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鸭式飞机 |
释义 | § 概况 鸭式飞机 无水平尾翼,机翼前面有水平小翼面的飞机。机翼前面的小翼面称为前翼或鸭翼,前翼可以像水平尾翼那样起着俯仰操 纵和平衡的作用;也可以仅用固定前翼,这时飞机的俯仰操纵由机翼后缘的升降副翼来完成。鸭式飞机因有前翼而不易失速,有利于简化飞机驾驶和保证飞行安全。这对于构造简单的低翼载轻型和超轻型飞机来说是宝贵的,但鸭式飞机起飞和着落性能不好。在超声速飞机上采用小展弦比、大后掠角的三角形前翼和机翼,它们之间存在有利的气流干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鸭式飞机的缺点。 § 工作原理 中国空军歼10战机鸭式布局清晰可见无水平尾翼、但在机翼前面有水平小翼面的飞机。机翼前面的小翼面称为前翼或鸭翼。前翼可以像水平尾翼那样由固定部分和升降舵组成(或是全动式前翼),起俯仰操纵和平衡的作用;也可以仅用固定前翼,这时飞机的俯仰操纵由机翼后缘的升降副翼来完成。 一般飞机在迎角增大时会产生低头力矩,需要由水平尾翼负升力的力矩来平衡。在鸭式飞机上,平衡力矩则是由鸭翼的附加正升力构成的。在大迎角时,平尾减小全机升力;而鸭翼则能增加全机的升力。 在大迎角时,前面的鸭翼总是处于较机翼更大的迎角状态下。这主要是飞机平衡的需要,另外也是由机翼对鸭翼的影响(上洗)造成的。这样,当鸭翼上的气流分离时,机翼的升力还远未达到它的承载极限。由于鸭翼承载能力的限制,全机的升力反而不如正常式飞机大。此外,由于机翼后缘距飞机重心(CG)较远,如用后缘襟翼增升,则较大的低头力矩会使鸭翼负担过重。因此鸭式飞机起飞着陆性能不好,一直没有得到广泛应用。鸭式飞机因有前翼而不易失速,有利于简化飞机驾驶和保证飞行安全。这对于构造简单的低翼载轻型和超轻型飞机来说是宝贵的。 § 发展 随着超音速飞行的发展,人们发现在超音速飞机上采用小展弦比、大后掠角的三角形前翼和机翼,则它们之间还存在一种新的有利干扰。它是由大后掠角的前翼在低速大迎角下出现脱体的旋涡产生的,当旋涡流经后面的机翼上表面时使机翼升力增大。同时机翼上表面的低压抽气作用提高了前翼涡流的稳定性,使前翼气流不易分离。这种有利干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鸭式飞机的缺点。瑞典60年代研制的Saab-37超音速战斗机就具有这种布局特点。由于前翼与主翼非常靠近,因而被称为短间距鸭式飞机,又称近耦合鸭式飞机。鸭式飞机20世纪初,美国莱特兄弟试飞成功的第一架载人动力飞机就是鸭式布局的。但由于设计不易得当,其后一段较长时间,鸭式飞机没有得到广泛应用。60年代,发现在超音速飞机上采用小展弦比的三角形前翼和机翼,适当安排两者的相互位置,利用产生的涡升力可改善飞机空气动力特性,缩短起飞着陆距离。瑞典研制了短间距鸭式飞机Saab-37超音速歼击机,并于70年代起服役。70~80年代,一些国家设计新型超音速作战飞机,采用鸭式布局的有增多的趋向,如“欧洲战斗机”和法国的“阵风”战斗机等。 瑞典在研制自己的国土防空战斗机时,由于国土本身和本国军力的特点特别强调飞机的机动性和短距离起飞着陆性能,经过多种方案选择,他们选择了鸭式布局。二战后瑞典空军先后装备的JAS-35“龙”、JAS-37“雷”、JAS-39“鹰狮”都采用的鸭式布局。 § 优点 采用鸭式布局的飞机在正常飞行状态下并没有多少优越性,但是当飞机需做大强度的机动如上仰、小半径盘旋等动作时,飞机的前翼和主翼上都会产生强大的涡流,两股涡流之间的相互偶合和增强,产生比常规布局更强的升力。因此在同等条件下鸭式布局的飞机比传统布局的飞机具有更好的机动性。 鸭式飞机因有前翼而不易失速,有利于简化飞机驾驶和保证飞行安全。这对于构造简单的低翼载轻型和超轻型飞机来说是宝贵的。 § 缺点 在大迎角时,前面的鸭翼总是处于较机翼更大的迎角状态下。这主要是飞机平衡的需要,另外也是由机翼对鸭翼的影响(上洗)造成的。这样,当鸭翼上的气流分离时,机翼的升力还远未达到它的承载极限。由于鸭翼承载能力的限制,全机的升力反而不如正常式飞机大。此外,由于机翼后缘距飞机重心(CG)较远,如用后缘襟翼增升,则较大的低头力矩会使鸭翼负担过重。因此鸭式飞机起飞着陆性能不好,一直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 参考资料 http://www.jlet.cn/htmldata/1/11/2006_09/YaShiFeiJi10605_1.html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