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黄堡镇耀州窑遗址
释义

§ 遗址概述

被誉为二十世纪陕西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和二十世纪中国百大考古发现之一的耀州窑遗址,位于今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南侧,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早在唐代,这里已经开始建窑烧瓷,成为北方重要的手工业城镇。后历经五代,至宋代达到鼎盛,金、元续烧,元末明初停烧。 从创烧到衰落,耀州窑前后历经八百余年,形成了“十里窑场” 的宏大规模。其所产瓷器之精美,于宋神宗元丰七年的《德应侯碑》中可略窥一斑:“巧如范金,精比琢玉……方圆大小,皆中规矩……击其声,铿铿如也;视其色,温温如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经过三次大规模总面积达12000多平方米的考古发掘,耀州窑遗址迄今共出土各历史时期文物标本300余万件(片),其中完整和可复原的达10000多件;出土历代瓷窑100多座、作坊100余座;这是中国目前发掘面积最大、出土文物最多、工艺流程科学合理、序列化最强的古陶瓷遗址,也是世界陶瓷遗址发掘之最。

黄堡镇耀州窑遗址黄堡镇耀州窑遗址位于铜川市黄堡镇漆水河两岸,遗址区域南北长约5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宋代有“十里窑场”之誉。耀州窑以黄堡镇为代表,包括地坡、上店村、玉华宫及陈炉镇等窑。黄堡镇在宋代隶属耀州,所以中国文献记载中,把这里的瓷窑统称“耀州窑”。

耀州窑以青瓷称著于世,在中国南北两大青瓷窑系中,耀州窑代表着北方青瓷艺术的最高成就。耀州瓷釉色苍翠、深沉、透亮,如冰似玉,造型古朴庄重,纹饰富丽多姿,构图严谨生动。其釉色、造型及纹饰格调一致,和协完美,使人感到风清骨俊,遍体光华。那粗犷、流畅的线条则恰似一曲刚烈、豪迈的秦腔旋律。与南方青瓷青翠明丽、滋润丰盈的风格迥然有别,各具特色。

耀州瓷的烧制起于东晋,勃兴于宋。今存宋德应侯碑详细地记载了耀窑的制造盛况。黄堡镇是当地最早烧制瓷器的地方。其初创之际,以烧造黑色瓷为主,兼造少量青瓷。唐代已能造精美的三彩器皿、艺术陈设品和建筑琉璃构件。1984年到1986年,考古专家在此地发现了国内目前仅有的第二处唐三彩烧造地(中一处是河南禹县)。五代时期,青瓷获得长足发展,成为国家的“贡瓷”,宋代制造技艺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各地窑场竞相仿制,从而最终形成了以黄堡镇为中心西到甘肃、东括河南、南达秦岭南的庞大耀州窑系,成为北方青瓷艺术的杰出代表。唐宋时期,耀州瓷通过海陆丝绸之路,远销东亚、西亚、东南亚、东非等,在许多国家的考古发掘中已获得了印证。

耀州窑瓷器耀州瓷系列极为丰富,很多发现的瓷器堪称稀世珍宝,尤其是黑瓷塔式罐、唐三彩龙头构件、青釉雕花倒流壶等,可谓无价之宝。北宋末期,金兵南犯,宋室南迁,黄河流域遭受严重破坏,黄堡镇亦难逃劫祸。至明弘治年间,十里窑场为荒丘瓦砾,遂之销声匿迹。1974年陕西省有关部门把恢复耀州瓷列为重点科研项目,经科技人员上百次试验,终于烧制成功,再现了古时耀州青瓷的釉色,在中国瓷器工艺中独具一格。现耀州瓷的餐具、茶具、酒具和家庭装饰用品等,其纹饰保持了宋代州青瓷富于变化的特点。图案以动植物传统工艺制品又增添了一朵新的奇葩。

耀州窑的制瓷工艺与釉色、造型、纹样装饰,直接影响了河南、甘肃等省的大批窑场及广东、广西一些生产外销瓷器的窑场,从而形成了耀州窑系。

§ 作坊遗迹

黄堡镇耀州窑遗址出土北宋陶罐共发现各时代作坊30座,其中唐代 9座,宋代14座,金代 3座,元代 4座。附近还发现有堆料场、晾坯场、堆货场、窖穴等遗迹。作坊分露天与室内两种。露天作坊主要加工原料, 有碾坊和淘洗坊。宋代碾坊,设石碾槽,系由21块槽状圆弧形石条组接成直径 7米的环形碾槽,石条长0.80~1.26米,宽0.50米。中心有埋直轴的柱洞,与直轴垂直安装横轴与碾轮,其外围有用畜力牵引形成的踩踏面。宋代的淘洗坊设淘洗与沉淀装置。淘洗池石砌,呈簸箕形,底斜坡状,有注浆孔。粉碎的胎料用水淘洗,除去粗渣,将泥浆注入沉淀池或放大缸内经沉淀和陈腐制出。室内作坊用作成型、施釉与装饰,为1~7间的窑洞式建筑。唐代系拱形半地穴土洞式,局部用砖石和立柱加固,平面长方形,宽 3米左右,进深 3~17米不等。一般门道居中,设石砌阶梯。室内一侧为火炕,有烟囱通往室外,另侧设木质旋轮陶钧与模具,后部或堆泥、或设施釉大缸、或置小型石杵、臼,或堆放坯件。其中在一座七间规模的三彩作坊中,曾出土了早期“开元通宝” 钱与上千件码好将烧的碗、盒、灯、壶、盆等坯件及三彩器、瓷器。宋、金室内作坊为砖、石、废匣钵砌筑的拱形窑洞式建筑,以石砌根基,上用砖或废匣钵作壁,再用楔形砖券顶。室内火炕增大,增加了用砖石砌筑的练泥池和大型石杵、石臼及印花用的范模。堆料场设在作坊前,晾坯场在作坊前或两侧。这些表明,耀州窑从泥料的粉碎、淘洗、陈腐、练制到成型的陶钧、造型模、贴花印花范、施釉缸、烘干火炕等,设备齐全,分工精细,规模较大。

§ 窑炉结构

黄堡镇耀州窑青瓷发现各时代窑炉45座,其中已判明的有唐代8座,五代2座,宋代29座,金代3座,元代1座。除瓷窑外,还有唐三彩窑、石灰窑、陶窑。陶瓷窑炉平面大体均呈马蹄形,顶呈拱形,俗称馒头窑。窑的大小和局部结构各期都有改变,可分两种类型,一类为以柴为燃料的窑炉,共发现 9座,由窑门、燃烧室、窑床、烟道与烟囱四部分组成,用耐火砖砌筑,外抹耐火泥。窑门下留通风和掏灰的小方孔,燃烧室前窄后宽呈扇形,低于窑床。窑床呈左右宽的横长方形,后面为隔墙,下设4个方形烟孔,通向两边的烟囱。此类窑唐代较大,长达 6米,至五代变小。它除烧瓷器,还烧素烧器和唐三彩。三彩窑发现 3座,长 3米,窑床呈前后长的竖长方形。第二类为以煤做燃料的烧瓷器的窑炉,宋时创烧, 金、元、明延续,共发现 33座。有的 2或 3座并列或呈品字排列。此类窑由窑门、燃烧室、通风道与落灰坑、窑床、烟道与烟囱五部分组成,炉体亦用耐火砖砌筑,外抹耐火泥。结构比第一类窑复杂先进,燃烧室由长变短,其下增设落灰坑和砌在坑口的条形炉栅;炉栅下有通至窑门外的通风暗道和控制进风量的闸板装置;窑床后的烟孔由 4个增加到6~8个。从宋至元,这类窑炉的发展变化是:炉体由小渐大;落灰坑由浅、窄渐深、宽,由长方形到上大下小的半圆形,再到上小下大的半圆形;通风暗道也由小渐大,直至人可以站在炉栅下操作。除上述两类窑炉外,还发现有低温铅釉试烧小炉,助熔剂石灰石锻烧小窑,在黄土上直接挖筑的陶窑等辅助性窑炉。

§ 产品与制造工艺

耀州窑的产品主要是碗、盘、杯、缸、钵、瓶、罐、盒、枕等生活用具,以餐具、茶具、酒具为大宗。还生产随葬器、祭器、文具、乐器、药具、建材以及制作陶瓷器的工具和窑具等。

黄堡镇耀州窑瓷器产销唐代瓷器多为黑、白、青、黄褐、茶叶末、花釉瓷,还有白釉绿彩、白釉褐彩、青釉白彩、素胎黑花、素胎青黑彩、黑釉嵌白、内黑外青、内黑外白等高温瓷及低温釉唐三彩、单彩、琉璃釉建材等。器物种类多,造型丰富,以碗、盘、钵、盏最多,皆平底假圈足或宽矮圈足,用三角支垫叠烧, 内心留有三点烧痕。壶有盘口、三系、龙首、鸡首、执壶、单把短流,瓶有双鱼、葫芦、长颈、四系、双系、净瓶等品种。器多厚胎,质较粗。除晚唐外,饰釉多不到底。有些品种器物胎外施化妆土。纹样装饰有贴花、划花、绘画、嵌填、戳花、模印等。绘画使用最多,纹饰多变形花卉,绘在素胎黑花和青釉白彩品种的器物上。

五代主要生产青瓷,胎有深灰色与浅白色,前者施厚层化妆土。青釉色调分青灰、青绿、青黄、淡青、淡天青、天青等。后几种釉色与宋代的汝、官等窑釉色较接近,是类似青釉中时代最早的产品。器物多采用匣钵内单件烧,釉均施到外底,且多裹足,在器外底或足底往往留有三角支垫或托珠支烧的痕迹。器物种类以茶具和酒具最多,造型以仿晚唐和五代的金银器为特征,如多曲碗、高足杯、盏托等。装饰技巧以划花和雕花为主,还有贴花与剔刻化妆土。纹饰有龙、凤、鱼、龟、狐狸、团菊、花卉、云气、水藻等。在10多件器底标本上发现刻有“官”字款。

黄堡镇耀州窑瓷器宋代主要烧制青瓷,兼有少量酱、黑、天目窑变釉产品。器物种类增多,造型多样化。器胎呈浅灰或灰白色,胎薄质细,釉色呈橄榄青,烧成温度达1300℃,其声铿铿,其色温温,达到了产品的高水平。器物几乎全是匣钵内单件烧成。根据出土地层,可分为早、中、晚3期。早期为真宗 (1022)以前,器底较宽,足底往往沾有石英托珠,纹饰较简单,或承继唐末五代划在碗盘内,或刻于器外,因初将烧柴窑炉改为烧煤,气氛不稳,所以产品与五代和宋中期以后相比,釉色普遍发暗。中期为仁宗至神宗时(1023~1085),是耀州窑的鼎盛时期,器胎因淘洗和练制精细,壁薄质细,致密度超过此前产品。器物底足增高,以饰釉后再经二次精修的高窄圈足为特征。在以前划花和雕花工艺的基础上,融汇创出风格独具的刻花工艺,通过流畅的深刻广削走刀法,使图案凸起在器壁上,具有浅浮雕效果与活泼、洒脱的艺术美。除盛行刻花外,还出现了印花器。纹饰题材丰富多样,植物有缠枝、折枝、束枝的牡丹、莲花、菊花、茨菰,动物有水波游鱼、游鸭、鸳鸯、青龙、丹凤、飞蛾、双蝶,人物有天女、仕女、官宦等。晚期为哲宗以后(1086~1127),盛行斗笠状小碗,以器物底足变矮、器胎变薄、出现鸡心底为特征。盛行印花器, 纹饰构图走向繁缛和分格、分层。题材更为多样,新出现梅、竹、卷叶与群蛾、翔鹤、奔鹿、博古图、婴戏图、人物故事等图案,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遗址区发现了元丰七年(1084)皇帝诏准的《德应侯碑》,记载黄堡烧瓷的盛状与工艺流程,是中国制瓷工艺史上的重要实物文献。《宋史·地理志》和《元丰九域志》都有耀州窑“贡瓷器”的记载,说明此窑还烧制贡瓷。 金代主要产青瓷和仿玉的月白色的青白玉釉瓷。器物的鸡心底,纹样的分层布局与晚宋一脉相承。此期的特征为:青瓷釉色偏青翠,碗盘内出现无釉圈叠烧痕;造型浑圆厚重,碗类的口沿比壁厚;器底多施釉但器足不再经二次修整,器足有外直、内斜的特点。纹样常多层次布局,图案中出现了以“开光”装饰主题画面的做法。

元代主要产品为姜黄色青釉瓷,兼烧黑、白和白釉黑花瓷。胎土较粗,釉面较薄,造型趋于简单,挖足较深。此时青瓷衰落,而以白地黑花瓷最具特色,饰有洗练粗放的变形花卉,器类有高足杯、把足碗、折腹盘、大腹玉壶春瓶等。

§ 耀州窑博物馆

耀州窑博物馆1994年5月23日,耀州窑博物馆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

耀州窑博物馆在耀州窑遗址考古发掘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在铜川市黄堡镇的耀州窑遗址之上,主馆占地面积4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陈列展览面积4800平方米,总投资1000多万元, 收藏各历史时期珍贵文物50多万件(片),陈列展出耀瓷珍品1000多件,精品荟萃,品位高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研究价值。 全馆的基本陈列分为遗址遗迹序列展示、耀州窑史陈列、参考研究室、示范参与室四部分。“遗址遗迹展示”由唐三彩作坊、窑炉及唐至元五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制瓷作坊、窑炉群组成,形象直观地再现了该窑宏大的生产规模和先进的生产工艺流程。“耀州窑史陈列”展示历代陶瓷器物、标本、生产工具、窑具等1000多件。系统地反映了该窑辉煌的历史成就。“参考研究室”分期、分类、分式展出历代典型性陶瓷标本1000余件和相关图文资料、科学数据,供有关专业人员、院校师生、陶瓷爱好者进行比照研究。“示范参与室”模拟古代陶瓷生产工艺流程的重要环节,即俗称的“陶吧”,在这里您可以在专业人员的指导帮助下,亲自动手制作各种陶瓷器皿,并提供代烧服务,令您充分体验陶艺制作的非凡乐趣;此外,这里陶瓷纪念品种类繁多,琳琅满目。值得一提的是,观众在“示范参与室”中亲自制作瓷器,既拉近了观众与文物的距离,又掀起了游览的高潮,这也是目前世界博物馆界的一大发展趋势。 耀州窑博物馆主馆建筑气势雄浑、横空出世,馆区环境典雅古拙、景致独特;这里有被誉为“天下第一壶”的仿宋代青釉刻花倒装壶巨型广场雕塑,有堪称“瓶中之王”的仿元代白釉黑花玉壶春瓶大型建筑,可谓匠心独具,妙趣天成,令游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面对这些,我们在由衷地赞叹这中国古陶瓷的理想家园的同时,不能不为中国陶瓷事业倍感荣幸与骄傲。

耀州窑博物馆正在规划建设中的“耀州窑陶瓷文化园区”以耀州窑博物馆为中心,即将建成“耀州窑艺术陶瓷商城”和“耀州窑培训交流中心”,目前国内保存最完好的“唐三彩窑址保护展示大厅”已经建成并对外开放。园区南望著名历史古都西安,北接人文初祖黄帝陵和革命圣地延安,占据着陕西北线旅游的交通枢纽地利,是承接陕西省中部、北部旅游业发展的黄金重地。耀州窑博物馆集遗址保护、文物收藏、陈列展览、科学研究、观光旅游、陶艺制作等功能于一体,年平均接待国内外游客15万人次,已成为一处具有重要影响的旅游胜地。

耀州窑博物馆不但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序列性最强、内涵最丰富的专题性古陶瓷遗址博物馆,同时集遗址陈列、文物陈列和模拟制作演示三位于一体,科学地再现了耀州窑长达八百年的烧造历史及其取得的惊人成就 ,耀州窑博物馆的建成开放,为科学地收藏和陈列展示千年耀瓷珍品,继承和弘扬博大精深的耀瓷文化,促进中国古陶瓷以及中国古代文化史、科技史、建筑史、工艺美术史等的研究都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翔实的实物资料。这是中国文物界的一大盛事,也是耀州窑研究和中国古陶瓷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具有划时代的深远历史意义。 [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