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释义

§ 基本资料

鸨科Otididae有9属25种。分布于旧大陆的草原地带,但数量较稀少。擅长在地面快速奔跑。杂食,食大量害虫的幼体。我国有3属3种:大鸨Otis tarda、小鸨Otidae tetrax和波斑鸨Chlamydotis undulata,分布于西北地区,全部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它种类大多分布限于非洲,少数产于南亚。

§ 大鸨

中文正名:大鸨大鸨

拉丁学名:Otistarda

中文俗名:地鵏

地理分布:西伯利亚东南部,蒙古和我国东北地区西部;到我国华北,朝鲜,日本越冬。

特征:

因其雌雄相似,被误认为与其他鸟交配繁殖。雄鸟喉部近白色,有类似胡须的纤羽;上体棕色有黑斑,两翅灰白,飞羽黑褐;下体自胸以下白色;雌鸟喉部不具胡须。

习性:

善于奔跑,鸣声器退化;杂食,食大量害虫的幼体,为益鸟;春末夏初繁殖,每窝2~3枚卵,雌雄轮流孵化,5月孵出,为早成鸟,约一个月长成。

繁殖:

繁殖期为5—7月。筑巢于草原地面上的天然凹坑内,或是由雌鸟挖出一个浅窝。巢内不垫任何物件,或仅垫有少许草茎。每窝产卵2—4枚,孵化期25—28天。

成长:

保护级别:国家I级保护动物

濒危原因:

1、草原硷化、沙化、退化严重,使其栖地逐渐缩小。

2、人类乱捕滥猎、拾卵、毁巢现象严重。

§ 小鸨

中文正名:小鸨小鸨

拉丁学名:Otidaetetrax

英文名:LittleBustard

特征:羽色栗棕,腹白;栖息在半荒漠,草原,杂食;善于奔跑,飞行低而缓慢。

分布范围:仅分布于新疆并在此繁殖,见于天山博格达峰北麓琵琶柴荒漠,准噶尔盆地南缘莫索弯梭梭荒漠及六运湖边梭梭荒漠,尔泰西南部福海荒漠。在新疆西部喀什、桑珠、叶城、塔什库干等地有繁殖及迁徙记录。四川南充(迷鸟)。国外见于印度、欧洲。

保护级别:《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IUCN1994年列为稀有种

CITES1995年列入附录II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5:2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