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靖远寺 |
释义 | 靖远寺 靖远寺位于新疆 伊犁地区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城以西5公里处的孙扎奇乡,是锡伯营八旗军民于1893年(清朝 光绪十八年)合力积银捐资而建成的。 “靖远寺”规模宏伟壮观,建筑面积为1000平方米。四周筑有高大围墙,山门前有砖雕影壁,正门上方刻有锡、汉文“靖远寺”大金字,笔法工整,苍劲有力。庭院宽阔幽静,连接各殿房的路面皆为砖铺。靖远寺整个建筑错落有致,布局对称,工程精细,雕梁画栋,异角飞檐,极为秀丽。靖远寺整个建筑都采用砖雕、木雕艺术,配有彩绘、泥塑。 靖远寺对于研究锡伯族从东北西迁伊犁后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建筑工艺美术和各民族文化交流都有一定意义。近几年来,经国家拨出专款维修,现已修葺一新。 靖远寺 1764年农历4月18日,按照乾隆皇帝的圣旨,4000多人组成的锡伯族队伍由盛京(今沈阳)向西出发,1765年农历7月20日,这支队伍终于抵达伊犁。1766年春天,这批西迁的锡伯族军民奉命驻扎在今天的察布查尔县所在地,沿伊犁河南岸居住下来,并组建8个旗,也就是8个牛录,开始了屯垦戍边的生活。初到伊犁,由于水土不服,加上伊犁河沿岸湿气较重、蚊虫甚多,疟疾、风湿、麻疹等病盛行。就像漫漫西迁路上对新生活充满了无限向往,定居察布查尔县的锡伯族官兵民众开始建设寄托他们精神家园的寺庙, 期待能够驱病纳福。 1781年,锡伯族人在左翼镶白旗五牛录佛嘎善兴建了一座喇嘛苏木(“苏木”在锡伯语里是“庙宇”、“寺院”的意思),当时名为“郭罗克伯·鄂尔合内布勒·珠克特痕”,即“靖远寺”。1807年察布查尔大渠建成后,锡伯族军民由绰霍尔渠沿岸佛嘎善相继南迁至察布查尔大渠两岸筑城定居。随着驻地南迁以及随后的阿古柏叛乱、俄国入侵及清军出兵平定新疆叛乱等战事,原寺渐渐废弃。 1888年,锡伯营8个牛录的官兵拿出军饷加上百姓自发捐款,重建了靖远寺。据说,为了修建靖远寺,当时8个牛录各建了一个砖窑,专门烧制建造靖远寺所需的砖瓦。即便如此,靖远寺也是经历了5年时间才建成。 靖远寺建筑群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座北朝南,沿中轴线左右对称,建筑风格与我国西北汉式特点相似。靖远寺大门匾上镌刻据说为清嘉庆帝亲笔书写的锡伯文、汉文“靖远寺”大金字,苍劲有力。新建的靖远寺气势恢弘,布局对称,雕梁画栋,极为秀丽,是清代伊犁九大名寺之一。1990年,靖远寺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列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靖远寺的山门不大,里面供奉着哼哈二将。再往里走便是四大天王殿,轻轻推开大门,便可见四大天王立于殿中。四将的彩色泥塑使整个寺庙笼罩着一种威严的气氛。 东方天王提多罗吒手持琵琶,是主管乐的神,俗称“魔礼青”,意为“调”;南方天王毗琉靖远寺璃手中持剑,能使人增长善根,俗称“魔礼黑”,意为“风”;西方天王毗留博叉手中缠绕一龙,善于观察,俗称“魔礼红”,意为“顺”;北方天王毗沙门右手持伞,能保护人民的财富,俗称“魔礼白”,意为“雨”。合意为“风调雨顺”。 出了四大天王殿,大雄宝殿跃入眼帘。大雄宝殿外左右侧墙主体正中有两幅砖雕,左侧为双鹿回春图,右侧为松鹤延年图。每幅砖雕均由4块正方形青砖组成,拥有高超技艺的锡伯族工匠在4块方砖上雕刻出了一幅完美的图画。100多年过去了,砖上的图画仍然丰满灵动。大雄宝殿内有十八罗汉像分坐西边。 三世佛殿中,三尊佛像端坐其中,分别为:现在佛——释迦牟尼,佛都的创始人,也称佛祖;未来佛——西方极乐世界的主宰阿弥陀佛;过去佛——东方净玻璃世界的主宰佛药师佛。殿内壁画形象地向游人讲述着关于佛祖释迦牟尼成佛的动人故事。 在靖远寺东侧有一口道光2年(1822年)铸造的古钟,钟顶为关公头像,下摆八瓣分别有八卦图案,主体刻有满文。轻轻扣击古钟,清脆悠远的钟声将整个古寺送回到百年前的历史回忆之中。 靖远寺中还有两只灰鹤,它们悠闲地散着步,见有游客进入,一点也紧张,还伸长了颈项,给人一种清逸飘飞的感觉,仿佛历史又回到了靖远寺建成的那一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