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龙凤岩 |
释义 | 龙凤岩 地理位置 龙凤岩位于广昌县城西北15公里的东华山下,坐落在苦竹镇大陵村范围内。是广昌历史悠久的佛教寺院,又是闻名遐尔的风景旅游胜地。 景点分布 龙凤岩分为前岩(普陀岩)、中岩(罗汉岩)、后上岩(七星岩),后岩是主岩,惯称该岩东西两翼有岩壁相蟠,犹如龙飞凤舞,故习惯称该岩为龙凤岩;又因其飞泉瀑布如青雨纷飞,故称“青雨岩”,青雨寺就建在岩洞内,现在正殿门上仍有这十分清秀的“青雨古刹”四个字。一九九六年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该岩题写了“龙凤岩”三个大字。 龙凤岩的著名景点除上述四岩外,还有古松关、鸣春桥、龙泉瀑、等景观,还有;罗汉 拜月湖谭鱼跃,马栏坑、神女峰等胜景,争妍竞秀,交相辉映。近夏曾无暑,看山尚及春。洞穴四周群山突起,气势磅礴,苍松翠竹,语花香,风景秀丽。自明朝始,游人日增,慕名前来的不仅有邻省的香客和商人,而且还有远道而来的名宦显吏,明朝镇江司理沈宜、吏部尚书何文渊、刑部尚书何乔新等人曾写有龙凤岩游记、诗文。古人赞美,诗云:“岩穴千般险,迂回一线通;天围青帐里。人在画其中”等等。龙泉水澄澈如镜,质纯味美。“高山云雾孕好茶”,马栏坑早年盛产龙凤茶,就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这四绝而著称;人们使用龙泉水冲泡龙凤茶,气味清郁异常,真所谓“泉美茶香异”;龙凤茶历史上在明朝曾被称为“贡茶”,今人也曾交口称赞;“龙泉烹凤茶,古今游人夸。” 历史文化 据《广昌县志》记载:明朝弘治年间(公元一四八八年)僧慧庆发起募捐集资创建龙凤岩室,梵宇而设,主要建有大雄殿,天王殿、观音殿、毗芦殿、方丈室、客堂等,其建筑面积达一千五百平方米,门楣上“天然佛地”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两侧龙凤呈祥、瑰丽眩目的泥塑浮雕图案,仍然显出左龙右凤,栩栩如生。现在的佛殿共分三层,一楼为小客厅,迎接各方宾客。二楼左右两殿为禅房,供僧人居住;三楼为大雄宝殿,殿宇椽摩栋接,堂皇秀丽,大殿上香烟缭绕,帷帐低垂,释迦牟尼站立中央,弥陀、药王侍立两旁。三尊大佛双脸微微下垂,两旁十八金身罗汉,雕刻精细,情态逼真。 龙凤岩佛宇从明朝弘治年间慧庆法师募捐创建开始,经历了清初镜彻僧、雍正七年秒渠僧、乾隆二年寂僧等先后重建重修。五百年来,屡经战乱,盛衰交替,历经沧桑。但它却一直为赣闽边境佛教圣地,鼎盛时期曾一度有“三十尼姑二百僧”之谓。一九四七年(民国三十六年)六月,龙凤岩举行了大传戒,有尼500余人,僧800余人,参加圣典。此外来自福建、广东、浙江等七省受戒人(戒子)达672名,历时四十二天,足见其盛况和影响之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全面落实,一九八0年县委统战部对龙凤岩进行了修复;一九四八年六月,龙凤岩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全省三十六个重点寺观之一,拨出专款对龙凤岩寺院进一步修复。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经过十多年的修复和扩建,整个寺院面貌焕然一新。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为了适应旅游需要,还新建军了山门、整修了膳堂、禅房,增设了斋食馆、小卖部、照像部、住宿部,架设了电灯线路,安装了自来水设备,还添置了一百多张床和五十多张餐桌。每年接待四方游客和香主万人以上。 现在的龙凤岩,无论是寺内僧尼的早晚功课,还是白天来自各方的信士朝拜,都不断传出一阵又一阵抑扬悦耳的诵经之声。他们在流金溢彩的佛像前,不断寻求着一种寄托,一种期待,祈祷世界和平,国家昌盛,人民幸福。 古老传说 关于龙凤岩的来由,在民间有一个美妙动人的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云游僧人路过大凌,在群山环绕、绿树成荫的峡谷里,发现一个能容纳千余人的岩洞,这里四周古树参天,环境幽静,正是修身养性之处,遂结草为庐,驻脚山岩。次年春天,在荒野的水草地上撒出圣果—莲子。不久,这莲子便发牙、生根、长叶、开花。荷叶青翠,莲花婷婷,芳香四溢,犹如蓬莱仙境,、吸引众多乡民前来观看,面对碧波荡漾,彩霞飞流,它们如痴如醉,青龙在岩洞的左边卧下,金凤在岩石右边栖立。附近山民得知和尚结庐岩洞,潜心佛事,遂纷纷捐助银两,兴建佛宇。和尚为感激龙、凤真情,将岩洞取名为“龙凤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