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鬣羚
释义

§ 简介

鬣羚

鬣羚(拼音:liè líng)(学名:Capricomis sum atraensis),藏名音译,加。 别名苏门羚、 山驴 、明鬣羊,隶属于偶蹄目、年科。是体型较大的食草动物,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在中国分布于陕西、甘肃、云南、湖北、湖南、浙江、福建、广东、和广西等省。在国外见于喜巴拉雅、阿萨姆、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等地区。尽管该物种分布范围很广,但其栖息在多岩石的森林和灌丛等密闭的生境中,并具有单独活动的习性,所以至今有关该物种的报道仅散见于地区志书中。

鬣羚是牛科体型较大的食草动物,春季以木本植物的叶、芽、嫩枝条和草本植物新长出来的叶子为主;夏季采食植物的叶、茎、花和嫩枝、秋季采食叶、茎、果实以及当年生枝条、冬季觅食植物叶、枝条及秋天遗留下来的果实等。虽然在食物缺乏的深冬和早春时节,鬣羚也啃食华山松的树皮,但是植物的叶和当年生枝条是鬣羚大量采食的部位,是其食物的主要成分。[1]

§ 形态特征

鬣羚

鬣羚外形似羊,略比斑羚大。它的体长为140-190厘米,尾长9-16厘米,肩高86-110厘米,体重100-140千克,雄兽和雌兽之间的大小差别不显著。

鬣羚头形狭长,四肢粗壮,强健有力,蹄短而坚实。被毛稀疏而粗硬,吻端裸露,唇的周围有髭毛,有明显的球囊状眶下腺,其开口处有一撮丛毛。两只耳朵特别狭长,可达19-21厘米,端部较尖,很像驴的耳朵。

雄兽和雌兽均有短角,介于两耳之间,距离较远,形状较为简单,两角自额骨的后部长出后,平行而稍呈弧形往后伸展,角的横切面呈圆形,末端较尖,角的表面具有环状的棱及不规则的纵行沟纹,角尖处较为光滑,长度为20-26厘米,粗13-16厘米,最长的纪录得自喜马拉雅山地区,为32.4厘米。

鼠鼷部具2对乳头。身体的毛色较深,以黑色为主,杂有灰褐色毛,毛基为灰白色或白色。暗黑色的脊纹贯穿整个脊背。上下嘴唇、颌部污白色或灰白色。前额、耳背沾有深浅不一的棕色。头后自角的基部到颈背的鬣或鬃毛很长,为白色或灰白色,也有的杂以棕色、黑色,长度约为15—20厘米,由颈部下披,成为其最为显著的特征。四肢的毛为赤褐色,向下转为黄褐色。尾巴不长,与身体的色调相同。

§ 分布范围

鬣羚

鬣羚是亚洲东南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典型动物之一,但也逐步北移到北纬33度左右的地区,分布范围北起中国西北的秦岭和青海的湟水河谷一带,南至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包括我国南方的大部分地区和尼泊尔、克什米尔、印度、越南、缅甸、泰国、马来西亚等地。

鬣羚主要栖息在海拔600—3000米的高山森林地带,最高可达海拔4000米以上,偶尔也到草原活动,生境有两个突出特点,一个是树林、竹林或灌丛十分茂密,另一个是地势非常险峻。

§ 生活习性

鬣羚栖于海拔3500m以下的森林茂密多岩石的山区。以杂草及植物的枝叶为食。足蹄短而结实,适于在岩石上行走。单独或成对生活。多晨昏活动,常宿于陡岩底下。

§ 繁殖习性

鬣羚每年繁殖一次,在秋季的9-10月发情交配,逐偶时雄兽之间也有激烈的恶斗,获胜的一方才能与雌兽交配,败者有时甚至会被顶死。雌兽的怀孕期约为8个月,幼仔多半于翌年5月下旬至6月初出生,每胎产1-2仔。幼仔2-3岁时性成熟,但2岁时仍然跟随雌兽一起生活,3岁才开始独立活动。寿命约15年。

§ 种群现状

鬣羚

鬣羚在20世纪初时还很多,可是随着近百年的捕杀,其数量正在迅速减少。目前最为稀少的是仅产在中国台湾的台湾鬣羚,据调查,野生不足200只。属于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国国内鬣羚分布还相当广,粗略估计全国的鬣羚约有5万只左右。其中,广东山区约残存500只;另据80年代后期在西藏地区的野外考察,估计数量有3840±1100只。西南亚种是所有亚种中分布最广的亚种,但还没有有关其数量的资料。华南亚种种群小而且被分割,其分布区人口密度相对较大,经济比较发达,尽管还没有该亚种的种群数量资料,但是确信其数量正在减少,分布面积也在减少。其它亚种的种群数量没有估计资料。

§ 保护状况

1.易危(IUCN 3.1)[2]

2.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一种

3.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之一

§ 自然保护区

2001年12月至2002年8月,在西藏察隅慈巴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设立固定样方的方法,调查鬣羚对植被类型,海拔、坡度、郁闭度、隐蔽度以及水源距离等指标的选择利用情况。通过计算Ivlev的选择性指数,对鬣羚植被类型选择及其季节性变化进行了研究。[3]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5:3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