仍是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凯里市中心的苹果山公园内建有斗鸟场,许多县市、乡镇有斗鸟协会,经常组织比赛和交流活动。在公园、林间 路边、河岸不经意就能看到斗鸟比赛。

§ 斗牛

黔东南的许多村寨,每年择期或在重要节日举行斗牛比赛(当地俗称“牛打架”)。斗牛之牛,都是专门精心饲养的,不从事耕地、拉车、推磨等劳作,均为雄性水牛,分为宽角、窄角两个级别。斗牛赛制,先为淘汰赛,决斗时改为单循环赛,最后胜出者为年度牛王。斗牛场面十分惨烈,动人心魄,观众少则数百,多则数万。斗牛,在黔东南苗侗民族中已有上千年历史。规模和影响大的是,在凯里(鸭塘镇镰刀湾和南花村)、雷山(西江千户苗寨)、台江(县城和施洞镇)、剑河等县市举行的苗族斗牛和黎平、从江、榕江等地举行的侗族斗牛。凯里国际芦笙节、黎平中国侗族鼓楼艺术节和榕江萨玛节期间,也都举行斗牛比赛。侗族人民还在斗牛比赛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名为古式斗牛的舞蹈。

§ 鼓楼对歌

鼓楼对歌是侗族最主要的对歌形式,鼓楼也是演唱大歌的主要场所。

侗族吃相思走访,客主双方歌队要在鼓楼对歌。鼓楼对歌的双方是一个男歌队和一个女歌队,如果客人来的是女歌队,主人则以男歌队与客人对唱;如果客人来的是男歌队,主人则以女歌队与客人对歌;如果客人来的有男歌队和女歌队,则客人的女歌队优先在鼓楼与主人男歌队对歌,客人的男歌队则在另外的地方与主人的女歌队对歌。

鼓楼对歌的程序非常复杂,而且各式分明。鼓楼对的主干是唱大歌,但是并不是全部的内容。客人一到寨,主人先让客人到鼓楼里坐下,客主双方以歌互致问候。主人唱的内容是对客人到来表示欢迎,一路辛苦了,村寨条件有限请多包涵等等礼谦之词;客人则对主人的接待表示感谢,对主人的村寨进行赞美等等赞扬之词。过完这些礼节性的歌后,主人才把客人请到家中吃饭。饭后,双方又两次集中于鼓楼内对歌。这时候的对歌才进入正题,观看的人群也陆续到来,对唱大歌即开始。侗族的大歌种类很多,在鼓楼对歌时先要唱主人村寨的祖先的歌种,然后才唱其他大歌。对唱大歌往往要通宵达旦,甚至连续几天在演唱。在几天的演唱活动中,在大歌的对唱中不时插入其他的歌种,以活跃和调节气氛。到最后一天,对唱的歌则以互相夸赞为主,临别的时候还要唱惜别歌。

在鼓楼对歌有很多种情况,除了吃相思必须在鼓楼对歌外,节日的时候有客人来访。如果客人有歌队到来,主人也邀请客人到鼓楼里对歌。有的村寨到其他地方吃相思,路过自己的村寨,主人也都要留下客人。如果客人愿意,主人也要请客人到鼓楼对歌。过年的时候,为了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氛,村寨内部也在鼓楼里对歌。

§ 酒俗

在黔东南自治州的苗乡侗寨,有“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席”的规矩。家家都放有一两坛自己用糯米酿造而成的米酒,约二三十度之间。酒俗,是苗侗人民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节日常有报酒(祝酒)、敬酒、拦寨酒(雷山郎德12道拦寨酒)、拦门酒、迎客酒、送客酒。红喜席,有嫁别酒、分家酒、换酒(交杯酒)、酒歌酒、订亲酒、贺儿酒。白喜席(如高龄老人过世等),有慰问酒、陪葬酒、酬劳酒、别魂酒、祭祀酒。日常席,有火堂酒、平伙酒(打平伙)。还有结盟议事时的歃血酒(血酒)、议榔酒。一般都用土碗作酒杯,逢重大节日和吉日,酒具改为牛角。

§ 傩技傩戏

傩技傩戏,起源于远古先人的祭祀祈福活动,在黔东南主要流行于氵舞阳河流域的岑巩、镇远等地,尤以岑巩的傩戏傩技最为著名。全县具有傩艺人500余人,所演傩戏多达数十出,傩戏所用面具有上百种不同造型。傩技是具有神秘色彩的特技,常见傩技有上刀山、下油锅、口衔红犁、脚踩红犁和喊竹等。下油锅就是赤手从烧沸的油锅中捞东西。若非亲见,难以置信。

傩戏在中华大地上,誉有“戏剧活化石”之称,它对研讨我国古代戏曲、音乐、舞蹈、美术、社会风尚、民俗风情、宗教衍变都有一定的价值,因为它贮藏着大量有关这些科学的“信息密码”。

傩戏是当前中国文化艺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由于民族不同,流布地域有别而品类繁多,在我国的黄河中原及长江流域一带,尚存着几十种原始傩戏的演唱形态。傩戏的形成,有的人说在先秦,有人说在唐代,也有人说是在南宋,其说不一,但可肯定的是:它是中国远古文化的产物。

傩祭、傩仪、傩戏是程序完整的民间社火活动,傩戏的任何演唱形式都是以祀神为目的,它保留的荒蛮和粗野的虔诚。傩面具(又称脸子)被人们喻为神,每年正月搬傩戏启用面具时,人们都要举行隆重的迎送傩神活动。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变迁,傩戏面具已发展成当今傩文化的娇子--傩图腾艺术。

地戏面具俗称脸子,为贵州民间传统戏剧地戏演出者头戴,用白杨木精雕细刻而成,再涂以脸谱彩绘,造型生动形象,神采飞扬,有的神态诡秘,颇具民间艺术色彩和粗犷格调。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1: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