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资本浪潮――金融资本全球化论纲》 |
释义 | 资本浪潮――金融资本全球化论纲 内容简介 本文试着建立一个整体性历史分析框架,去考察金融资本全球化这一现象的特征、动力、影响和历史演进趋势,用来解释以下一些问题:金融资本全球化的特征、具体涵义、产生原因、影响等问题,它不再是偶然的和孤立的,而作为金融资本全球化这一自然历史过程在不同侧面的反映。 资本浪潮――金融资本全球化论纲 本书前言 本文分为六章和结束语,第一章分析金融资本全球化的国际进程。我们将其归纳为四点,一是金融资本的规模化、证券化、衍生化和机构化,金融资本的扩张速度超出了实物经济基础,其流动性更强,并且越来越集中到机构投资者手中;这方便了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重组,也使投机性攻击的可能性趋于增加。 第二章分析金融资本全球化的动力机制。传统的解释是所谓拉动一推动因素说,但是将金融资本全球化归结为全球总产出。国际贸易的增长等因素有其局限性。这些因素都是经济全球化的整体动力在不同侧面的反映。由于金融资本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各种主要动力因素,例如科学技术的进步、跨国公司的发展、世界体系变迁所产生的裂合力等等,也同样通过各种传导途径促进了金融资本全球化的进程。 第三章分析了金融资本全球化的宏观效应。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看,金融资本全球化使资本的边际生产力趋于全球平均化,有利于全球福利增进,但这种福利增进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配不尽合理。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看,金融资本的所有权结构将对实物资本的分配格局有决定性影响,金融资本全球化还可能导致国际金融体系内在脆弱性的加深。从实证角度看,金融资本全球化使各国宏观经济政策趋同,降低了金融资产的风险隔疫能力,增大了金融体系均衡的非稳性。 第四章分析了基于国别货币充当世界货币时,金融资本全球化的演进趋势。和早期建立在金本位制基础上的金融资本全球化相比,建立在纯粹信用本位制基础上的金融资本全球化有其必然性和进步性。但是由于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以信用为基础的国别货币代行着世界货币的职能,这就为关键通货发行国提供了通过资本输出无限榨取国际铸币税的可能性。我们通过具体的实证分析和构建的新金融霸权模型,讨论了金融资本从中心向外围输出和实物资本由外围向中心注人的状况,以揭示金融霸权的实质,以及基于国别货币充当世界货币的金融资本全球化的不公正性和过渡性。 第五章分析了基于区域货币充当世界货币时,金融资本全球化的演进趋势。由于基于国别货币充当世界货币的金融资本全球化;使中心国获得了与世界经济"一超多强"格局不相称的金融霸权,频繁引发了边缘性金融危机并削弱了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健性,所以目前出现了非常强烈的要求重建国际金融新秩序的呼吁。在讨论了四种比较典型的改革方案之后,我们指出,金融资本全球化的微观基础从国别货币向区域货币逐步过渡,是符合金融资本全球化的自然历史进程的,是前者的继承和深化。这同时也意味着一系列深刻的变革:金融霸权将为多极化的区域金融板块所取代;中心国对国际铸币税的垄断将为多极化的铸币税分享机制所取代,边缘性金融危机的频度和危害程度趋降,而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则大为增强。 第六章分析了金融资本全球化的监管体系建设。在剖析了多种国家和国际监管政策、以及多种国际监管机构之后,我们发现国家监管体系之间必须相互协调才能更为有效,而建立统一的全球监管框架则困难重重。我们提出了三种监管框架,第一种是短期框架,主要措施包括对现有国际金融组织进行必要的改革,以及强化对跨国银行的统一监管等;第二种是中期框架,即以区域金融监管作为国家监管和全球监管之间的有效过渡和缓冲,区域金融监管机构的设置与区域金融板块相平行。第三种是远期监管框架,初步讨论了全球统一并账监管体系的内容。 结束语分析了亚洲和中国如何面对金融资本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由于整体性历史分析的必要,同时也由于目前具体讨论亚洲和中国应如何改善汇率政策、加强微观金融管理等的研究已经比较多,我们主要考虑的是亚洲和中国迎接金融资本全球化的战略。我们认为亚洲金融危机基本上是一场边缘性金融危机,亚洲国家应首先致力于形成紧密联系的国家体系,共同推进开放型的亚洲区域金融体系,鉴于亚洲国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差异性较大,亚洲金融区域化很可能以东亚次区域金融板块为核心逐步扩展;亚洲国家同时也不应忽略健全本国金融体系。我们还提出了中国迎接金融资本全球化的两项战略选择,一是要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这是中国渐进式改革本身所决定的,也是中国得以避免亚洲金融危机的关键;二是要将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当做中长期战略,以此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使其成为未来的亚洲支点货币。 资本浪潮――金融资本全球化论纲 本书目录 第一章金融资本全球化的国际进程 第一节国际金融资本的规模化 第二节国际金融资本的证券化 第三节国际金融资本的衍生化 第四节国际金融资本的机构化和基金化 第二章金融资本全球化的动力机制 第一节金融资本全球化的推动和拉动因素 第二节经济全球化赋予金融资本全球化的动力因素 第三节金融资本全球化的动力传导机制 第三章金融资本全球化的宏观效应 第一节金融资本全球化的宏观效应:微观经济学的分析 第二节金融资本全球化的宏观效应:宏观经济学的分析 第三节金融资本全球化的宏观效应:实证角度的分析 第四章金融资本全球化的演进趋势-基于国别货币充当世界货币的分析 第一节信用货币体系构成了金融资本全球化的基础 第二节金融资本全球化促成了新金融霸权的全面确立 第三节新金融霸权主义的世界体系模型 第五章金融资本全球化的演进趋势-基于区域货币充当世界货币的分析 第一节边缘性金融危机:金融资本全球化的现实矛盾 第二节重建融新秩序:金融资本全球化的若干治疗方案 第三节货币区域化:金融资本全球化的自然历史进程 第六章金融资本全球化的监管机制 第一节金融资本全球化的国家监管政策 第二节金融资本全球化的国际监管政策 第三节金融资本国家监管和国际监管的协调框架 结束语:亚洲和中国如何而对金融资本全球化 第一节亚洲如何面对金融资本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 第二节中国如何面对金融资本全球化的机遇 资本浪潮――金融资本全球化论纲 文章节选 以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迎接金融资本全球化 从新金融霸权模型来看,外围国家大体处于边缘性金融危机的威胁之下,如果这种威胁持续扩大,那么此后两个阶段将是中心国因大量资本回流而呈现的短暂泡沫式繁荣及崩溃,紧接而来的则是全球性经济紧缩。亚洲金融危机可以视为危机国家的实物经济基础不能忍受国际金融资本注人之后,所必须负担的沉重的国际注铸币税的结果。目前甚至美国经济也已经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泡沫迹象,纽约一道琼斯股票指数已经突破了万点大关,在此之前IMF曾经将美国1997年中期以前的股票价格指数与1987年美国以及1989年日本泡沫经济时期的股票价格作了比较,结果发现美国金融泡沫的吹大(IMF;1997)。和美国不一样的是,在中国成为区域金融板块的核心之前,中国作为外围国家尚不必优虑本币金融资本从境外大量回流,而造成通货失控的威胁。但中国到底如何得以避免投机性金融攻击,如何得以免受边缘性金融危机之苦仍然是值得考虑的。 首先,中国现有的金融体制存在着许多和周边国家相类似的问题。中国金融机构尚未商业化,从1989年开始实行的扩张性货币政策,造成了其后几年股票、期货和房地产的价格飙升,到1993年泡沫达到了顶峰;金融机构整体的金融资产质量也令人忧虑,在1997年末59317.5亿人民币的贷款余额中,不良贷款约占25%;其中逾期两年以上的呆滞贷款占5%- 6%,预计无法收回的呆账就达2%,仅此两项,就意味着金融机构的自有资本金已经全部蚀空。仅仅从金融领域的问题来看,东亚国家在融入金融资本全球化过程中遭受的这次危机,也完全可能在我国爆发。 其次,中国是不是因为资本项目尚未开放就得以幸免于亚洲危机之外呢?事实并不尽然,在讨论中国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和国际化时,我们已经指出,中国金融体系正在逐步成为全球金融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迈克尔.贝尔将中国金融和经济融入全球化的水平形象地比喻为"在市场经济的门槛上",跨国银行和国际金融资本始终没有中止其进人中国的步伐(迈克尔.贝尔等;1994)。况且中国现有的金融防火墙漏洞不少,资本项目下的外汇管制只能减缓国际金融资本注人或逃离我国的规模和速度,如果将中国在其本国金融体系相对脆弱时,得以避免国际金融资本的冲击主要归结为资本项目的不可兑换性,显然有失之简单之嫌。 最后,中国能够抵御投机性金融攻击的最根本之处,在于国内宏观经济的相对稳定和持续增长势头不减。这不仅是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我们值得吸取的经验,也是今后一段时期迎接金融资本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的最基本的出发点。l.我国经济改革实际上是渐进改革,相当多的问题是遵循以下的思路解决的:限制在计划经济下原有的不合理经济存量的增长;并且同时在这一不合理存量的外围逐步引导以市场为导向的合理增长的迅速发展,在连续改革的进程之后,既有不合理存量相对于外围生长出来的合理增量已经无足轻重。这种渐进改革可以形象地比喻为珍珠的生长,原来计划经济下粗糙的砾石为其外层不断生长的珍珠层层包裹,最终尽管砾石并未消失,但相对于其厚重的珍珠层已经无足轻重,砾石最终成了珍珠。同样,我国金融领域乃至其它经济领域也在改革中积累了相当多的问题,如果宏观经济缺乏持续稳定增长的能力,这些问题就不是弱化而是激化。因此缺乏宏观经济的持续增长,不仅无法应付国际金融资本的挑战,甚至无法完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2.我国的经济规模决定了宏观经济的持续可增长是在资本浪潮中保持相对稳定的关键。和泰国、印尼、韩国等不同的是,我国现实和潜在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内需市场潜力,使得我国能够吸纳规模较大的国际金融资本,并取得较高的资本回报率。如果我国宏观经济是基本稳定的,那么除了少部分短期投机资本之外,其余的国际金融资本将保持相对稳定。格林斯潘曾经说,热钱并不是说钱本身是热的,而是说钱所逃避的地方是热的,如果我国经济能够保持在适度稳定增长的轨迹之上,那么就能够保证我们不是依附于和受制于金融资本全球化,而是在得益的同时推进着金融资本全球化。3.以宏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迎接金融资本全球化的现实意义,是已经经过亚洲金融危机所考验的。我国的金融体系和金融监管能力都未见得比遭受危机的国家更健全,但是从1994年以来中国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宏观经济状况急剧恶化的势头在1996年就得到了初步遏制,国内通货膨胀显著下降,经常项目持续顺差,短期外债保持在全部外债的 15%以内,国家财政收人止住滑坡开始回升,金融风险自律意识开始加强,资本市场积累的泡沫基本消除,呆坏账发生率出现降低迹象。所有这些是在亚洲金融危机前后,中国仍然能够活跃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坚强基石(吴敬琏,1998)。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大国经济特征及其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宏观经济的持续增长,是参与金融资本全球化这一进程的最有力保障,正视中国宏观经济的基本面及其深层次问题,坚定地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在金融资本全球化进程中逐步解决金融和经济方面存在的隐患,是一种富有远见的政策选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