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魏鹤龄 |
释义 | § 简介 魏鹤龄 魏鹤龄(1907-1979)演员,又名季燕,字季年,天津人。早年生活贫寒, 1928年考入山东省实验剧院,演出过田汉的名剧《名优之死》。抗战爆发后,魏鹤龄参加了北平万全红十字会组织的救护队,奔赴上海的抗日前线,负伤后留在上海,先后参加了集美歌舞剧社、五月花剧社、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狮吼剧社等进步文化团体,主演了《梅雨》、《怒吼吧,中国!》等话剧。魏鹤龄 1934年魏鹤龄先后进入联星、艺华、明星等影业公司,在《人之初》、《马路天使》、《乌鸦与麻雀》等多部影片中担任主要角色。解放后在昆仑、大同、长江及上海电影制片厂参加拍摄了《乌鸦与麻雀》、《人民的巨掌》、《探亲记》、《祝福》等影片;其中《乌鸦与麻雀》、《祝福》均获得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创作个人一等奖。魏鹤龄一生演出了40余部话剧和39部电影,以饰演工人、农民、小职员等劳动人民形象见长,曾任上海演员剧团副团长。 § 从社会底层走来 魏鹤龄 1904年1月14日,魏鹤龄出生于天津市郊区的农家。由于家境贫寒,无力求学,被好心的叔叔带到北京,读了小学和初中。后来,叔叔失业了,无力继续供他上学,只好又回到天津。为了谋生,魏鹤龄在社会底层中苦苦地挣扎着。他在乡下种过地,在城里做过小买卖,在码头上扛过“大个儿”,饱尝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种种苦难。 正当魏鹤龄寻求生活出路的时候,听说山东省立实验剧团招聘演员,他决心试试看。结果,真的考上了,边他自己也不敢想相信,自己还真有表演方面的天赋。就这样,魏鹤龄从此走上了戏剧表演的道路。当时是1928年,是魏鹤龄人生道路的一个转折点。 魏鹤龄在山东省立实验剧院学习一年,当上了话剧演员。在他刚刚参加了一部话剧的演出之后,剧院停办了。于是,他又参加了部分师生组织的剧社,在北京一带演出。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的东北三省。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上海的闸北、吴淞,企图攻占上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上海日商工厂的中国工人举行了罢工,各界人民组织抗日救国会,全国各地声援上海军民,掀起了抗日救国的热潮。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激怒了劳动人民出身的魏鹤龄,他毅然报名参加了红十字救护队,从天津赶赴上海。在上海郊区的战场上,他穿行于枪林弹雨之中。由于腿部受伤,停战后便留在了上海, 由于抗日救国热潮的影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化运动在上海蓬勃发展。魏鹤龄结识了田汉等一批文化人士,其爱国思想日益强烈。他积极参加进步剧社的演出。他先后参加了集美歌舞剧社、五月花剧社。参加了《名优之死》、《苏州夜话》和《战友》等剧目的演出。他扮演的都是工人农民等社会底层人物。他的表演真实,自然可信,受到观众的好评。 § 走上银幕 魏鹤龄 1934年,魏鹤龄加入了艺华影业公司。出身于劳动人民的魏鹤龄,具有丰厚的生活底功。特别是亲自参加抗日战场的救护工作,更加坚定了他的爱国热情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正是于这方面的原因,第一部描写工人阶级的影片《人之初》的编导史东山,慧眼独具,选择魏鹤龄作为该片的主演。这样,魏鹤龄于1934年开始走上银幕,而且成为第一个在银幕上塑造中国工人形象的演员。 《人之初》中的工人张荣根,被魏鹤龄塑造得既有层次又有深度,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由软弱、屈辱,对资产阶级抱有幻想,在严酷的社会现实和革命者的教育下觉醒起来。魏鹤龄的第一个银幕形象获得了成功,成为当时的艺华、联星、明星影业公司争相邀拍的著名演员。 § 演艺生涯 魏鹤龄 魏鹤龄家境贫寒,靠叔父资助读过小学和中学。辍学后,曾种过田,当过店员、小贩和码头工人,生活的磨练与广泛接触社会底层的经历,为他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8年,他考入山东省立实验剧院,参加了《一致》、《悭吝人》等剧的演出。 一二八凇沪战争爆发后,他激于爱国义愤,随红十字救护队南下,赴前线实施战地救护,因腿部负伤,停战后便留在上海,相继加入集美歌舞社、五月花剧社、戏剧协社、春秋剧社、狮吼剧社等进步戏剧团体,在《名优之死》中饰演主角而知名。 1935年,魏鹤龄在史东山编导的影片《人之初》中饰演主人公张荣根。他虽初上银幕,却能较好地把握住这一工人形象的性格特征与思想发展,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博得同行的称道。在他早期参加演出的影片中,以《马路天使》最负盛名。在这部影片里,他着力于展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报贩老王的内心世界,以含蓄深沉的表演,将这一人物善良淳朴的品格和蕴藏于内心的爱情波澜,刻画的深切感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由重庆到北平,进入中央电影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第三厂和清华影片公司,拍摄了《追》、《粉墨筝琶》等六部影片。 1949年后,他在上海昆仑、国泰等影片公司先后参加拍摄了《乌鸦与麻雀》、《人民的巨掌》和《彩凤双飞》等影片。 § 驰骋于抗日文化战场上 魏鹤龄 左翼文化运动是中国抗日战线上的一支教育民众、团结抗日的有生力量。由于魏鹤龄在表演艺术上的出色,和当时已经有名望的编导袁牧之、演员赵丹结下了深厚的创作友谊。1937年,明星影业公司出品的《马路天使》,是我国电影史上的优秀影片。魏鹤龄饰演的报贩老王,准确地把握了人物善良、淳朴的性格,表演得朴实、含蓄,把一个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形象展现在银幕上。 为了宣传抗日救国,魏鹤龄不仅拍摄电影,而且积极参加左翼剧联组织的上海剧人协会的演出活动,先后参演了宣传抗日的《乱钟》、《SOS》、《月亮上升》等剧目。经过多年的舞台和银幕艺术实践,无论主角、配角,还是正剧、喜剧或悲剧,魏鹤龄都表现出较高的爱国热忱和对艺术的负责精神。 1937年,发生了“芦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展开,魏鹤龄参加了救亡演出队第四队,从上海奔赴重庆。1938年,史东山编导了我国第一部抗战题材的影片《保卫我们的土地》魏鹤龄饰演了为抗日而大义灭亲的刘山这一角色。人物以爱国为大义和痛舍亲情相交织,思想感情错综复杂,最终成为抗日民众的榜样。由于魏鹤龄对人物的深层次的理解,表演得十分成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以抗日为题材的影片,如《中华儿女》、《长空万里》、《青年人》、《火的洗礼》等,魏鹤龄都有参加了演出。 国民党不仅破坏抗日统一战线,而且对左翼文化运动了进行了“围剿”,造成了胶片无源的困难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大批电影工作者转向舞台,出现了抗日话剧的再次繁荣。当时,魏鹤龄参加了《放下你的鞭子》、《塞上风云》、《民族万岁》、《日出》、《上海屋檐下》、《雾重庆》、《群魔乱舞》等剧目的演出。 § 经典影片中的辉煌 魏鹤龄 全国解放后,魏鹤龄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担任演员,后来发担任演员剧团副团长,直到1979年逝世。这一时期是魏鹤龄的电影表演艺术走向辉煌的时期,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贡献了才智和心血。他所参加演出的经典影片,标志着中国电影发展的成就,也说明了魏鹤龄的非凡表演艺术造诣。 1956年,在夏衍根据鲁迅先生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祝福》中,魏鹤龄成功的饰演了男主角贺老六。凡是看过这部影片的老观众,在几十年之后,仍然会清楚的记得从拜堂到次日凌晨那场戏:祥林嫂像囚犯一样从花轿里被拖出来,强迫拜堂,以至逃婚未成,头撞香案昏倒在地······此时的贺老六,对事态的现状,表现出茫然,而对于袢林嫂则表现出深深的同情。新婚之夜,他竟然睡在柴草堆上,枕着双手望月深思。第二天,祥林嫂提出“你让我回去”时,他却平静地说:“你是回鲁镇哪,还是到你婆婆那去?我送你回去。”短短几名话,感动了祥林嫂,也打动了观众。短短的一段戏,把贺老六内心情感变化由表及里地表现出来了,使观众看到了贺老六那朴实而善良的心灵。 由于影片的整体水平和魏鹤龄的出色表演,《祝福》荣获第十届卡罗维·发利国慰电影节特别奖,同时荣获1958年墨西哥国际电影节银狮奖。 1957年,在陈西禾根据巴金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家》中,魏鹤龄饰演了高老太爷这一角色。高老太爷是个封建礼教的卫道士,貌似尊严,实则腐朽、顽固。在表演过程中,魏鹤龄准确把握这一人物的阶级特性,刻划得入木三分。后来,魏鹤龄又主演了《鲁班的故事》、《燎原》、《北国江南》等影片,都有十分出色的表演。 § 演出影片 魏鹤龄 《人之初》(1935) 《暴风雨》(1935) 《泪痕》 (1935) 《方芸英》(1935) 《凯歌》 (1935) 《新婚大血案》(1936) 《马路天使》 (1937) 《貂禅》 (1938) 《保卫我们的土地》(1938) 《中华儿女》 (1939) 《长空万里》 (1940) 《青年中国》 (1940) 《火的洗礼》 (1941) 《圣城记》 (1946) 《百山黑水血溅红》(1947) 《追》 (1947) 《郎才女貌》 (1947) 《粉墨筝琶》 (1948) 《青梅竹马》 (1948) 《哈尔滨之夜》(1948) 《喜迎春》 (1949) 《乌鸦与麻雀》(1949) 《人民的巨掌》(1949) 《彩车曲》 (1949) 《彩凤双飞》 (1951) 《淮上人家》 (1952) 《不能走那条路》 (1953) 《祝福》 (1956) 《家》 (1956) 《探亲记》 (1958) 《生活的浪花》(1958) 《鲁班的传说》(1958) 《常青树》 (1958) 《黄浦江的故事》 (1959) 《枯木逢春》 (1961) 《燎原》 (1962) 《北国江南》 (1963) 《血碑》(1964) 《柜台》 (1965) § 荣誉 魏鹤龄 由于他在《乌鸦与麻雀》中成功扮演了诚恳朴实又胆小怕事的报馆校对孔有文这个艺术形象,于1957年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荣获个人一等金质奖章。 1952年,他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先后参加拍摄了《不能走那条路》(1953)、《家》(1957)、《祝福》(1956)、《鲁班的传说》(1959)、《枯木逢春》(1962)、《燎原》(1963)等多部影片。 在《祝福》中,他塑造了纯朴、忠厚、勤劳的贫苦农民贺老六的艺术形象,以准确和性格化的表演,注重对人物命运和底蕴的开掘,深得广大观众的赞许。此片1957和1958年分别荣获第十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奖与墨西哥国际电影周银帽奖;同时他在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荣获个人金质奖。 魏鹤龄曾任上海电影演员剧团副团长、中国影协理事、上海影协常务理事。他一生共演出话剧近60部,影片达40部,以饰演劳动人民见长。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赵丹曾经指出:“他有中国气派,刚中有柔,粗中有细,不带任何矫柔造作”。他的表演风格可以概括为十六个字:重在体验、风格独具、功底扎实、形象丰满。1979年9月魏鹤龄因病逝世,终年七十三岁。 § 爱打瞌睡的魏鹤龄 魏鹤龄 熟识著名电影演员魏鹤龄的人都知道,他有个爱打瞌睡的毛病,只要一停歇下无论在什么场合,他都能立即睡过去。为此,他曾闹出不少笑话。抗战时在重庆,他演话剧《重庆二十四小时》,他饰演的角色是受伤躺着的。一次演出时,他真的在舞台上睡着了,该他说台词时,竟是鼾声,惹得观众捧腹大笑。 解放初,魏鹤龄到北京参加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周围恩来一见他就关心地问道:“老魏啊,你还打瞌睡吗?还忘台词吗?”原来,当时在重庆工作的周恩来也知道魏鹤龄的这个毛病,记得这段趣事,并始终关心着他。 魏鹤龄憨厚地一笑,老老实实地点了点头。 周恩来关切地拍了拍他的肩头,要他注意身体,多为人民演戏。 事后,魏鹤龄回到上海与夫人袁蓉谈起这件事,他眼中噙着热泪:“周总理的记性真好,连我爱打瞌睡、爱忘台词的事他都记得,而他要记的事又是那么多……”魏鹤龄什么都容易忘,唯独周总理对他的关怀永不忘。他一直牢记着周恩来的”“嘱咐,抱病演出,演了不少好影片、好话剧。毛泽东与周恩来曾两次接见他,并同他一起合影留念。在接见前,魏鹤龄生怕在这样重要的时刻也会打瞌睡,他叮嘱赵丹等同被接见的老朋友,务必在他欲打瞌睡前重重地拧他一把!有年夏天,周恩来请赴京开会的魏鹤龄和几个电影界人值同去家中做客。饭后,演员们情不自禁地跳起舞来,周恩来也与大家一起跳舞,见大家高兴,他心中也格外舒畅。 一曲舞罢,周恩来忽然发现魏鹤龄一人孤单单地坐在一边,似乎睡意又起,便走过去关心地问:“老魏,为什么不跳舞?”魏鹤龄惊醒了,他尴尬地答道:“我穿着短裤,与别人跳舞不礼貌。” 周恩来看了看他,笑了:“老魏啊,你干嘛不早说呢?”他立即让人把自己的一条长裤取来,让魏鹤龄换上。当魏鹤龄也起舞在欢乐的人群中时,总理抱着双臂笑得那么欢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