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龙川胡氏宗祠 |
释义 | § 基本概况 龙川胡氏宗祠据历史记载,龙川是坑口村的古称。村前有龙须山,村中有一条小溪(称川)穿村而过,古称龙川。后人认为小溪(又称坑)出口流入登源大河,龙可以畅溪,故改为坑口。这个传说至今仍在百姓中流传。龙川胡氏宗祠始建于宋,明嘉靖年间大修。坐北朝南,前后三进,由影壁、平台、门楼、庭院、廊庑、尚堂、厢房、寝室、特祭祠等九大部分组成。宗祠采用中轴线东西对称布局的建筑手法。令人有气势磅礴,蔚为壮观之感。 宗祠是古徽州聚族统宗,维护宗族的建宗法制的产物。对现今说已失去它的作用和意义,但它的木雕艺术却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作为历史文物来研究有它特有的考古和观赏价值。尤其是它的木刻花雕独树一帜,形成自有的艺术风格,可谓木雕艺术的一颗“明珠”,“古祠一绝”的含义也就在其中。 位于现绩溪县瀛洲乡坑口(龙川)村。绩溪古属徽州,文风鼎盛,宗祠建筑遍布。龙川胡氏宗祠建于明代嘉庆25年(1547年),清光绪4年(1898年)重修。宗祠坐北朝南,前后3进,占地总面积1271平方米,以山带水,气势飞动。祠内装饰精美,尤以保存完好的各类木雕为最,有“徽派木雕艺术宝库”之称。龙川在明代曾出过两任六部尚书,也是胡锦涛的故乡,1988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关专家赞誉它是中国古祠一绝。据历史记载,龙川是坑口村的古称。村前有龙须山,村中有一条小溪(称川)穿村而过,古称龙川。后人认为小溪(又称坑)出口流入登源大河,龙可以畅溪,故改为坑口。这个传说至今仍在百姓中流传。龙川胡氏宗祠始建于宋,明嘉靖年间大修。坐北朝南,前后三进,由影壁、平台、门楼、庭院、廊庑、尚堂、厢房、寝室、特祭祠等九大部分组成。宗祠采用中轴线东西对称布局的建筑手法。令人有气势磅礴,蔚为壮观之感。 § 建筑结构 龙川胡氏宗祠龙川胡氏宗祠中国古代宗祠建筑。在安徽省绩溪县城东12公里瀛洲大坑口村。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历代多次维修。其中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曾大修。现存主体建筑结构为明代特征,内部装修具清代风格。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胡氏宗祠为砖木结构,坐北朝南,三进七开间,建筑面积1564平方米。阶墀、栏杆、地坪、旗杆石、石鼓、石狮等均为花岗岩筑成。祠堂前进门厅是一座高10.5米、宽22米的重檐八角门楼。门楼的大小额枋饰木雕龙戏珠、狮滚球和历史戏文等。门楼后为天井、廊庑。祠堂中进是全祠的正厅,为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的建筑结构。厅内4根银杏金柱,高6.5米,围1.66米。柱础、梁柱、平盘斗、雀替等均镂空雕刻。正厅两侧和上方存32扇高4米的落地花雕隔扇。祠堂后进为二层楼房,为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的构架。后进厢房和一楼存高3米、宽60.4厘米的落地花雕隔扇32扇,其裙板和中绦环板的雕刻均为各式博古图案和四时花卉。建筑屋面角翼多姿,围以马头墙。 § 特色木雕 龙川胡氏宗祠宗祠的木雕基本分布门楼、正厅落地窗门、梁勾梁托和后进窗门等4大部门,均以龙凤吉祥、历史戏文、山水花鸟、优美境地等画面为立意构图。花雕采用浮雕、镂空雕和线刻相结合的技艺手法,图案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高大门楼的雕刻是以历史戏文和龙狮相舞为主体的图案构成。门楼22米宽斗拱承挑屋檐、翘首腾空。门楼前后两间各有6根石柱、5根月梁和方梁,结构严密,布局匀称。方梁梁面雕刻“九狮滚球遍地锦”、“九龙戏珠满天星”的精致图案;两旁则是内容各异的历史戏文,文武百官,聚集一堂,三军听令,跃马横刀,一幅幅鏖战沙场的画面展现眼前,仪门上彩绘蔚迟恭、秦叔宝两门神把守大门,两旁石鼓相依,大狮对峙。 § 大堂介绍 龙川胡氏宗祠越过古祠的大天井便是中进(即正厅),乃是族长举行祭典的大堂。它由14根直径166厘米的银杏树圆柱、柱基采用枣木刻成莲花瓣托、架着大小54根冬瓜梁,结构为抬梁和穿斗式相结合,显得威武壮观。正厅的每根屋梁,两端皆椭圆形梁托,梁托上雕刻着彩云、飘带,中间分别镂成龙、凤、虎,檩上镶嵌片片花雕,连梁钩均刻有蟠龙、孔雀、水仙花、万年青,仰首凝望,玲珑别致。正厅两侧和上首的花雕更是别具一格。两侧各10扇落地窗门以“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为主体图案,花形千姿百态,有的含苞待放、菡菡初绽;有的亭亭玉立,随风招展,有的平铺水面,舒展如画,无一雷同。更令人可爱的是花中有物,物中有景。荷花在池水中荡漾,或微波粼粼,或浪花朵朵,花群之中,有鸟翔蓝天,鱼潜水底,鸭戏碧波,还有蛙跃荷塘,鸳鸯交颈,把整个荷群画面描绘得生动逼真,妙趣横生……。正厅上首一排落地窗门的花雕却是一幅“百鹿图”,衬以各种山光水色,东南西北方的竹木花草,各种形态的梅花鹿在这里自如生活,有的悠悠漫步,有的受惊疾奔;有的回眸招侣,也有的仰首呦鸣;有的饮水溪畔,有的口衔灵芝;还有的幼鹿吮乳,母鹿抚舔,真是绘声绘色,惟妙惟肖。 登上台阶,来到古祠后进,这里又是一个“仙境”。一排排落地窗门全是花瓶雕刻世界,有六角、八角、半圆、菱形、大口、长颈等各种形状,千刀细刻,精致可爱,瓶口刻有四季花卉,梅、兰、竹、菊、牡丹、玉簪、海棠……,可谓“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 § 副祠介绍 龙川胡氏宗祠从正厅出来,走进正祠东侧的边房,其结构分上下堂,高度仅有正祠一半,木雕简陋,另有风格。这是一座副祠,为什么要建这座副祠呢?据传说,龙川是船形,全村清一色胡姓,而船在大海行驶如没有铁锚就无法停航靠港,故从外村请来一位丁姓住此护祠,丁姓好比铁锚把大船钉住就稳当了。更奇怪事的是,这家丁姓至今已16代,代代单传,是何缘故,还是一个“谜”。古祠的“谜”,又何止一个。古祠大修之后距今400多年,可找不到一只蜘蛛。有人说,古祠选用优质木料有关,也有的说,关键是古祠地处风水宝地的缘故。此“谜”虽未解开,但没有蜘蛛网络,花雕更显风采。 大概是们对徽派木雕艺术的喜爱,又是人杰地灵的宝地,不少国内外人士和游客,出差皖南或游览黄山,都要赶到此村游览一番,加之品味。这座古祠的木雕艺术,每年吸引万多名观赏者。反过来又大展了古祠“明珠”的风采。 § 宗祠文化 龙川胡氏宗祠宗祠文化具有自身的特色和特殊作用。它作为古代民间建筑专家的杰作、能工巧匠智慧的结晶,选址之用心,设计之巧妙,规模之恢宏,构建之缜密,用工之精细,含意之深邃,有些宗祠建筑具有“天人合一”、人文与生态和谐统一之功,至今仍然是值得称道的。 宗祠的实用功能本来是祭祀场所,但绩溪诸多宗祠同时又是艺术品。一幢幢古宗祠都有值得你鉴赏、品味的高雅的建筑技艺,精工的雕刻艺术,上乘的书法珍品,寓意深刻的文学典故等等,看了令人遐思万千、感叹不已。它比起目前在全国已经炒作得甚是热门的一些民间建筑来,不仅毫不逊色,而且有的还略胜一筹。 从内涵作用看,绩溪古宗祠通过纪念祖先、弘扬祖德这个机制,又成为古近代社会农村团结人、教育人、培养人的学校,成为推动村落社会公建公益事业建设的组织者。一是知根知源,凝聚本族。二是引导修德,正人正已。绩溪古宗祠文化给人一个非常突出的感觉,就是许多立在宗祠、写在族谱中的“族规”、“家训”,都是教育子孙注意社会公德、家庭道德、从政官德、经商道德等等的修炼。提倡以孝事亲,以诚待人,以信为本,以忍处世。可以说,宗祠是古代落实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从所提倡的道德内容看,不少东西在今天仍不失为值得传承、弘扬的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并不相悖。三是培育人才,耀祖光宗。在古代,绩溪有“两多”:为官者多,商贩者多。这应当归结于古宗祠文化的作用。在祭祖“拜图”时,准入祠堂者除长辈外,得需有功名者,明显鼓励读书,鼓励成才,鼓励建树功名以光宗耀祖,这样自然人才济济,龙川胡氏宗祠就是典型代表。龙川村在历史上先后出了20位进士和举人,区区一个小村庄,竟然有如此众多的官宦名流聚集于此,实在是难以想象。以龙川胡氏宗祠为核心的龙川旅游区发展的龙头地位已经形成,龙川旅游区位于瀛州龙川村,是我县重点开发的旅游东线中的重要旅游区。以徽文化为内涵基础,以灵山秀水为生态基础,重点突出宗祠文化,带动整合全县旅游资源,打造精品,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出龙川旅游区的核心竞争力。 § 美食特色 徽菜饮誉中华的中华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发端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千年古邑绩溪,是徽菜发祥地。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生物资源和淳朴的民风习俗,孕育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徽州菜系,并以其“讲究用油用色而重火功,擅长烹饪山珍海味,善于保持菜肴的原汁原味”的传统特色,著称饮食市场。“食”是徽州文化的著名特色,具有很强的国内外影响力和辐射力。现在举办的徽菜美食节是个非常好的载体,桥梁纽带,他将饮食文化和旅游很好的有机结合,把饮食文化培育成为绩溪旅游的重要品牌,推动了绩溪商贸经济活动以及旅游经济发展,实现“旅游强县”的目标,在社会上形成了“食在绩溪”的口碑。所以徽菜美食节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加大力度,突出特色,力争办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徽菜美食节。[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