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鬼子 |
释义 | § 词语 【词目】:鬼子 【释义】:指骂人的话,一般指对日本人的蔑称。 【语出】:《世语新说·方正》:“卢志于众坐问陆士衡:‘陆逊、陆抗,是君何物?’,士衡正色曰:‘我父、祖名播海内,宁有不知?鬼子敢尔!’” 据不完全考证,“鬼子”此名词,为中国人所创,泛指日本人,或指在侵华时期的日本士兵。或指外国人,称其洋鬼子!例如,英国鬼子、美国鬼子、德国鬼子等等。特别需要注意的文化现象是,华族人骂外族人一般都用“鬼子”这个词,而华人骂华人一般都用“匪”一词。 “鬼子”是道士对魔鬼的蔑称(依据《聊斋志异--画皮》)。由于最早震动全国的侵略军是白种人,而在一些鬼怪画中的小鬼大多是面目扭曲的形象,所以中国人民就把五官“怪异”的白种人憎称作“鬼子”,后来用以泛称侵略者。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横行中华大地,“鬼子”就成为“日本鬼子”的简称。 【基本解释】 [devil] 对侵略我国的外国人的憎称;亦指害人的精怪,表深恶痛绝之意 洋鬼子 【详细解释】 1. 詈词。犹言鬼东西。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 士衡 ( 陆机 )正色曰:‘我父祖名播海内,宁有不知,鬼子敢尔!’” 宋 陆游 《北窗病起》诗:“更事天公终赏识,欺人鬼子漫纵横。” 2. 在帝国主义侵 华 时期,对外国人的一种蔑称。 清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九:“若鬼使,则出使外洋之员;以西人初入 中国 ,人皆呼为鬼子也。” 洪琛 《赵阎王》第三节第七幕:“那鬼子尽教着村里人吃洋教,说鬼子话,拜洋菩萨。” 叶圣陶 《春联儿》:“将来把东洋鬼子赶了出去,你赶紧回来吧。” 编辑本段二、 § 日本鬼子 明清以来,我国沿海一带都受到日本海盗的侵袭,当时就出了抗倭英雄戚继光,那时我国人民称日本海盗为“倭寇”,可是到了近代,我国人统称日本侵略者为“鬼子”。何时开始,“倭寇”变“鬼子”呢?据说出于一幅对联。 甲午海战前,清庭一位大臣李鸿章出使日本,谈判结束,双方举行联合记者会,日本人不但要在世人面前炫耀武力,还想在文化上玷污清国。记者云集后,日方突然提了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我们日本有上联对不出下联,只好求于汉字发源地的人了。”这真是新鲜事,日本人亮出白绢上书写的上联,联曰:“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并肩居头上,单戈独战!” 日本人的上联意思是说:我大日本兵强马壮,驾驭的是奇异的千里马,张的是长弓:文的也不简单,光“大王”就有八个,他们都有雄才大略。示之以文德,陈之于武功,日本“单戈独战”可踏平中国。谁知,李鸿章也不示弱,先要日方准备砚台磨好墨,再铺好白绢,然后大笔一挥写下联: 联曰:“倭人委,袭龙衣,魑(chi)魅(mei)魍(wang)魉(liang),四小鬼,屈膝跪身旁,合手擒拿!”众多记者看了,个个叫好。下联的意思是:倭就是倭寇,来偷大清龙衣,“八大王”变成“四小鬼”,“琴瑟琵琶”变成“魑魅魍魉”,“并肩居头上”变成“屈膝跪身旁”,“单戈独战”变成“合手擒拿”。从此大家不再称日本侵略者为“倭寇”,改而称为“鬼子”了。 § 作 家 鬼子,1958年9月生于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天河镇金城村,仫佬族,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一级作家。1996年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创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作品有小说“瓦城三部曲”――《瓦城上空的麦田》、《上午打瞌睡的女孩》、《被雨淋湿的河》,曾获1997年《小说选刊》优秀中篇小说奖、2001-2002年双年度《小说选刊》优秀中篇小说奖、1999年《人民文学》优秀中篇小说奖、1997年――2000年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 日语意思 鬼子一词在日语中的意思是“长的不像父母的孩子或出生就长牙的孩子”可见创建“鬼子”一词之人精通日语,其讽刺之意就不言而喻了 编辑本段五、粤语意思 对小孩的称呼,带厌恶意,如:死鬼子(仔)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