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黑蠹虫 |
释义 | § 【病虫名】 桑梢小蠹虫 别名桑枝小蠹虫、黑蠹虫等 【为害作物】桑树 【为害分布】桑梢小蠹虫的寄主植物主要为桑树,是桑树的重要害虫之一。该虫在全国各植桑区均有发生和为害,其中河北、陕西、四川、重庆、山东、浙江、江苏、北京、贵州、安徽等省、直辖市发生较重。以成、幼虫蛀害枝条,形成坑道,致桑芽的养分通道受阻,影响春叶产量,叶质量变差。 【危害症状】桑梢小蠹虫以其成、幼虫蛀害枝条韧皮部、木质部的边缘,形成菊花状坑道,致桑芽的养分通道受阻形成哑芽,受害严重的哑芽占20%~33%。早春受害重,有时一芽苞有虫20~30头。严重影响春叶产量和春叶质量,阻碍蚕业生产。 【病虫形态】桑梢小蠹虫属鞘翅目,小蠹虫科昆虫。成虫:体长1.5~1.7mm,椭圆柱形,黑褐色,密生浅褐色短毛。头小,藏在前胸背板下。触角锤状,末端膨大成卵形。胸部占全身2/5,前胸背板隆起,具盘状突起。鞘翅黑色,有10条明显的纵向排列的刻点沟。雌虫腹部末端较膨大,雄虫扁平。初羽化时体黄白色,后转深至黑色。卵:长0.6mm,长椭圆形,玉白色。末龄幼虫:体长1.5~1.8mm,圆筒形,常弯曲,初乳白色,后变为黄色。蛹:长2mm,圆筒形。 § 【发生规律】 桑梢小蠹虫在山东、河北、江苏、浙江年发生3代,辽宁年发生2代,以成虫在枝条坑道内越冬。翌年3月下旬至10月中旬活动。越冬成虫3月底开始蛀孔为害,随之交尾产卵,产卵期较长,发生期参差不齐,出现世代重叠。各代成虫分别于6月中旬、8月上旬及9月中旬羽化。该虫喜在半枯死或枯死枝干上繁殖和为害,形成粗细一致的菊花状坑道,并在半枯枝干构筑交尾穴(即母坑道),雌雄成对同栖1坑道。卵块产,每块有卵7~22粒,每雌产卵15~47粒,卵期12~15天。一代幼虫期20~25天,2、3代18~20天。在坑道末端于化蛹穴内化蛹,蛹期5~7天。羽化时在蛹室上方咬一圆形羽化孔,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大批成虫经补充营养,迁至活树上越冬。成虫寿命1代20~23天,2至3代18~20天。天敌有土耳其扁谷盗。 § 【防治方法】 (1)冬季剪除受害枝、干,也可在1至2代成虫羽化前剪除枯枝和枯桩集中烧毁,防其产卵繁殖。(2)采用束枝诱杀。将半枯死枝条捆绑在枝或干上,诱其产卵;也可用刀把部分1年生枝条基部环剥一圈,造成半枯死状态,引诱其产卵或寄生集中杀灭。(3)于早春发芽前或晚秋,喷洒50%稻丰散乳油5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40%乐果乳油1000~20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1000~2000倍液、50%甲胺磷乳油15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50%马拉松乳油1000倍液、25%亚胺硫磷乳油800倍液、50%二溴磷乳油1000~1500倍液。晚秋为了防治病害,还可在上述药剂中混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43%福尔马林15倍液。(4)生物防治。在桑梢小蠹产卵期释放人工饲养的土耳其扁谷盗,每亩桑田释放2000倍以上,整个桑园全园释放效果更好。受害重的地区应大面积推广。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