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魏巍 |
释义 | § 简历 与战友一起 魏巍出生在河南郑州一城市贫民之家。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延安抗大毕业后长期在部队从事宣传工作,在晋察冀一些报刊上发表过许多诗作。曾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干事、军分区宣传科科长,晋察冀野战军纵队教育科科长,第十九兵团骑兵师团政委。参加了雁宿崖、黄土岭战斗和清风店等战役。建国后,任总政治部宣传部副科长。 1950年底,奔赴朝鲜前线,和志愿军战士—一起生活、战斗。回国后陆续发表一批文艺通讯,其中最著名的是《谁是最可爱的人》,表现出志愿军战士们的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文章发表后在全国有广泛影响。“最可爱的人”成了志愿军的崇高称号和代名词。回国后,历任《解放军文艺》副主编,总政治部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北京军区政治部文化部部长、政治部顾问,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中国作协第一至四届理事、第三届书记处书记。是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曾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78年,反映抗美援朝斗争的著名长篇《东方》面世。这部作品1983年获首届茅盾文学奖。1980年和1982年他把历年写的散文、杂文加以精选,编成《壮行集》 、 《魏巍散文集》出版。1985年,解放军文艺社又出版了《魏巍诗选》 。1987年发表反映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长篇小说《地球的红飘带》 。 2008年8月24日晚7点一刻左右在北京301医院因肝癌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8岁。[1] § 创作经历 魏巍童年及少年时期曾就读于“平民小学”及简易乡村师范,开始接触文学作品并产生浓厚阅读兴趣,1937年抗 1945年,魏巍(右)在冀中平原日战争爆发后,即赴山西前线参加八路军,后转至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后至晋察冀边区,在部队中做宣传工作,曾任宣传干事、宣传科长、团政委等职。建国后亦未脱离部队生活,曾任《解放军文艺》副总编、解放军总政治部创作室副主任、总政治部文艺处副处长、北京军区宣传部副部长、北京部队政治部文化部部长、文化部部长, 《聂荣臻传》写作组组长, 《中流》主编,北京军区政治部顾问。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3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 1938年到延安,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大毕业后在晋察冀边区从事部队宣传工作,其间创作了不少宣传抗日、反映边区人民抗日斗争的街头诗、抒情短诗和通讯。抗大毕业后在晋察冀边区从事部队宣传工作,其间创作了不少宣传抗日、反映边区人民抗日斗争的街头诗、抒情短诗和通讯。长诗《黎明风景》是他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从1939年至1949中的解放战争时期,主要从事诗歌创作,曾先后写作发表了《蛔蛔,你喊起他们吧》 《好夫妻歌》及《黎明的风景》 《寄张家口》 《开上前线》等诗歌作品,其中1942年创作的长诗《黎明的风景》因成功地表现了抗日斗争的生活而获晋察冀边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颁发的“鲁迅文艺奖金”。 建国后专事故文及小说的创作,曾在1950年至1958年间三次赴朝鲜,写下了奠定其文学地位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及《故士和祖国》《在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依依惜别的深情》等作品,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国内引起轰动,“最可爱的人”成了人民志愿军的代名词,1952年与白艾共同创作出版了中篇小说《长空怒风》后,1956年又与钱小惠合作写出了电影小说《红色的风暴》 。1963年参加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解说词编写工作。从1959年始至1978年,历时20年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东方》,以史诗般的笔触,热情而又深远开阔的思想,表现了壮烈的抗美援朝战争生活,因而荣获1982年中国首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创作奖。另外,代表作还有著名的文艺随笔《路标》 。 § 影响数代人的作品 一篇入选中学生语文课本的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让我们永远地记住了魏巍这个名字。 1958年魏巍(前右二)与即将回国的志愿军战士在一起 1950年魏巍调入解放军总政治部时恰逢抗美援朝战争打响,魏巍作为总政派往前线的部队文化工作者赶赴朝鲜前线。1950年至1958年间魏巍3次赴朝鲜。他深入战士们中间,被许多感人场面所打动,便决定留下来。 经过3个月的采访,魏巍回国已是1951年2月。调任《解放军文艺》副主编的魏巍,便夜以继日地伏案疾书,以图及早将所见所闻准确真实地告诉读者。 采访本上的20多个故事,魏巍又几经遴选几经推敲,最后才确定最典型最感人的3个细节。《谁是最可爱的人》第一位读者、该刊主编宋之的阅罢,当即吩咐:“送《人民日报》 !”时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邓拓有着与宋之的同样的感受。 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隆重推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毛泽东主席旋即批示“印发全军”。自此,“最可爱的人”便成为志愿军官兵的光荣称号,自此,写给“最可爱的人”的慰问信,雪片似的从祖国四面八方飞过鸭绿江,魏巍的名字也由此传遍全国。后来,《谁是最可爱的人》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影响了数代中国人。 § 到老不忘“最可爱的人” 与小老虎 近年来,魏巍仍然念念不忘“最可爱的人”。2006年,魏巍笔下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小老虎”战斗英雄张立春离开了人世,当时远在北京的魏巍打来电话,委托朝阳市政府代他向战斗英雄张立春敬献了花圈,并要求在挽联上写下:你是最可爱的人。 2007年,湖北省羊楼洞村老营盘茶山上一片荒凉悲壮沉睡了半个多世纪的142位烈士墓群牵动了魏老的心。久病在床的魏老说,“一想起这些长眠于异乡的烈士,我就激动,我就有一种要流泪的感觉。50多年了,我已经没有眼泪可流,但我心里经常流泪。”魏老打着手势非常激动,他紧紧地握着前来采访的记者的手说,“你们一定要帮他们找到家乡,找到亲人。是他们的流血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为此,魏老为这项轰轰烈烈的“寻找英魂的故乡”活动颤巍巍地写下了这样几个字:“我们关心最可爱的人,送英魂回归故乡。” § 著作书目 魏巍作品 《谁是最可爱的人》(散文、通讯集)1951,人文《长空怒风》 (中篇小说)与白艾合著,1951,中青 《两年》 (诗集)1951,文生 《志愿军叔叔和朝鲜小姑娘》 (故事)1952,中青 《老烟筒》 (故事)1954,通俗 《黎明风景》(诗集)1955,人文 《幸福的花为勇士而开》 (散文集)1956,中青 《红色的风暴》(电影小说)与钱小惠合著,1956,工人 《女将军》 (故事)1958,中青 《春天漫笔》 (散文集)1959,作家 《不断集》(诗集)1963,作家 《东方》 (长篇小说)1978,人文魏巍 《壮行集》 (散文集)1980,河北人民 《邓中夏传(续记)》(与钱小惠合著),1981,人民 《魏巍散文集》1982,河北人民 《我爱老师》1984,少儿 《魏巍》文论集1984,河南人民 《魏巍》诗选1985,解放军文艺 《怀人集》 1987,文化艺术 《地球的红飘带》 (长篇小说)1988,人文 《晋察冀诗抄》(诗集)选编》,1959,中青 § 最后的时光 2007年11月起因肝癌住院 1953年魏巍和朝鲜儿童据魏巍女儿魏平介绍,魏巍在2007年11月份之前,身体还不错,“没有什么大病,就是偶尔血压高,心脏不舒服。2007年11月份,父亲被确诊为肝癌,做完手术后一直住在医院里。毕竟是80多岁的人了,手术并没有让他完全康复。后来,病情发展到连话也说不出来了,所以临终也没有留下任何遗言”。魏平悲伤地说,父亲离世时全家人都在他身边,“虽然他不能说话,但从他平静的表情里可以感觉到那一刻他很从容、坦然”。 在魏平眼里,父亲一生热爱国家和人民,是个坚强的战士,“他用他的行动教育我们子女,无论身在哪里,都要热爱祖国,心系人民”。 病榻上坚持写日记杂文 魏巍女婿李新志介绍,病榻上的魏巍还坚持写作,病情稳定时就写日记、写杂文,“这些文章尚未发表过,准备事后把它们整理出版”。 今年年初,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新语丝》和《四行日记》。《新语丝》收录了魏巍近年创作的散文、杂文70余篇,《四行日记》是魏巍1952年赴朝鲜战地深入采访、1965年与巴金共赴越南战地采访、两次重走长征路而写下的作品结集。 魏巍生前出版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但如今这些作品在书市上难觅踪影,魏平有将它们重版的打算。魏巍主要作品包括长篇小说《革命战争》三部曲《地球的红飘带》《火凤凰》《东方》,诗集《黎明风景》《不断集》《红叶集》《魏巍诗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壮行集》《春天漫笔》《魏巍散文选》等。 § 他人评价 魏巍 肖复兴:属于他们的时代已过去 作家肖复兴得知魏巍去世的消息后,唏嘘不已。他说曾与魏巍多次在文学活动上谋面,“遗憾的是,每次都是在远处看着他,毕竟不是一个年代的人,所以少有交际。他总是给人一种慈祥、平易近人的感觉”。 肖复兴说,在魏巍众多作品中,《谁是最可爱的人》给他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我记得读那篇文章时,我还在上小学,是从教科书上读到的,读完后我莫名地感动。”肖复兴说,尽管后来也看了不少魏巍的作品,但少有像《谁是最可爱的人》那样令人感动的了。 肖复兴感慨万分地说,尽管时间过去了半个世纪,但《谁是最可爱的人》至今仍被收录在教科书中,成为一个鲜明的时代标本,被一代代青年人阅读、熟知。同时,肖复兴认为,属于魏巍他们那一代人的时代已经无可奈何地过去了,“毕竟时代不同,让今天的年轻读者去读这篇文章,难免会产生隔膜”。 徐贵祥:我从他作品中汲取营养 在军旅作家徐贵祥眼里,魏巍是一个言谈举止都很率真的人,他们以前经常在一些文学活动上见面。“我最先读的魏巍作品是长篇小说《东方》。那个年代写抗美援朝题材的作品并不多,而他的长篇小说《东方》很具有突破性,叙述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充满人性关怀。”徐贵祥说,后来他阅读了魏巍的一系列作品,印象最深刻的是《谁是最可爱的人》。 徐贵祥认为,魏巍的作品能及时反映现实生活,并擅长把叙事、写景、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现在出了不少军旅作家,也有不少优秀作品,但魏巍作品中鲜明的艺术风格,依然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作为后来者,我从他的作品中汲取了先进的军事文学理念与深邃的文化内涵”。 郑伯农 我是“文革”后开始认识魏巍的,半个月前,我到301医院看望了魏巍,当时他因肝癌已经病入膏肓,但他的精神依然很清醒。我清楚地记得他当时对我说的一句话:“我被困在301出不来了!”他时刻关心着党和国家的前途,总想出点力,虽然他的一些观点是可商榷的。有人说他是位红色作家,我记得他曾自豪地说自己,从里到外通透红,写作和思考就是从人民利益出发。魏巍一生始终是一名战士,在我看来,魏巍在文学上毕生追求的是,把文学的革命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 王尧 我和魏巍没有直接交往,但因为编辑他散文集的关系和他有书信往来,从信里面我能感觉到他晚年的落寞,而在过去他曾是一位非常知名的作家。魏巍一生都秉持着无产阶级写作,虽然有些观点有待商榷,但我认为,他那代从延安走出的作家和知识分子,他们在1949年以后的经历都非常复杂,但不管他们后来持什么样的理想和观点,只要他们的写作遵循着信仰,都是值得尊重的。在他所有的作品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谁是最可爱的人》,虽然写的是朝鲜战争的事情,但他对年轻人的影响还是非常正面的,没有太多的政治历史痕迹。 李佩甫 “听到魏巍去世的消息,我十分哀痛,他的去世是中国作家的一大损失、中国文坛的一大损失。魏巍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他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被收入教材,我们从小就读,他的《东方》也令人难忘,尤其前十章提笔写家乡,对河南地域风情的描写入木三分,十分精彩。魏巍的为人,透着河南人的忠厚和朴实,他的人品和作品,对一代又一代河南作家的成长影响很大,我们一直很敬佩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