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黑藻
释义

§ 基本资料

纯生黑藻

名称:黑藻

克朗奎斯特分类系统:木兰植物门、Magnoliophyta百合纲、Liliopsida泽泻亚纲、Alismatidae水鳖目、Hydrocharitales水鳖科、Hydrocharitaceae黑藻属、Hydrilla

属种:Hydrillaverticillata

属名:黑藻属Hydrilla

科名:水鳖科Hydrocharitaceae

属种名定名:Hydrillaverticillata(L.f.)Royle

§ 轮叶黑藻

轮叶黑藻(主要黑藻类型)

轮叶黑藻轮叶黑藻俗称温丝草、灯笼薇、转转薇等,学名Hydrillaverticillata,属水鳖科、黑藻属单子叶多年生沉水植物,茎直立细长,长50~80厘米,叶带状披针形,4~8片轮生,通常以4~6片为多,长1.5厘米左右,宽约1.5-2cm。叶缘具小锯齿,叶无柄。广布于池塘、湖泊和水沟中。在中国南北各省均有分布。

轮叶黑藻为雌雄异体,花白色,较小,果实呈三角棒形。秋末开始无性生殖,在枝尖形成特化的营养繁殖器官鳞状芽苞,俗称"天果",根部形成白色的"地果"。冬季天果沉入水底,被泥土污物覆盖,地果入底泥3~5厘米,地果较少见。冬季为休眠期,水温10℃以上时,芽苞开始萌发生长,前端生长点顶出其上的沉积物,茎叶见光呈绿色,同时随着芽苞的伸长在基部叶腋处萌生出不定根,形成新的植株。待植株长成又可以断枝再植。目前在河蟹养殖池塘中进行人工栽培。

黑藻人工栽培技术

①枝尖插植繁殖

轮叶黑藻属于“假根尖”植物,只有须状不定根,在每年的4~8月,处于营养生长阶段,枝尖插植3天后就能生根,形成新的植株。

②营养体移栽繁殖

一般在谷雨前后,将池塘水排干,留底泥10~15厘米,将长至15厘米轮叶黑藻切成长8厘米左右的段节,每亩按30~50千克均匀泼洒,使茎节部分浸入泥中,再将池塘水加至15厘米深。约20天后全池都覆盖着新生的轮叶黑藻,可将水加至30厘米,以后逐步加深池水,不使水草露出水面。移植初期应保持水质清新,不能干水,不宜使用化肥。如有青苔滋生,可使用"杀青苔"药物杀灭。

③芽苞的种植

每年的12月到翌年3月是轮叶黑藻芽苞的播种期,应选择晴天播种,播种前池水加注新水10厘米,每亩用种500~1000克,播种时应按行、株距50厘米将芽苞3~5粒插入泥中,或者拌泥沙撒播。当水温升至15℃时,5~10天开始发芽,出苗率可达95%。

注意事项:①芽苞的选择:芽苞长1~1.2厘米,直径0.4~0.5厘米,每500克3500~4000粒,芽苞粒硬饱满,呈葱绿色。②播种前应用聚乙烯网片或白膜围栏,将芽苞与河蟹隔开,待芽苞萌发长成,水草满塘时,撤掉围栏设施,让河蟹进入草丛。③每亩放蟹量应在1000只以下。

④整株的种植

在每年的5~8月,天然水域中的轮叶黑藻已长成,长达40~60厘米,每亩蟹池一次放草100~200千克,一部分被蟹直接摄食,一部分生须根着泥存活。水质管理上,白天水深,晚间水浅,减少河蟹食草量,促进须根生成。

§ 形态用途

产地分布

黑藻原产黑龙江、河北、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广布于欧亚大陆热带至温带地区。生于淡水中。

形态特征

多年生沉水草本。茎圆柱形,表面具有纵向细棱纹,质较脆。休眠芽长卵圆形;苞叶多数,螺旋状紧密排列,白色或淡黄绿色,狭披针形至披针形。叶3~8片轮生,常具紫红色或黑色小斑点,先端锐尖,边缘锯齿明显,无柄,具腋生小鳞片;主脉1条,明显。花单性,雌雄同株或异株腋生无柄雄佛焰苞近球形,绿色,表面具明显的纵棱纹,顶端具刺凸;雄花萼片、花瓣各3片,白色。果实圆柱形,表面常有2~9个刺状凸起。种子2~6粒,褐色,两端尖。花果期5~10月。

生长习性

喜阳光充足的环境。环境荫蔽植株生长受阻,新叶叶色变淡,老叶逐渐死亡。最好让它每天接受2~3个小时的散射日光。性喜温暖,耐寒,在15~30℃的温度范围内生长良好,越冬不低于4℃。

园林用途

适宜浅水绿化、室内水体绿化,作水下植被,可盆栽、缸栽,是装饰水族箱的良好材料,常作为中景、背景使用。是良好的沉水观赏植物。

繁殖培育

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有性繁殖:春季播种于营养土中,加水高出土面3-5cm,保温保湿,待发芽齐全后,生长健壮时即可移栽定植。无性繁殖将水中的植株剪成6-8cm长的茎段进行扦插,生根后可移栽。在黑藻的生长期内,要及时清除杂草和异物,保持水的清澈,增加水中的光照。同时还要追肥1-2次,促进植株的生长,使株形美观,提高其观赏效果。由于黑藻繁殖速度较快,要定期清理部分植株。

轮叶黑藻

为雌雄异体,花白色,较小,果实呈三角棒形。秋末开始无性生殖,在枝尖形成特化的营养繁殖器官鳞状芽苞,俗称“天果”,根部形成白色的“地果”。冬季天果沉入水底,被泥土污物覆盖,地果入底泥3~5厘米,地果较少见。冬季为休眠期,水温10℃以上时,芽苞开始萌发生长,前端生长点顶出其上的沉积物,茎叶见光呈绿色,同时随着芽苞的伸长在基部叶腋处萌生出不定根,形成新的植株。待植株长成又可以断枝再植。

§ 本属概述

黑藻

HydrillaRich.黑藻属,水鳖科,只有黑藻H.verticillata(L.f.)Royle1种,广布于东半球,我国分布亦广。沉水草本;茎延长,纤细;叶线形,轮生;花小,单性。雄花单生,具短柄,生于近球形的佛焰苞内,萼片、花瓣和雄蕊均3枚。雌花1至2朵,无柄,生于一管状、2齿裂的佛焰苞内,花被与雄花相似,但较狭。子房延伸于苞外成一线状的长喙,1室,花柱2或3;果锥尖,平滑或有小突点。本植物常见于水塘中,为淡水鱼类很好的饲料。摘取新鲜叶一片盛干水中,置显微镜下观之,即可见叶绿素粒回旋地转动。

§ 本科概述

黑藻本科植物皆为浮水或沉水草本植物,生长在淡水或咸水中;有一年生也有多年生的,叶为单叶,线形或阔;花单性,同株或异株,稀两性,排列于一佛焰苞或2苞片内,雄花常多数,雌花单生;花被1-2列,每列3片;雄蕊3至多数;果实球形至线形,干燥或有肉瓤,不规则地破裂。1981年的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将其单独列为一个水鳖目,1998年根据基因亲缘关系分类的APG分类法将其并入泽泻目,并合并一些原来分类属于其他科的属,如茨藻属。

§ 去除方法

黑藻1、常换水,少喂食:每周换1/3的水。太少!每天1/5-1/4。为什么?黑藻肆虐的原因,主要是水太肥,磷酸盐和硝酸盐太多。正常的水体,磷酸盐为0.001-0.01mg/L,硝酸盐<10mg/L。而这些东西都是来自鱼的粪便分解而来。产生黑藻的水体硝酸盐浓度常常为自然水体的5倍以上,因为水草能够吸收一定的硝酸盐,但是磷酸盐的浓度可能会到达100-1000倍,黑藻不能控制的原因在于主要在于磷酸盐,自然界的水草生活在磷酸浓度很低的水体中,已经适应了贫瘠的环境,水草对磷酸盐的需求很小。所以当磷酸盐的浓度高时,没法令黑藻不happy。每周换1/3的水,根本没法降低他们的浓度,除非让鱼不大便,所以少喂食,每天1/5-1/4的水。

2、降低PH值,酸性环境会抑制黑藻的生长,黑藻泛滥的缸,水的PH值一定大于7。正常的缸,水的PH值应该在6.8左右,试着短时期内把它调低到6.5左右。

3、降低温度,水温高会令藻类长得迅速,冷水机就不要考虑了,试下风扇或者放冰。6个头的电脑风扇可以把水温降低到比室温低3-4度。

4、生物防治,放黑壳虾之类,玛丽和孔雀有帮助,少喂食是为了强制他们吃藻,我放了大概300只黑壳虾和10条黑玛丽。加黑线飞狐最好,对于初期藻害效果很棒。

5、化学方法,这步最容易,也最难,也是快速生效的最根本的方法。在过滤器中放入除磷媒体和除硝媒体。价格:除硝65元,除磷40元。

6、减少光照:把原先的4×30W的865换成了3×70W的金卤才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先3×70W每天10小时,现在改到2×70W,5小时。出现黑藻的原因无非是水太肥或者光照太多。

§ 特殊作用

黑藻利用同一区域湖泊和河流沉积物及土壤培养黑藻,运用化学连续提取法对底质中磷的不同形态进行分离,同时分析黑藻生物量及底质中上覆水和间隙水中磷浓度的变化,并对底质中生物可利用磷进行了估算,揭示沉水植物对底质中不同形态磷的利用与转化规律。

结果表明,底质中弱吸附态磷、可还原性磷(RSP)是黑藻利用的主要磷形态,土壤与沉积物相比不利于黑藻生长,营养水平高的河流沉积物有利于黑藻初期生长,但容易使其早衰;;沉积物作底质上覆水和间隙水磷浓度主要受底质中RSP含量的控制;土壤作底质上覆水和间隙水磷浓度主要受弱吸附态磷控制;黑藻能促进底质中磷向可利用态转化;黑藻对土壤中生物可利用磷的利用率比沉积物低。

§ 栽培应用

在河蟹养殖生产中,水草具有重要的作用。俗话说:“蟹大小,蟹多少,看水草”。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种苦草,后种伊乐藻,再到现在普遍种植轮叶黑藻看,轮叶黑藻已作为广大养蟹户首选水草,它具有其他水草的优点外,还具有4个方面的长处:壁生黑藻

l、耐高温;

2、不污染蟹池水质;

3、断株再生能力强,轮叶黑藻不易折断,即使被蟹夹断,也极易生根存活;

4、适口性好,河蟹喜食。也可以说它集聚了水草的全部优点,为河蟹养殖户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科技部门邀请有关专家对“内塘引种太湖黑藻开展生态养蟹的技术研究”项目进行了验收评审。专家们认为,用太湖黑藻养蟹,亩产量增加32.28%,亩效益提高82.04%,黑藻适宜浅水绿化、室内水体绿化,作水下植被,可盆栽、缸栽,是装饰水族箱的良好材料,常作为中景、背景使用。是良好的沉水观赏植物。[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